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改革行稳致远—访教育部职成司司长王继平
作者:    浏览:12676

作为教育结构改革的先行先试者,我国职业教育在40年的改革发展进程中取得了不小的成绩,积累了经验,也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立足于新的历史方位总结经验、正视问题、谋划未来,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王继平近日接受《瞭望》新闻周刊记者专访,就职业教育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

《瞭望》:今年是我国改革开放40年,如何评论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

王继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业教育在曲折中不断发展,大体可分为恢复和探索、健全与完善两个大的阶段,各约20年时间。我国职业教育这40年是改革的40年、发展的40年,也是现代化逐步推进的40年,特别值得纪念和研究。

从1978年到上个世纪末,是我国职业教育恢复和探索的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的飞速发展,迫切需要学校培养大量的高技能复合型人才,职业教育全面恢复招生,不仅恢复了原有专科教育,很多地方还兴建了新的职业大学。上世纪80年代末到新世纪初,我国职业教育规模得到快速发展。1998年,中等职业学校招生530.03万人,在校生规模1467.87万人,高中阶段教育“职普”比达到6:4。高等职业教育迅猛发展,1998~2003年,高职的招生数从43万人增加到200万人,增长3.7倍,占普通高校当年招生数的52.3%,基本形成了每个地市至少有一所高等职业院校的格局。

从新世纪开始,职业教育进入到健全与完善阶段,国务院曾三次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并印发了三个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2014年全国共有职业院校1.32万所,年招生946.83万人,在校生2809.53万人,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职普”大体相当的格局基本形成;中职毕业生就业率达96.69%,高职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达91.5%,为“中国制造”输送了大量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成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

以党的十八大和2014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为标志,职业教育进入到了现代化建设新时代。特别是党的十九大提出“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职业教育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其发展阶段、服务对象、运行机制和资源配置都有了新的变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框架基本形成,吸引力不断增强,有力支撑了经济转型升级。

《瞭望》:40年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积累了哪些成功的经验?

王继平:经过多年探索,我们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发展道路,其成功经验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坚持服务国家重大战略。职业教育始终围绕服务产业振兴、区域发展和民生改善,在中国制造2025、脱贫攻坚、“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等重大战略中作出重要贡献。

二是坚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激发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内生动力,使企业真正成为重要的办学主体,共同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创新。

三是坚持促进公平,加大对农村、民族和贫困地区职业教育支持力度,努力为人人出彩提供机会。

四是坚持凝聚各界力量,通过多种渠道为社会提供服务,努力营造“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行行出状元”的浓厚氛围。

《瞭望》:如何看待十九大报告对职业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王继平:党的十九大报告是历次党代会报告中提及职业教育最多的一次。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除在教育部分集中对职业教育提出要求外,报告在其他部分也都体现了对职业教育的部署和期待,内涵十分丰富。例如“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注重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等,这些都与职业教育直接相关。发展职业教育不能孤立地就教育看教育,要全面地、联系地、深入地理解职业教育的内涵,字斟句酌、反复推敲、深入体会。

《瞭望》:当前职业教育发展面对的主要矛盾是什么?

王继平: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教育规模世界最大、体系框架基本形成、培养能力大幅提升、公平作用日益彰显、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但是,体量大而不强、产教合而不深、体系不完善、吸引力较弱仍是当前职业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人民群众和经济社会对优质多层多样职业教育的需要同职业教育发展不强不优不活之间的矛盾已成为新时代职业教育的主要矛盾。完善体系、提高质量已经成为新时代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

《瞭望》:新时代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怎样?我国职业教育发展需要做哪些适应性调整?

王继平:从国际看,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作出要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部署。职业教育必须要用体系化的思维来应对结构性改革,主动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优化专业设置,强化人才的有效供给和适度超前储备,培养培训数以亿计的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

从国内看,我国正处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就业是民生之本。在经济增速放缓、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产业结构调整的大背景下,我国的就业形势更加复杂、更为严峻。当前,每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口都在1000万人以上,总量压力非常大,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同时,截至去年底,我们还有几千万人生活在贫困线下,脱贫攻坚依然是重大挑战。提高就业质量和人民收入水平,打赢脱贫攻坚战,无不需要职业教育进一步盘活我国人口优势,释放我国人力资源红利,激发人民群众脱贫致富内生动力,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提高广大群众生活品质。

从教育自身看,教育在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作用,但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效果显现具有时间上的滞后性,这就要求,实现现代化,教育必须面向未来超前谋划、在全局中优先发展、在时间上先行一步。对标十九大提出的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部署,教育要力争在202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到本世纪中叶要稳稳地立于世界教育的中心,引领世界教育发展的潮流。在这种环境下,职业教育发展必须紧跟教育发展步伐,进一步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

《瞭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赋予职业教育新使命、新目标,也要求职业教育要有新作为。未来职业教育应在哪些方面着力?

王继平:展望未来,我们要重点从以下五个方面着力。

完善体系。

一是做强职业教育实施机构和载体。职业教育不仅仅是指职业学校的教育,职业教育的机构、产业界的机构必须做强。特别是要做强中职、做优高职、做大培训、做好职业启蒙,全面提高基础能力。二是做好职业教育内部各要素之间、职业教育与其他教育之间、职业教育与职业生涯之间的沟通、衔接,为学生多次选择、多样选择以及校园和职场之间灵活转换提供更加便捷的通道。

提高质量。

一是让人民群众接受好的职业教育。办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一个具体体现就是质量,既要有用也要便利。二是让社会认可我们的职业教育。探索区域专业布局围绕国家战略和对接区域重点产业规划、发展动态调整的机制,不断适应经济社会对技术技能人才结构、数量、规格和质量的要求。

深化改革。

一是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出台职业院校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指导意见,推进现代学徒制试点。二是改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制定出台促进产教融合意见和校企合作促进办法。三是突出问题导向,启动新一轮职业教育试点试验工作,形成中央决策部署与地方实践探索上下联动的良好工作格局。

强化服务。

一是服务中国制造2025,实施好《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把建设制造业强国“三步走”战略细化为人才培养培训的五项工程,增强人才有效供给能力。二是服务脱贫攻坚,实施好《职业教育东西协作行动计划》,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在实施脱贫攻坚“五个一批”工程中的重要作用,以教育促产业、以产业助脱贫,实现“造血式”扶贫。三是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重视做大职业培训,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大力提高国民素质。

扩大开放。

一是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和国际产能合作,推动中国职业教育与企业协同“走出去”,更好展示中国职业教育发展成果,以更加自信的姿态迈向世界舞台中央。二是推动学校开展更多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我们在编制“特高”计划中,特别强调国际交流。职业教育只在自己家里搞不行,还要跟各国加强联系,既学习借鉴,也承担责任帮扶不发达国家,实现开放办学。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本文作者:

1、本文是中教全媒体原创文章,转载此文章请注明出处(中教全媒体)及本文链接。
2、本文链接:http://www.cedumedia.com/i/16201.html
3、如果你希望被中教全媒体报道,请发邮件到 new@cedumedia.com告诉我们。

来源:中教全媒体

参与讨论 0

评论前必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