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教育厅厅长葛道凯: “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
作者:    浏览:13490

近日,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教育厅厅长葛道凯做客新华网2018全国两会特别访谈,与网友在线交流。谈到对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感受时,葛道凯表示,政府工作报告为今年教育改革发展划出了“重点”。

新华网:听了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之后,您最深的感受有哪些?

葛道凯: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将教育领域中最直接、最现实的难点问题,以及人民群众最关心的热点问题,作为2018年教育工作的重点。例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抓紧消除城镇“大班额”、着力解决中小学生课外负担重问题、继续实施农村和贫困地区专项招生计划等,这些都是在教育方面人民群众最关心的现实问题。

新华网: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发展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您是怎么认识的?

葛道凯:教育供给的单一、粗放,与人民群众多样化、个性化的教育需求之间的矛盾凸显,带来了择校热等问题,要破解这些难题,必须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大力倡导普及“平衡充分发展的教育,才是适合的教育;适合的教育,就是最好的教育”等科学理念,在持续推进区域协调发展、优化教育结构、促进教育公平的同时,把全面发展、优质发展、多样特色发展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其核心是要顺应人民群众对教育的多样化、个性化需求,拓展教育供给,保障人的健康成长,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新华网:既然说“适合的教育”是解决当前教育主要矛盾的“钥匙”,那么请您解释一下什么是“适合的教育”?

葛道凯:就是选择、实践、再选择、再实践,经过反复地尝试直至找到“适合的教育”。在这个反复尝试的过程中,通过分析我们会发现,这个过程会涉及到很多不同的主体,其中包括学生、学校、家庭、社会等对象,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所谓“适合的教育”其实就是大家一起提供选择、帮助和引导学生反复探索的实践过程。“适合”就是选择、实践,再选择、再实践,直到找到适合的这么一个过程。

我认为“适合的教育”有三层意思:第一层意思,“适合的教育”是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的教育;第二层意思,“适合的教育”是适应经济社会需要的教育;第三层意思,“适合的教育”是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教育。

新华网:“适合的教育”就是最好的教育。您的理念和阐述非常激动人心,在江苏,我们有没有相关的例子或做法来支撑这一理念的实施呢?

葛道凯:近期,江苏省针对当下日益升温的“名校热”,另辟蹊径,选择一批不带名校光环却卓然有成的高校毕业生,通过挖掘他们成长成才的心路历程和艰辛付出,策划了“十年回眸——寻访江苏高校优秀毕业生”活动,推出的32位青年才俊来自不同高校不同专业,他们的共同点是——并非出身名校,但是成就傲人。校园里,他们力学笃行、孜孜以求;毕业后,他们不忘初心、各放异彩,走出了令人叹服的成才之路。32位大学生的成才之路是可敬的,也是可学的。他们的成功,生动诠释了“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这样一个朴素的道理。

概括起来,有这么几点启示,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细心挖掘。

一是他们的成才之路,彰显了兴趣爱好的力量。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把兴趣和成才结合起来是最好的人生路径。兴趣往往需要发现、需要培养,这恰恰也是教育的责任。

二是他们的成才之路,彰显了拼搏奋斗的力量。青春是用来奋斗的。从来就没有人能够随随便便成功,不要在能吃苦、该吃苦的年纪选择了安逸。他们有挤和钻的精神,每天都能比别人多努力一点,于是也就比别人多些机会成功。从教育来说,培养学生拼搏奋斗的精神品质,与传授知识同样重要。

三是他们的成才之路,彰显了坚定不移的力量。成功源于坚持,坚持就是胜利。他们都曾经历失败挫折和迟疑彷徨,但是他们都咬紧牙关挺了过来,百折不回终有所成。从教育来说,教人坚守、锤炼意志,从来都是成功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

四是他们的成才之路,彰显了拥抱时代的力量。踏上潮头才能当时代的弄潮儿。新时代充满了机遇和挑战。他们敏锐捕捉时代创造的机遇,敢想敢拼,终于闯出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就要培养学生的世界眼光和时代精神,引导学生在大舞台之上、大背景之下追求个人人生出彩。

五是他们的成才之路,彰显了扎根大地的力量。脚踩大地才能行稳致远,前进的中国是建功立业的最大平台。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大格局,鼓励学生走出小我、走出安逸、走出繁华,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实现人生价值。

来源:江苏教育发布

本文作者:

1、本文是中教全媒体原创文章,转载此文章请注明出处(中教全媒体)及本文链接。
2、本文链接:http://www.cedumedia.com/i/16494.html
3、如果你希望被中教全媒体报道,请发邮件到 new@cedumedia.com告诉我们。

来源:中教全媒体

参与讨论 0

评论前必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