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演讲 | 复旦大学教学发展中心副主任蒋玉龙:自助式建课、混合式教学
作者:    浏览:14378

9月19-20日,在教育部在线教育研究中心、全国高校现代远程教育协作组、全国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协作委员会指导下,由中教全媒体主办的“中国MOOC大会杭州峰会”在杭州盛大召开。会议内容丰富,现场精彩纷呈,会议代表们纷纷点赞:会议很棒,收获满满!复旦大学教师发展中心副主任蒋玉龙教授以《自助式建课,混合式教学》为题作了主题演讲。

复旦大学教师发展中心副主任蒋玉龙

以下为演讲内容整理

很高兴今天有这样一个机会来到上海的近邻杭州跟大家交流一下混合式教学,潘总的演讲中有一个对混合式教学看法的调研问题,我看绝大部分老师选的是C,C是我感兴趣,只要有时间,我愿意投入时间去摸索。也就是说,绝大部分老师对这个事情并不排斥,是非常感兴趣的。我想跟各位聊一聊我的一些看法,我的演讲题目围绕两点,首先讲一讲我当年是怎么自助式建课的,其次,谈一谈基于自助式建课怎么开展混合式教学。

今天讲的主题混合式教学,为什么呢?因为我们要改革,改革总有一个目的,我想这个目的的背后要回答一个问题,什么是好的教学?这儿有一张我特别爱用的幻灯片,最左边的小图卷毛的对戴帽子的小孩儿说,我教了我的斑点狗吹口哨。中间的这个戴帽子的小孩儿去检查的时候,结论是我没听到它在吹口哨。而卷毛的小孩儿吼了一句,我说我教了它,但我没说它学会了。

这非常深刻的反映了教学的问题,你说你教了他,但是如果没有后半句的教学成果,那么这不是好的教学。我自己有一个很深刻的认知,就是教学的形式和过程应该服务于教学的效果。好的教学指的就是教学的效果要好,什么样的形式或者说过程能提升教学效果呢?后来我仔细想了想,那就是得让学生全程忙起来,才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陈宝生部长在全国本科教育大会上说了一句话,“现在是拼命的中学,快乐的大学,这个是错误的”。我觉得没错,这真的是错误的。本来在18-22岁这个阶段是一个年轻人最应该汲取知识练就本领的好时机,但是我们的大学生非常的快乐,如果某一门课程老师成绩给的很严,最后70%的学生没过,教务处会找这位老师聊天,问会为什么给这么多人不过。这是原则性的错误,大学是需要给学生增负,而不是减负,因为要练就本领是必须付出辛劳和努力的。

怎么样让学生能够忙起来呢?后来我就联想到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为什么教师需要备课才能来上课,学生可以什么都不做就能来上课?这个问题是普遍存在的,联想到这个问题,我就想到了一个解决方案。我们知道老师为了上课是比较忙的,我就想能不能颠倒过来,能不能让学生像老师一样在上课之前先做做知识的准备,然后上课的时候,让学生把准备的东西跟大家分享、讨论,老师再根据学生的汇报和讨论,给学生一些强化练习,那么自然而然的这个学生就像老师上课一样忙起来了。

学生在课前的知识准备和预处理老师要怎么帮助学生?总不能让学生自己去完成。如果学生自己能有效完成,老师平时上课也就没什么价值了,学生自己都看得懂何必来上课呢。上课的价值在于老师帮学生梳理这一门课的知识理论、知识要点,提高学生知识处理效率和精准度。所以如果能够把在线课程的内容提前推送给学生,让学生做知识的预准备,用视频、资料、讲义当然就比光看书本效果高得多。

翻转教学要求有一个课前环节,这个环节最好的方式就是有在线课程,因为在线课程不分时间、地方,非常的灵活,对学生的知识预处理非常方便,而且学生一旦有任何问题,在网络上就能解决。到真正上课的环节,完全可以让学生来说话,只要让学生多说话,学生就会忙,因为要说话就得思考,要思考就得准备稿子,要准备稿子提前就得做处理,提前做处理就需要依赖于老师的视频等一些辅助资料,全套的流程就走通了。

