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远程与继续教育优秀案例展示 |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精准扶贫“筑梦人计划”
作者:    浏览:12838

教育精准扶贫“筑梦人计划”

—北京师范大学

一、项目背景

2015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当前一段时期内党中央、国务院、各级政府与相关组织机构的重要职责与使命。但从全国范围来看,我国脱贫攻坚形势依然严峻。截至2014年底,全国仍有70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习总书记指出,脱贫攻坚已经到了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必须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思路、更精准的举措、超常规的力度,众志成城实现脱贫攻坚目标,决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地区、一个贫困群众。在“五个一批”扶贫方略中明确指出“发展教育脱贫一批,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要提高贫困地区教育水平,首先要提高整体教育素质,要提高教育素质,首先要提高贫困地区教师的学历和教学能力。2015年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北京师范大学贵州研修班参训教师的回信中提出“扶贫必扶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要求“努力做教育改革的奋进者、教育扶贫的先行者、学生成长的引导者,为贫困地区教育事业发展、为祖国下一代健康成长继续作出自己的贡献”。2015年10月16日,习总书记在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上进一步强调“实施精准扶贫方略”、“扶贫必扶智”,争取“让贫困地区每一个孩子都能接受良好教育”。

为贯彻落实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积极践行“扶贫必扶智”的核心思想,进一步推动教育扶贫工作,提升国家级和省级贫困(老区)县中小学教师(含幼儿园教师)的学历水平,实现精准扶贫的重要目的,北师大继续教育与教师培训学院联合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扶贫研究中心,在中国老区建设促进会的指导和支持下,在国家级和省级贫困(老区)县启动并实施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精准扶贫“筑梦人计划”(以下简称“筑梦人计划”)。

二、项目做法

“筑梦人计划” 是针对国家级和省级贫困(老区)县中小学教师(含幼儿园教师)进行学历提升的教育扶贫项目,该项目由北京师范大学继续教育与教师培训学院、中国教育扶贫研究中心、中国老区建设促进会联合实施。北京师范大学继续教育与教师培训学院主要负责网络学历教育的招生管理、教学、教务、学籍、毕业、学习支持服务等工作;各有关市(县)老区建设促进会主要负责协调试点县教育、扶贫部门实施招生、日常管理及助学等工作;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扶贫研究中心主要负责老区建设促进会与北师大继续教育与教师培训学院之间的衔接协调工作。

“筑梦人计划”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六个精准”要求,结合教育扶贫特点,提出“教育扶贫六个精准,”即:教育对象精准、教育目标精准、教育内容精准、教育方式精准、教育考核精准、支持服务精准。“筑梦人计划”重点帮扶全国832个国家级贫困县中357个革命老区县的乡村教师,特别是学历水平有待提高、专业素养最为薄弱、急需扶持的这一群体。通过搭建非学历教育与学历教育的立交桥,全面实施六大创新融合,具体做法如下:

1.充分依托网络学历教育平台,结合乡村教师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创设“线上-线下”混合研修学习环境,提供365天在线学习支持,创新跟进式、可持续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模式,促进素养能力与学历水平并进,增强乡村教师实际获得感,使得乡村教师的专业学习有更高的目标动力。

2.建立培训课程学分认定与学分转换等制度,实施学分制(80学分)、模块化(27门左右)课程体系改革,既有侧重教学理念和专业素养提升的基础理论课程(20门左右,50学分),同时面向乡村教师的实践需求,对7-8门课程(30学分)进行融合改造,开发生成性课程。

3.通过项目遴选5%左右的优秀乡村教师,争取公益基金资助,支持学员免费参与中芬未来教师等国际研修项目。

(一)理念融合:适用导向,开放融合,持续促进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1.建立环环有衔接,事事有人管的“无缝隙”学习管理机制。聚焦日常培训中无法全面提升教师素养等问题,通过系统化的学习设计加深乡村教师教育理念、思想、方法、手段的全面理解,补充学科知识,丰盈教育底蕴,深入理解和掌握专业能力。在教师整个学期期间,对教师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立体化的学习支持服务,促进乡村教师在学历学习的同时,积极从专业角度去探索和改进自身教学,进行自我成长,形成学历教育完成后的继续成长,实现乡村教师职业生涯持续性发展。

2.坚持以适岗教育为核心的职业导向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现代教育培训理念为指导,从乡村教师课堂教学实际出发,进行课程设置调整和改革,从补充性教育转变为以知识结构更新、素质能力提高为主要目标,以满足个人需求、岗位需求、社会需求的提高型教育,多途径弥补学历教育某些课程在教学实践方面的不足,切实提高乡村教师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

