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演讲 | 武汉大学本科生院副处长陈学敏:以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为契机 积极推动课堂教学改革
作者:    浏览:12825

9月19-20日,在教育部在线教育研究中心、全国高校现代远程教育协作组、全国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协作委员会指导下,由中教全媒体主办的“中国MOOC大会杭州峰会”在杭州盛大召开。武汉大学本科生院副处长陈学敏在会上作了《以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为契机,大力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演讲。

[1][0]

武汉大学本科生院副处长陈学敏

现场演讲内容整理

首先感谢会议主办方给武汉大学这样一次交流的机会,在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和应用推广方面,武汉大学做了一点点工作,但我感觉我们跟兄弟院校相比差距其实还比较大。今天也想借这个机会,把我们的工作梳理一下,并对我们的工作进行反思。今天的分享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我们的成绩和经验,第二部分想谈一谈我们的不足和设想,最后是探索与反思。

武汉大学的慕课建设从启动到现在公共平台和自有平台并存,从重视项目的建设到强调推广应用并倡导实现翻转课堂,进而推动课堂教学改革,也差不多是四年多的时间。我们的成绩主要分两个层级,第一个层级是上线课程较多,社会反响良好。截止今年8月份,武汉大学在中国大学慕课平台上已经开设了慕课课程42门,总计注册人数超过360万,从上线门数、开设的期数以及选课的人数来看,这个成绩还是不错的。

武汉大学慕课建设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我举两个例子,我们有一门《古文字学》课程,授课教师是文学院的肖圣中老师,这门课也是首批认定的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云南山区有一个13岁的小孩儿通过这门课与古文字学结下了很深的缘分,他通过慕课平台跟这门学问展开了深度对话。他说,慕课为他打开了认识世界的窗口。还有一名网友发表了一篇文章——“情不知所起,一往情深,致敬古文字学”。他说通过这门课,迷上了古文字学,又相继去学习更多相关课程。从这里我们可以感受到,慕课的魅力有多大,影响力有多深!

再举一个例子,我校信息管理学院黄如花教授主讲的“信息检索”课程,在2014年9月份上线以来选课人数已经超过13万,这门课程目前被中南财大、苏州大学等高校列为本科生必修课程,被安徽大学、广东技术师范学院等高校用作翻转课堂和混合式教学的资源。这个例子很好的验证了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共用以及在线开放课程在推进教育公平方面所起到巨大作用。今年10月份我们学校还有29门课程在中国大学慕课平台发布,此外我们在网易、学堂在线、智慧树、超星等慕课平台均有优质课程上线,这是我们的第一个层级。

第二个层级,创建校级平台,助推教学改革。为了积极探索在线课程的推广应用,切实推进我校教学信息化改革,充分发挥慕课在武汉大学整体教学改革中的示范和引领作用,经学校研究,我们建立了自有在线教育平台——珞珈在线。大家可能奇怪为什么要建立自己的在线教育平台呢?我觉得公共慕课平台相当于公交车,自己建的平台就相当于私家车,公交车线路很多,但是不归自己管,使用起来难免不尽人意。所以为了方便使用,大家现在都自己买车,随时都可以出发,到哪里都可以。正是基于这种考虑,我们于2016年开始建设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珞珈在线”慕课平台,从2017年春季学期开始运行,目前已经运行了3个学期,总开课门数47门,为4.6万名学生提供了在线课程学习,10月份“珞珈在线”上线的课程将达到75门。

下面谈一谈我们的体会。

首先,领导重视是前提。在我国,一项工作自上而下推进往往比自下而上推进要顺畅得多,慕课建设工作也是如此。我们当时分管教学的副校长李斐对慕课非常重视,2014年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面对慕课浪潮,作为一所百年老校,武汉大学的态度很明确,就是积极参与进去。我们将在以往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组织更多、更好的慕课课程上线,并以慕课建设为契机,推动整个学校的教学改革再上一个新台阶。”

2014年我们开始建设慕课,当时我们到上海、北京一些高校以及教育企业进行了调研,最后得出一个结论:以慕课为代表的在线开放课程,不仅是当前高等教育发展的潮流,也是今后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趋势。我想请大家注意“潮流”和“趋势”是两个不同的词汇,“潮流”是基于现实,“趋势”是着眼未来,适应潮流某种程度上是被动的,是不得已而为之;但是关注趋势则是对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前瞻性思考,是主动而为之。

我们学校从教学校长到本科生院院长,对慕课的认识是比较统一的:武汉大学应该积极参与到慕课建设和研究工作中去。正是基于这样一种判断,我们决定紧紧抓住建设慕课所带来的大好机遇,勇敢迎接相伴而来的巨大挑战,顺势而为、主动谋划,以立项建设慕课课程为抓手,从在公共慕课平台建课开始,同时筹备建设面向本校学生的在线平台,一边建设、一边应用;一边推广、一边研究,这样依托慕课资源开展翻转课堂的实践也不断走向深入。

