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实践,服务社会:以高校科研优势推动网络与继续教育发展
—西南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社会发展服务案例
引 言:“互联网+”时代的网络与继续教育变革
“互联网+”时代,教育变革势在必行。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人工智能等技术推进了互联网与教育深度融合对当代教育产生了革命性影响。如今,教育资源丰富化、全球化、共享化,校园、课程、考试、评价多媒体化,课堂教学不断自主化、个性化。与此同时,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知识经济时代已然到来,远程与继续教育是在建设学习型行业、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社区、学习型城市中愈发重要。因此,《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提出:加快发展继续教育、大力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稳步发展学历继续教育;建立健全继续教育体制机制;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十八大报告提出“发展远程与继续教育,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教育“中国梦”,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为实现“加快各类学习型组织建设,基本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教育“中国梦”,西南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内涵发展,积极致力于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的实践,特别注重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创新,通过高校科研优势推动网络与继续教育发展,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一、改革与创新:西南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术研究与社会服务的措施
近年来,西南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不断探索立体化、全系统的教育服务改革,力求把西南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建成以学习者为中心、与学校办学质量相匹配,拥有灵活开放学习制度的办学单位不断统整网络教育、成人教育、自学考试、培训、全日制本科在线学习、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与服务的教学单位。因此,西南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术研究与社会服务致力于综合化、专业化和国际化的教育改革。其中,学分银行系统是我校在网络与继续教育领域开展的面向各个阶段、各种学习的综合性教育改革;素质教育实施模式、法制教育学校以及教师培训课程则是专业性的教育改革实践;国家化的教学学术交流主要体现在专家流动和各种学术会议。
1.打造区域学分银行系统,构建市民终身学习“立交桥”
2016年9月18日教育部颁布《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教育学分认定和转换工作的意见》(教改[2016]3号),要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学习和发展需要为目的,探索建立多种形式学习成果认定机制,畅通不同类型学历教育、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之间转换通道,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开放共享,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学习成果认定和转换体系,促进各级各类教育纵向衔接、横向沟通,推动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西南大学从2014年起就启动了学分银行的试点,开展了学分银行的探索,并颁布了《学分银行管理办法》。目前又承担了“重庆市继续教育学分银行”的前期研发工作,面向重庆市全体人民,以终身教育学分认定、累积和转换为主要功能的学习成果认证管理中心和学习成果转换服务平台,目的在于建立适应重庆市市民终身学习的“立交桥”的建成。整个系统以各类继续教育形式之间学分认定、积累和转换的新型学习制度与教育管理制度为保障,面向学校各类学生的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学习成果的管理与服务机构,其基本运行结构如图1所示。
图1 重庆市继续教育学分银行框架图
2.关注基础教育学生发展,推进素质教育实施模式改革
基础教育在西南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改革中占有重要比重,在实施立体化教学改革的实践中,西南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还承接了大型的学术研究项目,用学术成果拓宽西南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的影响力。目前正在攻关教育部-中国移动重大研究项目“信息化教学支撑课堂素质教育的有效模式及实证研究”,在西南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的大力支持下,项目组建设完成了教育部-中移动项目“信息化教学支撑课堂素质教育的有效模式及实证研究”智慧课堂实验室。
图2 教育部-中移动项目智慧课堂实验室
3.响应依法治国战略,建设重庆市中小学法治教育课程基地
