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视角
“如何找到一种‘产教深度融合’求同存异的新体制和新机制,需要有‘破’有‘立’,是个亟待求解的难题,也是我们创建优质高职院校的关键问题。”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沈琳说。
产教融合已成为当前高职院校发展的主旋律,也是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必由之路。当前,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虽已遍地开花,但是如何进一步“深化”,建立起融学校、科研、企业、地方等于一体的产教融合体系,依旧是高职院校正在探索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如何找到一种‘产教深度融合’求同存异的新体制和新机制,需要有‘破’有‘立’,是个亟待求解的难题,也是我们创建优质高职院校的关键问题。”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沈琳说。
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院长 沈琳
CEDU:习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习总书记的这段话,带给您哪些启示?
沈琳:习总书记的讲话,表明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高度重视。进入新时代,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教育协调发展的重要部分和促进就业的重要途径,面对“求学者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不平衡、供给不充分之间”的新矛盾,给高等职业教育所承担的人才培养任务提出了新要求、新任务。所有高职人应该探究职业教育新的发展观,不断加快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的力度和发展的步伐,实现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明确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建立健全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不断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服务国家发展需要和“中国制造2025”伟大战略,为早日实现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型行动计划提供更高质量的技术人才和智力支撑。
CEDU:政府的支持、“工匠精神”的大力提倡、社会的认可,职业教育将迎来重要的发展阶段。您如何看待当下的情形?
沈琳:当前,全国优质高职院校建设项目正逐步打开局面,社会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视和认可,“工匠精神”的大力提倡,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已成为激发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活力的重要办学模式、成为高等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基本命题,中央对职业教育更加重视、导向更加明确,职业教育的制度建设开始迈入“快车道”,各级政府部门正在通过体制机制的突破和创新,真正营造职业教育发展的新环境,从而引导全社会关心、支持和参与职业教育,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春天”已经到来。
CEDU:您从事教育行业多久?在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工作多久了?这些年身处教育行业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沈琳:我从事教育行业30多年了,在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工作2年,最大的感受是教育如春风化雨,铸人心智,痛苦并快乐着!我感觉,从事职业教育要像养花一样,一边养一边看,静待花开,不能急于求成。
CEDU:社会的发展瞬息万变,职业教育的培养方式、培养目标也相应发生变化。那么,职业教育未来的发展方向是什么?
沈琳:国家对职业教育越来越重视,政府在政策和资金层面均大力支持职业教育的发展,职业教育正经历从工业社会到信息与服务社会的深刻转变,就业竞争催生需求,职业培训空间广阔,职业教育前景无限,未来趋势不可阻挡!
产业的“重新定义”倒逼职业教育升级,新制造、新技术、新能源、新金融等将会深刻影响中国乃至世界的社会经济发展。高职院校传统的专业,如市场营销、电子商务、计算机技术、机械制造、金融会计等,在大数据时代必将面临“脱胎换骨”“更新换代”的变革;在一定意义上,和产业的对接程度决定了高职教育能否真正实现“产教深度融合”。高职专业的面向很窄、课程十分刚性,因此我们的培养方式、培养目标也要相应调整,特别是立德树人的要求,需要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和输送卓越技术技能人才。
CEDU:众所周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能够进一步激发职业教育的办学活力。但是,许多职业院校与企业开展合作过程中,经常出现“剃头挑子一头热”的现象,为什么会这样?如何调动行业企业积极性、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
沈琳:产教深度融合的困难各院校情况不同,总的说来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部分院校对来自行业企业的信息关注度不够,缺乏“融合”的积极性;二是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不够完善,课程结构传统,教学内容更新不够,管理制度僵化,缺乏“融合”的决心;三是师资队伍整体水平有待提升,部分教师缺乏行业企业的背景和实战经验,缺乏“融合”的基础。
应当看到,学校与行业、企业的社会责任和基本目标是相同的,相互契合的空间是很大的,如何找到一种“产教深度融合”求同存异的新体制和新机制,需要有“破”有“立”,是个亟待求解的难题,也是我们创建优质高职院校的关键问题。
对此,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将对接“中国制造2025”和“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围绕智能制造新技术、新工艺,从智能设计、智能加工、智能控制、智能服务等方面,深度融合行业企业,新建智能制造工业中心,建设融实践教学、技术服务、创新创业、产业培育于一体的省级产教融合大平台,成为行业、区域乃至全国教育培训与实训中心、技能鉴定中心、技术研发中心和公共技术服务中心;发挥行业企业在专业和课程领域的引领作用,打造7个具有专业核心竞争优势、制造业转型升级技术能力的专业集群,服务行业(标准制定、信息输送)、企业需求(人才输送、技术提供、员工素质提升等);同时,在服务地方经济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争取政府对企业的政策支持,调动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
CEDU:据悉,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在校内建有江南装备制造技术产教园,校外设立8个校企合作工作站。产教园、工作站如何助力人才培养?
