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陈丽:互联网推动教育创新的原理、途径与趋势
作者:    浏览:12263

2017年11月14-15日,2017中国国际远程与继续教育大会在京召开。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首都学习型社会研究院执行院长陈丽教授出席开幕式并发表题为《互联网推动教育创新的原理、途径与趋势》的主题演讲。

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首都学习型社会研究院执行院长陈丽

以下是陈丽的现场演讲实录(内容有删减)。

各位同仁,大家上午好!非常高兴跟大家分享互联网推动教育创新的原理、途径与趋势,我力图从教育的视角来分析未来或者是回顾过去互联网推动教育的一些基本规律。

十九大报告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词,就是新时代。教育改革与发展已经跟整个民族的发展同一个节奏,进入了新的时代。在新的时代,国家的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要矛盾也发生了变化。现在社会上对教育的很多不满,也是因为教育的主要矛盾发生变化了,教育的服务方式已经不能适应需求的变化。

在新时代,教育需求跟教育供给之间的主要矛盾是教育的需求,每一个老百姓的教育需求,更多的是期待能够接受灵活的优质的个性化的终身教育。而目前教育服务的主要方式,更多的是基于学校的标准化班级的供给驱动的服务方式。在同一个班级,老师按照规定的课程标准,用统一的步调来培养生理、心理和知识基础差异非常大的学生。所以就会出现怎么教也满意不了,就会出现校外的辅导班。现在很多教育家说,怎么能没有校外辅导班。我认为这是一个伪命题,这是因为公立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目前的供给方式和供给能力还不能满足这个时代人民对教育的新需求。而校外培训机构和在线服务机构,正是满足了校内的标准化教育在提供服务时不能满足的这些新的需求。那么,教育主要矛盾发生怎么破解?我们在传统班级的标准化供给驱动的教育服务体系中,破解这个难题,遇到了历史上的困难。

所以宝生部长说,新时代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就一个主题,也是一个新主题,就是现代化。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内涵是什么?现代化是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途径。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策略就是推动信息化,这个时候的信息化,绝不是简单的装备配置,简单地把课堂的教学行为和内容放到网上,它有更深刻、更完整、更系统的含义。在新的时代,信息技术推动的教育改革与发展成为实现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最主要的时代策略和命题。而我们这个群体,比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时刻对建设教育强国都重要,我们从边缘逐渐地走到了实现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主体的地位,这对我们来说是重大的历史机遇,更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很多在线教育企业认为自己推动了教育创新,他们把教育简单的理解为把传统的课堂内容放到线上,放到小班教学中。我认为,在线教育企业弥补了学校教育、班级教育能力不足的问题,但未必推动教育创新。不过,我们还是想欢迎更多的人关注教育,参与到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践中。

新时代的教育信息化要从融合走向创新,什么叫创新?创新就是用新的方法,在新技术的支持下,提出破解教育发展主要矛盾的新模式和新路径,这对教育来讲是一场革命性的变化。所以,新时代,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主题就是用信息技术推动教育的理念、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的创新发展。创新不是把原来的东西网上搬家,它一定有新的服务模式、新的服务内容、新的服务主体、新的制度。

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发展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和网络教育。我对十九大报告中“网络教育”的内涵有三个认识:第一,新的教学模式。十九大报告中的“网络教育”跟以前的网络教育略微有一点扩展,它应该是基于互联网的新的教学模式,包括线上线下一体化的混合教学,如慕课、spoc等,这种线上线下融合是针对课堂教学的改变,在线是重要的教和学的空间,不仅仅是辅助。

它还是基于网络的在线教育服务,但是很多教育体系内的人对校外教育是抵触的。我的基本思路是不要抵触,要正视,只要学校教育要跟校外在线教育的企业,私立学校形成有机结合,才能破解新时代的教育主要矛盾。

第二,新的学习生态。这个时候的学习已经不是简单地坐在教室听老师讲,而是个性化的自适应的学习。此外,未来的学习是互联互通的,我们一定要充分认识互联网互联互通的特点,这也是近十年、近五年来互联网教育发展最重要的利用的点。很多人谈智慧教育,智慧教育是信息技术推动教育未来美好的可能性,但是近五年、近十年,智慧教育离现实教育世界还很远,那还是一个美好的未来。跟我们今天的教育教学改革,联系非常密切的互联网的功能,就是互联互通。

