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远程与继续教育优秀案例展示 | 华东师范大学开放教育学院:高品质资源建设的创新
作者:    浏览:13754

 

高品质资源建设的创新—华东师范大学开放教育学院

摘要
华东师范大学开放教育学院打造了丰富的优质学习资源,引领着中国教师教育的新航向。目前已开发1500多门网络课程资源,其中5门国家级网络精品课程、6门国家级精品共享课、1门国家级教师教育精品共享课。开放教育学院课程不仅是学院相关服务的重要来源,同时由于卓越的品质得到了上海市及全国教师的青睐。2017年,在上海市基础教育教师培训课程展评活动中,有4门课程荣获优秀奖。与此同时,学院目前已经与北京、山东、广东、新疆等地的三十多家单位达成了资源租售协议,将优质的课程资源输送到了全国、输送到了教育资源相对短缺的农村地区,促进了上海及全国优质资源的共享。

案例亮点
标准化建设是保障课程品质的前提,自主开发模式又为课程建设注入创新活力。为了优化课程开发流程,建设更符合成人学习的课程资源,学院课程渗入“去专家化”课程设计理念,内容上聚焦实践应用,并采用模块化、低结构的组织形式,结合灵活的高清媒体演绎方式,追求卓越的网络课程品质,打造了大量的特色课程和精品课程。

华东师范大学开放教育学院秉承“求实创造,为人师表”的校训,致力于远程教育资源建设的创新发展,引领者中国教师教育的新航向,打造了丰富的优质学习资源。我们结合个性化的远程教学设计理念和先进的制作评测技术,不断深入研究与实践,已开发1500多门网络课程资源,其中5门国家级网络精品课程、6门国家级精品共享课、1门国家级教师教育精品共享课。现已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模式,不断推陈出新,与时俱进。

一、背景

在十几年课程资源建设的过程中,面临成人学习独有的学习特点,我们在思考,成人需要怎样的资源?我们在探究,如何使主讲教师适应新兴的远程教学模式?我们在践行,如何全面提升网络课程的品质?这些挑战是我们不断提升课程质量、创新开发模式的持续动力。

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资源开发的技术方法更是百花齐放。这对课程资源开发者提出了新的挑战,我们既要善于学习新的技术方法,又要学会“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最终回归到资源建设本身,利用新技术为资源建设工作拓展更多的空间。

二、做法与成效

1. 研发团队构建:专家领衔团队

华东师范大学在教育领域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浓厚的文化积淀,课程研发团队依托华东师大教师资源优势,既汇聚了走在学科前沿的高校名师,又网罗了一批学科应用的一线专家,包括学科教学专家,特级教师、教研员等,这样的建设梯队使得课程既有前瞻的高度和远度,又能“落地”形成极具实践指导意义的应用策略与方法。在权威专家祝智庭教授和闫寒冰教授的领衔下,基于开阔的国际视野,形成了一支精良的教育技术研发团队,积极探索新模式、落实新理念,探索出了独具特色的课程建设与管理文化。

2. 课程内容组织:“去专家化”设计

所谓“去专家化”,其要旨并不是不要专家的参与,而是要让课程本身具有专家的智慧,使之在传递过程中,不会由于专家个体的缺位,而影响培训的效果。从远程培训的角度而言, 其教学过程包括两个阶段:网络课程的设计开发阶段和培训实施阶段。网络课程的设计开发阶段主要指对学习内容与学习活动的预设计;而实施阶段则指学员通过课程学习,在助学教师的远程指导和帮助下,达到教学目标。传统上认为,学习支持是在培训实施阶段才会发生的。而“去专家化”的课程优化思路,是要将那些往往在实施阶段才会发生的学习支持尽可能预先植入到网络课程之中,让“课程材料”本身即能够提供有效的学习支持, 从而减少助学教师的助学压力,类似学习督促、答疑提醒等学习支持因与具体时间、具体人物相关联,只能等待培训实施才能发生,不可能做植入处理,是为“不可植入学习支持”;其他学习支持如专家讲座、常见问题、案例评析、优秀范例等,都是“去专家化”努力植入的对象。也即成为“去专家化”的概念模型。采用“去专家化”的方式来优化网络课程后,由于课程中已整合了优秀的学习支持,因此,可以更多地期待学员与“课程材料”的互动就会取得令人满意的成果,“助学教师” 的压力就会相应地有所减少。

