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专访 | 阿里云:用“云”联接产业和学校,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作者:    浏览:14507

全媒体视角

作为行业领先的企业,阿里云通过一系列的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举措助力院校培养新型计算机专业人才。同时,阿里云于近期推出“飞天加速计划”,宣布将向高校师生与开发者提供1亿元免费算力,与高校教师共创500门精品课程、编写100本教材,加速云计算的校园普及。

阿里云智能副总裁、达摩院院长助理刘湘雯(左) 阿里巴巴集团研究员、阿里云智能弹性计算负责人张献涛(右)

当前,我国计算机教育在课程资源、教学内容、学习模式、实习实践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探索和实践,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在这其中,来自众多企业把计算机产业的最新技术理念和产品带进学校,在计算机教育的创新发展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作为行业领先的企业,阿里云也积极参与其中,并通过一系列的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举措助力院校培养新型计算机专业人才。同时,阿里云于近期推出“飞天加速计划”,宣布将向高校师生与开发者提供1亿元免费算力,与高校教师共创500门精品课程、编写100本教材,加速云计算的校园普及。

阿里云和高校开展了怎样的合作?为什么会选择和高校进行产教融合?未来还有哪些计划?中教全媒专访了阿里云智能副总裁、达摩院院长助理刘湘雯和阿里巴巴集团研究员、阿里云智能弹性计算负责人张献涛。

多层次、全方面为高校提供服务

中教全媒体:阿里云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刘湘雯:针对985/211类重点高校,阿里云做了一大批“金专”和“金课”,把产业化内容导入到教学中,让学生拥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同时能了解计算机行业发展的最新趋势。阿里云的“金专、金课”主要包含操作系统、数据库以及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产业里已经异常活跃且有新产品和新理念的学科和专业。

针对地方性高校甚至于高职高专,阿里云都有标准化内容的输出,包括教材、实验平台甚至部分教学过程,阿里云可以协助院校一起把产业学院做好。比如云计算专业从大纲到课程都已经很完善,整个专业可以和学校合作,包括哪些课程是由阿里的教师讲授、哪些是学校教师讲授、哪些是混合课程等内容已经很完善。阿里云在这部分做的会更成熟一些,因为复制性高,反而985/211等重点高校基本上每所学校一个教法,复制性会低。

此外,阿里云还助力院校教学信息化的工作,阿里云做了很多教学平台可以和学校的智慧教室、教学环境融合,协助师生借助云端进行计算机相关教学实验等等。但这部分我们也还在路上,高校信息化建设还有更大的发展,需要包括云、平台公司、教育信息化软件在内的多方企业和大学的信息中心一起把工作做得更扎实、更好。

中教全媒体:和其他企业相比,阿里云的智能人才培养体系有哪些特色?

刘湘雯:首先,差异化不是刻意的差异化,每家企业都有擅长的领域,并都会在各自认可的方向上去做贡献。例如在人工智能方面,阿里云会把人工智能看成更加普适性的能力,在通识方面给到学校,实践性会更强。其次,阿里云在和高校过程中愿意投入人力和教师做共建。阿里云作为行业领军企业,计算的资源、经费都不是主要问题,最大的挑战是愿不愿意在这个过程中投入更多人力共建课程。比如阿里云有本《弹性计算:无处不在的算力》图书,但这本书主要是站在产品和用户的角度撰写,如何把这本书变成教材,需要阿里云团队和高校教师花时间进行共创共建。

中教全媒体:作为从业者,您认为新时代人才应该具备哪些特征?

