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把手教你心理咨询—谈话的艺术》慕课课程的几点教学设计
南京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为什么相比同类型的课程,该课程能在“中国大学MOOC”平台上得到更多好评和关注?是否存在一种可复制的优秀课程建设经验以供参考?本案总结了以下几点教学设计方面的做法:一是课程团队的组成,二是教学内容的选取,三是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设计,以及其他一些特殊的视频拍摄、后期处理方式。因篇幅有限,只提炼了较有特色的几点,未展开做整体介绍。
前言
2017年1月6日,《手把手教你心理咨询—谈话的艺术》在“中国大学MOOC”平台上线。上线短短两周时间,学习人数迅速飙升到2万多人,截至2017年7月5日开课两次,总计已有11万余人学习,连续数周在平台“热门课程”中排名第一。“讨论区”中,发表主题6300余条[1],大多数学生对课程评价良好,例如,比较综合的:“非常棒的一门课,老师认真负责,教的好演员演技在线,每个都很赞”,高度评价教师的:“我是一名博士生,阅课无数,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加入了这门课,发现老师的讲课很生动!真是意外的惊喜!”,比较喜欢课程教学设计的:“课件内容中的情景剧个人觉得很不错,一味的空讲会让人昏昏欲睡,但前后的情景反转,就很有趣贴切。”等等。
该课程是南京大学网络教育学院于2016年7月建设完成的MOOC课程。课程团队对课程本来就有较好的预期,因其之前在COURSERA平台上线,评分也达到了4.6分(满分5分),但是在“中国大学MOOC”上受到如此好评也多少出乎团队预料(同期制作的其他MOOC课程没有达到同样水平)。为什么该课程能在“中国大学MOOC”平台上得到好评?是否存在一种可复制的优秀课程建设经验以供参考?本文拟从教学内容选取、课程呈现形式设计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与总结。
一、背景
网络课程建设一直以来都是南京大学网络教育学院教学管理的核心工作。自2012年开始,为不断提升学院的网络课程建设质量,更好地服务学生和社会学员,学院按年度开展了“网络精品课程培育计划”,在随后的两年内,共建设完成6门培育课程。2015年,为进一步打造优质教学资源,同时扩大南京大学优质教学资源影响力,“网络精品课程培育计划”开始了MOOC课程的探索尝试。2015年、2016年两年,共建设了6门MOOC课程。“手把手教你心理咨询—谈话的艺术”课程作为其中之一,于2015年底启动,2016年7月建设完成。
二、 做法
1、 活力与经验俱备的课程团队
课程的主讲教师是南京大学心理学系陈昌凯老师,年轻且富有课程制作经验,曾经在南京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录制过数门课程,并在COURSERA平台上线过课程《心理学与生活》;团队其他成员包含:心理学系的本科生、研究生,北京超星尔雅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南京分公司(以下简称“超星”)的编导、摄像等视频制作团队,基本都是年轻人,极具创作热情,提出过很多好的想法;其他还包含南京大学网络教育学院相关管理人员和教学设计人员。
2、 适于远程学习的教学内容选取
关于“心理咨询”方面的课程,传统的教学比较注重体系,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特别强调对相关概念、理论的理解,然后再考虑在实际生活的应用。
但对于MOOC学习者而言,学习本身碎片化的倾向很突出,即使有心认真学习一门体系完整的课程,也很难保证时间的稳定性和连续性,进而难以形成对概念、理论的深入理解,学习效果往往不好!
