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肇弘:有所微有所不微 企业微课与知识管理
作者:    浏览:14427

2000年到2005年间,互联网泡沫后华丽转型,知识经济思潮澎拜,知识管理 (KM) 成为管理学界与实务界的显学,各种有关知识管理学说和研究报告纷纷出炉,企业纷纷导入知识管理,设置首席知识官 (CKO),希望能晋身为知识型企业,成为新经济时代的成功典范。当时,我仍在资讯工业策进会工作,主要职务就是担任辅导企业导入知识管理和线上学习的顾问,因而有幸能够近距离了解许多不同产业背景的企业,同时期也发表了大量有关企业知识管理和线上学习的辅导心得与专业文章。

(图片来源: Pixabay)
然而,十五年过去,几番风云变幻,大江东去浪淘尽,多少当时名列知识管理管理的典范公司已成历史陈迹?多少当年引领风骚的CKO如今安在哉?

随着几年前企业大学的兴盛一直到 Web2.0的风起云涌,每一次崭新的话题都会为知识管理带来创新的动能。在这十五年间,互联网产业发展迅猛,近期「互联网+」更将互联网在企业与产业创新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做了最好的诠释与定位。或许值得研究的题目很多,但今天我只想和各位朋友探讨,当已然沉寂一段时间的知识管理,遇到了近来方兴未艾的「企业微课」,是否会被赋予不同的生命,产生不同的诠释,进而呈现不同的样貌?

企业微课对知识管理的三大解放

相信大家对于微课都已不陌生,从创新的角度来说,微课其实已经不是什么新潮的玩意儿了,透过智能手机或是 Pad等移动装置,人人都能轻易地制作微课,最近在中国,从中小学一直到中小企业或是上市公司,大家都在疯微课,有很多单位更不约而同地举办微课大赛之类的活动,在在都显示了微课市场的火热状况。

然而,「企业微课」,顾名思义,就是应用于企业领域的微课。或许如同我在 2013年11月首度提出「企业慕课 (Corporate MOOC)」八大应用模式一样,当微课应用在企业领域时,「企业微课」就必然将与企业学习与人才发展的议题结合在一起,而不仅是原来应用在教育界的定义或模式了。

那么「企业微课」对于知识管理又有什么意义呢?就我个人的观点而言,从知识管理的角度来看,「企业微课」对于知识管理有下列三项重大的解放 : 第一是知识创作者或知识工作者 (Knowledge Creators & Knowledge Workers)的解放,第二是知识撷取与创造工具 (Knowledge Capturing & Creating Tools)的解放,第三是知识扩散流程 (Knowledge Diffusing Process) 的解放。

对于知识管理有些许认识的朋友,一定还记得 K = (P+I) ^ S 这个公式。其中 Knolwedge 代表知识,P 代表 People也就是人力资源,+ 通常解释为 Technology 也就是科技,I 是指 Information也就是信息,S 指得是 Share 也就是分享。用白话文来说,这个公式的涵义就是 : “知识即是运用科技将人与信息结合,并加速分享的过程”。

先从 People 的角度来看,任何人只要善用工具,都可以轻松地制作微课,不论是领域专家 (SME)、企业内部讲师、或是经验丰富的资深人员…等等,企业中每一个层级的每一位同仁,都可以扮演知识创造者的角色,都可以对企业知识资产的形塑有所贡献,最后可达到全员知识管理或群众知识管理 (Crowd Knowledge Management) 的境界。

再从 + Technology 科技的角度来看,企业微课=(移动学习+非正式学习+碎片化学习)。现在各种微课制作工具其实就是最好的「知识撷取工具 (Knowledge Capturing Tools)」。透过各类简易的微课制作工具,企业可以轻松地将专家的知识与隐性知识,例如经验、案例…等等快速地显性化,并且让同仁透过碎片化学习的方式轻松吸收各种知识,而这是传统知识管理平台或系统很难达到的境界。

最后从 Information 和 Share的角度来说,当企业微课的每一个知识点都被妥善的设计与整合后,企业微课就不仅仅是微课,而是组合成一个完整的企业知识体系架构了。而当每一个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同仁可以自主决定学习流程或选择知识点的进展,并且乐于相互分享时,知识扩散的流程就会以加倍的速度在企业中展开。

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

相信大家也都明白企业学习的 70-20-10法则,90年代中期美国北卡罗来纳州创意领导力中心Morgan McCall发现企业内约有70%的学习来自于工作体验,20%的学习来自于非正式学习,只有10%来自于正式学习。企业微课,就是可将这70% 工作学习以及 20% 非正式学习的这两大部分,快速转化为可以知识管理系统中可以快速传播的知识资产。

或许我们用野中郁次郎提出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相互转换的SECI模型会比较容易理解。野中郁次郎认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是可以相互转换的 :

隐性知识显性知识

隐性知识社会化(意会知识)外化(概念化知识)