第三,新的办学形态。未来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很多课程可能不一定是学校的老师能够开设的,而是由社会开设出来,不同学校的学生共同学习,慕课平台就是典型的公共服务平台。这些新的机构,这些新的形态,都将是未来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无论从教育部的监管和支持,还有整个教育领域心理的接受度,都必须承认,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我们的网络教育才真正强大,能够支撑和推动教育现代化的网络教育。

互联网技术促进教育创新发展是一步一步来的,随着技术发展,随着教育系统对技术应用模式不断探索和逐渐深化。互联网不单单是连通的网,它还是汇聚技术的平台,包括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多媒体等。前几天我在徐州的会议上讲过,为什么很多老师在技术上用的不够好?不完全是老师的责任,是因为认知工具还不够丰富,我们必须需要把越来越多的跟学科教学结合得很好的认知工具提供给老师,所以技术和工具需要不断的完善。随着发展,互联网技术支撑和推动教育创新会呈现新的特点。

我认为教育目前主要的阶段是开放和共享,但是共享还没有完全实现,我们只共享了部分的数字资源,人的共享还没有完全用起来。什么叫人的共享?整个社会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互联网可以让这些教育资源跟它的物理的属性完全分开。我们在北京,给北京做的是基于网络的平台,初一初二学生下课之后,全北京市所有老师都可以这给学生答疑,这个学生跟这个老师约,北京市根据这个老师的职称,答疑时间和答疑评价给这个老师报酬。也就是说,互联互通可以把人的资源也互联互通,将来物联网把自然的资源也可以互联互通,从而更好的服务于学生的发展,这个已经突破了只通过学校渠道,只通过一个教育机构渠道来提供教师服务。

当然我们像可汗一样,我们民间一线实践单位蕴含着丰富的资源,这些都是知识,这些传统学校的老师对新的社会实践改革还没有完全认识,这些都是资源,我们还没有用起来。所以我们在时空的开放,学习的灵活性方面我们做了很多,共享方面还没有做到。下一步基于大数据有精准,基于新的服务模式有个性化,未来人工智能技术发展与自适应,我们将逐渐发挥更好的作用。我要重点强调“逐渐”这个词,我们不要把未来的美好当做现实的要求,它是逐渐发展的过程,这个发展过程,不仅仅取决于老师,我觉得我们现在给老师的负担太重,我觉得还取决于技术是否好,机制是不是有利于发挥老师的作用。我们总是说,我们的老师不该参加校外的辅导班,那样挣钱多,不利于校内教学,我觉得表象上有问题,但是本源上不是老师责任心的问题。我们要怎么看待教师教学的问题,我们要从整个教育体系不断的开放来看待这样的现象,而不简单用禁止的方式管理老师。这是逐渐发展的过程。

具体到未来,我觉得互联网在五个方面推动教育创新。

第一、互联网推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1.在环境方面,有课堂、在线、多媒体、物联网、大数据。2.在资源方面,有好的数字资源,我非常同意聂风华老师所说的工具,因为我国国人软件保护意识特别弱,所以很多做软件的公司不愿意做,因为挣不着钱,结果使我们在教育方面的认知工具严重不足,这是制约我们教育信息化使用效率的重要原因。

3.在教学上,有混合式,有个性化。这两个的创新,我觉得与互联网相关新的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未来人才的学习内容,这个值得我们关注,我们培养2035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人才,那个时代,我们的合格的人才,民族的伟大复兴事业支撑的人才,他们必须有非常强的心理素养。

4.在内容上,跟信息技术相关的内容,不仅仅是工具、环境、资源,更是人才培养的内容。现在创客教育,强调的是利用新技术创新实践能力,提高个人信息素养。

5.在评价上,我们谈高考改革、中考改革,强调学生可以有更多的选择,但是带来的难处是“我是谁?”老师家长不知道学生的倾向、特长是什么样。所以,我们需要有更精准的办法,为老师、家长、学生的选择提供更好的参考。事实上,随着中高考制度的改革,人才选拔制度的改革对教育教学过程的评价提出了新要求,而互联网上的行为数据、大数据技术为解决这个问题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第二、互联网推动教育服务模式创新。近五年,用互联网+撬动教育改革的点不在于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模式是一个方面,而恰恰今天我们看到的轰轰烈烈的来自全社会参与的互联网教育热,它真正的改变还没有改到教和学,更多是服务模式的变革。所以,互联网+这个阶段,是服务模式的创新推动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大量互联网教育企业挣到的钱都是服务模式挣的钱,非常有意义。

