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课程”要做到三个融合
作者:    浏览:11427

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无论业界还是政府都提出了“互联网+”的经济与社会的发展途径。就教育而言,“互联网+”不仅可以大大提高教学的成效,而且可以带来教育理念、教的方式和学的方式的重大变革,从而就有了从“互联网+教育”到“互联网+职业教育”,再到“互联网+学校(校园)”“互联网+专业”“互联网+课程”等。

具体到“互联网+课程”方面,又可以细分为“互联网+课程教学”“互联网+课程内容”和“互联网+课程分析”三个方面对课堂教学的融合。

“互联网+课程教学”对课堂教学的融合

“互联网+课程教学”方面,重点是强调在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在课堂上和课堂外的教学应用,比如慕课、微课、VR、AR、虚拟与模拟仿真、3D打印、游戏化、移动学习云平台、网上学习社区、码书、云教材以及互联网学习工具等。

因此,可以在先进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开展O2O、翻转课堂的混合式教学;开展游戏化学习,提升学习的趣味性;实现学习的个性化、差异化,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即时、及时的反馈和全程、全天候的互动交流与指导;开展虚拟与模拟仿真实训、运用3D打印、VR、AR等,大大提升实训效率和减少资源投入与浪费;实现对学习进程的记录和形成性过程的考核评价,既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精准的记录,便于其后续的学习,也减轻了教师进行形成性过程考核评价的工作量,同时还提高了考核评价的真实性与质量。这样就实现了开放式的学习、跨界融合的学习、连接一切的学习、合作协同的学习,以及体验式的学习、行动的学习、自我建构的学习、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

“互联网+课程内容”对课堂教学的融合

“互联网+课程内容”方面,首先是重点强调课程的教学内容要和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的应用紧密结合。因为,现在各行各业的生产、建设、运营、服务和管理的工作,已经或即将全面地在互联网或移动互联网的环境和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下进行。所以,我们必须逐步淘汰以传统的生产方式、建设方式、运营方式、服务方式和管理方式为内容的教学,训练学生在互联网或移动互联网环境下,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手段来完成生产、建设、运营、服务和管理工作任务的能力。

其次,教师要在自己课程的教学中,突出互联网思维的训练与养成。互联网思维方式即带有互联网特征的思维方式,这种新型思维方式的实质是运用互联网的模式思考和解决问题。比如:关联式思维、包纳式思维、生成式思维、溯源式思维、托付式思维、独立式思维、分享式思维、淘金式思维、求变式思维、有限式思维等。

再其次,针对互联网行业的特征把握与运用。比如:免费羊毛出在猪身上、专一、流量、极致、体验、快速迭代等,以及“互联网+”的属性如跨界融合、创新驱动、重塑结构、尊重人性、开放平台、连接一切等在本课程内容学习中的具体体现和应用,训练学生的互联网意识和规则,以适应“互联网+”的环境与要求,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最后,在概念、理论知识的教学上,要突出在互联网环境下和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下的新特点。例如,边际成本的概念对于数字产品或网上服务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共享经济的出现与发展导致对资源稀缺性的新认识;管理幅度与层级关系的调整与变化;联系与沟通的模式和手段的变化;组织方式的变革、控制手段的改变等。

“互联网+课程分析”对课堂教学的融合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技术的发展,移动学习云平台的运用,以及课堂教学数据的积累与数据分析模型的建立,教师可以随时对课堂教学的大数据进行相关分析,找出和发现教与学、学与教各个方面的相关关系,再结合教师的经验,就可以分析出因果关系,从而不仅在教学任务完成后,而且可以在教学过程进行中就不断改善教和学的质量。

此外,在大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及时、科学地发现自己在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教学资源建设、学习环境建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运用方面存在的问题,不断进行调整和改善。同时,学生也可以即时地了解自己学习掌握的情况、存在的问题,进行个性化、差异化的调整与改善。

综上所述,对于第一个融合和第三个融合,教师们正在逐步主动和积极地进行,但是对第二个融合的关注则远远不够。第一个融合和第三个融合是手段层面的“互联网+”,而第二个融合才是“互联网+课程”的最本质的内涵,应该引起学校和教师在进行课程改革、建设与实施时的高度关注,要与时俱进。

1、本文是中教全媒体转载文章,原文:
2、如果你希望被中教全媒体报道,请发邮件到 new@cedumedia.com告诉我们。
来源:

参与讨论 0

评论前必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