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 | 高校人工智能教育澎湃前行—2021(第二届)中国人工智能教育大会在京召开
作者:    浏览:14042

​4月23-24日,2021(第二届)中国人工智能教育大会在北京盛大召开。大会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校际合作研究分会、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智能教育技术专业委员会指导,中教全媒体主办,阿里云、慧科集团协办,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产教融合研究分会、中国电子学会现代教育技术分会支持了本次会议。来自高校的校长、副校长、教务处负责人、人工智能学院院长/副院长、人工智能专业及学科建设负责人、专业教师以及人工智能领域的专家学者、企业负责人等400余位嘉宾和代表参加了本次大会。

大会开场视频

大会现场视频

大会现场

中教全媒体  侯娜欣 4月23-24日  北京报道

4月23-24日,2021(第二届)中国人工智能教育大会在北京盛大召开。

大会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校际合作研究分会、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智能教育技术专业委员会指导,中教全媒体主办,阿里云、慧科集团协办,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产教融合研究分会、中国电子学会现代教育技术分会支持了本次会议。

大会以“洞见未来 集智创新—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与高校专业建设、人才培养”为主题,分享高校人工智能专业建设的探索和实践,探讨人工智能专业建设的思路和方向,探索高校人工智能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和方法。来自高校校长、副校长、教务处负责人、人工智能学院院长/副院长、人工智能专业及学科建设负责人、专业教师以及人工智能领域的专家学者、企业负责人等400余位嘉宾和代表参加了本次大会。中教全媒体主编夏巍峰和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智能教育技术专委会主任张际平教授分别主持了上午的开幕致辞和主题报告环节。

夏巍峰首先代表大会主办方中教全媒体致开场词。他表示,中教全媒体作为教育科技行业的媒体机构,已连续主办两届中国人工智能教育大会,主要基于以下考虑:一是这是一项占领全球科技竞争制高点的事情。21世纪科技竞争的核心在于谁掌握超级智能的控制权,人工智能是国家作为赢得全球科技竞争主动权的重要战略抓手,理论研究要走在前面、关键核心技术要占领制高点。二是这是一项决定人工智能竞争胜负事情。高科技的竞争本质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人工智能人才培养主阵地是高校,高校只有面向世界科技前沿,不断提升人工智能领域的科技创新能力、人才培养能力以及国际合作能力,培养大批具有创新能力和合作精神的人工智能人才,才能为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撑。三是这是一项推动高校人工智能教育水平整体提升的事情。汇聚高校学术成果、办学成果及思想智慧,推动高校人工智能专业办学水平的整体提升。夏巍峰表示,发挥媒体的传播、连接、赋能、引领的优势和作用,中教全媒体在高科技前沿领域为行业搭建思想对话的平台,并愿意与各方一道,携手共进,办好中国人工智能教育大会,赋能人工智能教育新发展,共同迎接中国人工智能的新时代。

中教全媒体主编夏巍峰

中国教育战略发展学会会长、国家督学、教育部政策法规司原司长孙霄兵致辞中表示,众多嘉宾和代表出席今天的人工智能教育大会标志着人工智能教育逐步地成为全社会和教育界的重要命题。孙霄兵提出,党的教育方针德智体美劳中智育的核心是要创新,人工智能教育就是一种典型的创新智育,要从党的教育方针的高度来认识人工智能教育。他指出,要破除对于人工智能教育的不准确、不适当的看法,把人工智能教育紧密地和党的教育方针和智育有机的、合适的融合在一起。孙霄兵强调,人工智能教育不仅是学科内容,同时也是一种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要从中小学开始奠定基础,把人工智能教育纳入课堂、纳入学习计划和安排,从而使人工智能在中国大地上开放出绚丽的花朵,使教育能够日益地贴近社会、贴近人、贴近学生,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中国教育战略发展学会会长、国家督学、教育部政策法规司原司长孙霄兵

