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中国制造2025,工程教育准备好了吗?
作者:    浏览:11444

中国已是国际本科工程学位权威互认协议——《华盛顿协议》的正式成员。中国工程教育承载着为中国乃至世界工业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的新责任和新使命,进一步研究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为特征的新经济态势,把握工科建设的新理念、新结构、新模式、新质量与新体系,是中国工程教育面临的新要求和新挑战。

面对《中国制造2025》和“一带一路”国家战略要求,面对世界“新科技革命”和“新工业革命”竞争态势,中国工程教育能否担当起时代重任,培养引领未来技术和产业发展的人才,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界、工业界及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2025,中国工程教育准备好了吗?

盘点“十二五”: 助力中国工业,跻身世界舞台

“十二五”时期是中国从工程教育大国到工程教育强国的转折时期。五年间,工程教育在总量发展、理念引领、内涵发展和政策创新上交上了一份举世瞩目的“成绩单”:

总量充足,基本适应现阶段中国工业发展

我国工程教育第一大国名副其实,数据显示,中国普通高校工科专业招生数、在校生数、毕业生数都远远高于世界其他国家,稳居世界首位,数量比紧随其后的俄罗斯、美国等国高出3-5倍。在内涵发展上,我国工程教育取得新突破:结构布局得到不断优化,培养层次、类型、种类设置更加注重与工业发展相适应、与区域发展相协调,为同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后备人才,成为中国工业发展的坚实基础和有力支撑,同时,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增长势头强劲,为“新工科”建设注入活力。

理念引领,与国际工程教育发展同频共振

加入《华盛顿协议》标志着中国工程教育实现了“六个一”:一座从跟随模仿到比肩而行的里程碑;一张让中国工科毕业生走向世界的通行证;一套国际实质等效的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新标准;一张中国工程师国际资格认证和跨国人才流动的入场券;一种国际质量标准、规则制定的中国新声音;一次从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的历史新跨越。以此为契机,中国工程教育全面引入、深化、落实“学生中心”、“产出导向”和“持续改进”三大理念,“十二五”期间,全国共有近千所高校的近万名教师接受了三大理念的宣讲和培训,覆盖了大部分工科高校和专业,带动了工程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在践行三大理念、顺应国际工程教育发展新趋势的同时,中国工程教育参照国际工程教育的理念和认证标准框架要求,不断完善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卓越工程师教育标准及行业标准、工科专业类教育质量国家标准、CDIO能力大纲等,逐步形成了与《华盛顿协议》体系和欧洲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体系要求实质等效的中国工程教育质量标准体系,并积极推进专业认证,输出中国模式和中国经验。

2015年,中国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与俄罗斯联邦国家公共认证中心签订了《合作备忘录》和《开展中俄联合认证的合作协议》,揭开了用中国专家、中国标准、中国模式对国外高等教育进行认证的序幕,标志着中国模式和质量标准开始走向国际舞台。受俄罗斯邀请,中国先后派出三批专家对俄罗斯冲击世界百强大学的共3所高校8个专业进行联合国际认证,认证所采用的“五度”标准体系(培养目标的达成度、社会需求的适应度、师资和条件的支撑度、质量保障运行的有效度、学生和用户的满意度)和“五新”评估模式(新理念、新标准、新方法、新技术、新文化)得到俄罗斯同行的高度评价和认可,认为不仅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而且具有国际适用性,为大国工程教育乃至高等教育质量评价及保障提供了中国经验和中国模式。

内涵发展,有特色的工科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报告通过对2011年-2015年通过工程教育认证的394个专业的数据统计分析,客观呈现了中国工程教育以认证为契机、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坚持走内涵发展之路所取得的显著成绩。我国工科学生生源稳定,毕业生一次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直接就业比例上升较多,转专业逐渐放开,工科专业转入学生高于转出学生。

“十二五”期间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工科专业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变化情况

“十二五”期间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工科专业毕业生就业去向变化趋势

工程教育不断调整课程模块,呈现工科特色,人文社会科学类通识课程模块受到重视,课程设置更关注对学生通用能力的培养,工程实践与毕业设计模块学分及占比有所上升,毕业设计(论文)更加体现工程性,反映专业更加注重对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