这里边有一个前提是得给学生提供高效的知识处理素材,也就是在线课程。所以涉及到第一个议题就是当年我是如何自助式建课的,这个讲起来是要提前到2007年,也就是在可汗学院诞生的那一年,我们已经和他一样同步开始制作教学视频了。只不过那个时候没有慕课的概念,我们只提供教学视频,不能提供教学管理系统。

怎么提供教学视频呢?这就是自助式的来源了,在2007年的暑假,我开始研究如何改变上课学生听不懂的问题,那就是需要学生反复听、反复看,但是2007年要想拍教学视频是需要用摄像机的,但成本太高了。我就在想如何自助,就是要找一个电脑,可以触摸屏,可以用笔来写字。然后装上一个正板的office,最后又找了一套软件Camtasia Studio——一个PPT小插件,可以自主录屏的软件,只要幻灯片打开,就开始高清录屏,这样可以得到包括PPT、笔记、语音在内的高清教学视频。

这样在2007年我制作了第一套自助式的教学视频,那个时候没有像学堂在线、中国大学慕课之类的网站,我们是直接放在网上供学生下载去用。当年我做的时候还是花了点功夫,我是上午上课,上完课之后觉得自己任督二脉打通了,特别流畅,下午又把相同的内容专门录的教学视频。当时我就发现一个特点,上午讲了三节课的内容,下午居然只用了两节不到就讲完了。然后我就知道,在常规的上课当中,由于大家的教学习惯,其实很啰嗦,要是精讲,能压缩到一半到70%时间能讲完。

我上午上课,下午制作视频,晚上放在网上供学生下载。学生开心的不得了,我记得当年第一门课这么上的时候,80几个微电子的学生,65个学生参加了教学评估,给我打了4.96分,满分是5分,全校一个学期两千五六百班次需要被评估,我们是名列前茅的。65个学生里面将近40个学生不吝笔墨还写了一大段赞扬的话,当然赞扬的主要是视频,因为视频解决了课后复习的问题,而且还很精简。

这是我第一个自助式课程,在我们学校里面有在线教育中心,建设一门课的时候全都是自助的。我有一个账号进去以后不需要懂任何编程技术,选一个主页,这个主页填几句话就可以把这个网页做出来,所以很简单,从教学大纲里抄一抄就OK了,真正把课程内容安排进去也非常的简单,那就是把所有的纲目列出来,每一个纲目章节里面放一个教学视频,插入一个教学的阅读,插入一个教学练习,全部都是积木式的。做完的课按照任务管理系统来处理,有章有节,节里面有任务,每一个任务都有一套系统跟踪任务的执行情况,会向你反馈,任务的完成度、质量、时间等。教学可以用科学的方法做,可以量化,因为你可以看到都是数据。

下面很重要一点,当你有了视频后如何来做教学?我跟各位分享一下原位翻转式的混合教学。它的理论基础来来源于教学的有效性,常规的讲授式的、光听不练的实际上效果是最差的。早就有研究表明,要求学生对他人讲授,对所学内容立即运用,这样学生的学习效率是最高的。其实这个就回答了我刚开始那个问题,为什么教师需要备课才能上课,而学生不需要备课就能上课?那是因为教师备课才会懂,思路才会顺畅。学生没有做,所以就不太懂。如果要求学生反过来,像教师那样去备课,要求学生要有知识的准备,并且要求他向他人展示、讨论、汇报。于是,我用这样的思路做了一个尝试,把在线课程打个包,提前推送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先处理,处理之后写一个简单的发言稿或者是心得体会大纲,相当于我们的教案,但比教案要简单。

