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年教育情,变的是方法,不变的是初心—访在线教育奖励基金(全通教育)优秀个人、荔枝沟中学校长段红波
作者:    浏览:13845

“您曾获得过第四届全国中小学外语教师园丁奖,还被选为全国信息化种子校长,今年又是安徽省唯一一位获得教育部在线教育奖励基金(全通教育)的校长,您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对我来说,这份荣誉既是鼓励也是鞭策,让我增强了信心且充满了希望,以后将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去。同时也让我认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全体老师的共同努力。”面对记者的提问,淮北市梅苑学校原校长段红波(现任三亚市荔枝沟中学校长)如是说。

2013年,处于城乡结合部的梅苑学校展开了教育信息化的探索。从搭设硬件平台到转变教师理念,段红波带领师生们走出了一条不同寻常的教改之路。目前,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学校信息化应用案例被选为示范案例在2015年青岛世界互联网大会展演。当记者顺着教育信息化的藤蔓走近这位校长时,却发现投身教育27年的他,应对教育的方法一直在变,而教育的初心却未曾改变。

2003年,当段红波接过淮北市梅苑学校的“帅印”时,他深知这是一种怎样的挑战与责任:由两所农村薄弱校合并而成的梅苑学校面积不足14亩,办学条件极为简陋。全校只有400余名学生,而且还陆续有学生转走……

遇此穷途,如何思变?

记者:据了解,十三年前您初任梅苑学校校长时,学校的办学条件非常艰苦。当时是一种怎样的情形?

段红波:的确,那时的条件比较简陋,教学楼、课桌椅非常陈旧,老师们的办公室也非常拥挤,孩子们甚至都没有一个像样的操场。但最难的是,学生的数量非常少而且不断流失,教师比较迷茫,家长担心并校后会出现管理混乱和教学质量下滑等问题。

记者:人们常说“新官上任三把火”,作为新任校长,您是怎样打开工作局面的?

段红波:首先是在学校基础设施方面做了改造,拆除了西校区的危房,建了新平房,对可以继续使用的教学楼进行粉刷。此外,还平整了操场,对校园地面进行硬化,同时改旱厕为水厕。这样一来,学校的面貌焕然一新,在整洁的环境中,师生的精神面貌也发生了改变。

其次,我们决定在东校区增设中学部,向主管部门申请扩大校园规模,实行统一财务、考评、教学等管理机制。随后,我和学校领导班子开始走访、摸清学校周边小区容纳居民量,估算义务教育阶段学龄儿童数,向人大、政协递交扩大学校规模的申请报告。慢慢地,学校的办学形势终于有了好转。

2008年,梅苑学校规模扩大130余亩,硬件已明显改善,十二中初中部并入梅苑学校。教师队伍壮大而人心难聚,学生数量增加而教学质量堪忧……

改革迷途,路在何方?

记者:2008年,生源和师资的增加给学校注入了新的活力,但同时有没有出现管理方面的难题?

段红波:生源问题不存在了,但新的问题又产生了。许多学校在合并重组后,必须要面对的一个问题是怎样让每一位老师、学生对学校产生归属感与认同感。在此基础上,才能保证教学质量。

记者:那您是通过什么方法,使得来自不同学校的老师在新集体中快速进入角色的?

段红波:为加强全体教师的团队意识,增强学校凝聚力,我们提出了和谐包容的学校管理理念。在各级各类考核中重点加强对处室、学部、年级组、教研组等团队的考核,逐步形成大梅苑意识。

2013年,梅苑学校成为全市规模最大的九年一贯制学校,在当地有口皆碑。然而,学校地处城乡结合部,孩子们无法享受到更加优质的教育资源,教师们的教学方式也日益固化、局限……

城乡鸿沟,怎样弥合?

记者:2013年,当梅苑学校成为全市规模最大的九年一贯制学校时,应该也具备了较好的社会影响力,为什么要冒着风险推进教育信息化改革呢?

段红波:那时当地老百姓已经非常认可我们的学校,但是学校处于城乡结合部,师资和生源均无法与市里的几所学校相比,中考成绩也存在很大差距。怎样才能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成了学校发展的头等大事。

当时,国家正在推行教育革新,我觉得这是一个契机,因为教育信息化是实现教育均衡的有效途径。于是,在多方考察论证以后,我们决定进行信息化建设。虽然困难重重,但我们还是把这件事情做了下去,事实证明,这样做是对的。此后,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水平和升学质量都逐年攀升。

记者:在推进改革的过程中,您遇到过哪些困难?是如何克服的?