“十二五”期间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工科专业不同课程模块平均学分数

“十二五”期间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工科专业不同类型毕业设计(论文)平均占比的分布情况

高级职称专任教师占比近70%,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已经超70%,职称水平和学历层次均有较大提升。具有工程经历的青年教师占比上升较快,加强了高校与行业企业联系。

政策创新,探索工程教育发展的中国经验

“十二五”期间,国家在工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校企合作、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实验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出台了系列改革政策,积极推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等系列质量建设中国方案,通过项目示范,创新引领,以点带面,打出“组合拳”,引导中国工程教育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带动世界最大体量“航空母舰”提质增速,为建设发展新兴工科,持续深化工程教育改革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对标2025:瞄准中国制造,反思差距不足

面对新一轮全球科技革命创造的新产业新业态,瞄准《中国制造2025》前瞻性战略布局,中国工程教育既面临构建工科人才培养新体系、新结构、新模式、新机制的要求,又面临推出工科人才培养新理念、新标准、新质量的挑战。报告深入分析和反思“十二五”期间中国工程教育存在的问题,找出差距和不足,为中国新工科助力《中国制造2025》的实现提供借鉴和启示。

报告显示,在规模与结构方面,工科毕业生供给结构性过剩与短缺并存,专科层次和研究生层次工科毕业生供给不能完全满足企业和行业需求,适应新兴产业和制造业十大重点领域的人才培养存在提升空间,区域性工科人才规模与产业规模之间的精准匹配等体量与结构上的问题需要尽快解决。在质量内涵与支撑要素方面,质量建设“最后一公里”有待真正落地,工程教育理念、课堂教学、支撑条件、教师队伍建设、学生能力发展等内涵要素均有较大持续改进空间。在顶层设计与动态调整方面,工程教育顶层战略设计对“2025”匹配不足,人才培养链与国家创新链、产业链对接有待增强;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亟待完善;产学合作教育的广度和深度亟待加强。

对标2025,审慎反思自省,查找差距不足,分析深层原因,找到症结所在,是未来工程教育改革走得对、走得远、走得好的关键所在。

发力 “十三五”:建设新工科,中国工程教育再启程

“十三五”时期,中国工程教育需要以更加的自信与自省、开放与包容、责任与担当,主动对接2025产业发展目标和国家战略人才需求。报告建议,要从理念、政策、质量和生态四个方面,超前谋划布局,积极推进中国新工科建设。

理念先行:面向国家战略,对接新经济、新技术、新产业发展需要,继续践行学生中心、产出导向和持续改进三大教育理念的同时,面对新挑战,赋予绿色工程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等新内涵,树立创新型、综合化、全周期工程教育理念,建设质量文化,持续提升工程人才培养水平。

政策导向:高校准确匹配国家战略人才需求,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加快现有专业的改造升级,主动布局新兴工科专业建设,积极设置前沿和紧缺学科专业,强化多学科交叉融合,构建与新兴工业体联系,完善多主体协同育人机制,注重工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支撑中西部地区产业转移和升级,不断推进工程教育供给侧改革。

聚焦质量:精准发力工程教育标准体系建设,细化人才培养资源要素标准和培养过程标准。按照新工科建设要求,研制新工科专业质量标准,完善中国特色、国际等效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制度,落实教师主体责任,形成理工结合、产学合作、产教融合、科教协同、国际合作育人机制,促进质量保障体系和质量文化建设。

综合施策:制定《工程教育法》,推进工程教育信息化和国际化水平,加强工程教育智库建设,培育工程教育的社会共识,完善工程师终身学习制度,强化各部门通力合作,营造工程教育发展良好生态。

“十三五”时期,中国工程教育应当以加入《华盛顿协议》为新的起点,重新聚焦发力,瞄准《中国制造2025》国家战略人才需求,把握新工业革命带来的时代新机遇,谋划建设新工科,实现从“支撑者”向“创新引领者”转变,保持中国工程教育的活力和可持续发展力,推进中国工程教育再出发。

1、本文是中教全媒体转载文章,原文:
2、如果你希望被中教全媒体报道,请发邮件到 new@cedumedia.com告诉我们。
来源:

参与讨论 0

评论前必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