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得住寂寞才可以享受长远,让子弹先飞一会儿!
作者:    浏览:12278

当前MOOC风靡全球,怎么来看待这种状态?小编的判断是,MOOC正从杂乱无序、百花争艳的状态走向建立标准化和探索可持续发展的路径为主。

“MOOC无用论”?

近日,小编听闻教育界有人对MOOC模式提出质疑,大致意思是:我们大肆推崇的MOOC教学真能有效改善学生学习效率?学生专注度低的问题能有效解决?坚持学完课程的学生少,结业率低又怎么看?教师教学观念跟不上等问题被林林总总抛出……

在反对者眼里,MOOC的发展现状乏善可陈。

实际上,这些问题给小编当时感觉是处于二律背反状态,无论怎么回答总能被找到反驳点。但是现在,在2016年6月20—21日,由中教全媒体主办的“2016(第三届)中国MOOC大会”过后,小编似乎有种茅塞顿开的感觉,也找到了辩驳这些问题的观点和论据。借用王尔德先生曾说的那句话来阐明,“我们都生活在阴沟里,但我们中有些人仰望星空。”MOOC并非你眼中“换汤不换药”的骗人把戏,它的意义被你远远低估了!

在“2016(第三届)中国MOOC大会”上,专家、教授们也是从未避讳,对MOOC现状的缺点分析鞭辟入里。

北京师范大学远程教研究中心主任、MOOCs战略研究课题组成员郑勤华带来《中国MOOCs建设与发展白皮书》,该书从教与学的角度呈现中国MOOCs建设与发展的现状。通过调查14个平台、1388门课程、42所相关高校和22895名学习者调研中发现:其一,MOOC教学模式有待突破,亟需促进深度学习。因为深度学习的缺失将不利于高阶学习目标的实现和知识创新的发生,也直接降低了MOOCs的学习质量和完成度;其二,学习者学习意愿强烈,但学习完成率低且学习素养整体水平不高,近50%的学习者未完成过任何MOOCs学习;其三,受制于学习者规模,现有MOOCs学习支持服务缺少实时或个性化的支持;其四,现有MOOCs平台集中于以资源管理的角度开发功能,教学交互、学习支持等层次的需求难以实现;其五,国内在线课程质量保证体系仍未成熟,高等学校对MOOCs的学分认定措施和学分认定实践还处于起步阶段,且基本仅适用于在校学生……

无独有偶,全国高校现代远程教育协作组常务副秘书长李德芳教授也表示,现阶段MOOC问题层出不穷,如MOOC辍学率较高、MOOC缺乏有效的学分认证和证书认证、部分MOOC课程与学习者的实际需求脱节。

虽然MOOC在发展过程中面临多重掣肘,但MOOC的优越性不可取代。首先是国家政策的充分肯定和支持。党的十八大报告发表了2020年前教育五大新部署;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中指出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围绕提高教育质量这一主线,对“十三五”时期教育改革发展作出总体部署;此外,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中同样指出,要加快学习型社会建设,增强教育改革发展活力。

其次,MOOC营造了开放、便捷的教学环境,对传统的大学课堂教学带来冲击和启示,并转变了学习方式;学习者也可以任意选修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安排自己的课程学习方案,甚至获得学分;MOOC组织模式多样,并构建了中国自有平台和课程体系;MOOC对学习者的年龄、学历层次并没有特定要求,学习者可以依靠平台上持续提供的丰富的课程资源,随时进行课程学习,这使终身学习成为了可能。

互联网正在重构我们的世界,这是一种混合式教学时代。MOOC作为在线教育发展的一种形式,其变革高等教育中还没有得到突破性、全局性的进展,尤其在相对传统的教育系统面前,MOOC依然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总的来说,罗马并非一日就能建成,阿里巴巴帝国也不是一蹴而就,更何况有着缓慢而优雅过程的教育呢?

因此,“MOOC无用论”需要坚定的否决。就像巴菲特所说的“迟来的满足感”,因为耐得住寂寞才可以享受长远。

继续割据,还是共建标准?

回过头来看,2012年起,MOOC开始在世界范围广泛传播,引起各方的高度关注。尤其是随着世界知名高校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以及哈佛大学推出MOOC的三大主流机构Coursera、Udacity、edX后,兴起于美国的MOOC在较短时间内吸引了来自全球的数百万学习者注册学习,大量世界知名高校相继加入,进而引发了在线教育的“数字海啸”。

扑向中国的在线教育的“数字海啸”MOOC实践形式更为多元、丰富,高校、研究机构纷纷对MOOC潜入研究,企业纷纷成立MOOC平台,一场由最初的介绍国外MOOC的发展转向了探寻中国特色的MOOC发展之路由此拉开序幕,可谓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但是,带有中国特色的MOOC发展的獠牙锋利无比,稍不留意,便会将那些原本就不多的温柔噬咬稀碎。没有人比中国人更了解中国式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弱点和不足。他们对于本职工作的囫囵吞枣、甚至也不排除在自主创新面前闭门造车,于是就可能演变成这样一种状况:带有中国特色的MOOC平台全都自带标杆,赋有各自得特色。