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智能教育技术专委会主任张际平在致辞中首先代表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智能技术教育专委会对大会的召开表示祝贺。张际平表示,今天大会的主题是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与高校专业建设、人才培养,非常务实聚焦,相信经过今天的探讨将在多方面为高校人工智能专业的建设和人才培养提供助力。张际平指出,当前国内已有345所高校成立了人工智能本科,其中一大批高校的人工智能专业还处于初步建设阶段,基于此,希望国内高校的人工智能建设不要盲目跟跑,而是积极发挥自身优势,办出各自高校人工智能专业的特色来,大胆体现各个高校人工智能专业的特性,是交叉学科、跨学科还是与人文内涵相融合等等。另外,除了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等学术话题的探讨之外,张际平还呼吁与会专家们畅所欲言,建言献策,就人工智能如何接近人的多元智能展开探讨,拓宽人工智能教育的未来空间。

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智能教育技术专委会主任张际平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副校长王泉以“AI赋能教育教学评价改革”为题作了演讲。他表示,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要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要推动信息化、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现实、云计算等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驱动教学的组织重构和流程再造,推动教、学、管、评和环境建设等方面的深刻变革,形成中国特色的信息化时代高等教育教育教学新生态。王泉在演讲中详细介绍了AI赋能教育教学评估的内容:教(丰富教学资源、改进教学评价、拓展评价维度);学(以学生综合评价为核心,贯彻多元综合、过程评价);管(大数据驱动的精细化管理,提升高校综合治理能力);环(构建新型教学环境,助力过程评价)。他表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以课程为核心,贯彻AI赋能教育教学,贯通教学管评环,并介绍了现代工科微生物学课程教学智能评价、C语言程序双师型课堂+智慧教育平台、模电 “自助式”实验环境等案例。王泉表示,教育教学评价改革任重道远,AI赋能仍需探索创新。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副校长王泉

淮阴工学院党委副书记、校长孙爱武以“面向应用 产教融合 地方高校人工智能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为题,围绕地方高校人工智能人才培养定位、人工智能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人工智能应用型人才培养成效三个方面展开主题分享。孙爱武表示,淮阴工学院人工智能应用型人才培养是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为导向,以人工智能技术层、应用层产业链为重点。他介绍了淮阴工学院人工智能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包括打造人工智能专业集群、构建专业群课程体系、搭建多元协同育人平台、实施教学改革与研究、完善人才培养资源保障、构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深化境外合作办学等。淮阴工学院在人工智能应用型人才培养成效方面,实现了服务地方产业行业,培养了学生专业能力;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得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也已得到社会公认。

淮阴工学院党委副书记、校长孙爱武

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教授孙茂松以“人工智能教育应予注意的若干问题”为题作了主题报告。他表示,人工智能的特点是精深、博大,从脑科学、哲学、数学到物理等等多学科交叉,且在各行各业都有应用,这为人工智能教育带来足够大的设计空间。同时,不同高校针对不同的培养需求制定对应的培养目标尤为重要。国外一流大学基本都会强调通识教育,要求学生对历史、地理、数学、物理、人文等都有很深入的认识,国内一流本科人工智能教育若要实现“从0到1”、“从1到2”的发展,则需要重点突破“通”和“专”的关系。随后他提出了几点应对措施:在新形势下,对计算机系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培养方案进行适应性调整优化,增加人工智能进入核心基础课、机器学习进入限选课等;进行通识教育,培育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及写作能力;开设AI伦理课。孙茂松提出,实现人工智能教育的 “2到3”和“3+”,需要着力建设若干门针对性强的专业课程,提高学生实际开发能力和实战性技能,加强实训和与注重培养有实战经验的青年教师等等。他表示,人工智能下一步发展的关键是与产业行业的深度融合,解决行业产业重大应用问题将会促进人工智能的新发展。