沈琳:常州机电学院通过“内园外站”校企合作育人平台,建立健全产学研协同育人制度体系,推动政行企校四方在专业定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实施、教学管理等方面合作,实现产学研协同育人。
学院发挥“内园外站”的信息沟通优势,全面跟踪区域产业发展动态,调整专业设置与定位,服务区域产业发展需求,应用行业龙头企业的先进技术,培养地方产业转型升级亟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提升专业内涵,推动区域产业发展,形成专业建设和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学院利用“内园外站”丰富的办学资源,全面实施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比如,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专业依托常州创胜特尔数控机床设备有限公司“校中厂”,构建了“引企入校、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农业机械应用技术专业依托久保田农业机械(苏州)有限公司“厂中校”,构建了“农忙下乡、农闲进厂”人才培养模式;工业机器人应用专业依托“常州机电-安川工业机器人培训中心”,构建了“项目引领、岗位实境”人才培养模式等。
在项目引领、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下,通过生产性实训项目的训练,培养学生专业基本能力、专业专项能力和基本职业素质;依托各级技术应用中心,学生参与科研项目,提升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
利用“校中厂”、“厂中校”和校外实训基地,学生在“真环境、真设备、真产品”条件下完成学习任务和生产任务,接受学院文化和企业文化双重熏陶,培养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依托“创新创业中心”,实施大学生创新项目和创业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
学院依托“工作站”,制定《顶岗实习教学管理控制程序》等文件制度,规范顶岗实习管理过程,共建“多元主体、过程共管、责任共担”的顶岗实习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实现了将管理机构建到企业,把服务育人送到岗位,为学生顶岗实习和就业提供了坚强保障,也为广大教师提供了专业技能水平提高和社会服务能力提升的舞台,避免了教师“黑板上开机器”,拉近了政校行企合作办学的距离,使学生培养更加贴近市场的需求。极大地提高了顶岗实习期间的教学效率和毕业生的就业质量。
CEDU:请您谈谈学院在产教深度融合方面所取得的成果。
沈琳:“十二五”期间,常州机电学院在产教融合方面做了这三方面的尝试:
(1)组建“四方三层”校企合作理事会,创新办学体制机制。在理事会作用下,学校牵头组建全国机械行业工业机器人与智能装备职业教育集团、全国机械行业现代农机装备人才培养联盟等组织,有效探索了集团化办学。
(2)在理事会作用下,学校集聚优质资源,在校内建设江南装备制造技术产教园,在学生就业与实习相对集中的区域设立校企合作工作站,各专业与区域产业深度融合、良性互动,促进了合作各方共同发展,提升了整体办学水平,助推了地方经济发展。2014年,“产教园 + 工作站:合作育人平台创新与实践”获高等教育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3)形成“四方三层、内园外站、共建共赢”产教融合“苏南”模式,促进了产教深度融合,形成了“多方位、立体化”的科研与社会服务体系,创建了国家、省、市三级科研与社会服务平台,科研和技术服务水平显著提升,继续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学校被评为第三届江苏省科技工作先进高校、江苏省农机工业科学技术工作先进单位和江苏省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成功入选2015、2016年度高等职业院校服务贡献50强。
CEDU:学生就业情况如何?
沈琳:常州机电学院毕业生职业素养高,动手能力强,善于合作,勇于创新。学校毕业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薪资平均水平、就业现状满意度等就业竞争力指数连续五年高于全国示范(骨干)校平均水平,在江苏省位列前列,学校荣获“江苏省毕业生就业先进集体”,2014年荣获“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50强。
CEDU:把政、行、校、企四方资源成功整合的关键是什么?有哪些经验可以分享?
沈琳:关键是如何构建利益共同体,促进政行校企相伴共生、合作共赢。通过人才输送、教育培训、技术服务、协同创新等,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技术支持,促进政府出台相关政策,鼓励企业参与办学,发挥企业主体作用。
CEDU:对于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未来3~5年的发展,您有哪些规划?
沈琳:“十三五”期间,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将继续高举产教融合大旗,围绕“一二五四”体制机制创新新目标,联合政府、行业、企业共同打造“一个工业中心”,办好“两个企业学院”,建立“五支联盟”和“四大基地”,充分发挥企业参与办学的主体作用,探索具有现代学徒制特征的混合所有制办学模式,构建新型利益共同体,深入推进集团化办学,促进校企协同育人,形成合作办学新机制、产教融合新机制和协同育人新机制,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以智能制造为鲜明特色、全国具有领军地位的国家高水平高职院校,为“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作为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一分子,我当不忘初心,不辱使命,凝心聚力,着力开展学校内部治理改革工作,不断完善外部利益相关方多元开放治理、内部师生共同治理体系,增强办学活力,推进跨界管理和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全身心的投入到学校创建国家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大业中。
本文作者:中教全媒体 苏群
版权声明:中教全媒体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来源。
评论前必须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