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共同体,人才培养的“供给侧”
作者:    浏览:13819

“改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健全行业企业参与办学的体制机制和支持政策,支持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

“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推动学科专业建设与产业转型升级相适应、强化企业重要主体作用、推进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改革。”

无论是《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还是十九大报告,甚或是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均将产教融合提为当前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议题。

校企融合不充分已成旧病陈疴

宏观的高等教育发展问题在人才培养上的核心表现,即是校企融合不充分。

当前职业环境、创新趋势、社会发展所要求的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高度复合,但高校人才培养的课程内容却滞后于科学与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培养载体还局限于校内实验室、设施平台甚至课堂内部,师资普遍缺乏工程实践经历等。高校人才培养与行业企业发展相隔离,这就使得企业需求不能及时转化为人才培养改革之动力。

此外,学生培养质量评价主体仍局限于高校,评价内容也多局限于课业成绩,人才培养评价体系也并未充分反映行业领域的声音和需求。甚至,立足于校企协同育人初衷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也未能充分调动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过程。显然,校企融合不充分问题已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旧病陈疴。

再加之目前我国人才培养中的师资投入、设施更新等成本越发高昂,高校普遍面临教育教学资源短缺问题。扩充办学资源、解决高校过度依赖政府投入等都亟待推动校企协同合作。

社会大环境变革催生校企融合

当前,经济、科技、教育等领域的急剧变化,为校企融合提出新的迫切要求。

一方面,未来社会的经济格局、产业版图等变革将引发未来职业工作内容、方式和发展路径的立体式重构,这就为未来社会所需人才提出要具备多样化技能、丰富的知识基础和强大创新能力等素质要求。

另一方面,就目前高校人才培养空间和载体不断向课外、校外甚至国外拓展,传统上封闭于高校围墙之内的培养体系正遭遇严峻挑战,发达国家已逐渐形成行业企业、咨询机构等共同参与高校人才培养局面来看,高校与行业企业围绕人才培养所呈现的资源交互状态将会愈加明显。

“双一流”方案推出伊始,地方政府便竞相引进海内外优质教育资源,对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需求,推进培养模式创新实践,充分表明原有教育体系和培养模式已不能满足当前社会对人才培养的结构和质量要求,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势在必行。

打造校企共同体提升人才质量

“构建政府、学校、社会之间的新型关系”,其中最迫切、最根本的关系就是构建具有立体式、开放式、网络化、实践性特征的校企共同体,使行业企业成为重要资源投入方、培养过程的主动参与方和培养成果的分享者。

一要以“产业学院”为抓手,切实推动“新工科”建设。围绕不同领域,依托优势高校,建设产学深度融合、具有特定培养面向的培养实体,如机器人学院、大数据学院等。通过智力流动、项目设置等方式,依托产业学院快速吸纳和汇聚企业优质培养资源。部分地区提出的针对重大行业领域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尤其要协同相关行业企业联合办学。

二要强化基于重大需求的办学形式。推动高校与创新型企业、行业龙头企业等协同开展研究生以上层次的(专业)学位教育,支持大型企业、跨国公司等设立培养项目、科研基金等支持高校推行“订单式”“定制式”培养模式。

三要吸纳行业企业参与高校培养过程,构建教与学“开环”模式。广泛吸纳企业界实践经验丰富人士参与高校人才培养过程。进一步向短期聘用教师、社会各界参与人才培养的人员进行人才评价和培养经费使用倾斜。鼓励“校中厂”和“厂中校”,将企业实习实践环节纳入学生毕业考核要求,同时吸纳企业建设校内人才培养实践平台,并制定灵活的校企双向交流机制。

四要吸纳行业企业介入教育评价,倒逼高校培养机制改革。在学科评估、专业评估等引导性评估中积极引进第三方评估,建立行业企业共同参与的动态评价机制。在人才培养评价标准制定及培养模式设计、培养目标制定等过程中,广泛纳入行业企业建议,实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倒逼高校不断深化培养机制改革。

作者单位系浙江大学中国科教战略研究院

来源:中国教育报

本文作者:

1、本文是中教全媒体原创文章,转载此文章请注明出处(中教全媒体)及本文链接。
2、本文链接:http://www.cedumedia.com/i/16037.html
3、如果你希望被中教全媒体报道,请发邮件到 new@cedumedia.com告诉我们。

来源:中教全媒体

参与讨论 0

评论前必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