3. 主讲教师管理:“护航型”模式

“护航型”管理模式就是在面向主讲教师常规的管理中,整合“学习支持”这一维度,从而有效的引导主讲老师开发优质课程。面向主讲教师的“学习支持”包括面向活动的学习支持(培训、评价、交流)和面向资源的学习支持(指南、案例、工具)。通过“学习支持”维度的整合,将更容易解决主讲教师管理中出现的问题,从而有效提升网络课程的开发质量。

以PPT艺术设计支持和教学设计策略支架为例,运用PPT的目的是利用PPT来促进和提高教学效果,而主讲教师把PPT作为发言稿来撰写已是屡见不鲜,至于可视化思维与表达更是难以胜任。如何实现“1+1>2”?基于此,我们设立了PPT艺术设计环节,主要对主讲教师的PPT讲稿进行创意设计,以期优化教学效果。

除此之外,我们秉承精细化教学设计的理念,深度参与到课程内容开发环节中,设计出了符合我院特色教学策略库,如理论导学、技能训练、案例研学、情景模拟、问题研学、实验探究,自主探究等多种典型的学习单元设计样式,以指导教师或课程设计人员进行有效的设计。

4. 教学设计理念:低结构专题实践导向

面向成人学习的课程设计应重“实践逻辑”而非“学术逻辑”,重“问题解决”而非“知识习得”,重“任务驱动”而非“求知驱动”,重“以例释理”而非“以理释例”。

一方面,面对成人学习,课程设计不能过于强调系统的理论本位,而应因地制宜地突出设计聚焦实践的课程。

另一方面,课程内容应多融入来自一线的实践案例等资源,以例释理,给学习者以最直接的范例,促进知识内化的过程。如案例导向的课程——《幼儿园创意手工》,问题导向为主题的课程——《缓解幼儿分离焦虑》。

此外,我院创造性的将企业培训中的绩效模拟器引入教师培训中。通过设计不同的问题教学情境,让学习者在观摩情境中发现问题,进行自我检测,进而聆听专家对于技能和教法的点评,并观摩正确示范进行自我反思。情境模拟器的学习能有效增强教师的职业意识,是一种高效的学习方式。

5. 共享重组方案:标准化学习单元

标准化学习单元设计有效突破了这一瓶颈,每个学习单元相对独立,具有生成性、开放性、连通性、微型化、自包含、智能性、自跟踪及进化发展等特点。而且各个知识模块相对独立。学习时间常为20-30分钟,并且每一模块皆为学测评一体化,学习者采用“小步子学习”的策略,适合学习者快餐化学习。

6. 课程开发评价:可用性测试

华东师范大学开放教育学院与美国密苏里大学信息科学与学习技术研究院联合建立的“教育软件可用性测评实验室”为网络课程的可用性评测提供了保障。该实验室拥有国际一流的可用性测试软件、教育技术标准测试软件和眼动仪等软硬件设备。主要采用国际上先进的科学实验方法和工具软件(如眼动仪、Adobe Morae等系列软件等),通过测试典型用户与系统的互动体验来检验系统对目标用户来说是否好用、易用和高效,据此提出改进系统界面设计的建议。

以“教育软件可用性测评实验室”为依托,我们成功完成了多次可用性测试,包括《网络课程导航设计可用性测试》、《交互式教学视频可用性测试》等,其中最典型的是国家精品课程的可用性测试,借鉴直观的数据分析结果反馈,我们对网络课程的界面、内容、活动设计等多方面进行了改进,使得开发出的网络课程有更高的用户满意度,更能体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理念。

7. 开发流程管理:自主开发模式

随着我院课程资源自主开发模式日益成熟,逐渐形成了基于劳动分工管理的研发与生产相互融合的特色工作模式,以及基于流水线生产的科研、管理、教学三位一体的队伍架构。网络课程开发流程逐步细化为教学设计与媒体设计、脚本撰写与审订、PPT艺术设计、演播拍摄、后期编辑、美工设计、网页合成、可用性测试等10多个环节。无论是教学设计,还是媒体设计,我们都对课程质量建设进行了全程护航和深度参与。