其次,加强培训是根本。慕课建设最终取决于教师积极参与和主动变革,为了提高教师对信息化教学的适应性,引导教师积极参与慕课建设,学校利用专题讲座、研讨会、教学工作坊以及校园网、校报等广泛宣传慕课对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带来的挑战和机遇。我们多次邀请专家到学校去做讲座,也开展多种形式的交流和研讨活动,同时,还支持一批又一批的老师外出参加培训。

再次,政策引导是保障。2016年4月份,学校制定了《武汉大学珞珈在线课程建设与管理办法》,内容涵盖课程平台建设、课程类型与建设方式、主讲教师与教学团队建设、教师教学管理、学生学习管理、经费支持等各个方面。对于学校立项的慕课课程,先给予启动经费5万,后期根据课程建设的质量以及实际效果经过评估后,再追加10-20万的经费支持。被评为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每门给予奖励经费10万元。为了鼓励老师在建设慕课的同时,积极开展课堂教学改革,学校专门设立了教学信息化专题以及教师教学发展项目专题。对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改革和研究进行特别资助。这两年我们共立项教学信息化专题项目78项,教师教学发展项目45项,这些项目中跟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直接相关的项目占比70%以上。学校还设置了教学研究论文奖,鼓励教师开展教学学术研究、撰写教研论文,据统计近两年获奖教学论文中与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相关的论文有37篇,占比将近10%。我们还要求所有立项慕课课程首先要在校内平台发布,然后再择优推荐校外公共慕课平台上线。在这样的政策引导下,不少老师积极投入慕课建设,不仅打造了一批优质慕课课程,而且培养和锻造了一批优秀教学团队,无形中提升了教师声誉,也收获了作为教师的职业尊严和幸福感。

最后,思政慕课是先导。学校把思政课,尤其是思政课的慕课建设作为学校教学改革和党建工作的重点。我们以思政慕课为抓手,促进教师确立“以学为中心”,重视学生的实际需求、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促进学生的成长发展。2016年9月26日,四门思政课在中国大学慕课平台上线,第一天之内就有1.3万人选课,第一季选课人数突破9万。思政课如此火爆,完全出乎老师的意料,我们得到的鼓励远远大于付出。这四门思政课程上线引起了轰动效应,以至于有媒体说,武大思政课在全国刮起了一股慕课学习的旋风。这4门思政课在中国大学慕课平台一共开设12期,选课人数超过了32万,在我们自己的珞珈在线平台运行了3个学期,汇集4万多名学生。

武汉大学思政课之所以取得这么好的成绩,主要得益于一位默默无闻的幕后推手,就是被称为学校“慕课达人”的陈训威主任。他给校领导写信,利用自己的休息时间为老师们做慕课公益讲座,他抓住可能的机会走进课堂对学生进行慕课宣讲等。

第一部分跟大家谈了一下我们的成绩和经验,第二部分跟大家谈一谈不足和设想。

我们有三个不足:

第一,对外开放有待进一步加强。现在武汉大学的慕课主要在在校内平台和爱课程网上线,在国内其他平台上上线课程比较少,在国际知名公共慕课平台上也还没有。我觉得开放代表的是一种眼界和胸怀,也是一份责任和担当。北大和清华在这方面做出了很好的表率,武汉大学对外开放这一块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第二,校内应用有待进一步拓展。慕课在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促进教育公平、服务社会的功能方面,作用应该说发挥得比较充分。但是在校内应用上,我们做得还不够好。我们将采取有效措施,争取有更多老师能够加入到慕课建设工作中,更多课程能够积极利用慕课资源改进教学。

第三,课堂改革有待进一步深化。对于高校来说,慕课的价值不应该仅限于作为教学资源,而在于通过慕课引发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学习方式、考核方式等一系列的变革和创新。要把慕课和课堂进行一体化的考虑和设计,让慕课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发动机,既要充分发挥慕课作为课堂教学改革突破口的作用,又要进一步密切慕课与课堂教学的关联度。

接下来谈一谈我们的设想:

第一,打造特色精品。无论是公共平台还是校内平台,从慕课课程的数量来看,我们不算少,在持续建设的基础上,我们将着力打造特色精品,把慕课建设跟强势学科、优势专业、名师名课等资源结合起来进行重点支持,争取向社会贡献更多高质量慕课,让更多的人共享共用。在时机成熟的时候,我们也积极向更多有影响的慕课平台推荐课程。

第二,加强校内应用。一门慕课通常有庞大的教学团队、技术支撑团体以及助教队伍精心雕琢和苦心经营,教学的设计与构思、教学内容重构与知识点选取、教学呈现方式、课程考核都凝聚了集体的智慧。原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张大良曾表示,高校要将在线课程建设与应用纳入提高教学质量、提高人才培养水平的系统工程之中,“用即是建设”,把现有的课程资源用好也是课程建设的一个高效选择。我们已建和在建的慕课都将更切实地应用到学校人才培养过程中,这是今后的一个发展方向。