刘湘雯:现在对人才的要求已经从要有一专之长到要做T型人才,再到现在的要做π型人才,对学生的挑战非常大,云计算、大数据也已经像计算机基础一样成为通用技能。行业对人才也有新要求,无论是计算机专业人才还是其他专业的人才,都要成为能解决行业实践命题的π型人才。我们也看到在实践中有些行业专业类型学院比计算机学院更有强劲的动力推进计算机课程,比如南开医学院就把计算机影像学作为一门课,再比如很多农学院也已经开设农学大数据课程。

张献涛:云计算发展起来后,这个领域的人才一直比较短缺,很多企业都在做数字化转型,阿里巴巴自己也在做。但是云计算专才比较少,所以在人才需求方面,希望能够有各个领域的专才出现。这也是阿里云为什么和高校一起在计算机教育领域加入云计算的课程,是希望让学生在校学习的内容能和处在社会数字经济转型下的企业需求对接上。

中教全媒体:怎么理解这里的“专才”?

张献涛:专才指要精通一些垂直的技术领域,比如做深基础是云计算领域所需要的。但是面对外部复杂的业务环境,比如针对金融、零售等各个行业,需要复合型的人才。今天的高校在复合型人才培养方面已经做得相当到位,但是在一些领域的专才培养方面,比如云计算、量子计算等领域,人才短缺非常严重。

聚焦产学研一体化

中教全媒体:最近发布的“阿里云飞天加速计划”在高校层面包含了哪些内容?

张献涛:在高校方面,阿里云将向高校师生与开发者提供1亿元免费算力资源,聚焦“产学研一体化”工作,与高校展开全方位深度合作;并持续推动阿里云的云技术融入计算机、软件工程、大数据等人工智能专业基础课程;同时,与高校教师共建500门精品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精品课程),合作开发编写100本阿里云产学合作教材;释放天池大数据平台多年沉淀的行业数智类竞赛资源,开发出适合高校教学实践需求的100个精品实训项目,惠及2000所高校。

中教全媒体:实行这一计划的的出发点是什么?

张献涛:过去几年,阿里云一直在和高校合作课程、教材,但在这个过程中发现了很多问题,比如学校的教材比较落后,并且学校教学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相对较少,尤其是实践的资源还不够,实践内容相对陈旧。我们希望通过阿里云 “飞天加速计划”让更多的学校和教师参与进来,开设更多课程并编写更多教材,让学生学习到当前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先进的技术,这也是企业创新所需人才需要具备的能力。

中教全媒体:在合作编写教材方面有哪些具体计划?

张献涛:云计算会涉及到计算、存储、网络和安全以及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领域的技术,但以往的教材大都是国外的教材,不一定适用国内现状。现在,我们希望通过“飞天加速计划”编写出适合中国教育现状的面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领域方方方面面的教材。我们定了一个目标,每年出版100本教材,让学生不但可以通过学校进行学习,也可以通过自学获得更多知识。

中教全媒体:阿里云在“产学研”融合方面还有哪些举措?

刘湘雯:阿里云有开发者社区,是涵盖在校学生和产业人员的混合式场合,学生可以真实地观察到产业的趋势和前景。此外,平台上也提供了许多开放式动手实践教程,还有形式各样的训练营、天池大赛。我们希望这种混合场景给学生提供更接近实战的环境。同时,我们也有阿里云创新中心,创新中心是云上创新创业平台,并在线下已经有50多个实体创新中心,有些创新中心已经成为当地高校的实践基地和协同育人承载平台。

中教全媒体:在科研上,阿里云能为高校教师提供哪些支持?

张献涛:阿里云与很多的高校尤其是一些对云计算领域有了解意愿的教师合作课题研究,产出了很多高质量的论文,教师可以利用暑期、休假等时间到阿里云进行科研方面的合作,这也是阿里云正在支持的。未来还会在这个领域有更多投入。

不是把产教融合当业务在做

中教全媒体:高校和企业存在体制差异,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如何把阿里云最新理念和技术带入到高校教学中?

