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专家组组长、哈尔滨工业大学副校长徐晓飞: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进展与管理规范
作者:    浏览:11723

11月9日,2017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对接会在北京会议中心盛大召开。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专家组组长、哈尔滨工业大学副校长徐晓飞教授作《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进展与管理规范》的主题报告。

以下为演讲实录(内容有删减):

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专家组组长、哈尔滨工业大学副校长徐晓飞教授

非常高兴受教育部高教司理工处的委托,向大家介绍正在实施的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以及管理规范。

我们推动校企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主要是为了落实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文件精神,于2014年起推动的项目,恰好跟新工科建设一脉相承,并作为新工科建设的重要支柱。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的目的是以产业和技术发展的需求来推动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的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项目实施以来,受到了业界国内外企的业大力支持和高校积极的参与。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不断提升,管理不断规范,影响不断扩大,今天的会议来了将近两千人,就是很好的证明。

推动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的意义有几个方面,首先是高校和企业双方合作,来搭建一个平台,推动和促进新工科的建设。另外,要推动人才模式的改革,培养适应产业发展新需求的新型复合型和创新型人才。

人才培养目标就是培养德学兼修、德才兼备、具有可持续竞争力的高素质创新型卓越工程人才。在这个目标下,可以展开若干个要素,比较形象的说,是专和通相结合的,德和才相结合的人才。人才培养有几种类型,拿软件工程人才作为一个例子,I型指的是在一个专业上,知识非常雄厚、能力非常强的,T型是除了本专业之外,还有广泛的通识能力,比如熟悉组织行为学、熟悉社会科学熟悉沟通、熟悉工业工程等。后来业界又说,π型人才最好,除了专业人才和通用的能力之外,最好还能熟悉一个行业。要想培养π型人才,我们需要产学合作协同育人,但这光靠高校是不够的。为此,教育部高教司发动了企业来支持,很多企业纷纷也都给予了大力的支持,同时也提出了行业的最新需求。

对于高校而言,通过产学合作协同育人,可以破解人才的瓶颈。对于π型人才的培养,高校希望得到业界合作,使得人才培养更加符合产业的需要。对于企业而言,通过产学合作、校企合作,可以更好的把企业需要的人才前移到高校之中,并和高校相互融合来培养企业需求的人才,这是一个双赢的结果。

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从14年开始,目的是为了搭建高校和企业的对接平台,以产业和技术的需求来推动高校人才的改革。在14年到15年初创时期,有20多家企业,765个项目,一千多万的投入;16年,项目达到了2600多个;17年上半年,有89个企业参与,4500多个项目,8个多亿的投入。目前,第二批有192个企业积极的参与和提供支持,11340个项目,直接投入经费加上软硬设备使用权的经费一共是28亿多。

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也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14年开始时主要是两类,一类是面向高校的产学合作、专业综合改革,还有一类是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联合基金。发展到今年,有了八类,这八类是: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新工科建设、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大学生实习实训、师资培训、实践条件建设、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以及创新创业联合基金,这也是应企业和高校不断提出需求,教育部高教司在不断的调整中得到的蓬勃发展的局面。

八大类具体内容为:

第一类,教育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面向的是高校的专业和老师,由企业提供经费进行技术支持、平台等,并把内容放到高校的教学体系当中,促进教学内容变化,促进教学方式变革,促进新的课程建设和使用。

第二,新工科建设专题,由企业支持高校,围绕新工科命题,围绕技术和产业最新的变化,双方在产学合作办学、协同育人、合作发展、以及高端就业方面开展合作。

第三,创新创业联合基金项目,由企业提供基金,安排企业导师,支持高校的学生来开展创新创业活动。

第四,大学生实习实训项目,由企业支持大学生到相关企业进行较长时间的实习实训,实训可以是三到四周,实习是三个月到一年。

第五,师资培训,现在越来越多的业界和教育界联合组织了各种各样的新技术、新课程、新内容的培训来提高师资水平,也为我们的师资更新知识,进行加油。

第六,实践条件建设项目,由企业支持一些高校,对其实验平台、实验条件、实验基地进行改造升级和建设。

第七,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包括对学生实习岗位提供支持,对学生实习实训过程进行管理及训练。

第八,创新创业教育改革项目,由企业提供经费支持大学生开展各种各样的创新创业的课程、创新创业的竞赛、创新创业的活动,并且提供导师支持。

项目申请过程具体为:首先由企业起草项目指南,项目指南再由企业与教育部高教司沟通,并经专家评审会进行评审,审批通过以后,由教育部高教司对社会进行公布,并组织高校跟企业联系进行申请。同时,项目也有实施办法指导企业去平衡和组织。然后项目立项,并在高教司备案,作为教育部的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的项目。随后由教育部高教司向高校公布项目的名单,正式立项并开始实施,企业对实施过程进行全面的管理,专家组也要进行全过程的监控,最后我们还会提供评估报告,这是整个项目的流程。