第三,推动课堂改革。陈宝生部长在今年6月份的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特别指出要着力推动课堂改革。吴博主任也提出一个问题,慕课到底为谁而建?怎么来用?他认为慕课和课堂应该是一个整体,应该用慕课来支持课堂,课堂教学是主渠道,慕课源于课堂,也应该服务于课堂。我觉得他说的特别有道理,我们不仅要重视发挥慕课促进教育公平方面的作用,还要发挥慕课推动高校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的重要作用。以慕课为代表的在线开放课程,虽然不能完全取代当前的课堂教学,但是作为高校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势必影响甚至颠覆传统教育教学观念。将慕课作为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入融合的主要手段,作为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抓手,其价值甚至超越了慕课本身,应该引起高校管理者高度重视。

下一步我们将加强慕课工作管理,建立符合我校实际慕课课程建设标准,并对近五年立项的慕课课程进行系统清理和检查验收,完善慕课项目管理办法,以高标准建设慕课、建以致用、用以促学,真正推动我校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质量。

最后谈一下探索和反思。

慕课热还在持续之中,但也需要回头看一看、停下来想一想慕课的属性到底是什么?作用如何?作为高校管理者,应该怎么样来对待这项工作?

我对慕课的认识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不是每个老师都适合讲慕课。慕课的基本理念就是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因此平台上的课程都应该是优质课程,课程主讲人也应该是优秀老师。教师自己的教学水平应该比较高,并能通过慕课教学激发听者的情绪,提高学员的专注力。

第二,不是每一门课程都适合采用慕课方式授课。比如说有一些原理、概念,还有一些案例,演示,这样的内容是适合用慕课,但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课程,以及需要学生、师生进行深度交流和思想碰撞的课程,如果用慕课来上,其效果可能会大大折扣。

第三,不是每一所大学都有必要建立自己慕课平台。制作慕课、建设慕课平台需要优秀教师队伍、精干技术和运营队伍,还需要大量的建设资金,因此从国家层面上来讲,并不提倡每一所大学都建立自己的慕课平台,而是希望在全国建好几个大型公共慕课平台,最终实现慕课资源共享共用。事实上部分慕课平台包括爱课程网和学堂在线等,本身就提供了专门的SPOC平台,学校可以依托这个来进行本校慕课教学。

第四,慕课的生命力在应用。对于慕课来说建设是基础,应用是根本。慕课平台不仅仅是优质课程资源的展示,而是学员通过慕课这种方式进行系统的课程学习,达到既定的课程目标,并且要不断扩大受众范围,以降低教育成本提高教育效益。因此慕课的发展要防止出现重建设、轻应用的现象,慕课的制作者、管理者都要提高认识,不仅要用而且要用好,让慕课真正成为推动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

第五,慕课建设和应用不宜强制推行。说到底,慕课不过是由先进的信息技术、网络技术支撑的新型的教学方式,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教师讲的再好,最重要的关注点应该是学生受益没有。教学最重要的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忙起来、累起来,同时课前、课后都要投入。只要教师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学有所获就好,即使不用慕课也是可行的。作为管理部门不应该用行政命令的方式去强制推行,但可以通过制定相关激励措施去引导老师认识、了解、使用慕课或者制作慕课。

第六,MOOC教学与课堂教学相结合是趋势。慕课以开放性接纳、碎片化时间利用、富媒体表现形态等受到学习者的喜爱,但是慕课本身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说对学生自主性、自律性要求比较高,而且受制于短视频的制作,知识体系的全面性和系统性还要加强,且师生、生生之间互动交流有一些还流于表面。所以我们认为单纯的在线慕课学习,学生的学习成效会打折扣。因此将慕课教学与传统课堂教学相结合,进一步改革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时效是今后高校教学改革发展的趋势。

第七,要加强慕课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慕课进入中国到现在只有五年的时间,并且中国慕课发展方式跟国外慕课发展方式也有所不同,无论是作为慕课参与者还是慕课管理者,都有很多问题值得我们去研究和探索。比如,慕课的高效共建、共用怎么做?成本和收益如何分担?如何共享?不同类型的慕课,实际效果到底怎么样?原因是什么?慕课如何与实体课堂相衔接,相融合?慕课的交流互动怎么做更加有效?怎么利用慕课教学中所产生的大数据来进行有价值的分析等等。

最后,我引用吴岩司长在接受光明网访谈时所说的一句话来作为结束语:慕课是一个革命,拒绝是愚蠢的,慢变是被动的,主动变才是智慧!

谢谢大家。

(本文系中教全媒体根据武汉大学本科生院副处长陈学敏在中国MOOC大会杭州峰会的演讲实录整理。)

本文作者:

1、本文是中教全媒体原创文章,转载此文章请注明出处(中教全媒体)及本文链接。
2、本文链接:http://www.cedumedia.com/i/21733.html
3、如果你希望被中教全媒体报道,请发邮件到 new@cedumedia.com告诉我们。

来源:中教全媒体

参与讨论 0

评论前必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