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演讲 | 吉林工商学院工学院院长王科飞:校企协同育人合作模式创新与实践
作者:    浏览:12714

2020年8月28日,“达内集团—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优秀项目分享会暨2020年第十四届达内集团校企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论坛以“创变求新,聚智前行”为主题。本次分享会由达内时代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主办,中教全媒体承办。吉林工商学院工学院院长王科飞以“校企协同育人合作模式创新与实践为题”在会上分享了“吉林工商学院达内大数据学院”项目。

吉林工商学院工学院院长王科飞

(视频直播照片)

现场精彩演讲

大家好,今天我分享的题目是“校企协同育人合作模式创新与实践”,主要从项目背景及基本情况、项目解决教学的主要问题、项目解决教学问题的主要方法、项目主要创新点和特色、项目成果应用推广效果五个方面介绍吉林工商学院的做法和相关经验,有不当之处,请各位嘉宾批评指正。
一、项目背景及基本情况

吉林工商学院是2007年3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由原吉林财税高等专科学校、吉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和吉林粮食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的省属公办本科院。学校总占地面积1,142,528 ㎡,学校总建筑面积为464,306.3㎡。学校现有教职工918人,其中副高级以上职称教师383人,学校现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国家级教学名师、吉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吉林省拔尖创新人才、省级教学名师、长白山技能名师等一批高尖人才。学校设有14个教学单位,设置专业涵盖经济学、管理学、工学、理学、文学、艺术学、农学7个学科门类、43个本科专业。有省高校重点实验室1个,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2个,吉林高校特色新型智库1个,省工信厅技术研发中心1个,省发改委工程研究中心2个,省高等教育研究基地3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1个,省级特色专业4个,省级品牌专业1个,省级特色高水平专业A类3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7个。学校组建以来,先后获省级及以上教学成果奖16项,其中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三 等奖16项

基于项目背景下,合校升本后,学校不犹豫、不动摇、不争论、不等待走应用型高校发展之路,2015年获批吉林省首批整体转型高校。学校高度重视本科人才培养改革创新,其中之一以校企合作产学研模式的创新和应用为突破口,2017年成立了校企共建产业学院“吉林工商学院达内大数据学院”,从根本上解决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二、项目解决应用型本科高校办学的主要问题

我们在办学过程中,尤其在办应用型高校的时候,都会遇到一些问题,其中一些问题比较突出。归纳总结,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1.应用型人才培养所需知识体系落后的问题;2.较强实践工程能力的师资队伍短缺问题,特别是工科类的专业;3.学校实践教学环节资源场地设备不足问题;4.人才培养规格和企业需求脱节问题;5.学校教科研成果无法实现“最后一公里转化”问题。上述五个问题长期存在于我们办学过程中,有些问题我们可以在内部解决,但是效果与我们办学目标存在距离,所以我们在校企合作初步设计方案时,主要围绕如何解决这五大问题进行展开的。

三、项目解决问题的主要方法

1.解决应用型人才培养所需知识体系落后问题的方法是采取课程共建、教材共建方式。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大学生就业岗位所涉及的知识体系不断更新,但大多数高校人才培养的知识体系远远跟不上这个速度,造成培养的人才无法满足社会需求。大数据学院建立了校企人员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通过校企联合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把企业具备的先进知识体系和资源整合到方案里,并实现校企联合编写教材和课程大纲,学校教师与企业工程师联合开发课程等方式解决该问题。

2.解决具备较强实践工程能力的师资队伍短缺问题的方法就是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校企合作模式。高校教师通常都是大学毕业,从学校到学校,基本都是知识理论强、动手实践能力弱,特别是实践工程能力严重不足。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在实践过程中,在校企合作协议中规定了企业每年定期安排教师到企业培训锻炼,同时每学期企业安排有经验的工程师到学校,协助教师开展实践教学,通过上述方式师资队伍的实践工程能力得到了显著的提高。基于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近三年企业累计为学校培训教师30余人次,企业工程师累计驻校20余人次。