下一步,还要进一步固定项目节点,上半年一次、下半年一次,让项目进入新常态,我们还有管理平台,要完善的信息发布,还要加强项目审核。14年、15年乃至16年主要还是发布推动阶段,很多企业、高校开始慢慢认识产学合作。17年,有了专家组,开始进行质量把关,下一步要进行项目审核,要使项目不断规范,也要加强指导保证项目的质量。

现在正在推动的是2017年第二批项目,按照八个类型在推动。第二批规模是空前的,有192家企业参与,11340个项目,20多亿亿资金和项目使用权的经费。我们要求高校要认真组织,主动和企业联系并组织师生去自主申报,并且从高校层面上,本科生院、教育处、学工处,都要加强对项目的过程管理。我们要求企业,出了指南、要求、立项之后,就要履行承诺,不断加强项目管理,公开、公平、公正的进行评审和发布结果,还要定期向教育部高教司和专家组汇报项目进展情况。

为了规范项目推动、进展和质量把关,今年4月份,高教司建立了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专家组,我受吴处长的委托,担任专家组的组长,专家组有来自高校的也有来自企业的,也有来自相关部门的专家。专家组任务有几方面:

一是为推进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提供咨询意见,对项目实施模式、重点领域、重点任务,提出建设意见,项目管理部门还是高教司,我们是高参和助手。专家组还要进行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的审议,现阶段重点的是对申报指南进行审议和把关,还有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评议评价和指导。今年主要进行把关和规范,明年要更多推动规范的实施,帮助高校和企业不断规范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的执行。

今天发布第一个文件——《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实施办法》,后续还会陆续出台项目过程监督机制、项目评价指标体系、项目案例集,这些都是为了推动和保障项目高质量的进行。

《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实施办法》分九章32条,九章有总则,组织机构与职责,项目任务与内容,项目的申报条件,过程管理、结题、验收,还有评价与奖惩,知识产权与成果转化等。推动实施办法的目的是为了规范项目推进,我们的宗旨——产学合作、创新创业,促进教改、协同育人。

专家组受委托来组织项目整个的协调过程,也明确提出了对企业资质和立项的要求。 对高校也有要求,高校要认真的组织,不仅是认真组织申报,还要做好项目过程管理。我们也对过程进行了规范。很快我们要验收,会有通过结题、延期验收和不合格等几项。另外要评价,还有奖惩,要评各种各样的荣誉,比如年度的产学合作协同育人优秀项目奖、优秀合作伙伴奖、杰出合作伙伴奖、最佳产学合作协同育人组织奖等,对于不合格的也有处置办法。

下面讲讲我的一些观点,产学协同育人,是促进新工科教育的一个重要的抓手。新工科教育,现在也是有若干个新,包括新理念、新特征、新知识、新模式、新机会、培养新人才。在这样一个过程中,需要搭建一个新工科的人才培养体系,包括大学、院系和人才,要有新工科的综合交叉和产学合作的师资,相应的教学管理体系也要改革以及教学资源,产学合作项目,就提供了一定的资源。还有就是质量,因为质量是生命线。还要有产学协同育人、创新创业的实践体系,再加上工程教育认证体系。

产学合作对于新工科建设,从协同育人理念、师资和教学条件的改善、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合作生态环境以及质量评价体系都是很好的推进。

推动新工科有若干个典型模式,有系统能力培养模式,有协同育人模式,有多学科交叉融合模式,有MOOC/SPOC的“1+M+N”模式,还有国际化的“X+Y”新模式,这些模式都会用到。以计算机+X为例,新工科专业的建设,实质上是若干个主体专业,加上交叉专业和相关行业构成的交叉融合创新。通过产学合作构成新工科教育的生态环境,企业、学校和学生也会构成一个利益共同体。

做新工科,不是脑袋一拍就行,得按照需求来。一定要从理念到机制,到各种体系,到培养模式,到质量,到伙伴环境都搭建好。推动产学合作,目的还是为了推动校企携手,能够协同共创创新教育的新篇章,能够在新目标、新时代、新征程中打好新工科教育的攻坚战,培养创新型的新工科人才。我的汇报到这里。谢谢大家!

本文系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专家组组长、哈尔滨工业大学副校长徐晓飞教授在2017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对接会上的演讲实录,经中教全媒体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本文作者:

1、本文是中教全媒体原创文章,转载此文章请注明出处(中教全媒体)及本文链接。
2、本文链接:http://www.cedumedia.com/i/15297.html
3、如果你希望被中教全媒体报道,请发邮件到 new@cedumedia.com告诉我们。

来源:中教全媒体

参与讨论 0

评论前必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