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科正在开启在线教育新模式:是怎样的在线教育让这次云端教学拥有如此人气?
作者:    浏览:14204

进入3月,疫情防控虽已取得阶段性成效但尚未全面胜利。为阻断疫情向学校传播,打赢疫情防控在决战决胜之际的保卫战,教育部先后发布“春季学期延期开学”、“全国大中小学、幼儿园等开学时间原则上继续推迟”的通知,各地学校更全面响应并落实教育部提出的利用网络平台,停课不停学的要求。然而,面对一再充值的寒假,“停课不停学”只是基础,如何保障线上教学与线下效果同质才是真正的痛点。

新模式 线上教学指南让“网课”有章可循

疫情当前,“停课不停学”成为了教育关键词,而在线教育也迎来了一次大考和检验。面对这样的“大浪淘沙”,只有保障线上教学质量不降质、学生学习效果不打折、学生成长不延期,才能让“停课不停学”真正发挥效能。

为此,慧科集团的教师团队从线上教学特点出发,提炼并制定了详细的直播教学指南,从课前创建沟通群到调试环境、预习任务发布,再到课中的线上签到、预习知识考核、随堂测验,以及通过拍照上传听课笔记等课后强化设计,一列方法论与实操性指南,全流程线上教学路径,为停课不停学保驾护航。

同时,为严格把关教学质量,慧科将授课教师的考核评价与学生学习成果紧密挂钩,教师需提前通过教学指南中课程设计的试讲评审,方可进行线上教学与操作。此外,面对时下部分技术平台功能单一、适配不佳、卡顿等现象,慧科采用旗下在线教育平台高校邦全面支持课堂教学与互动,并通过钉钉平台将沟通系统与学习系统相结合,使直播教学具备技术新、传播快的特点,录播则打破时空限制,让学生随时随地反复学习,最大力度保障上课期间平台不掉线,学生学习不脱机,不断优化学生学习体验,最大化学习效果。

“互动还能这么玩儿。”教学过程中,为了提高学生专注力,打造高效课堂,慧科以线上交互式教学方式,将线下课堂的分组讨论、课间提问、游戏活动等搬到了线上,并更加注重实操管理,不仅让线上答疑实现了视频接入直接调试,还于互动中设置了抽奖环节,通过中奖可增加课业成绩的激励措施,充分提高课堂活跃性,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促进学生保持持久的学习动力。

实践行 五大创新教学实践走进云课堂

在这场疫情风暴中,在线教育成为了强需求。慧科首选了一批经验丰富善于创新的名师,全身心投入到“停课不停学”的直播教学工作中。他们深入分析每一次教学过程,设计好每一个教学环节,从如何开场更能吸引学生注意力到让互动更“云范儿”,以及学习效果的收集与提升、练习和实操的痛点研判等,无数锦囊妙计在教育的创新与实践中诞生,更将教育与科技的智慧融合发挥的淋漓尽致。

云上聚 近8万人次在线学习别有收获

自响应教育部“停课不停学”政策以来,慧科已在三周内于数十所所高校开展1758场直播课,累计覆盖79333人次,开设课程涵盖典型企业云平台搭建实训、阿里大数据技术与应用、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新媒体投放与效果评估、短视频创作与运营、机器学习与深度学习、渗透测试等多个方向,学生总出勤率达到92.8%,高校邦平台浏览量及学习人数持续攀升。

学生按时进“教室”成为习惯、在线交流成为常态,线上教育让学习效果更加可视化。

相比学校教育,在线教育具有教育资源均衡、终端选择多样、学习空间不受限等优势,而这次“宅家上课”的学习体验也让学生们颇有感触。正在北京城市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读大二的田晓龙举例说:“我们上课会在线上提前预习,这个是其他直播平台没有的,高校邦这一点特别好。除此之外,它还能承载答题、做作业、复习的功能,并可以反复看回放,平台的机制很完善,非常符合学习轨迹。”

山东轻工职业学院19级大数据技术与应用专业的王岩也发表了他的看法:“我很喜欢这样的网课,形式新颖有趣,上课会有一对一的感觉,特别是随堂测验,‘隔离’了同学使我在回答时思考更多,独立性和自主性也在不断加强。另外,我们的互动还有抽奖、点歌等环节,整节课上下来完全不枯燥,大家的积极性也很高,几乎没有缺勤。”

“从在学校和老师面对面到现在和屏幕面对面,除了场景不同,最大的感受其实是‘没什么变化’,因为线上的学习流程与线下一样并无偏差,无论是预习课件、互动、提案、动手实操都有涵盖,只不过老师在指导我们时会以远程的方式介入操作。”安徽广播影视职业技术学院18级互联网营销的钱强安如是说。

学生在线学习实景展示:

除了学生,校内老师也纷纷体验了一次慧科的直播课堂,并分享了他们的感受与体会。

疫情之下,停课不停学的政策让寒冬逢暖,春意如约。慧科及旗下各平台在疫情的第一时间利用自身教学产品的技术和资源优势及互联网平台能力,向全国高校及疫情地区的人群免费开放了高校邦、慧科云等教学资源及线上课程,全力帮助高校师生和学员在线上开展有效教学和学习。复工复产之际,慧科将持续通过在线教育平台保障教师教学无阻,学生学习无忧,努力守护好在线教育这片“责任田”,为广大师生提供更高质量、高水平的在线教育服务,为人才培养贡献智慧与力量。

本文作者:

1、本文是中教全媒体原创文章,转载此文章请注明出处(中教全媒体)及本文链接。
2、本文链接:http://www.cedumedia.com/i/26500.html
3、如果你希望被中教全媒体报道,请发邮件到 new@cedumedia.com告诉我们。

来源:中教全媒体

参与讨论 0

评论前必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