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专访 | 北京交通大学教授王元丰:新工业革命中的积极有为与有所不为
作者:    浏览:12779

全媒体视角

北京交通大学教授王元丰:“教育不只是教育家的事,科学也不只是科学家的事,教育和科技对社会有深远影响。所以,教育与科技创新的目的及方向需要全社会一起参与制定和把控,人类对科技运用的底线是科技必须为人类所控制,要让其造福人类社会。科技不仅给少部分人带来益处,也要对弱者有所支持,科技成果要能让全社会共享。”

全媒体专访视频

此次中教全媒体采访到了北京交通大学教授王元丰,他非常关注教育,曾任第十一和第十二届九三学社中央教育文化委员的主任,是“互联网与未来教育”香山科学会议的执行主席,他也非常关注科技发展。他在《人民日报》、新加坡《联合早报》和《环球时报》等国内外主流媒体累计发表评论文章170余篇,屡为教育和科技问题发声。下面,我们就来听听王教授为我们本期话题“新工业革命中的积极有为与有所不为”带来的精彩解答。

北京交通大学教授王元丰

新工业革命中的大学应该积极有为 努力做新工业革命的参与者与促进者

第四次工业革命悄然而至,新工业革命的创新成果在各行各业迅速得以运用。新工业革命给大学带来了深远影响,MOOC、虚拟实验和虚拟教学等创新教育手段在教学中的运用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降低了教学成本;通过远程在线学习的方式,偏远山区的孩子也能享受北京和上海学校的优质课程资源,中国的学生也能在线收看MIT、斯坦福的课程,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育公平;新工业革命还对传统教学模式造成了冲击,传统教学模式正在迎来重塑阶段。

创新教育手段让学生的学习不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学生对学校的依赖减少,Udacity的创始人塞巴斯蒂安•特隆,曾在接受《连线》杂志的采访时说:“五十年之内,全世界将只剩下10所大学”,我国著名教育专家朱永新也曾发表过未来学校将变成学习中心这样的言论。新工业革命引发了大学对教育理念、教育模式及教育手段和教育制度与管理的一系列反思与改革,但王元丰认为大学在这场工业革命中的行动无疑是过于被动和滞后了。

在王元丰看来,大学是科技发展的重要力量,但如今的大学在科技创新方面的作用却在弱化。回顾过去十年或二十年对世界有重要影响力的创新成果,来自大学的非常少,AlphaGo、无人驾驶汽车、航空航天的“猎鹰重型”运载火箭,几乎都不是出自大学。被称为“中国新四大发明”的高铁、支付宝、共享单车和网购,以及中国人离不开的微信,同样不是由大学作为主力研发的。另外,对于德国“工业4.0”、“中国制造2025”等有着深远影响的国家战略和计划,大学没有在其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其理念更不是由大学提出的。在这些计划的实施过程中,大学非但没能参与到行业“经济建设的主战场”中,很多大学甚至对这些行业新技术都不是很了解。

王元丰对大学未来的发展表示担忧,他认为由于未来技术的发展越来越依赖平台和数据,而一些大型企业拥有大学不具备的平台,有更强的能力对数据进行挖掘与运用,大学与企业之间的技术差距会越来越大。另外,大学与企业的脱节还带来了另一个严重问题——大学培养的人才无法满足企业的需求。产业界自主办大学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未来大学的威胁可能不是来自别的传统意义上的大学,而是迅速崛起的各类产业大学。产业大学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培养出来的人才更能切实解决问题,这恰恰是众多企业看重的。

据了解,欧美的一些知名企业在招聘员工时,已经不是很看重学历证书了,而是越来越重视“纳米学位”(NanoDegree,一种专门为企业定制的课程,具有针对性强、收费不高的特点,为实现定制型人才的快速就业提供了一种新型“能力认证”的途径)等认证证书。

王元丰以土木工程专业为例介绍道,“像‘搭积木一样’建造的房子,也就是中国政府大力推广的装配式建筑,根据要求到2020年,全国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15%以上。但目前中国高等学校中能开出装配式建筑课程的还非常少,而且,对于像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这种推动建筑业信息化的重要工具和平台,能开设该项课程的大学也很少。”大学想要拉近他们培养的人才与企业需求之间的距离,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基于以上大学面临的种种挑战,王元丰认为新工业革命中的大学应该积极有为,顺势改革,努力做新工业革命的参与者与促进者。改革的第一步从转变观念开始,大学需要打开门来办大学,大学里的人走出来,了解行业的发展、去聆听市场需求,同时企业的专家也需要请进来,对大学的教育进行辅助支持。教师个人的教学观念也需要转变,过去一个教师的一本教材可以教一辈子,但面对如今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和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教师们只有不断学习、不断充电、时刻关注一线行业动态才能给学生带来更多有价值的信息。

另外,非常重要的是创新的模式发生变化。在过去我们可能是先有科学创新,科学创新转换为技术创新,然后技术创新投入到市场进行运用,但如今这个顺序则可能完全相反。市场先有需求,企业或研究机构根据需求开始研发,研发过程中不断攻克科学和技术难关,市场应用范围也同步扩大。大学必须积极探索校企合作新模式,将大学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市场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将大学的人才培养和市场需求紧密结合起来,为社会输送高质量人才,为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最后,大学还需充分向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创新成果借力,利用好创新教育手段以适应当今教育发展的需要。王元丰介绍道,“在线教学可以让教学名师和行业专家的课程得到大范围的有效传播、虚拟教学可以让企业工厂变成课堂、虚拟现实还可以把生产设备、生产工艺都全方位地展现给学生。MOOC、虚拟实验和虚拟教学等创新教学手段在实现优质资源共享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大学与企业脱节的问题。”