段红波:班子思想不统一和资金匮乏是当时面临的主要困难。因为班子成员年龄偏大,对信息化了解不多,再加上观念陈旧,不愿意花费时间与精力去进行一场教育改革。此外,进行信息化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老师们的工作量,所以很多人不理解、不支持,甚至存在抵触情绪。

其实,作为校长,我非常理解大家的顾虑,也知道任何教育改革都存在风险。但从长远看来,信息化改革是无法逃避的趋势,而且最重要的是真正有益于学生,这是我坚持推进教改的初衷。

为了达成一致,我们开了很多会、上了许多课。每推行一项新技术,都先请专家来给领导班子成员进行培训,让他们逐步了解信息化在教学中的作用,进而转变思想认识。

对于教师,我们也是通过培训来提升他们的信息化水平,给每位老师配备一台笔记本,方便他们上网查阅资料、备课,了解整个教育领域发生的巨变,从而改变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另外,很重要的一点是为老师们搭建展示的平台和机会,比如鼓励、推荐老师们参加信息化教学比赛,一来提高全体老师参与的热情和信心,二来开阔他们的视野。

另一个困难是资金方面存在很大缺口。为了引进先进的教育管理平台,我开始频频与商家交涉,说服他们让我们学校免费使用产品,作为回馈,我们负责把在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反馈给商家,以便他们完善系统。后来,随着我们做出了一些成绩,慢慢扩大了影响,再加上市里正在进行智慧城市建设,才争取到了一些资金支持。

记者:2015年,梅苑学校引进了数字化校园平台,这对学校的管理及教学工作带来哪些变化?孩子们的学习方式与以往有什么不同?

段红波:管理上更加高效便捷,基本实现了无纸化办公。智慧校园管理平台的应用,让学生可以在课前通过老师推送的微课进行预习,课上探究,课后通过学生端完成作业、自我检测并通过答案解析自我学习。

教学方式上的改变让老师的课堂生动直观,提高了课堂效率。师生的互动延伸到了课堂之外,他们可以通过网络课堂在线互动,随时解决学习疑问。这种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课堂的单一沉闷,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参与度。

记者:淮北市教育局成立了智慧校园工作室,作为首席名师,您在其中发挥什么作用?工作室通过哪些路径帮助教师提升信息化素养与技能?

段红波:作为首席名师,要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我觉得很重要的一个职责是精心挑选名师成员,重在培养团队的合作与探究精神。同时,要确保每个工作室成员分工明确,根据成员的特长分配任务,共同协作完成每一项任务。

智慧校园工作室对淮北市的教育信息化工作起到了很好的引领和辐射作用。通过工作室名师讲座、点对点辅导、网络空间探究、微课录制讲解等方式帮助老师提升信息化素养与技能,从而推动各个学校的信息化建设。2015年工作室还承办了淮北市微课大赛,为老师们提供了很好的切磋平台。

记者:一些学校在将技术引入教学的时候存在过度依赖技术的现象,教学模式由原来的“人灌”改为“机灌”,您如何看待这一现象?该如何避免?

段红波:我认为,信息化的一大优点是大数据分析,这一点恰恰可以为我所用,因为我们可以利用大数据分析开展个性化的教育教学活动。需要明确的是,信息化在教育教学中永远都是辅助和促进教学的手段,而绝非唯一的模式。

教育是培养人的工程,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绝对不能用单一的模式去复制,而是要结合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与之匹配的信息化手段而非生搬硬套别人的经验。

记者:目前,您受聘到三亚市荔枝沟中学工作,请问工作的重心是否包含教育信息化的推进?梅苑学校的经验有哪些是可以借鉴的?

段红波:对于国家推行的教育信息化,我一直在关注,与我的工作思路和理念可谓不谋而合,所以无论到哪里工作,这都将是我工作的重心。与内地相比,三亚的经济水平较高,因此不用担心资金问题。但是,教育水平却相对滞后,现在的荔枝沟学校与当年的梅苑学校有相似之处,所以有不少可以借鉴的经验。比如,需要先从理念、素养入手,改变观念、提高认识,进而逐步推进。

记者:从一名一线教师到校长,您在教育领域工作了27年。您认为,在日新月异的教育形势下,教育人应有哪些“变”与“不变”?

段红波:我认为,理念和方法一定要与时俱进,不能固步自封,排斥甚至无视外部环境的变化,比如技术的革新、教学模式的改良等。但同时要坚定的一点是,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教育者应该怀着一颗炽热的心,明白所有的手段和路径都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展开。

 

本文作者:

1、本文是中教全媒体原创文章,转载此文章请注明出处(中教全媒体)及本文链接。
2、本文链接:http://www.cedumedia.com/i/306.html
3、如果你希望被中教全媒体报道,请发邮件到 new@cedumedia.com告诉我们。

来源:中教全媒体

参与讨论 0

评论前必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