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远程与继续教育优秀案例展示| 北京师范大学继续教育与教师培训学院“授渔计划”
作者:    浏览:13453

精准扶贫 工学结合 创新推出助学公益项目

—北京师范大学继续教育与教师培训学院“授渔计划”

摘要  
为了帮助我国贫困地区高中后青少年就业与继续再教育,缓解社会就业压力,提高贫困人口的文化职业素质和自我脱贫能力,促进经济增长与和谐社会的建设,学校联合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中育教育研究中心、公益伙伴企业、新华网等机构于2013年共同发起和组织实施“授渔计划”扶贫助学公益项目。该项目有效整合了社会公益资源和教育资源,资助适龄孤儿、留守儿童、贫困家庭的初、高中毕业学生(或同等学历)有计划的完成职业教育和网络高等教育,为其搭建一个全面可持续成长成才的公益平台,培养学历技能双向成长、符合社会和企业需求的职业人才。
案例亮点  
“授渔计划”项目采取高校、福利基金会、企业及媒体等多方支持的运作模式,创新推出“工学一体化”学习模式,学生在企业乐业就业的同时进行技能培训和学历提升,所有费用由学校、企业和福利基金会共同承担。北京师范大学结合学生实际情况,采取“网络教学为主、面授教学为辅”的教学模式,有针对性的提供实用、丰富的学习资源,注重应用性技能培训与专业知识培养相结合,提供“以人为本、形式多样”的学习支持服务,让学生充分实现工学兼顾、学以致用,培养自信自尊、拼搏奋进、感恩社会、服务国家的职业人才和社会应用型人才。

北京师范大学远程教育秉承“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校训精神,贯彻“以人为本、改革创新、优化结构、强化特色、提升质量”的工作方针,坚持内涵发展、创新发展、特色发展和开放发展。远程教育试点至今,结合自身优势和特色,积极履行优质资源服务社会的职责,不断发挥着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2013年,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公益伙伴企业等多方联合推出“授渔计划”,该计划是资助适龄孤儿、留守儿童、贫困家庭的初、高中毕业学生(或同等学历)有计划的完成职业教育和网络高等教育,培养学历技能双向成长、符合社会和企业需求的职业人才的一项扶贫助学公益项目。

一、“授渔计划”公益项目的背景

社会公益事业是中国优良传统的延续,有助于创建一个互帮互助,相互关爱的和谐社会。为了帮助我国贫困地区高中后的青少年就业与继续高等再教育,缓解社会就业压力,提高贫困人口的文化职业素质和自我脱贫能力,促进经济增长与和谐社会的建设,学校积极探索高等学校继续教育面向地方、行业、企业的办学与服务模式、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

2009年,学校联合中华职业教育社、中育教育研究中心共同发起“温暖工程就业助学扶贫行动”,通过帮扶助学的形式使受助对象在餐饮企业就业后接受高校现代远程教育。在此项扶贫助学的基础上,学校联合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中育教育研究中心、公益伙伴企业、新华网等机构于2013年7月共同发起和组织实施“授渔计划”公益项目,该项目有效整合了社会公益资源和教育资源,通过合作企业和教育机构的公益承诺,推出创新型“工学一体化”学习模式。该项目核心理念是“能力提升、就业乐业”,资助孤儿、留守儿童、贫困家庭的初、高中毕业学生(或同等学历)有计划的完成职业教育和网络高等教育,为其搭建一个全面可持续成长成才的公益平台。

二、“授渔计划”公益项目的实施

1、项目启动

2013年9月,“授渔计划”启动仪式暨开学典礼活动在河北涿州市举行。第十届全国人大委员会副委员长顾秀莲、河北省关心下一代委员会、民政部社会救助司、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北京师范大学和涿州市有关领导参加了此次活动。项目参与各方以此为契机,积极争取国家及扶贫部门和其他政府部门,以及公共媒体等对“授渔计划”的关注、支持与帮助,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职业人才、社会应用型人才,努力推动“授渔计划”公益项目的组织和实施。

“授渔计划”启动仪式

2、合作机制

北京师范大学作为该公益项目的发起方之一和重要的合作方,为参与“授渔计划”的就业学员提供接受网络高等教育的机会,研讨制定针对性的人才培养计划,探索开发符合需求的网络课程,以应用型专业人才为培养目标逐步推动教学改革,做好“授渔计划”学员的服务工作,帮助和引导学员完成学业。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在“授渔计划”公益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奉行仁爱、济困、育人的精神,建立公开、透明、高效的基金管理体系,自觉接受社会的监督,为适龄孤儿和贫困家庭的学生提供助学绿色通道,帮助他们成长成才。公益伙伴企业为受助对象提供就业和职业生涯发展的机会,承担受助对象的学费,鼓励他们参加职业技能资格培训认证,选拔优秀学生参加企业组织的管理岗位晋升培训,晋升者享受管理岗位待遇,帮助他们成长为职业人。