(二)目标融合:尊重个性,协同共享,搭建岗位培训与学历教育“双轨合一”的立交桥

1.针对乡村教师的职业特点及岗位要求,量身定制个性化的学历教育学习方案。打破传统学历教育的知识技能单一化思路,分层渐进,工学循环,提供碎片化教学、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spoc)、经典案例解析等形式多样的教学模式,如学前教育专业对现有专业教学计划基础上进行全面调整,在保证专业知识的整体性、系统性以及专业性的基础上,对部分课程进行全新改造,并加入《高质量一日活动的开展》、《自制玩教具与利用》等实践性非常强、短小精悍的培训课程,教师可以快速应用于教学实践,做到学研结合,“以课代修”、“以学促教”、“以研促教”,切实让急需提升学历层次和素养能力的乡村教师群体得到更精准的帮扶支持。

2.建立乡村教师学习成果积累、认证与转换制度。将乡村教师接受的培训、进修以及教学实践中获得的学习成果都进行详细记录并给予统一认证,以实现对不同类型学习成果进行统一规范管理与认定,按比例折算成学历教育学分。

(三)课程融合:兼顾需求,资源共享,构建多元化、生成性的优质学习资源

1.系统化、专业性课程体系与教师专业能力提升资源包相融合。开发具有纯针对性、高适用性、强实用性的精品课程资源,提供必修课程、选修课程相结合的丰富优质教育资源,以教育管理专业专升本层次为例,学历教育规定要修满80个学分,对于乡村教师提供128个学分的课程,新增《怎样开好家长会》、《个别生的教育与管理》、《教师-家长沟通技巧》等小学分课程,扩大乡村教师学习内容选修范围,最大程度满足不同层面乡村教师个性化需求。

2.聚焦乡村教师教学实践,开发乡村教师专属通识课程素质提升资源包与专业教学能力提升资源包。专业能力提升资源包设计与乡村教师自身教学实践案例紧密结合,针对乡村教师在信息化教学能力较为薄弱问题开发了《信息化教学实用资源与工具》及《微课设计、制作与应用》等课程,针对留守儿童问题、音、体、美等紧缺学科教学资源有限等现实问题开设《班级管理案例讨论》、《班主任怎样辅导学生心理健康》、《小学体育游戏》、《民族民间体育》等课程,在课程设计和开发中,注重教学问题的解决和反思,激发乡村教师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智慧;通用能力资源包针对师德建设、职业倦怠以及传统文化等通识性问题进行开发,如《生命视野中的教育观》、《教育是温暖的》以及《国学中的教学之道》等,提升乡村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和自豪感,同时通过对人文素养课程的学习,切实提高乡村教师的整体素养。

3. 建立学习研修共同体,激发教师自我研修能力,构建碎片化、阶梯式、生成性学习资源。根据区域形成多层次学习研修共同体,鼓励教师进行线上与线下融合的学习研修,对于学习和教研实践中的共性与个性问题进程充分研讨,倡导乡村教师生成性资源的共建共享,如在教学中设计教师课堂教学或某一教案研修主题,在学习共同体中可以针对同一教案进行充分研讨,不断改进,并最后应用于教学实践,对比实践效果,这样形成共同体内教师的生成性学习资源,同时提高教与学的有效性和实效性。

(四)方式融合:相融共生,优势互补,创设面向实践的智能化、交互式的移动互联学习培训方式

1.个体学习与群体研修相结合,线上研修与线下研讨相结合,创新OTO混合式教学研修模式。充分考虑高效学习和乡村教师角色特点,融入专家和教师引领下的自主性学习理念,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依托小组学习共同体,采用名师工作坊和行动研究工作坊同步帮扶,采取在线团队研修和专家教学巡讲互利共存等混合式教学研修模式。设定有针对性的研修主题,设计在线研修方案,在专家的指导下,每个学习个体贡献自己的智慧,同时通过对他人智慧的分享与建议,共同研讨出较佳的对研修主题的解决方案,形成并取得在线团队研修的良好氛围以及良好效果,同时针对区域性学习共同体教师的实践需求以及研修问题,通过专家教学巡讲的方式对学员进行线下的面对面帮扶,形成线上与线下的有效结合,使研修从“有界”发展到“无疆”,实现学习培训效果最大化。

2.依托智能型、个性化网络学习平台,充分利用大数据分析优势,提供手把手、全天候的全程帮助。突出平台交互性、自主性和个性化特点,提供区域研修、学科研修和教师工作坊的远程研修环境支撑,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科问题”、“管理问题”为主线,精心组织课程专家团队参与网络视频答疑,积极开展线上线下研讨交流活动,提供7×24小时全程技术支持和运用多样化的支持服务等,从学前、学中、学后三个时段,建立包括资源服务、学习过程服务、管理服务、技术支持、学习评价五位一体全程“无缝隙”的学习支持服务,为乡村教师提供横向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学习支持和纵向全程一对一帮助服务。