然后在课堂上面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把准备好的东西到课堂上跟大家分享讨论。这个不难做到,就是像老师一样有一个课前过程,然后到课堂上像老师一样有个发言、思考的过程,这样一个周期一个周期的运转,一个简单的翻转过程就能实现了。

但是在我们学校具体推广的时候,我也碰到了一个问题,时间允许。什么是时间允许?就是混合式教学作为一种教改,不能因为教改大幅度增加教师和学生的时间负担,如果这个负担增加很多,学生吃不消,老师也不愿意。在推广的时候我就在想,到底怎么样让学生能接受起来?在常规的教学里面无非就是在课堂上听你把这些讲完,只不过现在自己看完,何必不把教学课表的时间拿出一部分,就专门让学生自学呢?学生就会觉得这很合理,只不过以前是我听老师讲,现在是自己看着听,一样的。所以时间安排上,如果能从课堂里面拆分出一部分给学生预习,那就合理了。

我们是怎么拆的呢?50%,把单周的课时都拿出来给学生自学,双周来上课,学生也开心,老师内心也很开心,这样老师时间负担也没有明显增加。我们就是以两周为教学周期,在这两周里面首先是学生自学,并且能获得老师及时的在线支持,然后是课堂上汇报讨论,学生像老师一样每个人或者每个组的代表有机会进行汇报讨论。我们的教学课表里,除了第一周导论要上,告诉学生分组该怎么上课,后面都是隔周的,包括今年我正在上的课也是隔周的。

开学第一天发布教学任务,然后学习内容开放,线上互动支持。到了双周之前我们就开始审核学生的完成情况,没完成催促一下,诊断一下学情,大家学的怎么样,哪有难点,哪有问题。然后到双周的课堂,带着他们交的稿子,来汇报讨论。然后下一个双周就开始了,所以每一个两周都在做这样的事。

从第一周只要学生一登陆就开始产生大量的数据,学生自己会感觉整个16周的教学一直在忙。这个就很重要了,因为忙是我们的一个要求,但我们没有增加学习的复杂性。比如说两周布置了从这个章节到这一章节的对应视频学习、阅读和练习,学生回去每一个人都把所有章节的视频看一遍,可以不懂、可以做错,没有关系,这是泛读。还有一个精读是分组的,比如说20个学生的小班,每一个组里面4个学生,要求他们组长分工,每人领他们组内颜色条的1/4的量,基本上10分钟左右,仔细看、仔细分析并写一份心得报告,写一到两张的A4纸。每一个学生都写,结合在一起就是这次授课任务以学生视角的教案分析。案例分析会给学生分数,每个同学每一次有两个分数,一个是预习分数,一个是课堂表现分数。这样学生花点功夫能完成,并不是很难的,就是分解一下老师要讲的内容,所以还回到了教学的出发点,本来教学就是希望学生了解这些内容,现在就考核这个,所以非常的简单。

怎么体现原位性呢?其实每个老师都做得到,首先,在教学时间分配上是原位的,从课表时间安排出学生的预习时间,不需要额外占据时间,也不需要额外分配时间,在原课表里面就搞得定。其次,研讨的内容不需要额外设计教学议题,内容也是原来的,也不需要大规模的改变,就把原来教给学生在线课程的内容翻出来,以学生的视角让大家搞一遍。所以这样一来就会发现每一个听过原位翻转介绍的老师,只要有了在线课程,马上就可以做。当然,能不能放掉那一周,需要政策,即使不放掉也有应对之策,让学生都到班上集体预习现场指导也是可以的。所以原位翻转没有任何可行性、执行性上的难度。