3.解决学校实践教学环节场地、设备不足问题的方法是利用企业资源。特别是达内的课程资源、教学平台资源、就业服务资源为学生提供服务达到一千余人次。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以及高质量就业提供了保障。目前,学校企共建校内实验室三个,线上教学资源平台一个,校外共建实习实训基地五个,而且这些资源的使用率和使用效果均非常好。

4.解决学校人才培养规格与企业需求脱节问题的方法就是采用“3+1学分置换订单培养”模式和“2.5+1.5+X联合培养”模式。学校人才培养规格与企业需求脱节问题很严重,刚毕业的学生很难快速融入企业岗位。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在校企合作创新研究中,拟定了多个方案解决这个问题。一种是“3+1学分置换订单培养”模式,学生前三年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和基础实践能力,第四年到企业进行课程定制学分置换,短期培训后顶岗实习,毕业后就能平滑过渡到正式岗位工作了。该模式运行四年累计培养三百余名学生高质量就业。另一种是“2.5+1.5+X联合培养”模式,该模式为经教育厅批准校企联合招生,全部四年共同实施人才培养,企业四年全程介入,学生2.5年的时间学习理论,1.5年的时间进行能力培养,X是学生四年根据需要不定期到企业实训。目前已经招生两届共 计96人,人才培养有序进行效果良好。总之,经过多年的实践,项目收到了预期的效果,通过毕业跟踪实现高质量就业人数逐年增加。

5.解决了学校教科研成果无法实现“最后一公里”的转化问题。由于学校信息相对闭塞,好多教师好的教科研成果无法转化应用,教师的教科研水平间接影响教学能力。通过多年的校企合作,项目组总 结了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一方面校企人员联合申报省、部级科技公关项目,利用双方优势互补解决研究到转化的问题。另一方面利用企业广泛收集企业技术革新需求,学校利用这些信息开展科学研究,这样的科研成果就很容易对接转化。多年来校企双方合作教科研项目20余项,建立联合实验室一个,成果落地转化3项。

四、项目主要创新点和特色

1.体制机制创新,构建开放“校企共建学院平台”,突破传统公办高校办学模式。

项目成果是针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实际情况和需求,提出并实践了产学研结合机制创新研究,成果的研究与落地实施完全是从实际出发解决实际问题,通过研究和实践中完善总结出了很多具有示范性和推广性的创新方法,例如易操作、见效快的“学分置换订单培养模式”;例如公办学校与企业产学研深度合作的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长效合作机制;例如借助企业资源建立跨学科虚拟学院,实现跨学科资源共享。这些创新型研究成果不但理念及模式很新,同时均经过了实践的检验,并得到各方高等认可,因此具有很高的示范性和很好的推广性。

2、通过顶层设计、机制保障,突破校企协同育人的瓶颈,实现共赢。

成果的另一个创新点是实现了校企产学研合作多方共赢的局面。解决了困扰高校推广校企合作形式大于内容的困局。高校推广产学研合作的项目很多,但很多合作机制缺乏研究和创新,造成实施过程中双方述求不一致,理念不一致,利益失衡的局面,最终导致项目得不到预期效果。本项目在研究和实施过程中,充分考虑到学校、企业、学生的利益述求,例如企业的投入与产出商业性、学校办学公益性、学生求学与高质量就业的个体需求目标等,项目研究利用多种创新机制找到各方利益平衡点,进而满足各方利益述求,实现了项目中多方共赢局面,因此项目具有了鲜活的生命力。

我们设计了四个方面,第一是组织保障,我们不能把管理体制虚化,一定要落实。第二是保障三方利益,校方利益如何保障、企业利益如何保障、学生利益如何保障,我们做了充分的调研。第三是管理保障,我们制定了大数据校企合作机制,拥有专门的队伍,全程参与人才培养。最后是制度健全,建立规范的问题解决方案制度体系,按制度来解决合作过程中会遇到大量的问题。