我们过去是一个稳态社会,服务模式就是学校教育的有意义接受式教学。但是今天,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正在改变整个教育服务模式,学校的教育服务只是一种教育服务模式,事实上还有更丰富的教育模式,这个部分的改变,我把它叫教育供给侧改革。服务模式改革,碎片化的,由公共服务机构提供的,而且互联共享的,包括人的共享、资源的共享在更大范围内做共享,在这个阶段供给侧改革关注获得感,原来关注供给,现在关注获得感,有人用以学生为中心,但是,明确的说是关注学习者的获得感。双11购物关注的是获得感,同样教育也不是我给你什么,你就要什么,关注学习者的获得感,学习者的获得感成为我们判断教育教学重要的依据。以这个为标准来提高教育服务的质量,来改革要素的配置方案。那么在这里面,我们的服务主体也发生变化,不仅有学校,还有产业的主体,草根的主体,联盟的主体,这是历史的方向。

同时在这个阶段,我们呼吁,基础的开放的教育制度构建。我们大量的问题出现了制度不开放,比如说没有教育资格证的人,在在线教育企业当了教师,他们的评定标准是什么?我们不知道。为什么那么多人慕课辍学?很多人认为是慕课不够好,这个认识太狭隘了,你要是认为课程不好,学生辍学做标准的话,恰恰越是开放的课程,允许学生辍学,这是开放性的一个体现。

为什么那么好的课程还有学生辍学呢?因为学分不认可,如果学生可以随便辍学,校园内的辍学的会更多,只是有学分在那,学生不能辍学。我们目前教育制度还只是限于学校的管理制度,没有适应互联网教育开放体系的教育制度,这是我们呼吁的。所以我说目前这个阶段,这五年教育服务模式变革,是互联网推动教育变革的主要撬动点,而不是别的。教和学的变革,我觉得还要有更多的实践。

第三、互联网推动教育治理的创新。这部分应该说更弱,我们最蓬勃发展的、走在最前面的是服务模式的变革,第二位是教育模式的变革,第三位是治理模式的创新。值得高兴的是,最近杜部长谈教育信息化的时候把这个列出来了。公共资源的开放,我们原来的公共资源都是按着学校一个系统用的,公共资源应该更多的开放,不只是一个系统。同时用多维的数据监测。还有教育标准,不仅有技术标准,教师的标准我们现在怎么看,包括我们各种标准,随着教育部权力下放,需要有一套标准,我们存在的问题是课程质量保证系统制度没有,所以我们不敢认可课程的学分。当然,我们还要有其它的开放教育的制度。只有新的教育治理的模式才能从追求配置的公平、机会公平向实现获得公平转型。

第四、互联网推动教育观念的不断开放。这个创新社会还没有特别关注,这个是特别重要的。我觉得联合国教科文有两个东西特别重要,一个是行动框架,一个是反思教育全球共同利益,一个是联合国教科文行动计划。我特别想说两个,1、满足人的终身的高质量的灵活的个性化的教育需要,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对教育管理部门来说,这是机会,我们要想破解前面的教育矛盾,仅靠学校体系破解不了,一定要整合蕴含在全社会中的教育资源。

2、今天知识的内涵也发生了变化,不再是静止的知识,知识是动态的。而且我们的信息,我们的价值观,我们的理念也是知识,学习不仅仅是结果,也是过程。特别重要的是,我们在认识这些教育知识的观念,教育是全球共同的利益,教育资源是全球共同拥有的,更多的是开放的教育思想。所以我们说,学习不仅仅是结果,更是过程,要关注过程,知识不仅是认知的知识,价值观、信息、理念也是重要的知识。而教育绝对不仅仅是给予认知的那些知识,还包括培养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我们特别强调价值观,每个国家都重视价值观教育,因为这是根本的国家利益所决定的。所以我们看,今天开展互联网教育,网络教育,很多是从技术维度走进来的,教育绝对不是简单的课堂放到网上,加一点服务,送到家庭就是教育创新,教育远比这个复杂,我们必须适应今天新的知识观,新的学习观,从而破解今天教育的主要矛盾。

