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视角
建设开放大学既不能走广播电视大学的“老路”,也不能走普通高校的“大路”,更不能走国外开放大学如英国开放大学的“翻版路”,这是我国开放大学实践者达成的基本共识。“三不走”共识下的上海开放大学路在何方?此次中教全媒体采访到了上海开放大学校长袁雯,听她讲述上海开放大学的探索之路。
文/辛昀瑾 中教全媒体
上海开放大学的前身为上海电视大学,创办于1960年。自2012年更名以来,上海开放大学便和其他试点建设的开放大学一起,共同肩负起“建设新型高等学校”的光荣任务。
此时国内开放大学的建设模式尚不清晰,开放大学实践者开始了对“建设新型高等学校”的持续探索。建设开放大学既不能走广播电视大学的“老路”,也不能走普通高校的“大路”,更不能走国外开放大学如英国开放大学的“翻版路”,这是我国开放大学实践者达成的基本共识。
“三不走”共识下的上海开放大学路在何方?此次中教全媒体采访到了上海开放大学校长袁雯,听她讲述上海开放大学的探索之路。
上海开放大学校长袁雯
从传统学历补偿教育转向继续教育主战场的重要判断
与全国电大系统的发展趋势基本一致,上海开放大学也经历了低谷和复苏阶段。更名后的两年里,上海开放大学的招生规模持续减缩,直至2015年到2016年趋于稳定,2017年开始出现回升趋势。
“开放大学是应需求而生的新型高校,这些需求体现在国家对全民素质的要求上,也体现在国民的个人价值追寻上。如今社会高速发展,国家对高质量人才的需求日益加大。中国是人口大国,单靠传统普通高校难以消化掉国家对现代高质量人才的大量需求,尤其是大量在岗人员的学力提升需求,自然就需要开放大学这类型的高校来共同承担。”对于近年的招生规模反弹,袁雯介绍道。
党的十七大、十八大、十九大均对发展继续教育、建设学习型社会等内容有明确表述。去年全国教育大会又进一步明确了完善终身学习制度体系的任务。上海作为国家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在加快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指标体系中,明确将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等纳入其中。
“相关政策的接连发布,一定程度上意味着教育部及各地方政府已经开始将开放大学作为承接成人继续教育的主平台在建设,开放大学的定位已由传统学历补偿教育走向了学历继续教育主战场。”袁雯分析道。
在袁雯看来,开放大学从学历补偿教育走向继续教育主战场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结构趋于完善的重要一步。成熟的高等教育格局一定是一个生态系统,各类教育在形态结构和功能上定位清晰、功能互补、形态多元、结构稳定。据此,全日制教育与成人继续教育各有定位与分工,以满足学习型社会各类学习群体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这一判断让上海开放大学围绕着继续教育主战场的定位积极开展了一系列包括教学模式、师资建设、业务结构、教学工具在内的优化与升级。
以教育服务结构为例,上海开放大学就从原先以发展学历教育为主开始转向了“三教并举”,即学历教育、非学历培训和社区教育协同发展。到目前,学历教育虽然还是上海开放大学的发展根基,但非学历培训和社区教育也正在成为上海开放大学的“新名片”。与此同步的是,资源、课程和教学质量、教与学方式乃至学校系统教学管理结构均按照新型高等学校的目标要求持续改进。
举好“开放大学”旗帜 做学习型社会探路人
值得注意的是,在学习型社会的建设队伍中,上海开放大学一直都是走在前面的探路人。上海开放大学也是最早将学习型社会建设纳入开放大学体系里的高校之一。
建设学习型社会是需要全社会都参与进来的庞大工作,如果政府在其中发挥的是决策者的作用的话,袁雯对上海开放大学的定位则是决策咨询者、组织实施者和成果体现者。
决策咨询者
由于大量的鲜活经验都来自基层。上海开放大学是动态连接市民学习需求与终身学习供给的重要纽带,需要依托办学实践开展研究,对实践成果进行总结、提炼和反思,同时需要始终关注各国、各地开放大学建设的经验和动态,从而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
组织实施者
上海开放大学作为上海终身教育服务的主要载体和平台,其办学能力很重要的方面就是集聚全社会资源的能力、服务全民终身学习。通过集聚全社会资源和力量完成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各项目标和具体任务。这就是组织实施者的定位。
成果体现者
上海开放大学通过线下办学系统和线上学习平台,为超过1/3的上海市民提供各种各样的学习服务。各类学习成果均可按认定规则在上海市终身教育学分银行进行储存、积累和转换。
在袁雯看来,开放大学办得有多大,学习型社会的覆盖范围就有多广。她希望开放大学能以多种形式深入到城市的每个角落。去年,在上海市教委的大力支持下,上海开放大学率先提出了建设学习型乡村的概念并付诸实践,目前正在试点建设10个学习型乡村,为乡村振兴国家战略作出贡献,也为探索国际化大都市的乡村建设积累实践基础。
积极建设特色学院 引入需求集聚资源
合作办学是开放大学办学的基本策略,上海开放大学也不例外。除了跟政府部门合作的工匠进修学院、民政学院和华侨学院等等,上海开放大学还开展了校校、校企等合作,设立了专业丰富的各类特色学院。
谈及设立特色学院的初衷,袁雯坦言:“首先是引入社会和学习者需求,在了解需求的前提下,才有可能更有针对性地培养人才;其次是集聚资源,开放大学自身办学能力和办学资源薄弱,我们希望通过合作引入资源快速提升办学能力。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年的最好方式就是更大力度的开放,作为一所名为‘开放’的大学,只有更大的开放才可能有更好的开放大学。”
另外,借鉴其他开放大学试点建设的经验,上海开放大学还鼓励系统分校贴近区域需求建设特色学院。目前,已建特色学院在新专业建设、品牌培训等方面已取得一定进展。
在袁雯看来,鼓励分校建设特色学院,一方面倒逼分校在较短时间内提高了专业共建的能力,另一方面分校更贴近学生,更贴近所在区域或行业需求,特色建设避免了专业雷同,能更高效地服务于区域和行业的发展。当分校为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做出了贡献,当地政府自然也会更加重视,系统办学活力将得到进一步激活。
“中国特色”内涵再提炼 构建一流开放大学
多年探索,上海开放大学已成为上海目前在校生人数最多的高校,也是上海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建设学习型社会的主要力量和重要支撑,但袁雯对上海开放大学似乎还有着更高的期待。
袁雯认为,经过六年实践,如今的上海开放大学有基础也更有必要从精准落地的角度,面向国家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双一流”战略,面向中国特色的开放大学建设要求,来进一步梳理、丰富和解析开放大学的内涵。
“我们的目标是要成为中国特色一流开放大学”袁雯补充道。
紧接着袁校长又对几个关键词进行了梳理。“中国特色”是顺应开放大学的发展规律、扎根中国大地、适应经济社会需要的根本立足点。“一流”则是开放大学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定位,是满足人们对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诉求、支撑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型的必然要求,更是开放大学跻身世界知名开放大学的必然途径。
基于此,上海开放大学明确了发展目标:到2030年成为国际公认的一流的开放大学,成为高等教育领域中独树一帜的新型高等学校。
而对于上海开放大学将如何发力成为中国特色一流开放大学,袁雯表示将按照上海市教委提出的“五个一流”具体目标,做好长期努力奋斗的准备,分别是一流的开放教育、一流的联动融通、一流的智慧校园、一流的治理模式和一流的战略服务。
版权声明:中教全媒体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来源。
评论前必须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