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教授孙茂松

阿里云AI资深专家与机器学习PAI平台首席架构师谭锋作了“从AI技术趋势与行业智能化转型看AI教育”的主题分享。他表示,现在是人工智能的黄金时代,体现在应用无处不在、技术领域的突破、中国AI崛起等方面。谭锋介绍了阿里云机器学习平台PAI的技术演进,分享了阿里云PAI灵活组合的AI产品体系以及助力客户典型案例。他认为人工智能专业建设难点包括教学资源少、师资建设未跟上、脱离实际应用场景、实训教学环境较差。谭锋介绍了人工智能专业建设与产学合作的阿里云方案,阿里云天池是国内最大的AI众智平台,阿里云人工智能产教融合解决方案整合了阿里云及达摩院的能力。他还介绍了阿里云基于软硬一体化人工智能一体机,构建与产业接轨、企业场景化实训实践课程体系。阿里云将继续深化产教融合,推进新工科建设,支持区域一体化人才培养。

阿里云AI资深专家与机器学习PAI平台首席架构师谭锋

慧科集团产品副总裁李祺聚焦“新经济 新融合 新培养—数字经济新业态下的AI人才培养创新与实践”作了分享。他介绍了慧科人工智能FAST能力矩阵方面的内容:工具与建模、架构与优化、基础与文化、系统与工程。他分享了产教融合2.0下的人才培养闭环模式创新。随后,李祺介绍了人工智能产业应用人才培养中岗位能力素养、专业体系设计的内容,并介绍了PBL教学示例—《计算机视觉》课程。他还在演讲中介绍了灵鹿实验室解决方案,表示慧科将继续与院校共育新时代急需人才,助力区域数字产业人才供给。

慧科集团产品副总裁李祺

23日下午,大会分为主旨报告和圆桌论坛两部分。主旨报告环节有来自院校和企业的七位嘉宾带来精彩分享,南开大学人工智能学院副院长许静担任主持人。

南开大学人工智能学院副院长许静

天津大学智能与计算学部副主任、人工智能学院院长、天津市机器学习重点实验室主任胡清华以“新工科人工智能专业人才培养”为题作了演讲。他介绍,天津大学以高水平科研带动交叉学科高质量人才培养,以智能与计算为核心,学科交叉,探索新工科建设模式,引领新技术新产业发展。胡清华表示,天大AI人才培养在模式改革上,以核心技术为主线,前沿应用为牵引,重构“宽口径,厚基础,复合型”人才需求的人工智能课程体系;在课程体系上,以“卡脖子”技术为主线,前沿应用为牵引,重构课程体系。胡清华还分享了对人工智能专业建设的思考:不同高校要全面思考自身的特点和定位,因地制宜地进行人工智能专业建设;人工智能专业亟需出台相应的建设标准;未来“人工智能思维”将与“计算思维”并列,高校将人工智能基础作为公共基础类课程可能成为未来发展趋势;人工智能专业应面向国家、社会和企业需求,培养不同层面的人才。

天津大学智能与计算学部副主任、人工智能学院院长、天津市机器学习重点实验室主任胡清华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人工智能学院执行院长侯彪以“人工智能交叉学科本硕博一体化培养的探索与实践”为题作了演讲。他介绍了西电“人工智能+”学科群建设、西电人工智能发展历程、领军人物等内容。侯彪表示,西电厚植产学研协同育人,打造人工智能创新人才培养高地,在培养体系上实行本硕博一体化贯通模式。学科依托通信、控制、脑科学、机械微电子和心理学,并结合西电电子信息特色,建立跨学科、跨学院、跨学校的三级选课和学分互认机制,建立交叉融合的人工智能专业。他分享了西电人工智能人才培养理念:注重链式思维,构建“国际化+西电特色”的本硕博一体化培养体系;拓展载体建设,厚植产学研协同化人才培养基础;突出研教融合,打造高精专业化科技创新团队。侯彪在演讲中提到,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在人工智能领域深耕三十年,取得了科学研究及人才培养的重要进展,西电将积极探索与构建人工智能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融合的新模式,构建“国际化+西电特色”的本硕博一体化培养体系。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人工智能学院执行院长侯彪

