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华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廖华英:基于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的课程思政设计与实践 ——以国家精品在线课程《中国文化概况》为例
作者:    浏览:12829

11月16-17日,全国慕课教育创新大会暨高校在线开放课程联盟联席会年会在北京盛大召开。大会由高校在线开放课程联盟联席会主办,中教全媒体、我国22个慕课联盟类组织承办。东华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廖华英分享了“基于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的课程思政设计与实践——以国家精品在线课程《中国文化概况为例》”的主题演讲。

东华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廖华英

现场精彩演讲:

大家上午好,非常感谢大家的参与,我今天分享的题目是“基于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的课程思政设计与实践”。

一、如何理解课程思政? 

习近平总书记在教师座谈会上提出:“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课程思政是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

1. 外语教师在课程思政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我认为,外语类课程与其他课程一样,非常有必要在课程中融入思政。首先外语课程具有“人文性+工具性”特点:第一课程普及面广,思政责任重大(几乎每个学生都要接触外语老师);第二能正确引导学生在语言和文化学习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进行中西文化对比(我把外语教师或外语课程比作保护墙,在学生接受着西方文化知识的时候能好好保护着中国传统文化);第三能积极引导学生学习和介入中国文化对外推广(文化自信);第四能培养外语老师的“家国情怀”,纠正自我长期有可能受到的西方思维影响(师资培训和自我修炼尤其重要)。

外语老师在课程思政教育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我们往往把Teaching跟Educating混为一谈,英语学习除了我们说的语言知识还涉及角色转换等诸多社会心理因素,有时会涉及到个人尊严、伦理道德、风俗习惯、文明礼仪等方面的问题。此外,我们课程长期以来缺乏课程思政的研究和指导,我们的教材也没有提供一些明确的提示,也缺乏类似的示范课加以学习。

2.如何理解课程思政目标?

我觉得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要传授正确的价值观,简单的说就是我们如何教育他们做正确的事,以及教育他们正确的做事。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展开教育:

第一是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以人文知识与素养学习教育为基础,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做事;在全球化趋势下,人类命运形成共同体,英语教育承担着更多的责任;教育我们的学生学会责任和担当,让他们有党和国家的意识,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以及认同和坚持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第二要培养学生的个人品格、道德情操、健全人格和智力,教会他如何做人;第三是要培育学生的科学观,告诉学生正确认识事物、求真务实,并训练批判性思维、创新意识等能力。

3.如何挖掘思政元素?

首先知识点本身就存在思政元素,比如说一个知识点的起源和发展、历史背景等等,知识本身含有的价值观就应该是本身需要挖掘的思政元素。例如:我们要了解中西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差异, 更要讲透它们所形成的具体历史背景, 让学生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 进而培养学生的政治思维、洞察力和敏锐性;第二可以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手,讲课时有意识的进行引导,把它的思政内涵融入进来;第三通过练习、讨论、实践中创造一些情境,挖掘思政元素,训练学生的思政输出能力。

4. 如何检验“润物细无声”?

如何做到“润物细无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检验:第一看看学生是否能自然接受你的思政元素,他们认为你讲得思政知识就是课程的一部分,那你就成功了;第二你讲授的知识是不是能够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第三你讲完课后是否能够有效地激励学生产生一种内动力(例如他们听了你的课就会有强烈的愿望想去改变什么);第四你所讲的内容是否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对课程本身知识的理解、拓展和深化。

二、如何进行课程设计和实践?

课程目标和对象

目前《中国文化概况》英文在线课程目前主要在UMOOCs平台上进行免费学习,已经通过几个平台进行了14期的免费开放。2004年这门课程属于学校专业选修课——《中国文化简介》。记得在当时的自编教材前言上我们写道:“作为地球村的一个家庭成员—-中国,拥有5千年的文化底蕴,非常有必要让更多能使用英语的中国人自如地表达中国文化,把中国介绍给世界。”

这门课程这些年走来,从原来的校内专业选修课的自编教材到国家级规划教材,获得国家精品在线课程认定,指导学生中国文化作品获得了全国“挑战杯”二等奖,今年也非常有幸立项了相关的国家社科项目。十多年的研发和推广的过程中,《中国文化概况》课程建设随着国家对中国传统文化对外传播越来越重视也在逐渐走强。