刘湘雯:中国教育一方面会强调体系的稳定性,只是有时候过于强调了这种稳定性。首先,在体系的稳定下最重要的是让产业里的趋势性、活跃性的内容进入到学校,产业和教学要达成共识,比如操作系统这门课有二十几章,在操作系统历史这章可以加上分布式等最新内容,让学生知道这是趋势。这些不需要改变课程的体系和组成,可能会比较快地达成共识。其次,我们在合作中会提供充分的教学资源,帮助教师改善课程。所以是先有一门一门的示范课,然后伴随着示范课,把示范性教材、示范性实验以及示范教师先进经验通过教学研讨会推广开来。这对原来机制的突破可能是最小的,但又能让新内容进入到课堂。从一门“金课”到“金专”,是把所有的这些工作都做了。

中教全媒体:阿里云希望和什么样的院校进行合作?

刘湘雯:首先,还是希望强强联合,因为一开始只有强强联合才能做出更好的东西。比如做计算类产品,我们会知道哪一些院系计算方面更强一些,知道哪些院系存储方面更强,哪些院系可能数据库更强。其次,我们希望和高校有共识并能真正投入的院校合作,理念上能契合是很重要的因素。

阿里云不是把产教融合当业务在做,我想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基础。很多公司在这个过程中推教学实验平台或者资源包等,这非常容易产生“有合作、但不落地”的问题。阿里云的高校合作团队相当于行业新知的普及型团队,工作相对会纯粹一些。我们非常重视合作方的理念和想法,以及真实的愿意改变和投入。

中教全媒体:阿里云为什么会做产教融合这件事?

刘湘雯:阿里云在整个亚太区域是份额第一的公司,走在前面会提前感受到一些行业发展的痛,我们有大量行业客户比如金融、能源、工业等行业,这些客户给我们的反馈是缺乏专业人才,招不到合适的人。此外,阿里云相关生态公司面临最现实的问题也是人才缺乏问题,这是我们做这个工作的很大的动力之一。我们希望学生们能够看到这个行业是非常希望大家进来,并要有切实的动手实践能力。

中教全媒体:期望的回报是什么?

刘湘雯:让整个行业更好的看到趋势,也能体验我们的产品。将来,这些学生很快就会进入到产业,当他们在工作中因为熟悉愿意选择我们的技术路线,这已经是最大的回报,而不是说产品要卖多少。

张献涛:我们重视的还是怎样把云计算等与产业相关的技术融入到学校中,为产业培养出更多的人才。这些人才能够帮助这些企业提高管理水平、效率,这对整个云计算产业都是一件好事。阿里云是云计算领域领先的企业,这不是今天投入明天要回报的事情,而是长期下来会对产业有很好的促进,最终所有的云计算企业都会从中受益。

中教全媒体:您认为技术在教育的发展中发挥了哪些作用?

张献涛:技术是工具,会让教学过程越来越好,通过技术手段更好地为教育服务。疫情期间,技术对学校教学工作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基于阿里云平台构建的“学在浙大”网上学习平台,在疫情期间保障了浙江大学遍布108个国家和地区的教师和学生不停课、不停学;该校的科研云平台,支持十多个学院的100多个科研项目。

中教全媒体:阿里云在和高校合作方面还有哪些计划?

刘湘雯:未来我们希望在产教融合方面和高校进行更多更深入的合作,会多办一些促进教师交流教学经验的活动。同时,也希望在教材奖项方面能够有跟教学成果奖相同的激励和奖励,从而促进知识更快的翻新和传递,这也是非常值得做的工作。

对于产教融合,阿里云拿出了十足的诚意和态度,并为高校提供了包括算力、师资、课程、教材等多方面的支持,为我国计算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更多思路和可能。展望未来,相信在阿里云这样的头部企业的支持下,我国计算机教育会发展得更好。

采访报道 / 中教全媒体 侯娜欣

本文作者:

1、本文是中教全媒体原创文章,转载此文章请注明出处(中教全媒体)及本文链接。
2、本文链接:http://www.cedumedia.com/i/30615.html
3、如果你希望被中教全媒体报道,请发邮件到 new@cedumedia.com告诉我们。

来源:中教全媒体

参与讨论 0

评论前必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