达内教育集团技术副总裁、博士郭陟以“人工智能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探究”为题作了演讲。他介绍,达内实施“一跨两融”人工智能兀型人才职业胜任力模型,一跨是跨学科知识结构匹配岗位需求,两融是融入人类社会的能力,融入信息社会的能力。郭陟介绍了达内校企共建人工智能专业建设解决方案,其中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方案落实一跨目标,项目型实践教学体系落实两融目标。随后,他介绍了体验式项目课程:人工智能体验中心;递进式项目课程—电商大数据项目大纲;模块式项目课程—停车场收费系统项目大纲;以及企业级综合实训项目、实验环境系统、人工智能应用项目实训教育实践、场景式项目课程教学环境、软件工坊系统、产学研班实战项目教育实践和“AI+智慧学习”共建人工智能学院项目等内容。

达内教育集团技术副总裁、博士郭陟

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教务处处长姜永远在会上作了“哈工大(威海)人工智能专业建设:探索与实践”的精彩分享。他介绍了哈工大(威海)新工科建设的发展历程,表示多学科交叉融合、校企协同育人以及国际联合培养是新工科建设的三个关键要素。他介绍,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在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与教育教学改革等方面形成了哈工大新工科“π型”方案,并构建了哈工大新工科“8π”模型。在人工智能专业建设方面,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采用了产学协同+多学科交叉协作+国际联合育人的人才培养机制,通过实施卓越工程师和工程领军人计划,强化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通过校内教育与国际教育相结合,着力提升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姜永远还分享了对人工智能专业建设的思考:跨专业的课程体系、跨专业的教学基地、交叉研究。

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教务处处长姜永远

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副院长韩韬在会上作了“上海交通大学人工智能专业建设探索与实践”的主题分享。他介绍,上海交通大学依托IEEE试点班,已培养人工智能方向学生200余名。韩韬在演讲中介绍了上海交通大学人工智能专业建设的培养特色:“深基础”—夯实数理基础与专业基础,筑牢成才根基;“强交叉”—融合多学科优势,探索AI+X复合专业培养;“重实践”—全过程渐进式实践体系,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求创新”—创新驱动,因材施教,提供个性化发展通道。他还分享了上海交通大学人工智能的专业建设、课程建设。

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副院长韩韬

北京普开数据技术有限公司CEO叶刚以“人工智能实验实训平台建设”为题作了主题演讲。他指出,人工智能专业建设过程中主要包括师资建设、课程建设以及实训条件三个核心问题。随后,叶刚介绍了普开一体化平台解决方案,1个系统—套硬件+教学管理系统;2个云平台—Docker平台+OpenStack平台;3类实验—验证类、设计类、课程设计类;4个专业课程体系—BD、AI、区块链、信创;5个工具平台—Docker实验环境、OpenStack实验环境、Jupter实验环境、机器学习实验环境、深度学习实验环境等五大实验系统。叶刚介绍,普开专注大数据、人工智能教育,提供系统化、智能化的专业建设解决方案,目前已成为新工科建设领军企业。

北京普开数据技术有限公司CEO叶刚

华南理工大学未来技术学院院长徐向民以“未来技术学院与人工智能教育”为题作了分享。徐向民提到,华南理工大学未来技术学院主线是人工智能,未来技术学院符合时代需求和社会需求,要抢占未来科技发展先机。未来技术学院重点突破交叉领域为人体感知及智慧健康和跨媒体感知与混合智能。他介绍,未来技术学院的培养特色为前沿交叉培养、在地国际化培养、产学融合工程培养。未来技术学院队伍建设方案为学院面向全球引育一流科学家团队,实施讲席教授、冠名教授制度,突出“高精尖缺”导向引进专职科研人才等。徐向民表示,未来技术学院致力通过交叉引领、产学融合和国际协同,研发未来新技术,建设人才蓄水池,孕育科技新产业。

