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远程与继续教育优秀案例展示 | 北京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北京大学递进式远程培训项目模式创新
作者:    浏览:13758

北京大学递进式远程培训项目模式创新

摘要  
2004年教育部师范司正式颁布了《中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2006年北京大学获得了“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网络培训课程”开发、研制、培训的资质。同年,开始承担“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项目培训工作,到2014年承担的“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项目,至今经历了“教育技术能力”与“信息技术能力”两类不断深化、逐级衔接的递进项目完整的研发及培训周期。在十几年的时间内,北京大学见证了教育部对中小学教师教育信息化能力变化要求及发展历史,陪伴了近百万一线教师的学习与成长,使北大在服务社会、培养人才的职能上得到了更广范地拓展,也使北大在基础教育领域做出了长期深入地跟踪、研究与贡献。

案例亮点  
对相关、延续、递进的项目要进行长期的跟踪与研究,在深入分析项目需求的基础上,进行顶层设计;根据不同的项目,研究实施过程中各类要素,确定适合的培训模式以及开发满足培训实施细节的培训平台,这是项目顺利实施与学习者有效学习的重要保障;网络课程资源开发并非一次性结果,需要经历不断地淘汰、完善、更新的过程,需要制定长期的课程资源研制计划;持续地跟进与踏实地研究,能够引领带动新项目、新模式的变革,为远程继续教育树立榜样。

自2004年底教育部师范司正式颁布了《中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开始,教育部不断地出台和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相关的文件、标准、计划及项目等,至2013年下发文件《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意见》,至今已经历了十几年的历程。在这个过程中可以看到教育部对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养成的要求,逐渐地发展到对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的要求与导向,这其中包括了两类项目能力标准、课程制作标准、教材和考试大纲的制定等过程。

北京大学自2006年“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项目”启动之初即获得了教育部及中央电化教育馆批复的网络课程制作及培训的相关资质,自此开始了面向全国中小学教师该项目的网络课程研发及远程培训工作,至今经历了“教育技术能力”与“信息技术能力”两类项目完整的研发及培训周期。这两类项目是不断深化、逐级衔接的递进项目,目前已完成系列课程研制、培训平台建设及近百万人次的培训工作,有丰富的项目经验及典型的案例积累。

一、北京大学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项目的背景

为了提高我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水平,促进教师专业能力发展,2004年12月,教育部师范司正式颁布了《中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

2005年4月教育部为贯彻落实这一标准,贯彻国务院批准的《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配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计划”的实施,提高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水平,教育部启动实施了“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项目”。

2006年经教育部师范司批准立项,由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项目办公室负责监制,北京大学获得了“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网络培训课程”开发、研制、培训的资质。

图1北京大学获得的教育部立项批文、项目办批文

二、北京大学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项目情况介绍

(一)“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初级)”项目实施情况

2006年初北京大学组织专家研制、开发网络课程,在课程开发和设计上着重强调网络远程教育的实效性、操作性和针对性,采用引领式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师生之间、学员之间、学员与专家之间的互动,并最终达到了“学、用、考”三者之间的统一。

同年即在辽宁沈阳、新疆及深圳三个地区开设实验区,为项目的实施平台、网络课程、教学活动设计等方面进行试学试用。经过不同地域实验区教师试验后,对实施平台功能、培训课程内容和教学活动均进行了改进和完善。

2007年将培训课程向全国进行推广实施,至2012年底北京大学独立完成54万人、涉及16个省域的中小学一线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初级)”培训工作,并向包括辽宁、广东、广西等省市自治区提供培训平台支持服务。

(二)“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中级)”项目实施情况

2008年,随着北京大学“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初级)”工作在全国更广泛深入的开展以及《教育技术培训教程(中级)》的出版,北京大学在教育技术能力初级网络课程的基础上,广泛吸收和组织了强有力的专家队伍,按照中级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培训标准和要求,依照中级的培训教材(高教版),开发研制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远程培训中级课程》。

结合中级的培训特点及与初级培训对象的不同,着重以实际鲜活的教学案例为教学载体,以任务趋动式课程设计为教学模式,以引领式教学设计为学习过程,以完善的管理平台为教学支持,形成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中级培训的网络课件、网络培训教学过程设计、支持教学的网络平台及网络培训指导手册。