我们需要具有技术背景、资金背景的企业,以及全社会的人参与进来,但是我们一定要抓住教育的根本性问题,只有用新的观念来推动的教育改革才叫创新。当然有人会说不创新照样可以挣到钱,我同意,但是绝对不是挣到钱就等于创新。我们更欢迎有志于推动教育创新的各类群体,因为中国的未来需要用创新的教育服务来培养能够支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人才。

第五、互联网推动教育研究范式的创新发展。这个我要特别强调,也是社会还没有特别关注的创新点。现在存在的问题是,原有教育理论很多已不能支撑今天教育改革发展。为什么?因为以前认识的人的能力发展规律都变了,连知识生成的规律在互联网时代都变了,而且在教学中的交互的规律也变了,原来我们强调师生交互,现在同学之间的交互,甚至学习者跟一线实践者的交互,交互的维度、交互的方式都发生变化。而这些规律需要认识,认识这些规律是我们探索中国特色的教育创新实践的重要基础。

很多研究脑科学发现,今天儿童的运算能力发展跟皮亚杰当年完全不同了,若干年前,何克抗教授挑战皮亚杰很多人反对,但是今天,我们用教育大数据证明,他的挑战是有价值的。所以我们为什么看到今天的孩子都跟转世灵童似的聪明,是因为你的标准是你自己,人家跟我们生活的不是同一个时代,这些规律的认识是支撑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途径。有的人强调很多的教育范式,我特别关注大数据,因为过去人类关于教和学关系的认识都是基于经验,因为没有留下痕迹,尽管系统科学、统计学有了方法,但是我们没有办法量化。但是今天,人在互联网环境下教和学的行为为我们揭示中国人的学习规律、教学规律、师生交互规律提供了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的机会。

北师大曾有一位研究系统科学的老校长、老书记,也是一为科学家,他跟我说,陈丽,教育有可能产生诺贝尔级奖的成果,最近国外一位学者频频发教育的文章,就是利用慕课数据分析交互模式。我们以前从来没有用科学的方法表证这种关系,有了这样的基础,我们再去做教学改革就有科学的根据了。当然,更多的责任不是一线的教育服务者,更多的是教育研究者,北师大,包括我本人都责无旁贷,这也是机会。所以,我们不用旧的规律来指导新的实践。

简单总结一下,互联网支撑下,假设到2035年,我们实现了教育现代化,建立人力资源强国,教育强国。未来教育我觉得是这样的,1.是充分融合的大教育。特别是校内校外融合,传统教育与远程教育融合,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融合。

2.未来教育人类学习的环境一定是技术丰富的环境。你不一定是技术的开发者,但你一定是新技术的认可者、探索者、拥抱者。我不是唯技术论,未来的趋势,未来的教育一定是在技术丰富的环境下。现在技术还不够强大,未来可能会越来越强大。

3. 互联互通的教与学。原来学校班级的这个空间,所能给学生提供的资源和服务太少了,未来的教育改革一定是从全世界、全社会的资源通过互联互通的系统整合来服务于学生,才能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

4.必须完善开放的教育制度。未来的教育一定是开放的,教育制度的建设一定是要构建开放的制度,我们实践非常的开放,必将越来越开放。站在当下看未来,校内外教育、公办和民办教育都将成为支撑人类发展、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重要的一个部分的时候,我们得有开放的教育制度来支撑它,这对于我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挑战。因为技术,新的教育服务模式走得快,但制度慢了,在某种程度上是制度制约了新模式更好地服务于整个社会的人的发展需要,所以未来的教育是开放的。我们要用开放的视野来看待、来探索今天和未来创新的教育。

我们要构建开放的制度,整合全社会的资源,用更丰富的方式满足中国人的终身的个性化的优质的教育的需要。只有这样,教育才能支撑中国的现代化,教育才能支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我觉得这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我们的机会。我们生一个技术极为丰富的时代,千万不要被传统学校的基本逻辑所局限,我们要用开放的、新的教育观、学习观,努力去探索新的开放的教育制度,用创新的服务模式、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面向未来的创新型人才。这就是我跟大家汇报的内容。谢谢!

本文系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首都学习型社会研究院执行院长陈丽在2017中国国际远程与继续教育大会上的演讲实录,经中教全媒体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1、本文是中教全媒体转载文章,原文:
2、如果你希望被中教全媒体报道,请发邮件到 new@cedumedia.com告诉我们。
来源:

参与讨论 0

评论前必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