(五)评价融合:多元设计,学评结合,建立基于真实实践的乡村教师专业发展评价体系

1. 设立多元化的评价内容和方式,关注学习全过程。改变传统的注重一次性结果、注重应试“死记硬背”的教学评价方式,教学评价采取网络学习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如很多课程采用过程性评价占总评成绩30%、终结性评价占总评70%的方式进行评价,过程性评价关注到学生作业质量、网络学习时间、研讨互动情况等多方面,总结性评价关注对课程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如通过教学案例分析的方式来评价教师的教学能力,注重知识测评与能力评定的结合,注重教师一线教学能力提升。

2. 注重过程性评价,倡导评价与学习实践紧密结合。建立乡村教师成长电子档案袋,在教育教学活动的计划与学习过程中,了解和掌握教师动态的学习效果,通过教师上传教学实录案例、专家点评等方式,不断地对教师进行反馈,从而使学习过程得到不断的优化,通过多样的方法和策略,突出过程性评价全面、及时、灵活、深入的优势,将评价“嵌入”到教学的过程中,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有效促进乡村教师的学习和发展。

(六)管理融合:协同联动,立体衔接,促进乡村教师素养提升“1+1”管理模式创新

依托县级教师发展中心,建立县级农村教师专业发展服务中心, 面向乡村教师、学生建立直播课堂,提升教师的整合技术的学科内容知识(TCK)、整合技术的教学法知识(TPK),让乡村教师“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在线学习活动、教学实践支持成为可能,逐步形成全国性的县级农村教师专业发展服务体系。

为对贫困(老区)县乡村教师予以精准帮扶,针对该项目费用采取“高校优惠减免、个人适当承担、政府鼓励扶持、社会多方投入”的学费承担机制。

三、项目成效

“筑梦人计划”先期开设学前教育、小学教育、教育管理和应用心理学四个专业的高中起点专科和专科升本科两个层次招生。2016年春季开始,“筑梦人计划”在河南、湖北、海南、贵州、陕西、甘肃、河北和广西等十三个省共选取近40个县进行先期试点,得到了试点县政府、教育主管部门高度认可和充分肯定,也受到乡村教师广泛欢迎,学生报名积极踊跃,仅2016年春季招生即超过3600人,录取近3000人。北京师范大学针对“筑梦人计划” 制定了详细的项目实施方案,环环有衔接,事事有人管;实行从招生、教学、教务、学习支持到毕业的全程一站式问题解决方案;推出了通识课程素质提升资源包、专业教学能力提升资源包、OTO混合式教学模式、阶梯式全程帮助、名师工作坊帮扶、专家教学巡讲、主题式互动教学研讨、问题式自我研修圈“八大精准服务”。从参加学习的乡村教师反馈的情况看,他们对该项精准教育扶贫工作非常满意,也给予北京师范大学高度评价和信任。

北京师范大学建立了“一对一”班主任管理制度,为每个试点县安排一名北师大网络教育老师担任班主任,通过建立QQ群的方式,携同当地管理人员进行班级管理。在班主任的带动下,各班成立班委,共同参与班级管理,举办班级活动。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和困难,给予及时回答和解决,获得了学生的极高赞誉,也确保学生顺利完成学期课程学习和考试。

2016年秋季,该项目计划在贵州、甘肃、宁夏、广西、内蒙、陕西、山西、江西、吉林、河北等十个省市自治区选取40左右贫困(老区)县进行试点招生,开展教育扶贫工作,待试点结束后,将面向全国贫困(老区)县逐渐推广。预计年度招生规模在5000人左右。

四、项目启示

实施教育精准扶贫项目,对于全面实现小康社会,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实现教育公平,全面提升乡村教师素质,让贫困孩子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都具有重要作用和现实意义。

1.从国家层面,习近平总书记在提出“科学扶贫、精准扶贫”新要求的同时,强调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扶贫先扶智”决定了教育精准扶贫的基础性地位,教育精准扶贫既可扶知,又可扶智,还能扶志,是从根本上斩断贫困代际传递链条的重要举措。通过扶贫消除贫困,才能实现人民群众的小康梦。实施教育精准扶贫“筑梦人计划”项目,充分发挥教育扶贫的人才、智力、科技、信息优势,遏制贫困代际传递,为全面小康注入强大正能量。

2.从社会层面,针对贫困(老区)县进行教育精准扶贫项目,有“雪中送炭、扶危济困”之功效,对于解决贫困地区、民族地区、革命老区急需解决的教育困难与问题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只有不断提升乡村教师的教育水平,提升教育公平的程度,才能更好的满足社会经济的不断增长和人民群众的物质精神需求,对于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民主团结、社会稳定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3.从教育层面,通过教育精准扶贫项目,让北京师范大学的优质资源辐射至贫困(老区)县,既让贫困(老区)县的幼儿园、中小学教师提升了学历,又使他们通过系统的学习和实践,具有现代教育理念,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不断提高综合素质,增强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对于优化教育结构、实现教育公平、构建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体系均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本文是中教全媒体转载文章,原文:
2、如果你希望被中教全媒体报道,请发邮件到 new@cedumedia.com告诉我们。
来源:北京师范大学

参与讨论 0

评论前必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