基于模式化的流水线生产,我们开发了“数字资源建设信息化项目管理系统”,将流程进一步规范化和标准化,并且将高效生产提高到极致。而产学研三位一体的生态架构不断创新资源建设模式,融入移动学习、游戏化学习、交互体验、绩效模拟等新的设计理念,不断研发样品,并且量产。多年的自主开发实践,逐步沉淀形成丰硕的内训课程及规范,如《PPT艺术设计》、《微课程设计与制作》、《微课程媒体策略与设计艺术》、《微时代的教学设计创意》、《摄像技术与摄像艺术》、《后期编辑技巧与再创作》、《数字资源设计与质量评估标准》。

8. 媒体交互体验:沉浸式交互设计

一种方法是在课程制作时使用动画等形式模拟特定情景,通过问题(挑战)来吸引学生投入学习,随着情景的变化,难度逐渐增加,从而在解决问题中得到认知体验;另一种方法是在学习课程(得到认知体验后),通过案例分析创造真实的生活情景,提出问题、任务(挑战)让学习者解决,并通过主题讨论进行学习者之间的互动讨论,不仅实现了学习者与学习情景的交互,还是实现了学习者之间的交互。

多元化学习情境在学习内容、任务、目标上应该具有层级分解、细化,可以使高挑战——高技能达到完美平衡。我们将学习内容细化,将相应的交互活动(挑战)嵌入知识点之中,学习者巩固强化之后可以进行下一个知识点的学习;在进度控制条中设置知识点标识和交互活动标识,让学习者清楚地知道知识结构和活动安排。

9. 课程终端运载:跨终端自适应

新一代信息技术将加速发展,移动互联网时代已经全面来临,学习亦不例外。由于学习便捷性、跨时空性、交互性、移动性、超媒性等特点可以为学习者创造出因时因地随需要而发生的数字化学习,决定了它在未来教育中将创造一个全新的学习和教学模式。数字内容跨终端智能匹配Android、iOS、Windows等操作系统将是数字内容发布的主要发展方向和发展要求。 跨终端自适应的课程设计促使学生根据兴趣爱好和学习需求,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个性化的自主学习成为现实。

10. 课程表现形式:多元高清演绎

我院演播室集成访谈、实录、蓝箱等多种景区,以满足多种节目形式的需求。

实录区还原真实的课堂情景,教师可以对授课内容标注、涂鸦,便于理论知识的系统讲授。

访谈区多采用“铿锵三人行”的形式,轻松活泼,适用于谈论思品教育、社会话题等。

虚拟演播,是现代计算机图形处理技术与传统色键抠像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演员仿佛在“真空”里表演,可以把现场视频与计算机生成的场景影像,按照一定的透视关系实时无缝的进行合成,虚拟出真实演员置身于虚拟场景中的画面输出,以满足人们不断提高的欣赏要求。

微课程凭借其短小精悍的特点,高度聚焦、主题突出、形象生动、运用灵活,已经成为我院课程演绎的重要形式。

三、启示

近几年,开放教育学院的大量课程课程资源不再仅仅是学院相关服务的重要来源,同时由于卓越的品质得到了上海市及全国教师的青睐。目前,我院已有308门网络课程已纳入上海市共享课程中。2017年,在上海市基础教育教师培训课程展评活动中,我院有四门课程荣获优秀奖。与此同时,学院目前已经与北京、山东、广东、新疆等地的三十多家单位达成了资源租售协议,将优质的课程资源输送到了全国、输送到了教育资源相对短缺的农村地区,促进了上海及全国优质资源的共享。课程是学习之本,我们致力于为学习者提供更优质的课程资源,坚持远程教育的发展理念,为实践而创新。

本文作者:

1、本文是中教全媒体原创文章,转载此文章请注明出处(中教全媒体)及本文链接。
2、本文链接:http://www.cedumedia.com/i/15959.html
3、如果你希望被中教全媒体报道,请发邮件到 new@cedumedia.com告诉我们。

来源:中教全媒体

参与讨论 0

评论前必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