图3 重庆市教委文件
西南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大力促进现代信息技术在中小学法治教育活动中的应用,以微课程资源为形态特色,按小学、初中、高中各学段的学生特点和接受能力分类设计,建设系统的中小学在线法治教育微课程资源,完成对重庆市城乡中小学法治教育的全覆盖。2016年5月25日,重庆市教委正式在西南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挂牌成立“重庆市中小学法制教育课程基地”。主要职责是开展中小学法治教育课程资源开发和建设,为全市中小学法治教育提供相关服务。着力解决重庆市中小学法治教育师资力量匮乏、教材建设滞后、保障机制不完善等问题,深入开展中小学法治教育微课程资源建设。
图4 重庆市中小学法治教育课程建设基地构架图
4开展教师培训课程众筹研究,致力促进教师培训资源供给侧改革
近年来,国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开展各种层次、规模和类别的教师在线培训,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其中,教师培训课程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互联网众筹是供给侧改革时代,经济社会改革发展的一种新型发展方式。黄越岭博士领衔的课题组采用互联网众筹的资源供给模式变革教师在线培训课程,先筹集足够的课程用户,后建设课程资源,课程用户参与到课程资源的开发和教学过程之中,再造了课程供给的流程和机制,将互联网思维融入教师培训课程的建设过程,构建出基于互联网的课程资源供给新模式。
图5 中小学教师在线培训课程众筹示意图
5.注重科学研究国际化,探索与海外专家的交流合作
西南大学十分重视开展国际性的网络与继续教育交流。今年Prof. Garry Falloon对项目组在中国农村小学开展信息化课堂教学实践的情况表示非常惊喜,他介绍了新西兰这方面工作的先进经验和具体做法,并表示要进一步加强和中国同行的沟通和交流。2016年5月26日上午,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教授John Bell来西南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作在线教育国际交流活动。
图6 密歇根州立大学John Bell教授莅临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
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教授John Bell在远程教育,特别是基于机器人的远程教育及混合同步教学方面的研究在全美处于领先水平。
二、成果与影响:西南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术研究与社会服务的效益
现代大学的四项基本职能相辅相承,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与文化传承之间是相互促进的共系统关系。近年来,西南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不仅仅关注教学相关工作,在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上也不断探索,取得了良好的成绩。不仅仅是素质教育技术创新、法治教育课程建设基地等单项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的成果丰收,还有综合业绩的显著提升和全面发展。
1.素质教育推进模式改革丰硕成果,技术创新与应用成绩喜人
以项目为依托,学术成果不断涌现。西南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教育部-中国移动重大研究项目“信息化教学支撑课堂素质教育的有效模式及实证研究”现已经构建3种信息化环境下的课堂素质教育模式,制订了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三个方面的素质提升指标体系;建成教育部-中移动项目“信息化教学支撑课堂素质教育的有效模式及实证研究”智慧课堂实验室,开展了增强虚拟现实、体感技术、无线交互、大数据、云教室、360度全景交互课堂、机器人、3D打印、无人机等信息化课堂教学的研究,开发了增强虚拟现实技术示范教学APP;设计了信息化环境下的课堂素质教育模式的软硬件平台,完成了平板电脑端软件和手机端APP开发,获得软件著作权多项,正在示范实践基地开展试用并逐步完善和细化功能。目前,已经在重庆市渝中区第29中学和重庆市北碚区双凤桥小学建成中学和小学示范实践基地各一个,已经开展了信息化环境下的课堂素质教育模式下的全环节教学实践过程。
图7 项目开发的传统文化教学APP
2.重庆市法制教育课程基地已建成,区域内示范引领作用凸显
2016年5月25日,重庆市教委正式批复我校,在西南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挂牌成立重庆市中小学法制教育课程基地。目前,已经建设重庆市中小学法治教育门户,整合全市强大的网络内容资源,充分发挥了其作为全市中小学法治教育信息网络的导航功能,成为重庆市中小学法治教育外宣传的窗口。已经建设中小学法治教育“三中心”。努力培养中小学生的爱国意识、公民意识、守法意识、权利义务意识、自我保护意识,养成尊重宪法、维护法律的习惯。建设中小学法治教育三中心:资源中心、交互中心、服务中心。资源中心负责中小学法治教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建设工作,交互中心承担课程资源在重庆市中小学法治教育云平台的运行,服务中心负责教师培训与咨询服务工作。正在努力建设“两库一平台”,即:一个在线法治教育微课程资源库,一个能提供学生学习分析大数据的电子书包库,通过云平台共享服务。不断实现重庆市城乡中小学法治教育“四化”全覆盖。采用微课程网络交互等,实现重庆市城乡中小学法治教育“四化”:内容规范化、课堂智慧化、教学生动化、评价立体化全覆盖,帮助中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树立依法治国和公平正义的理念,提高分辨是非和守法用法的能力,引导中小学生做知法懂法守法的合格公民。
