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2日,在由全国高校现代远程教育协作组、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继续教育分会、全国高校教育技术协作委员会共同指导,中教全媒体主办的2020中国国际远程与继续教育大会上,中国教育学会原会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委员钟秉林指出,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是大势所趋,要主动适应信息科技创新带来的教育形态和就业市场的变革,抓住机遇,协同创新,加快实现中国教育信息化和教育现代化的蓝图。
中国教育学会原会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委员钟秉林
(以下内容根据钟秉林现场发言整理)
21世纪以来,中国教育事业快速发展,即将进入全面普及阶段。2019年,我国各级各类学校已经超过53万所,在校生人数超过2.8亿,专业教师总量超过1730万。中国的教育发展水平已跨入世界中上等水平,这对我们这样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而言,是一项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互联网技术、数字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正在改变着人类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渠道。知识传递的方式,从过去传统的单向传递为主,转变为多向互动。这样一种变革,使学校的知识权威与学术垄断地位遭到了威胁,学校的教育实际效能受到了社会的质疑和批判。我们必须直面问题,正视挑战。
在线教学带来了学校教师角色的转型。教师从过去知识单向传递背景下学生知识的传授者,转变成为知识多向互动背景下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者和指导者。这是一个重要的变革,也是当前国内外教育界和学界的高度共识。
传统而言,学生的学习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知识传输阶段,首先学生要接收知识,传统的方式大多是通过教师上课讲授、学生听讲来实现;第二个阶段是知识内化阶段,学生要把接收到的知识消化吸收、融会贯通、真正掌握。传统的方式往往是在课后学生通过复习、做习题,教师辅导答疑,有些课程还要参加必要的教学实验,来巩固、消化和吸收所学到的知识。
首先,转变教育思想观念。要树立富有时代内涵的人才观和多样化的质量观。坚持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选择,鼓励学生兴趣特长的发展,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要树立现代教学观,尊重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不断变革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突破“千校一面”“万人一面”的培养模式。坚持因材施教,研究学生的差异性,对学生进行多样化、个性化的培养。
第二,不断深化教学改革。要探索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不断深化课程改革,探索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构建师生学习共同体,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探索基于情境、问题导向的互动式、启发式、探究式、体验式等课堂教学,加强课题研究、项目设计、研究性学习等跨学科综合性教学,开展验证性和探究性实验教学,引导和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式学习和探究式学习。
第三,提高教师信息素养和教学水平。要加强教师,包括培训机构教师的培养和培训,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改善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随着学科发展综合化,要提高教师知识融合能力、课程整合能力和课程设计能力。要鼓励和引导教师参与线上教学,尤其要重视探索线上线下教学的结合,通过实践尝试来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手段,目的就是要提高教学效率,改善学习效果,使学生直接从中受益。
第四,探索体制机制创新。要适应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的需要,创新教学管理体制机制和学生管理体制机制,完善教学质量保障机制,改革教师聘任和考核机制,调整教学组织以及教室布局。在线教学和混合式教学的实现绝不单是教学方面的问题,而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整个学校、整个教育机构方方面面的改革。
第五,完善教育教学质量的保障体系。后疫情时代,线上线下相融合的混合式教学将成为学校教育教学的新常态。要完善课堂教学质量标准,探索在线教学的评价方式和方法技术,不能用传统的标准和方式去评价课堂教学质量。要完善学生的学习效果跟踪评价机制和综合评价机制,体现学生中心、结果导向、持续改进、多元参与的教育评价理念。相关的教学研究工作、教学督导工作都要与时俱进,适应新的发展趋势。
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是大势所趋。近年来,大数据、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人工智能、区块链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其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将给学校教育带来新的冲击。第一要保持敏锐的目光,密切跟踪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的发展趋势。第二要结合校情和课程的规律和特点,开展多样化的课程改革实践探索。第三要保持理性的态度,严谨求实,避免走入“纯技术化”的误区。
对教师而言,第一,要提高教师的综合素养。包括教师的信息素养,知识融合、学科交叉和课程整合能力。第二,要强化教师的育人功能。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启迪学生的智慧,涵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养成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师的育人功能只能加强,不能削弱。
身处互联网教育时代开启的黎明时刻,人类未知的远远大于已知;无论如何,新时代已经来临,我们每个人都身在其中。知有渐,千钧重担从头减。在为信息科技革命提供人力和智力支撑的同时,要主动适应信息科技创新带来的教育形态和就业市场的变革,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协同创新。我国教育信息化和教育现代化的蓝图一定会加快实现,并为世界教育发展做出中国的贡献。
评论前必须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