在2008年课程推出以来,在辽宁、山西、河南等实验区进行试用后并向全国推广,至2014年北京大学共完成19万人次、涉及11个省域的中小学一线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中级)”培训工作。

(三)“教育技术能力培训”项目实施模式——北京大学引领式在线教学模式

引领式学习模式以社会性建构论为理论基础,学习的过程强调教师的引导,要求学习者在特定时间内有目标、按计划地学习指定的课程内容,教师、学习者之间交互性学习是课程的主体,也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根据远程教学的特点,北京大学将引领式教学模式引入到成人继续教育实践中来,力图改变以往的远程教育项目重技术“呈现”的状况,更强调教学过程的控制与交互,强调学习过程中人机、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

1.项目实施载体——北京大学引领式在线教学平台

北京大学引领式教学平台以充分迎合引领式在线教学模式为原则,设计开发适用于引领式活动设计、用户管理、讨论作业、统计及评价等功能的培训平台,并配合教育技术课程提供课程知识点参考手册及软件查询手册,突出了教学平台人性化、实用性的特点,构建了一个高效的网络学习环境。

图2 北京大学引领式教学平台

图3北京大学教育技术参考手册(课程内容参考手册)

图4北京大学软件技能速查手册(实用技能手册)

2.网络课程开发重在教师的引导和带领

引领式学习模式要求教师是全程参与的,既注重前期的教学设计,也重视学习过程的参与。课程以教师设计好的学习任务为主线,学习过程多采用讨论、答疑等交互手段,较少运用大量的课件内容,课程设计以促进学员之间的沟通与协作为出发点。与自主式学习模式课程注重内容不同,引领式学习模式强调如何引导学习者充分利用多样化的学习资源以及如何在学习上给予支持。

图5北京大学教育技术培训教师引领活动

3.教学过程“大同步、小异步”,限制学习者学习的自由度

教学过程设计是课程整体理念的体现,也是课程突出强调的关键环节。在教育技术培训教学过程中采用了“大同步、小异步”的方式,大同步指整个课程学期被分成几个大的时间段,各时间段的学习进度保持一致;小异步指学习者在要求的某一时间段内自己灵活机动的安排学习时间和进度。

每个时间段内对应的学习模块均有相应的教学过程设计,包含学习目标、内容导图、阅读、案例分析、学习活动、总结与反思、延伸8个组成部分,在始终体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前提下,教师对教学环节的引领以及对教学过程的控制贯穿整个学习和培训的始终。

图6北京大学教育技术网络课程各模块活动设计

三、北京大学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项目的背景

201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010】12号文件);

2012年教育部印发《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教技【2012】5号文件);

2012年由中央政治局委员刘延东主持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

2013年教育部等九部门发方《关于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当前几项重点工作的通知》(教技【2012】13号);

在以上文件及电话会议中均指出了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与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关系,并多次强调要加强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培养信息化教学的习惯和素养,并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纳入教师资格认证体系,要把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作为教师业务能力的基本要求,加大培训力度。

2013年教育部下发文件《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意见》(教师【2013】13号)中指出,将在2017年底完成全国1000多万中小学(含幼儿园)教师新一轮提升培训,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学科教学能力和专业自主发展能力。

2013年,北京大学充分准备研究并参与“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项目中。

四、北京大学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项目情况介绍

1.“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项目实施基础

2013年教育部提出的“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是与此前教育部立项项目“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项目”为基础的一脉相承的深化培训项目。在2014年启动项目之际,北京大学已储备了8年共73万人次的教育技术能力项目培训经验。同年教育部统计的全国已完成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中小学教师共400万人,北京大学独立完成了全国近18%的培训体量,为参与“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项目的研究与-实践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2.“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项目课程设计与制作

2014年在教育部的总体规划下,北京大学以《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和《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课程标准(试行)》为依据,进行课程资源的建设和开发,共面向学前教育及义务教育阶段全学科研发制作了信息技术能力与学科整合系列网络课程。课程借鉴之前的教育技术能力初级及中级培训课程的设计过程和理念,邀请行业内的知名的信息技术专家、研修指导专家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强且经验丰富的一线教研员及教师,组成三级课程研发团队,共同打造各学科的课程系列,并连续三年不断地开发和完善课程体系,建立了各学科分主题多系列课程。

