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程教育20周年 | 全国高校现代远程教育协作组常务副秘书长李德芳:服务国家发展和全民终身学习,开创高校继续教育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作者:    浏览:14404
2020年12月23日,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高校继续教育“提质、转型、共享”新征程启动暨全国高校现代远程教育协作组成立 20 周年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全国高校现代远程教育协作组常务副秘书长李德芳以“服务国家发展和全民终身学习,全力开创高校继续教育高质量发展新局面”为题作了主题演讲。

全国高校现代远程教育协作组常务副秘书长李德芳

现场精彩演讲

我代表全国高校现代远程教育协作组,分享继续教育未来工作的一些思考。

一、紧密结合国家发展战略和人民群众学习需求,推进网络教育、继续教育健康发展

(一)服务“双循环”新格局,是网络教育、继续教育的新任务。

2020年的5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首次提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双循环”发展新格局是习近平总书记今年以来反复强调的问题,是党和国家针对国内外局势转变做出的重要判断,在8月24日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9月1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12月1日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顾问委员会2020年会议上,习总书记从不同的角度做出了深刻的阐释,深刻分析了构建创新发展格局的背景、优势、短板、重点等,从创新、开放、改革等方面提出要求,还着重强调了一些需要特别注意和把握的问题,具有很强的思想性、战略性和指导性。

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再次提出畅通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畅通国内大循环是依托强大的国内市场,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打破行业垄断和地方保护,形成国民经济良性循环。优化供给结构,改善供给质量,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促进国际国内双循环是立足国内大循环,发挥比较优势,协同推进强大国内市场和贸易强国建设,以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资源要素,充分的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积极促进内需和外需、进口和出口,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协调发展,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

陈宝生部长指出:今后在畅通国内大循环,打造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各个环节,在促进消费惠民生、调结构增后劲的多个领域都需要教育体系源源不断输送高质量的人力资源,坚持不懈提供高质量研究开发支持;都需要教育体系更好参与城乡发展服务消费、改善人民生活品质,在以高质量供给适应性引领和创造新需求方面,进行新的探索实践,进一步发挥高质量教育体系在国计民生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作用。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要对标服务全民的终身学习体系。

所以服务“双循环”发展新格局为国家提供相应的人力资源的支持,拉动内需,形成教育国际交流和合作的新局面,成为当前高校继续教育刻不容缓的任务。

(二)国家实施了一系列人力资源建设和人才强国的重大决策和计划。

同样在五中全会决议里提出要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千方百计的稳定和扩大就业,坚持经济发展就业导向,扩大就业容量,提升就业质量,促进充分就业,保障劳动者待遇和权益。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劳动关系协调机制、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更加注重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加快提升劳动者技能素质,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统筹城乡就业政策体系。扩大公益性岗位安置,帮助帮扶残疾人、零就业家庭成员就业。完善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多渠道灵活就业的保障制度,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健全就业需求调查和失业监测预警机制。

习总书记在教育文化卫生领域专家代表的座谈会讲话中提出,人力资源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依托。要优化同新发展格局相适应的教育结构、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结构。要完善全民终身学习推进机制,构建方式更加灵活、资源更加丰富、学习更加便捷的终身学习体系。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培训,有效提升劳动者技能和收入水平,通过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扩大中等收入群体,释放内需潜力。

十九大报告提出,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也强调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确定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定位。李克强总理在全国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电视会议上做出批示,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是提升人力资源素质、稳定和扩大就业的现实需要,也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强国的重要举措。

中央对国家六类人才、社会重点发展领域五类人才,四类全体、农村六类人才、党政干部、退役军人以及新型产业领域人才做出系列的重要的发展部署和规划。这些年很多高校都参与了这些规划的教育培训工作。

中央印发了《2018-2022年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中央军委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军事职业教育的若干意见》,退役军人部发印发《关于促进新时代退役军人就业创业工作意见》,国务院印发了“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提出要培养一大批高层次急需紧缺人才和骨干专业技术人才,建设一批国家级继续教育基地。

国家的发展战略中各项目标的实际都需要专业人才支撑,高校继续教育要在创新性人才等方面发挥主力军和骨干作用。我们要大力的发展继续教育,让更多人接受优质的高等教育,这是我们发展网络教育,发展继续教育的重要的前提和基础。

