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慕课:让“思修”课成为大学“入学指南”
作者:    浏览:14152

在线开放课程、大班教学、小班讨论……2015年以来,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张瑜开授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采用慕课等形式,线上线下教学结合,让学生在课堂更投入,对社会、生活有了更加深入的思考。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清华大一新生入学后的第一门思政课程。这门课程主要根据大一新生的学习生活、思想心理特点,展开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律观的教育教学。

“刚进入大学,我很希望有老师能帮助我解决入学后的各种困惑。”清华大学人文学院19岁新生徐啸谷带着如何适应大学生活的疑问走进了张瑜老师的课堂,“印象中的思政课都是‘填鸭式’的授课方式,没想到这门课充分激发了我的思考,帮助我找到了大学4年的发展方向。”

为了让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活”起来,清华大学从2014年起探索思政课慕课教学,“思修”课成为最早“吃螃蟹”的课程之一。现在,这门课程已形成在线开放课程、大班教学、小班讨论相结合的模式。

清华大学的“思修”在线开放课程由3名老师参与授课和视频制作,主要讲授教材基本内容。作为面向社会开放的慕课课程,这门在线开放课程3年来已有约12万人参与在线学习。

为制作出既满足教学要求又具可看性的课程视频,张瑜先后换过3个校外制作团队,直到凌晨还在边讨论边修改视频。面对镜头,3位老师也从最初的不适应,变得能以讲故事、朗诵诗歌、穿插视频等形式吸引学生的关注。

只要有空,徐啸谷就会打开电脑或手机观看教学视频。每一个视频的时间都在15分钟以内,这让学生能充分利用自己的空余时间完成学习,激发他们主动思考。

“我认为‘思修’课对于我们的最大意义,就在于它在我们的大学生活中起到一个指路明灯的作用,引导我们去获得一个充实、健康、有意义的大学生活。”……同学们纷纷在慕课网络讨论区发表自己的感想。

但是,在线课程并非完美无缺,学生仅通过观看视频,难以和老师形成及时、深度的沟通。“思政课是价值观的传导,因此教师的互动、身体力行、言传身教、人格魅力都是思政课的重要元素。”张瑜说,这要求思政课不能只停留在网上,必须线上线下相结合。

在线下课程中,清华大学的同学需要参加8周的大班教学,再根据自己的时间,在助教协助下组成一个二三十人的小组,进行讨论。

“新形式的‘思修’课,更强调学生的日常学习。”课程助教谷永鑫负责汇总同学们的小组讨论报名信息,并在讨论时引导话题,“同学们有很强的参与意识,能围绕社会热点展开激烈讨论。”

徐啸谷参加过“爱国主义”“大学生的就业观”等话题小组。他说,每次听完其他同学的发言和老师的总结后,都会发现自己对一些社会问题的认识更深刻。

清华“思修”课的慕课教学,只是一个缩影——教育部数据显示,我国高校和机构自主建成的慕课平台目前已有10多个,460多所高校建设的3200多门慕课上线。中国慕课课程建设走在了世界前列。

现在,张瑜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备课、上课、参加学生的讨论:“我想继续完善课程体系,尝试课程与大数据等新技术的融合,将课堂投票、弹幕等形式引进课堂,让这门课的效果更好。”

来源:新华网

本文作者:

1、本文是中教全媒体原创文章,转载此文章请注明出处(中教全媒体)及本文链接。
2、本文链接:http://www.cedumedia.com/i/17237.html
3、如果你希望被中教全媒体报道,请发邮件到 new@cedumedia.com告诉我们。

来源:中教全媒体

参与讨论 0

评论前必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