3、成立授渔计划公益促进中心和缘梦基金

2015年8月,由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授渔基金、缘梦基金、授渔计划公益促进中心主办,北京师范大学、中育教育集团、中青网、新华网共同协办的“授渔计划”公益促进中心、央视《等着我》缘梦基金成立仪式在北京宴举行。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中华职业教育社、中央电视台、中国青年网、新华网、北京师范大学等有关领导,以及“授渔计划”受助学生代表、项目学校校长、明星嘉宾、公益伙伴企业代表等200余人参加了此次启动仪式。授渔计划公益促进中心与缘梦基金的成立,旨在打造一个全新的爱心公益交互平台,使得公益力量可以有效转换和调配到公益需求个体上,让社会各界人士都可以更好参与到帮助孩子的过程中,从而能帮助到更多的适龄孤儿、贫困学子和留守青少年,具有制度创新的重大意义。

授渔计划公益促进中心、央视《等着我》缘梦基金成立仪式

4、实施效果

“授渔计划”公益项目自2013年7月启动至今已资助来自全国22个省份19个民族初、高中毕业的孤儿、留守少年和贫困学生共计5400余名。其中,北京师范大学继续教育与教师培训学院(以下简称“学院”)针对“授渔计划”承担的学员就业后的网络学历教育提升项目已开展5期,截止2016年底总计招生录取789名学员,培养毕业学员101人。

学院作为“授渔计划”项目实施高等学历教育的合作方,提出“研讨制定针对性的人才培养计划,探索开发符合需求的网络课程”的方案,对教学培养计划进行了重新设计和定位,实施教学改革,实现“中等职业教育+高等学历教育”的无缝结合,将学生的“职业教育体系课程”对接到大学的“高等学历教育体系课程”,并在后续学历专升本教育教学阶段,达到拥有一定专业生产技能的应用技能型人才和具有经济学理论常识专业知识的学术型人才培养的有机融合。提供“以人为本、形式多样”的学习支持服务体系,有效整合社会公益资源和教育资源,创新推出“工学一体化”学习模式。教学策略上采取“网络教学为主、面授教学为辅”的教学模式,将应用性技能培训与专业知识培养相结合,增加实践应用性课程的设置,达到学生日常学习与工作的有机结合。同时,改革传统的教学考试方式,采用平时多点多面的实操训练与期末提升性总结考核相结合,让学生充分实现工学兼顾、学以致用。

学院结合“授渔计划”人才培养理念,对部分课程资源进行重新开发,网络课程采用微课程的形式来呈现,并增加实践演练和面授教学。课程的平时作业考核增加技能练习和上机实践操作考核等,并且在期末考核中增加实践考核环节。通过课程设计和教学策略的系列改革,使其更贴近“授渔计划”项目人才培养特殊需求。通过重新设计的课程和教学策略深受“授渔计划”项目学员欢迎,学员普遍表示非常珍惜难得的高校学历教育机会,学习积极性很高。

“授渔计划”学生代表马姜皓和全体学生宣誓

三、“授渔计划”的意义和前景

“授渔计划”项目采取高校、福利基金会、企业及媒体等多方支持的运作模式,创新推出“工学一体化”学习模式,为适龄孤儿、留守儿童、贫困家庭的初、高中毕业学生(或同等学历)有计划的完成职业教育和网络高等教育,搭建了一个全面可持续成长成才的公益平台,培养了学历技能双向成长、符合社会和企业需求的职业人才,项目实施对提高贫困人口的文化职业素质和自我脱贫能力,促进经济增长与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

“授渔计划”项目是新的历史时期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的一项重要举措,是公益领域的新创举,社会建设的新尝试。该项目实施后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授渔计划”实施四年来,国内100多家媒体对学院参与的“授渔计划”公益助学项目进行了现场报道和转载。其中,中央电视台、新华网、中青网、人民日报等媒体报道了“授渔计划”,凤凰网、今日头条、腾讯新闻、网易新闻等多家媒体进行了转载。

“授渔计划”项目的取名源自于《老子》中的名言“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授人以鱼只救一时之急,授人以渔则可解一生之需”。未来学院将与项目合作各方一起,在“授人以渔”上进一步总结经验、探索创新,推动这一公益项目健康持续发展。同时,对于学历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培训工作,面对新的发展机遇,如何立足学生实际,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师资课程建设,提升育人水平,学院将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和创新,最终实现“授渔计划”帮忙更多孤儿和贫困学子完成学业、实现就业,有序融入社会的目标,多方整合公益资源和教育资源,真正培养出自信自尊、拼搏奋进、感恩社会、服务国家的职业人才和社会应用型人才,为促进经济增长与和谐社会的建设做出了更多的积极贡献。

本文作者:

1、本文是中教全媒体原创文章,转载此文章请注明出处(中教全媒体)及本文链接。
2、本文链接:http://www.cedumedia.com/i/15025.html
3、如果你希望被中教全媒体报道,请发邮件到 new@cedumedia.com告诉我们。

来源:中教全媒体

参与讨论 0

评论前必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