(三)高校要在终身学习体系构建中发挥骨干作用。

2019年10月31日,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教育体系,推动城乡一体化。

《决定》从四个层面论述了“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原则、目标和任务。第一个层面提出了构建终身学习体系的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促进全面发展、终身发展,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第二个层面提出终身学习体系的主要战略任务,即实现各级各类教育的统筹协调发展。包括网络教育和继续教育。第三个层面是构建终身学习体系必须动员和整合全世界各种教育和学习资源。第四个层面是构建终身学习体系的方法和技术。《决定》是重要的指导文件,对终身学习体系、人力资源强国建设具有重大意义,我们高校要在整个体系中发挥重要作用。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聚焦教育发展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重点部署了面向教育现代化的十大战略任务。

第五大任务是构建服务全民的终身学习体系。构建更加开放畅通的人才成长通道,完善招生入学、弹性学习继续教育制度,畅通转换渠道。建立全民终身学习的制度环境,建立国家资历框架,建立跨部门跨行业的工作机制和专业化支持体系。建立健全国家学分银行制度和学习成果认证制度,大力发展继续教育,强化职业学校和高等学校的继续教育与社会培训服务功能,面向行业企业开展多类型多形式的职工继续教育。

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会议提出了要完善制度保障,同时《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第四大战略任务提出要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要构建公共服务体系。国家一直以来高度重视公共服务,在《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中也作为重要任务提出,要增加公共服务供给,提高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创新公共服务提供方式,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建立、覆盖面持续扩大。发改委、国务院专门发了一个公共服务建设的规划,文件里提出来公共服务要“增域”“加项”“提标”“扩面”8字方针,使更广泛公众享有更多基本公共服务。很多教育机构,包括公共服务体系和其他的培训机构,都是国家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公共服务体系最初作为网络教育试点的支持和服务提供方经过二十年的探索与实践已经形成高效、优质的网络化公共服务模式,未来我们的公共服务体系要融入到国家的公共服务体系中,要大幅度提升公共服务能力。

根据“双循环”终身学习体系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建设等战略任务,高校应努力承担相应的工作职责和任务,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继续办好网络教育、继续教育,把培养多样化应用型人才,服务社会经济发展作为重要使命,让更多城乡劳动者接受高等教育。2.服务“双循环“发展新格局,拉动经济内需,扩大就业范围,为国家提供相应的人力资源支持。3.服务“一带一路”倡议 ,搭建平台、对接需求,开展多样化的技术技能培训和学历继续教育。4.服务“中国制造2025”,面向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机器人、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等12个重点领域和金融财政、现代物流、电子商务、旅游等现代服务业领域,以更新知识、掌握先进技术、提升专业技术水平为主要内容,实施多样化的继续教育培训项目,培养培训急需紧缺人才。

5.服务国家六类人才队伍建设(党政、企业经营管理、专业技术、高技能、农村实用、社会工作)社会重点领域五类人才(宣传思想文化、医药卫生、防灾减灾、教育、政法),发挥主力军和主渠道作用。6.服务“健康中国”,加强全科医生、中医药事业传承与发展等人才队伍培养,培育医疗卫生人才。7.服务行业企业转型升级,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8.服务“新农村建设”,对接区域乡村振兴需求,开展实用性的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和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9.面向边疆、老少边穷地区提供各类教育服务,为促进教育公平、精准扶贫做出积极贡献。10.服务“军民融合创新”战略,面向现役、退役军人提供学历与非学历继续教育,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专业化、系统化的教育服务,构建形成时时学、处处学、人人学、终身学的军地两用人才培养新格局,推动部队现代化建设。11.探讨推进继续教育学习成果认定、积累与转换制度。12.继续推动“高校继续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开放与在线教育联盟”工作,深入推进E行动计划。

13.推动继续教育与职业教育相融合,开展高层次职业技能培训。

二、始终坚持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高标准要求,推动网络教育、继续教育高质量发展

在“十四五”计划中提出了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加大人力资源投入,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深化职普融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探索中国特色学徒制,大力培养技术技能人才。要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分类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加快培养理工农医类的专业紧缺人才,提高民族地区教育质量和水平,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挥在线教育优势,完善终身学习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

一定要认真思考为什么要在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前面加一句发挥在线教育优势,为什么要发挥在线教育的优势才能更好的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这是我们要认真思考的问题。我们要从这里作为重要切入点,一个是思考,一个是要行动。

还有去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提出要坚决克服不良倾向,提高教育治理能力和水平,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里面要改革高等学校的评价,推进分类评价,引导不同类型高校科学定位,办出特色和水平。不是一说北大、清华就是高质量,各类学科都有高水平,我们要认真研究什么是高水平高质量的教育,不同学科类型、不同人才培养都需要什么样的高水平高质量。