理工科有一个特点,上课听不懂是再自然不过的,都是老师先上课,学生课后复习,这是滞后的。但在翻转教学中有了在线课程学生学习会前置,然后回到课堂上,还要像老师一样再讨论、汇报一遍,同时还要接受老师和同学的指导。从形式上讲会有小三遍,自学一遍,汇报一遍,被指导一遍。而给学生的视频都是浓缩版的,学生花的时间比以前还少。在这个过程当中,有线上部分,也有线下部分。所以混合式教学自然也就来了。在这个过程当中,无论是课前通过在线学生问老师,还是课上发现学生讲的有问题指导他,依据是存在的问题,学生没有问题不会问你,课堂上找不出问题可以让他接着讲下去,讨论下去。所以都是以问题为出发点和老师发生了互动。

这个过程当中对于学生来讲最重要的在于学生比较自由、自主且状态自知,这种学习对于大学里面的学生非常重要。学生能够自己告知自己的学习状态,而且两周一次,从来就没有闲下来。学生的自控能力、学习能力、表达能力、思辨能力、合作能力,就在这当中全面锻炼。这也就是围绕着如何让学生有效的忙起来再重新去塑造教学环境,这就是以学生为中心了。混合式教学用这种原位式的翻转,时间上的原位性和内容的原位性回去就能做,可以马上就能实现。

到底我这样做有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呢,学生有没有忙起来?2014年的秋天我一看他们挺忙的,每周都在学,每周都花两三天在学,不要忘了一周就七天,也不只上一门课的,所以我觉得他们是真忙了。是不是因为第一次呢?我一看2015年也挺忙的,2016年也挺忙的,后来我就不看了,我知道他们一定得忙,不忙完不成我给他们的作业,所以我觉得是好事情。

还有一点,让学生忙起来一定要让学生说话,不能课堂上只坐那儿听,我们让学生上课的时候,学生都说话的,你可以看到理工科的学生夹着一本书,指指点点,让学生上课忙起来,忙本来就是教改希望做到的。

有的学生如果被问了,准备的很好,问的问题没想到,所以现场开始胡说,这就对了。他不胡说就证明他懂了,他一胡说就知道他不懂了,所以全班被他带到一个坑里面,在坑里面把他们再救出来,如果你不让他说话的话你怎么发现问题。

我现在还增加了一个环节,就是每课一测,上课之前先来5道题进行小测试。一上课第一件事就是大家别说话了,拿出手机登录一下,我们现在推5道题,不用电脑,通过雨课堂上传试卷库里,上课时用手机直接推送,学生做完了强制截止,通过这个过程老师可以了解学生大概的预习和学习情况。

讲到这从基本的数据层面我给大家一个定心丸,效果不会差。因为学习的本质是学生自己的学习,不是老师的学习,也不是老师的教授。只有学生上心了,用心了,努力了,忙起来了,花工夫了,练习了才会学到东西。师傅领进门、修行是在自身,我们要做的一件事就是借助在线课程,无论是自助式的还是拿过来的,我希望能够让学生被领进门之后学的比较踏实,学的比较顺利,学的比较有成效。

如果老师们有机会去尝试的话,应该早点动手,不一定为评精品课,首先得为自己着想。如果现在不学会适应,不学会去引导学生的话,后面连上课的机会都少了。早点动手不会错的。老师们也练就了新的本领,会做在线课了、会利用在线课开展混合式教学了,有办法、本领调动学生主动投入学习了,这是多么大的进步和多么大的角色转变。因为只有这样做,我们才能完成从课时、课表这种机械驱动的教学到让学生心里面都有任务、使命感的任务驱动教学的转换。

最后落实到让学生忙起来这个核心的点上,那就是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多种载体让学生有能力培养的过程和机会。同时,在线课程可以大幅度的削减教师知识传授的重复性,教师有大量的精力腾出来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指导学生,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本文作者:

1、本文是中教全媒体原创文章,转载此文章请注明出处(中教全媒体)及本文链接。
2、本文链接:http://www.cedumedia.com/i/20126.html
3、如果你希望被中教全媒体报道,请发邮件到 new@cedumedia.com告诉我们。

来源:中教全媒体

参与讨论 0

评论前必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