3、虚拟学院、实体管理,整合校企有效资源灵活实施,成立校企合作理事会统一管理。

在我们省内高校不是很多,可能南方发达省份做的比较灵活。对我们来说,或许只是尝试但是效果非常好。我们学院是虚拟学院,模式和体制都是独立的,同时可以有效整合、灵活配置校企资源。学校成立了校企合作的理事会,我们每年举办两次会议,每个学期举办一次,旨在制定本学期合作内容、目标、管理流程。下一期开学时,进行总结,最后形成报告上报学校,由监管部门进行审核。

五、项目成果应用推广效果

1.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明显提升。“校企合作3+1课程定制、学分置换订单式培养模式”,在我校工学院进行落地实施,实施过程中不断完善和创新机制,16、17、18、19四届五个专业学生约300人参与了该模式培养,实现了96%高质量就业,通过对毕业生毕业三年的跟踪调查,80%为本专业对口就业,70%毕业生毕业两年平均月薪6K-8K,30%毕业生毕业两年平均月薪8K-10K。另一方面,学生在各类学科竞赛中屡获大奖,近三年试点专业学生学科竞赛获奖数量质量提升约30%。

2.基于校企深度合作联合招生培养模式的顺利落地实施,在我省公办院校校企共建具有一定示范作用,学校先后接待多次兄弟院校参观学习考察团。2018年经吉林省教育厅、省发改委、省物价局等多部门审批实现校企联合招收“创新实验班”,同步校企双方针对这届“大数据专业创新实验班”学生制定了专门的人才培养方案,联合建设了配套的实验室、实习基地、校企双方师资队伍,该模式受到了社会、家长、考生的青睐,2018、2019两届学生均为第一志愿报考该专业、录取分数线高于其他同类别专业,报考率、报到率位列我校各专业前茅。

3.基于大数据学院开展“校企合作建设跨专业人才培养平台”,实现校企合作成果跨专业应用。经过项目组调查研究,社会对“新工科”、多学科复合型人才需求逐年增加,因此项目研究提出在学校多学科、多专业融合基础上,通过校企合作模式建设跨学科专业人才培养平台的创新机制,2017年与达内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在我校成立了“大数据学院”,整合了多学科教学资源和课程,实现为全校各专业服务的功能,目前工学院、会计学院、传媒学院等十余个专业利用该平台开展了不同的教学环节,收到了较好的效果。2019年获批教育部推广的校企合作“人工智能学院教学平台”。

4.学院的发展和教学改革工作取得明显成效由于学院体制创新、开放办学,紧扣国际上相对领先的信息技术产业发展需要,结合中国国情、企业利益和学校实际,积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经济建设培养了大批高质量应用型人才,取得了显著成绩。

最后,总结一下学院发展改革取得的效果。从2016-2019年,项目组成员申报获批16项教育部校企协同育人项目。该项目成果获2019年学校教学成果奖特等奖。项目负责人获教学名师称号。项目组成员基于该项目完成十余项省级教研项目,发表20余篇高水平教研论文。2018年该项目试点单位吉林工商学院工学院,在全校绩效考核排名第一,同年全校43本科专业校内评估,工学院三个基于该项目改革专业排名1、2、5名。2018年该项目试点单位工学院所属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获得吉林省一流本科专业。2018年5月获批教育部规建中心立项“AI+智慧学习人工智能学院”,2019年11月获批吉林省教育厅、工信厅立项“AI+新工科教育吉林省校企联合技术创新实验室”。

谢谢大家!

 

精彩回顾
现场 | 深化校企融合 构建智慧教育新生态:达内集团—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优秀项目分享会成功召开
本文作者:

1、本文是中教全媒体原创文章,转载此文章请注明出处(中教全媒体)及本文链接。
2、本文链接:http://www.cedumedia.com/i/28719.html
3、如果你希望被中教全媒体报道,请发邮件到 new@cedumedia.com告诉我们。

来源:中教全媒体

参与讨论 0

评论前必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