普通高校更要抓住MOOC机遇 弥补不足 顺势而上

国内以清华、北大为首的名校已率先完成了对MOOC等在线教育的初步探索,它们的在线教育建设也在如火如荼的展开。王元丰认为普通高校虽对MOOC的积极性极高,但由于缺乏优质教学资源和综合实力相对不足等因素,普通高校在建设自己的MOOC时仍显得非常吃力。

在王元丰看来,普通高校建MOOC需分三步走。第一,高校需要对MOOC等在线教育发展的重要性和战略性有充分认识,同时需对MOOC的建设提供有力支持。另外,由于MOOC录制需耗费巨大精力,教师们短时间内难以接受以MOOC取代早已习惯的传统教学手段,所以这也成为建设MOOC的部分阻力。基于此,高校必须有提高发展MOOC等在线教育和混合式教学的鼓励措施和要求,充分调动起师生的积极性。

第二,高校需对课程内容严格把关。高校的MOOC建设一定是要提高教学效率、提高教学质量,所以在内容方面绝不是把课程放上平台就可以了。高校需结合在线课程的特点对MOOC内容进行个性化再设计,最大程度地实现师生的多重互动,积极探索更好的混合教学模式。

第三,MOOC的建设需结合高校自身特色。普通高校应充分利用离产业近、了解产业需求的优势,积极展开与产业界联合办学的相关项目,形成自己的MOOC特色,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

王元丰表示,MOOC打破了传统教育模式下高校的平静,也打破了传统高校等级固化的局面。MOOC为普通高校提供了快速发展的机会,面对MOOC,普通高校在理念上要开放,行动上要积极,更要抓住机遇,弥补不足,顺势而上。

人类对科技运用的底线是科技必须为人类所控制 对弱者有支持 进而造福人类

不知不觉人类已身处一个科技大爆炸的时代,人类总不停地追求科技的发展,却对科技发展带来的问题关注不够。随着科技发展而带来的环境污染、安全风险、科技伦理等问题已经对人类的生存造成了巨大威胁,这令王元丰感到忧虑。在王元丰看来,教育不只是教育家的事,科学也不只是科学家的事,教育和科技对社会有深远影响。所以,教育与科技创新的目的及方向需要全社会一起参与制定和把控,人类共享一切好的成果,也需要共同承担不好的后果。

前不久发生的基因编辑婴儿事件引发了科技圈乃至整个社会的一片哗然,关于科技伦理问题的大讨论终于开始,但这并不是第一起越过伦理道德红线的科学研究。凭借科技手段,人类已经可以实现让两只雌性老鼠繁衍出小老鼠,在不久的将来,人类也可以实现同性生育;去年中国医生与意大利医生合作完成了 “换头术”,这些事件不断拨动着人类的道德神经,但人们似乎不是非常在意。王元丰认为屡屡发生的科技伦理问题除了表明科学家的某种“狂热”之外,也在警示现有法律制度的漏洞和监管部门的缺席。

对于该如何规范不断出现的科技伦理事件,王元丰也谈了自己的三点看法。第一,他认为先要对科学家们做出要求,科学家们需要常怀敬畏之心,不轻易改变自然既定的规则,同时科学家们还须具有责任感,对科学研究做最基本的道德判断,对可能风险要有充分的措施。其次,国家层面需成立一个由政府高级官员、科学家、社会学家、哲学家、企业家组成的科技发展安全与伦理委员会。委员会对科学和技术发展带来的安全、伦理问题进行长期的深入研究,对科技伦理问题给出应对策略和行动方案,国家再在此基础上完善相关制度和法律法规。

最后,从换头术到基因编辑婴儿,我们不难发现这些科学研究都是由中国专家和外国专家合作完成的,科技伦理问题已经不仅仅是某一个国家需要面对的问题,而应该引起全人类的高度关注。因此王元丰认为联合国层面也需要成立一个像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那样的组织,这个委员会可叫做联合国政府间科技伦理安全委员会,英文是IPSEST(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Security and Ethics of Science & Technology),对人类技术发展带来的安全及伦理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两院院士大会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科学技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国家的前途命运,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人民生活福祉。”

不可否认,科技的发展让生产更高效,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它让我们的沟通更及时,它使我们的教育等多方面展现新的形态,但科技向来都是把双刃剑,科技成就人类也能摧毁人类。希望已发生的科技伦理事件能让人类有所警觉,不要让霍金和埃隆·马斯克的预言成真。“人类对科技运用的底线是科技必须为人类所控制,要造福人类社会。科技不仅给少部分人带来益处,也要对弱者有所支持,科技成果要能让全社会共享”王元丰强调道。

王元丰教授和采访者合影

采访花絮

走进王元丰教授的办公室,一股朴素的知识分子气息便扑面而来。办公室里除了桌椅、书柜和一块刻着“桃李满天下”的匾额之外再没别的装饰摆件,这块匾额让王元丰教授格外珍视。“是我的学生送的,上面刻着他们的名字,还有很多学生的名字没刻上呢。”王元丰教授笑着指给我看,言语间满是自豪。

本文作者:中教全媒体 辛昀瑾

版权声明:中教全媒体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来源。

本文作者:

1、本文是中教全媒体原创文章,转载此文章请注明出处(中教全媒体)及本文链接。
2、本文链接:http://www.cedumedia.com/i/21398.html
3、如果你希望被中教全媒体报道,请发邮件到 new@cedumedia.com告诉我们。

来源:中教全媒体

参与讨论 0

评论前必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