“互联网+”融入思政慕课
作者:    浏览:14197

被纳入国家发展战略的“互联网+”为传统行业创新带来重大发展机遇。高校思政课堂作为引导青年大学生树立主流意识形态、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主阵地,更要在“互联网+”视域下,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进行改革创新。

筑牢意识形态,回归立德树人

“90后”大学生是互联网和科技创新时代主体,思想独立、多变、开放、多元。而我国高校传统思政课却授课模式守旧,“一本教案走天下”之弊端使课堂成为填鸭或满堂灌,甚或马克思主义被边缘化、空泛化和标签化,在一些学科中“失语”、教材中“失踪”、论坛上“失声”,给高校思政教育带来极大挑战。

因此,高校思政慕课建设要把握社会主义方向,筑牢意识形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和话语权,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深入开展“中国梦”教育,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持把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作为高校思政教育的根本使命,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传统文化有机结合,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为大学生的价值追求和自觉行动。

加强顶层设计,谋划慕课格局

加强高校思政慕课建设的宏观指导,一要加强顶层设计,谋篇策划全国高校思政教育信息化战略布局;二要建立审查机制,对违反我国法律法规、政治立场等的慕课视频及言论采取屏蔽、删减等有效措施,以形成“中国立场”,保障“中国思维”在世界舞台的话语权;三要加快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宽带中国”战略,提供低成本高质量慕课体验;四要推进教育法制建设,制定考评标准与成果认定规则及慕课版权保护、经费保障等规章制度,提高思政慕课社会认可度;五要统筹慕课经费投入,多渠道鼓励高校共建思政慕课联盟,分担平台建设运维经费;六要优化整合资源,汇集国内各高校优质思政慕课资源,最大限度发挥资源积聚效应和规模集群效益;七要资助思政慕课研究,使研究成果服务于思政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促进科学研究与实践操作的良性互动和有机结合;八要配合现有政策,对现有思政开放课程进行改造,实现以内容中心化到以学生为中心的慕课转化。

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政治性强、涉及面广,还需高校协同共建思政慕课体系。一是加强全局意识,强化思政慕课的战略思维、底线思维等,打造党政工团群协同参与共建高校精品思政慕课的良好局面;二是突出思想引领,把握育人方向。多渠道、多形式地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入德育工作;三是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强化思政评价在教师准入与发展中的导向作用,引导教师拓展育人空间;四是突出话语体系建设,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思政慕课建设与发展过程中的指导地位;五是拓宽思政慕课宣传渠道,推进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有效联动与聚合传播,构建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和服务性于一体的网络思政慕课平台。

加强师资建设,搭建慕课平台

师资队伍是思政慕课建设关键。一要强化师德建设,引导教师强化社会责任,引领学生全面健康成长;二要强化专业素养,搭建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专家交流平台,建设全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重镇,构建中国特色的概念、范式、理论框架和话语体系,培养一批理论骨干教师,形成一批高质量理论成果,建好、用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统编教材和重点教材;三要强化慕课技术应用管理,既要提升思政教师集体备课水平,也要加强慕课制作团队人才培养,使其结合图文、视频等确定思政慕课的建设意向与演示内容。

此外,慕课作为传统教育受“互联网+”技术影响的典范,本质为教育技术,要注重借助“互联网+”构建高校思政课堂。一是以先进技术手段实现优质课程免费共建共享,探索更经济有效的慕课平台建设与运维模式,节约高校建设成本的同时,使学生能接触更前沿的知识和更新颖的教学方式;二是提供线上标准化课程,平台上学生自主学习、参与讨论等,后台则全程实时跟踪评价,使学生享受到更主动完整的学习体验,真正使传统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的“翻转课堂”转变;三是融入大量图片、视频等动态呈现教学内容,嵌入“小测验”确定学生理解程度,“实时解答”则能满足学生即时提问等,使教师真正发挥“导师”角色。

(作者杨选华 单位:福建师范大学)

1、本文是中教全媒体转载文章,原文:
2、如果你希望被中教全媒体报道,请发邮件到 new@cedumedia.com告诉我们。
来源:中国教育报

参与讨论 0

评论前必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