那么,“六国”纷争,各自为据。海量迥异的MOOC平台,迷航的学习者该如何选择?——答案是“标准”。建立好MOOC标准,才能像秦始皇一统六国,相安太平。教育部在线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清华大学副秘书长聂风华博士呼吁:到了需要标准的时候了。中教全媒体主编夏巍峰也同样表示,MOOC畅通的连接需要建设“立交桥”。而标准是基础、学分互认是通行证。

相信大家会和小编有同样的困惑,所谓标准,学习者、教育者、管理者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标准呢?在此,教育部在线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聂风华作了解答。

在学习资源方面,我们能否通过建立慕课的核心信息模型标准、课程包标准来支持同一门课程跨不同学习平台的流转?也就是说,标准能否支持学习资源的内容可迁移?我们能否通过语义化描述的方式,研究学习资源知识图谱类的标准,实现微课程的知识路径重组?另外,我们能否通过学习资源的其他标准化描述,实现课程的模块化组织,支持可定制和自适应的学习内容推送?

在学习平台和工具方面,通过标准化工作,在用户感知测量、功能组件接口、数据格式规范等方面进行研发,结合其他的IT标准,来促进慕课用户的体验更智能化人性化、慕课平台可以灵活的加载更多元化的功能组件,而保证在线学习大数据的互联互通以及平台与工具的安全性。另外,示波器与慕课学习能否关联,Matlab可否关联?数据接口!

在教学活动方面,我们需要自适应学习组件和学习设计类的标准,通过标准来提供技术接口和设计理念的引导,来实现慕课课程,它的教学活动的自适应设计、学习路径的可定制、学习过程数据的可采集、和学习反馈的可视化。另外,通过学习分析类标准的制定,建立学习分析通用框架、规范学习分析数据模型、规定要执行学习分析组件的平台系统性能需求等,实现学习过程的大数据采集和学习效果的诊断性反馈。

此外,在线教育的参与者包含教师、学生、教育机构。参与者是一切在线教育实施的前提和主体。如何更好的促进他们在慕课学习和在线教育中的参与度、收获、体验,是在线教育最最重要的关注点。因此我们需要制定这样一些标准,来保证学生学习记录可以流转,比如电子档案标准,学习虚拟绩效流动标准。我们要制定学分银行互通数据标准、技术标准来促进在线教育体系中的学分互机制的实现。还要通过在线教育的课程评价与认证标准、服务评价与认证认标准,来为参与者提供可比较可对比的在线教育平台、内容、产品和服务。另外,还要制定教育数据安全方面的标准,来更好的保护用户隐私。

可见,建立MOOC标准化已迫在眉睫。我们是继续割据,还是共建标准?相信已有答案。

SPOC模式华丽来袭

再牛逼的肖邦,也不能与趋势为敌。

随着MOOC热潮的渐起,MOOC由于大规模、开放及免费特征,存在着一些不利因素。人们开始思考MOOC是否可以完全替代传统的教学模式? MOOC自身的一些短板是否可以被优化?针对这些思考,SPOC(小规模在线课程)模式应运而生。

SPOC是指使用MOOC的技术平台和教学手段,进行授课的校内课程。SPOC通常只允许本校的学生参加,教师会组织线下教学活动,从而实现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发挥各自优势的效果。

也是在2015年,提姆教授对SPOC模式进行再研究,认为SPOC模式可能是未来MOOC可以持续发展的一种有效模式,可以针对小班教学进行收费,进而维持MOOC的教学成本,激励教学动力,维持MOOC的长期发展。而学堂在线作为学习者及课程规模最大、学习者最为活跃的中文慕课平台之一,现已基于学堂MOOC全国SPOC试点。

对比SPOC和MOOC两种模式的差异,其一,SPOC的重要性在于在线学习已经跳出了复制课堂课程的阶段。其二,SPOC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新型教学思路,它可以针对特定人群,借助MOOC的资源优势来弥补MOOC和传统课堂教学的一些欠缺,并努力创造一种更为灵活、有效的教学方式。其三,SPOC更像是“慕课”在大学校园落地生根、务实的做法,是大学应用教育技术的转移完成其使命的现实路径。在此次大会上,SPOC模式多次被专家们提及,张力认为,SPOC的优势在于它完美适应了精英大学的排他性和追求高成就的价值观;模式的成本较低,且能用来创收,提供了MOOC的一种可持续发展模式;重新定义了教师的作用,创新了教学模式;更加强调学生完整、深入的学习体验,有利于提高课程的完成率。

SPOC是否是将课堂和作业的学习时间完全对调?教学视频的讲解是否需要涵盖知识难易的方方面面?SPOC模式是否适合于应用在所有的学科?这些问题都有待于被尝试和验证。但是,MOOC作为新型教学模式的发展主流,不管它如何变,其前景预测的暖风强醺。

那么,既然MOOC探索还在进行时,就让子弹先飞一会儿!

作者:中教全媒体 记者 易青

本文来自投稿,作者:
本文作者:

1、本文是中教全媒体原创文章,转载此文章请注明出处(中教全媒体)及本文链接。
2、本文链接:http://www.cedumedia.com/i/1381.html
3、如果你希望被中教全媒体报道,请发邮件到 new@cedumedia.com告诉我们。

来源:中教全媒体

参与讨论 0

评论前必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