课程最大的特点是分级、分层,将同一专题的课程按教师能力水平的高中低分三层设计并制作课程,配合教师的能力水平调研问卷,使教师清晰地认知自己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水平,并选择适合自己本阶段需求的课程进行学习。学习更倾向于学习者辅助判断及自主能力缺失认定后的知识与能力的补充与提升。

图7北京大学信息技术项目分层课程资源

3.“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项目实施情况

自2014年以来,北京大学通过中小学教师国培项目以及各省省级培训项目,向全国中小学教师开展并推广“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培训,到目前为止已培训了22万中小学教师。

培训模式在“教育技术能力培训”采用的引领式在线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改进为伴随式常态化研修模式,即伴随问题,伴随课堂,伴随研修,伴随成长,陪伴参训教师的每个阶段。

设计开发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项目实施平台,为学习者参与信息技术能力水平的前测诊断、课程推送与选课、研修活动的参与分享、实践活动的展示与评比提供了平台支持。

图8北京大学信息技术项目实施平台

五、北京大学“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项目深化——教育部“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课程资源建设”项目

2016年教育部组织“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课程资源建设”项目招标工作。该项目旨在贯彻落实国家教育信息化总体要求,充分发挥“三通两平台”效益,为各地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提供优质培训课程资源。

北京大学在“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项目中经过三年的认真踏实地实践与努力,获得了教育部及各省主管领导的认可以及学习者的普遍好评,积累了大量的宝贵经验。经过充分地准备如期中标该项目的初中数学、初中历史与社会、初中化学三个学科的资源建设项目。

2017年初,北京大学组织专家对中标的三个学科的课程资源进行设计及研发,将于7月底完成全部资源的初建工作,并将于9月底前全部成品提交给教育部。

该项目的中标也标志着北京大学在“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网络课程资源建设工作中有坚实的基础、高水平的能力、高质量的标准,也在同行业的信息技术资源建设工作中处于领先地位。

六、对远程在线培训项目的启示

北京大学自2006年起承担的“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项目到2014年开始承担的“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项目,至今经历了近12年的发展历程,并见证了教育部对中小学教师教育信息化能力变化要求及发展历史,陪伴了近百万教师的学习与成长,使北大在服务社会、培养人才的职能上得到了更大的拓展,也使北大在基础教育领域做出了深入地跟踪、研究与贡献。相关经验总结:

1.项目总体设计

对相关、相类似的项目要建立长期跟踪与研究,在深入分析项目需求的基础上,进行顶层设计;

2.网络课程研发与制作

首先要贴近学习者的实际需求,为学习者提供可选难度的课程资源;其次在课程研制专家的选择上,要结合不同基础和研究领域的专家组成有梯度有层次的课程研制团队,既让学习者能够观摩借鉴基层的优秀经验,又能够学习到更高水平的理论和技能;最后,课程资源开发并非一次性成果,而是要经历不断地淘汰、完善、更新的过程,需要制定长期的课程资源研制计划;

3.培训模式和培训平台支持

根据不同的项目,研究远程培训过程中各类要素,确定适合项目的培训模式以及设计开发满足培训实施细节的培训平台,这是项目顺利实施与学习者学习便捷有效的保障;

4.培训院校的努力与坚持

对于前后衔接并延续的相类似的项目,需要在长期的跟踪过程中建立认真踏实的研究意识,将大学的研究职能、培养人才的职能、服务社会的职能充分发挥作用,引领带动新项目、新模式的变革,为远程继续教育贡献力量。

北京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张丽

 

本文作者:

1、本文是中教全媒体原创文章,转载此文章请注明出处(中教全媒体)及本文链接。
2、本文链接:http://www.cedumedia.com/i/14993.html
3、如果你希望被中教全媒体报道,请发邮件到 new@cedumedia.com告诉我们。

来源:中教全媒体

参与讨论 0

评论前必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