显性知识内化(操作化知识)综合化(系统知识)

其中,从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转化是指 Socialization也就是社会化。通常指透过观察、模仿、亲身实践….等不同的形式使隐性知识得以传递,例如传统的师徒制就是最典型的方式。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是指 Externalization也就是外部化,这是对隐性知识转化为他人容易理解的形式,例如将经验撰写成案例文章、将经营理念转化为口号标语…等等。从显性知识到显性知识,一般是指 Combination也就是组合化,尤其是指知识扩散的过程,将零碎的显性知识进一步系统化和体系化,将零碎的知识内容进行整并且有组织次序地表述出来。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转化通常是指 Internalization也就是内部化,将企业的显性知识转化为企业中各成员的隐性知识,通常意味着知识在企业员工间迅速传播与学习,员工接收新知识后可立即应用于工作中,进而创造出新的知识资产。

「企业微课」的出现,使得这四种显性隐性知识转化的应用有了加速创新的可能。首先,最容易理解的就是隐性知识的显性化,透过企业微课,可将企业内资深员工的经验或各类隐性知识显性化,将其心得记录下来或者以案例分享的方式来呈现,快速制作成微课的形式即可加速员工之间的学习,快速地将隐性知识显性化;若再稍稍引导同仁对于此类微课的内容,进行深度的讨论与分享,亦可使参与者融入其中,达成隐性知识隐性化的目标;而企业微课的内容,结合移动学习及学习平台快速扩散,使员工人人参与微课的学习体系中,就是显性知识显性化的最佳应用;最后,当企业同仁已经非常习惯透过微课的方式来学习或者解决工作中的各种问题时,显性知识隐性化的目标也就不难达成了。

结语

从我个人到许多企业交流的经验而言,我认为目前「企业微课」在国内仍处于发展初期,许多企业都还在探索到底微课是什么?为什么要导入微课?微课如何制作?基本上,我到目前为止还没看到有哪几家企业将「微课」和「知识管理」联想在一起,更遑要论要将「企业微课」作为「企业知识管理」的一种创新应用模式了。

此外,记得当时我在当年一篇被转载许多次有关知识管理的文章中提及 : 『就好比三国演义中著名的赤壁之战,最后决定胜负的关键,并不是哪一方的军队粮秣或船只多寡,而是人才的流向与各方策士与谋略的布局,扭转了历史,决定了输赢。以古鉴今,各产业未来将面临的极度激烈竞争环境中,知识管理的良瓠与否,对于优胜劣败的结果,实有举足轻重的影响。而是企业能否做好「知识管理」,与其是否能够建置完备的「知识管理系统」,有绝对的关系。』要实践知识管理,除了必须将企业知识管理的运作机制建构在互联网科技的创新之外,也有很大一部分是有关组织变革、企业文化、人才发展方面的议题。企业微课,在庞大的企业知识管理体系中,或许也只是众多成功关键因素中的一部分而已。

然而,我认为企业导入微课时,不要只将微课视为一种培训的形式,微课其实是「有所微,有所不微」的。因为微课的每一个知识点或许很微小,但以知识管理的框架来定义微课时,却可以组合出很庞大的企业知识体系。每一个微课的教学者或学习者或许很微小,但当以知识管理体系的框架来定位所有成员时,所有参与在其中的知识工作者,都是企业最重要的人力资源,每一个人都可以是提升企业人力资本的重要引擎。

我很期待,也很相信,就如同企业慕课已经开始在中国大地崭露头角一样,不久的将来,企业微课也可以在中国企业知识管理的发展史中,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

专家简介

廖肇弘现任中国文化大学创新育成中心执行长、产学研发长、产学合作中心主任、MOOCs 发展中心主任。

廖肇弘为英国里兹都会大学企管博士班、交通大学管理科学研究所MBA硕士班毕业。曾任工研院产业学院经理、资策会数位教育研究所经理、Microsoft 公司顾问、IBM 公司顾问、 PricewaterhouseCoopers 特聘顾问、华为大学 MOOC 咨询顾问….等重要职务。

廖肇弘长期关注我国企业人才培训及学习发展趋势,对于eLearning、知识管 理、企业大学、创新与创业投资、人力资本等议题曾于国内外期刊发表多篇重要著作与论文,引用廖老师之博硕士论文多达 450 篇以上;此外亦曾主导多项产业人才培训政策规划之领导工作,担任许多大型企业知识管理及人才发展顾问,活跃于两岸人力资本及知识管理领域的产官学研界,是拥有深度理论研究能力与实务经验丰富的资深专家。

本文作者:

1、本文是中教全媒体原创文章,转载此文章请注明出处(中教全媒体)及本文链接。
2、本文链接:http://www.cedumedia.com/i/1195.html
3、如果你希望被中教全媒体报道,请发邮件到 new@cedumedia.com告诉我们。

来源:中教全媒体

参与讨论 0

评论前必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