《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提出要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发展。完善高等教育质量标准和监测评价体系。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也强调高等教育要在高质量内涵式发展上下功夫,继续教育要在供给能力和服务水平上下功夫。

我国已经进入整体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国家以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将质量强国战略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颁布了系列的政策文件。2017年,党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的指导意见》,2018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加强质量认证体系建设促进全面质量管理的意见》,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发布了《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等。2019年9月29日,教育部又发布了《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强调健全高校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推动专业结构调整优化和内涵提升,做强主干专业,打造特色优势专业,升级改造传统专业,坚决淘汰不能适应社会需求和变化的专业。2019年12月6日,教育部印发《关于服务全民终身学习 促进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高校网络教育高质量发展有关工作的通知》,提出18条建议,包括严把入口、过程、出口三关等。

回归重视本科教育也是全球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首先要把本科教育办好、把本科的人才培养好。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建议》,明确提出“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明确了“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政策导向 和重点要求。准确把握“十四五”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的宏观形势,深刻认识我国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的新特征新要求,构建高质量的继续教育体系成为我们今后发展的重要目标。我们必须从质量上下功夫,严把教育质量关,遵循教育规律办学,把培养合格人才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也是网络教育、继续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根本。

在提高质量方面举措上,一要加强高校继续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校内的保障体系一定要完善,要根据国家定的标准,制定我们的新标准。二要根据新的人才培养标准和要求,科学合理设置专业和课程体系。高校要抓住改革的要害,在建好课程、设好专业上下大功夫,紧密结合社会转型发展、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需求,优化专业和课程体系,遴选优质资源,淘汰老旧资源。去年年底启动的“金文凭行动计划”就是着眼于高质量高水平发展,从课程体系建设、实验实践建设上下了很大的功夫,奥鹏和参与高校做了很多的工作。三是切实创新、改进、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四是加强实训、实验实践环节建设。五是建立全过程的教育信息化模式。

三、积极探索继职融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促进网络教育、继续教育创新发展    

总书记在2020年8月28日至29日召开的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强调,着眼经济社会发展和未来市场需求办好职业教育,科学设置学科,提高层次和水平,培养更多专业技能型实用人才。这实际上很多也是对继续教育的要求。培养高技能、高层次的技能型人才,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发展的重要目标。

五中全会通过的《建议》提出了要加大人力资本投入,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深化职普融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探索中国特色的学徒制,大力培养技术技能型人。《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规划里十大战略任务中有三大任务都涉及职业教育的发展,包括加快发展职业现代教育不断优化职业教育的结构布局,推动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的有机衔接、深度融合,集中力量建设一批中国特色高水平职业院校和专业。健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制定紧跟时代发展多样化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标准。

《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提出,服务现代经济体系,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和更充分的就业,对接科技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要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优化学校专业布局。这个方案表明行业企业是促进教育链、产业链、人才链有效衔接的重要桥梁,与职业院校形成的命运共同体成为必然趋势。

2017年,国务院发了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推动学科专业建设与产业转型升级相适应。2019年印发了《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稳就业工作的意见》。

教育部等四个部门印发《关于在院校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方案》的通知。还有《关于组织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专业设置论证工作的通知》,这里面是一些全新的模式、政策。中央政治局前几天召开会议提出要扭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同时注重需求侧改革,打通堵点、补齐短板,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提升国民经济体系整体效能。高校作为供给方要充分的满足需求侧深化专业课程设置改革,提升供给能力和服务能力,不断满足学习者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拉动国内循环。

高校要紧跟国家部署,考虑国家需求,积极配合服务决策,做好以下工作:第一,在继续教育培养培训中明确人才培养定位,以技术技能型人才、应用性和实践性人才为目标,充分考虑国家的需求,改革、完善课程体系和专业设置,还要在人才培养体系要加强实践实验环节。第二,不断的创新合作育人机制,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动教育链、产业链、人才链的结合。第三,探索举办本科层次的教学,和之前继续教育、网络教育的职业人才发展定位不同,现在高校实施本科职业教育需要以培养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为方向,重新设计定位人才培养模式,包括专业、课程体系、实践、实验、教学模式等。

四、持续促进信息技术和网络教育、继续教育深度融合,进一步发挥教育信息化引领示范作用

总书记在世界互联网大会·互联网发展论坛贺信中提到,当今世界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带动数字技术快速发展。新冠疫情发生以来远程医疗、在线教育、共享平台,协同办公等得到广泛应用,互联网对促进各国经济复苏,保障社会运行,推动国际抗疫合作发挥了重要作用。