既然如此,与其让学习者被动、艰难地适应体系化的课程,倒不如让课程去适应学习者碎片化的学习方式。所以课程团队决定打破传统的心理学过于注重体系与理论的教学方式,重新对咨询心理学的相关内容进行梳理,摒弃那些过于复杂,需要深厚知识积累的咨询流派与方法,而选择了内容比较简明、比较容易分隔的短小知识单元,将其作为课程内容,不仅可以很好地吸引学习者,而且将每个学习单元控制在10分钟左右,以配合学习者碎片化的学习方式,在减少学习负担的同时,反而增强学习效果。
3、面向学习者的内容呈现设计
虽然内容上已经选择了比较短小、易懂,但又极重要的学习主题,但依然要面对两个重要难题:
(1)如何把相对复杂的咨询心理学概念简洁、明快地教授给学习者,做到浅显易懂?因为往往很多概念比较简捷,但其内涵却又极为丰富,光凭字面上的理解,学习者很难清楚理解,也不易于掌握。
(2)如何把学习的注意力持续吸引在课程上?MOOC学习者通过网络进行学习,如果吸引力不够,很多学习者便会一边开着课程视频,一边做其他的事情,使学习效果大打折扣。
简单来说,就是在考虑选择教学内容的同时,必然要兼顾内容的呈现形式,增加课程的吸引力,否则,即使课程内容选取再好,吸引不住学生也影响教学效果。
基于以上思路,课程团队首先选择了“情景剧+教师讲解”的模式,随后制作了两个样片。这两个样片能通过直观、形象的画面,将相关概念的内涵直接呈现在学习者面前,然而,存在一个问题,即视频中演员是以多个场景表达一个内容:如“强迫症”(图1、图2)。对于学习者来说,可能会有新鲜感,但是缺点是:占用了学习者时间,而输送的知识内容偏少;教师在随后讲解中也只能一句话带过。或者说,明明可以用ppt就能表达的内容,没必要用情景剧模式演绎。
经过随后的反复讨论,课程团队最终决定采用“对话情景剧+教师讲解”的模式。原因是:首先,对话可涵盖信息量大,一个短短的片长,即可包含多种心理咨询技术,学习者需要反复观看加深理解,从而提升了单位时间视频价值。其次,学习者通常对于有情节、有悬念的内容都会比较关注,加上对话本身又贴近生活,这就把学习者的注意力牢牢吸引到课程视频上,促进学习者的有效学习。最后,对话情景剧本身给教师提供了很好的讲解素材,与教师讲解联系更加紧密,可起到很好的案例教学效果。
4、几个“特殊”的细节处理
在决定课程呈现模式之后,还有很多细节问题,在随后的多次讨论会中一一解决,如:
(1) 客串演员与现场拾音
项目团队最终决定选用本专业在校学生、教师或制作公司员工客串演员。相比专业演员,客串演员虽然演技业余,但是在课程中反而显得更加亲切自然。在特定课程环境下,学习者或许会对专业演员比较挑剔,而对客串演员的不成熟演技容忍度反而更高。这些推测在课程评论中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印证。
除少部分特殊场景需要后期配音,课程大多场景都是采取了现场拾音。现场拾音的优点是声音真实、自然,现场感好,缺点是声音的控制自由度弱、音色品质较差等。考虑到情景剧期望达到的真实、自然效果,最终决定主要采用现场拾音的手段,后期表现效果良好。
(2) 现场花絮与片尾
为了让课程更加亲切自然,项目团队还借鉴了电影电视的做法,在每个视频中增加了现场花絮与片尾。现场花絮不仅包含了客串演员的一些表演失误,还有主讲教师的口误等等,在后期教学中很受学习者欢迎,这些都在课程评论中有所体现;片尾则与一般课程的片尾不同,没有加入领导、监制等常见的滚动字幕,而是遵循一切为课程服务的思路,将客串演员的真实身份一一对应,也获得了学习者的好评。
三、 总结与启示
总结该课程制作经验,得到一些启示:
1、教师作用至关重要
如上文提及,陈昌凯老师年轻而具备慕课制作经验。实际上,在教学设计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如情景剧的思路,是陈老师提出来的;第一版样片制作完成后,也是陈老师果断推翻重来的。另外,陈老师性格幽默和善,带动整个团队工作氛围轻松愉快。在此环境下,课程团队成员具有很高的工作积极性,客串表演也轻松自然。
2、运用合适的媒体技术,呈现了合适的教学内容
单就技术处理方式来说,该课程没有运用抓人眼球的高端制作技术,相关投入成本不是很高。整门课程视频最多只用三机位室内拍摄,未用无人机拍摄、虚拟现实等前沿技术;演员是客串演员,大部分运用的是现场拾音,没有聘请专业演员、专业配音;视频后期也没有3D动画的引入等等。然而针对课程需要表现的内容,这种简单的技术处理方式,也许更为合适。
评论前必须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