3.教师培训众筹课程研究已经启动,教师进修质量数量将改进
教师在线培训课程资源众筹的条件创设和前期准备、课程众筹的组织实施和运作过程、课程众筹的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以及课程众筹模式的技术推广与应用,搭好教师培训需求与供给接轨的桥梁,提升教师主动参与培训任务的动力,解决投入风险等问题,以推动教师培训资源供给的智能化与效能化的齐驱并进。也提升了教师在线培训课程的有效性和实用性,实现了现代互联网技术与教师在线培训课程供给的有效、多途径、多方位深度融合,对推动教师在线培训质量的提高,解决传统在线课程资源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了有益的思路。
4.以科学研究和社会会服务为引擎,推动西南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全面发展
网络与继续教育不仅仅是网络教学与培训,更应该以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来助推,通过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三位一体”的动力,助推网络与继续教育全面发展。目前,西南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在全国24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建立了学习服务网点,开设89个专业,涵盖经、法、文、教、理、工、管、农、艺术等9个学科门类,网络教育在册学生10万人,成人教育在册学生1.5万人。现已拥有国家网络教育精品课程5门,学历教育网络课程788门,其中视频资源约1.2万小时,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学科资源141门,继续教育课程68门,专题2737个,其中视频资源约8000小时。向社会免费开放网络课程80多门和视频学习资源近40门,是开放资源联盟高校中开放资源最多的高校。
三、经验与启示:西南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术研究与社会服务的反思
回望过去几年西南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的发展,从单维度的教学转向综合性的教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规划、管理和创新是成功的关键。科学规划是前提、严格管理是关键、协同创新是保障。
1.科学规划:在发展思路上大胆突破
良好的顶层设计、科学的发展规划是一所学校网络与继续教育改革发展的蓝图。近年来,西南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始终坚持“规范、质量、服务、创变”的核心发展理念。把规范办学行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放在第一位,以服务创质量,以创变求发展。具体发展战略有四,第一、需求导向:推动继续教育从满足学历需求向职业能力提升需求转型;第二、两翼齐飞: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共同发展、网络教育与传统继续教育共同发展;第三、融合发展:促进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全面深度融合,以学分银行为抓手促进各类继续教育形式融合;第四、坚持主导:坚守办学主权、坚持业务引领、坚持标准化管理。正是基于这样的规划改革,西南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单维度的教学转向综合性的教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把学术研究与社会服务提高到和教学一样的层次,探寻网络与继续教育发展的新动力,才有了近年来,西南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的辉煌发展。
2.严格管理:在规划执行上矢志不渝
有了良好的规划,就有了科研和社会服务的制度保障。但是,要高质量、高水平的实施这些研究,还必须精细化管理,严格执行规划。一是加强规划执行,保障项目成果。为了保障所有科研项目达成既定目标,实现引领和推动教育教学发展的目标,西南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一方面全力支持所有研究需要的各种条件,另一方面,定期检查、定期考核,确保研究的进度和产出。二是加强经费管理,杜绝学术腐败。西南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借助现代化的信息平台,定期公布经费使用信息。加大科研经费的中期检查,对问题严重的项目追究项目负责人责任,建立起项目负责人信用档案。三是推广研究成果,提升教学质量。注重研究成果在教育教学中的使用,建立月检月报制度,对专业承办学院进行考评,确保新研究、新技术在教学中发挥“正能量”作用。
3.协同创变:在发展进程中通力合作
这些年西南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及其教育教学的成功,其关键还在与协同创新与变革。一是上下协同,为了确保学分银行、素质教育教学改革等研究得以顺利进行,西南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积极与教育部、重庆市教育委员会、重庆市教育信息化联盟以及西南大学党委、教务处等单位积极合作,争取政策资源,确保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二是横向协同,整合教育学部、西民中心、计算机学院等各学院的教授博导、博士生等着优质研究资源,形成强大的项目研究团队,保障研究的质量和进度。三是点面协同,以西南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为中心,联络重庆市二十九中学、遵义第二中学等试验单位,也协同各个教学点、各个培训项目,共同致力于把教学、研究与社会服务做到至善至美。
评论前必须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