五中全会的《建议》对信息化建设提出发展目标:展望2035年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各产业的深度融合,推动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构建一批各具特色优势互补,构建合理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引擎,培育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促进平台经济,共享经济健康发展。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提出加快信息化时代的教育变革。通过智能化校园,统筹建设一体化的智能化教学、管理与服务平台,利用现代技术加快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现规模化教育与个性化培养的有机结合。创新教育服务业态,建立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完善利益分配机制、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和新兴教育服务监管制度。推进教育治理方式变革,加快形成现代化的教育管理与监测体系,推进管理的精准化和决策的科学化。利用现代技术加快推动人才模式培养改革,实现规模化教育与个性化培养的有机结合。

我梳理了中央部委、教育部等部门提出的关于加快信息化与教育深度融合的重要文件,从2018年的《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关于加强网络学习空间建设与应用的指导意见》,2019年的《关于加快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9年8月八部门关于引导规范教育移动互联网应用有序健康发展的意见、《关于促进在线教育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2020年9月16日国务院提出要推广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等网络学习模式,建立健全互联网+服务,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加快社会服务在在线对接、线上线下深度结合。有序发展在线教育,推广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等网络学习模式,推动各类教育资源共享共建。

2019年5月16日,总书记向国际人工智能教育大会致辞,强调国家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对教育的深刻影响,积极推动人工智能和教育深度融合,促进教育变革创新。2019年总书记在区块链技术发展现状和趋势的第十八次集体学习会议上强调,要构建区块链产业生态,加快区块链和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的深度融合。2018年,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的通知,今年印发了《2020年教育信息化和网络安全工作要点》。

在智能时代,教育信息化作为教育系统革新的内生变量,支撑和引领教育现代化开展,网络教育在这方面要继续进行探索创新发展。

疫情期间网络教育得到了高度认同,陈宝生部长都肯定了我们的工作。在信息技术发展的时代,我们还要继续做工作,网络教育要不断深化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为高等教育提供有利的保障,在信息化中发挥良好的引领和示范作用。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向校内教育共享优质的数字化学习资源;为学校网络平台、移动平台等各类教育教学平台提供技术支撑;不断迭代信息化的教学模式、学习模式,促进校内教学模式改革;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现实等新技术,构建教学支撑体系,为高校打造新一代学习环境;构建物理空间、资源空间,社交空间,为高校的智慧学习、智慧校园建设起到促进作用。

根据国家的战略,在智能时代,高校的网络教育和继续教育应该继续发挥优势继续做好工作:

(一)进一步应用新技术,促进教育信息化从融合应用向创新发展的高阶演进。要构建一体化的互联网+教育大平台,实施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深度融入教育,推动改进教学、优化管理、提升绩效。

(二)建设与新技术相匹配的资源。我们的教育资源将远远超过现在的书籍、音频、视频、网络课件等载体,包括VR、AR以及目前还在实验室中的各种新型的资源模式,我们的课程要从纯在线课程到多方协同混合课程到深度融合混合课程的演变。

(三)构建智慧教学与学习环境。要开展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智能化教学支持环境建设,推动人工智能在教学、管理等方面的全流程应用,利用智能技术加快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法改革,探索泛在、灵活、智能的教育教学新环境建设与应用模式。

(四)形成智能化的质量监管模式。要探索信息技术与教育管理深度融合,形成从评价、评估、监督、管理等一体化的智能监管模式,提升质量管理水平。

在全力开创高校继续教育高质量发展新局面的同时,高校要在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方面、在新技术的应用方面继续的努力探索勇于实践、改革创新,更好的发挥引领示范的作用。

“十四五”的宏伟目标已经确定,2035教育现代化的蓝图已经绘制,我们要充分发挥高校的学科、专业、课程资源、师资、设施等优势,努力深化供给侧改革,不断提高供给水平和服务能力,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和模式,更好的服务国家发展和全民终身学习的需要,提供高质量的教育,提供更多专业化、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机会,实现人人、时时、处处可学,让人人成才,人人出彩,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的幸福生活指数,为实现教育现代化作出新的贡献。

谢谢大家!

本文作者:

1、本文是中教全媒体原创文章,转载此文章请注明出处(中教全媒体)及本文链接。
2、本文链接:http://www.cedumedia.com/i/30784.html
3、如果你希望被中教全媒体报道,请发邮件到 new@cedumedia.com告诉我们。

来源:中教全媒体

参与讨论 0

评论前必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