课程是为人才培养服务的,我们对于学生的培养目标可以概括为“精”“全”和“新”三个字,所以我们的人才培养定位就是培养学生专业基础扎实,综合素质强,充满正能量,富有人文情怀,能够敏锐地捕捉世界、国家、地方经济建设和发展的需求。

教学大纲确定思政内容

首先要对大纲进行设计,课程目标当中,在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方面,特别在素质目标方面我们课程定这样六个方面的素质:

(1)思想道德:通过中国文化概况知识的学习,能充分学习和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发扬优秀传统美德,同时通过课程实践培养人文情怀和公益精神。

(2)专业素质:通过中国文化概况的学习,培养学生自信地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通过课程实践,培养学生独立设计、编辑或者制作中国文化微视频的能力。

(3)人文素养:通过中国文化概况的学习,使学生熟悉祖国灿烂文化,在学习中倡导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能够将其用于实际生活和学习中。

(4)身心健康:通过中国文化概况的学习,培养学生对中国和中国文化的热爱,加深对中国五千年历史发展进程的理解,增强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5)自主学习能力:课程可以结合线上课程开展自学,在翻转课堂中,创作中国文化作品或编辑相关资料,同时通过思辨和讨论,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

(6)协作与沟通:课程的实践环节旨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作品的成果需要团队成员之间相互合作和沟通才能完成。

教案设计(细化到每个小单元)

线下线上混合式

教学方式上我们积极融入信息技术,理念上师生角色发生改变,老师从原来的演员到导演,学生从原来的观众到演员,或者师生共同导演这门课程,实现翻转课堂实践。在评价体系方面,线上会占一定的分数,主要是鼓励学生线上学习,会对学生实践作品作为加分项20分。

实践的过程主要是让学生自行组建团队,每个人选择自己的强项参与到团队内,共同选择一个文化点开始制作微视频。课程积极与团委合作开展中国文化微视频大赛(目前已经开展三届),教师全程指导学生完成作品,提供中国文化英文资料(书),请软件学院学生指导学生技术部分,请上一届学生现场介绍他们的制作经验等。

最近一届学生要求学生将中国文化点与思政点融合,产生思政输出。学生的所有作品均在线上平台保存,提供下一届学生观看和学习。部分优秀作品通过团委的微信公众号或者学院的微信公众号推送。

三、如何实现“师生共赢”?

学生方面:

学生通过课程产生出来的中国文化实践作品积极参加全国“挑战杯”“创青春”“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获得了很好的成绩;学生通过课程也培养了人文情怀和公益精神,他们走进特教学校播放中国文化手语慕课,走进留守儿童学校介绍中国文化汉语版慕课;最近几年学生多元化就业的局面展开,有学生毕业后做了村支书,有学生毕业后选择了慈善事业。

在教师方面,团队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逐渐开始主持省级在线课程,多次获得全省外语微课大赛一等奖;对中国文化多语种、多层次的研发也在进行中;基于中国文化,尤其是红色文化和地方文化传播也获得了多项国家社科、教育部人文社科、省级教改、社科等多项课题,多部专著和论文发表。

最后我分享一下多年的感受:

第一,十年磨一剑:任何一门金课都需要长期用“心”去打造。

第二,师生可以互相成就:老师以生为本,以“金课”为标准;学生的投入和激情,将开拓老师们的思维,寻找到教学和研究的更广阔的空间。

第三,有国才有“家” ,有生才有“机”。围绕“国家需求、人才培养”,因生而异,因势而变。课程建设目标才不会脱离方向,才能走向成功。

教学改革和信息化技术迅猛发展,我们教师要适当“清清零”,重新思考再出发之路;要学会跨学科交流和研究;要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和思想,不忘“教育的初心”和“师者的使命”。

本文作者:

1、本文是中教全媒体原创文章,转载此文章请注明出处(中教全媒体)及本文链接。
2、本文链接:http://www.cedumedia.com/i/25771.html
3、如果你希望被中教全媒体报道,请发邮件到 new@cedumedia.com告诉我们。

来源:中教全媒体

参与讨论 0

评论前必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