华南理工大学未来技术学院院长徐向民

在圆桌论坛环节,南开大学人工智能学院副院长许静,辽宁省人工智能学会副理事长、沈阳航空航天大学人工智能学院院长张庆新,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副校长李宇红,中国高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人工智能首席战略专家杨强,北京津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赵起超聚焦“人工智能产教融合生态建设”进行了深入研讨和交流。慧科集团首席战略官、慧科研究院院长陈滢担任主持人。

圆桌论坛

24日上午,九位来自院校和企业的嘉宾围绕人工智能复合型人才培养、人工智能时代下的行业应用与人才培养、以及人工智能专业建设创新实践等主题进行了分享。北方民族大学副校长保文星担任主持人。

北方民族大学副校长保文星

中国石油大学人工智能学院院长、教授肖立志以“行业人工智能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为题作了演讲。他介绍了行业人工智能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制定了人工智能本科专业培养方案;制定了“油气人工智能”本博一体化学生培养方案;在各一级学科下制定了“人工智能”方向培养方案;制定了“油气人工智能”交叉学科博士生培养方案;资源与环境类别下制定了“人工智能”方向工程博士培养方案。他还分享了课程体系、教师团队、质量保障、实践交流、教改项目等方面采取的实践措施。他还阐述了包含完善“人工智能”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建设,有力支撑“油气人工智能”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加强人工智能授课师资力量,组建油气人工智能教学团队保障人工智能核心课程高质量完成等在内的对行业人工智能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认识。

中国石油大学人工智能学院院长、教授肖立志

太原理工大学大数据学院院长李灯熬以“人工智能产教融合背景下的教育改革探索与思考”为题围绕人工智能产业现状和发展趋势、人工智能产教融合演变过程、人工智能产教融合人才培养、人工智能产教融合模式创新四个方面作了演讲。他认为人工智能行业交叉主要体现“AI+”的特征,反映了大数据背景下,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与其他领域相互融入,相互结合,形成多元化的产业生态。李灯熬分别介绍了太原理工大学大数据学院建设指导理念、“人工智能+”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学院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学院交叉学科专业体系建设、学院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等内容。他提出了对人工智能产教融合的几点建议:建立健全高校产教融合的保障机制和保障体系,建立完善高校人工智能产教融合教育引导机制,建立高效人工智能产教融合一体化信息管理与服务平台。

太原理工大学大数据学院院长李灯熬

杭州睿数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 CEO吴仲毓在会上作了“高校人工智能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新范式’的实践分享”。吴仲毓介绍了海豚人工智能本专科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的内容。他认为人才培养“新范式”是项目驱动式学习,包含了数据探索式学习、高密度实验实训、实验案例教学。海豚人才培养“新模式”解决了课堂中的痛点,通过“兴趣”教学、“互动式”教学、“能力”教学,打造人工智能闭环学习的“体感”。他介绍了海豚实验室“可持续性交付”的“新标准”,包含共创人才培养体系、实验室软硬件基础设施、师资发展与赋能、专业教学实践。随后,他介绍了海豚实验室平台的特点和内容,以及在北京师范大学等几十所高校的成功案例;分享了海豚实验室平台通过丰富课程与行业案例、“口袋里”的实验室等全面支撑人工智能与大数据专业实验实训的解决方案,以及海豚产教融合综合实训平台等内容。

杭州睿数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 CEO吴仲毓

西安交通大学副教授、中国人工智能协会自然语言理解专委会委员、中国图形图像协会视觉传感专委会委员姜沛林 以“人工智能时代下的行业应用与人才培养”为题作了演讲。姜沛林以机器视觉为例介绍了人工智能技术在智能制造方面的应用。他表示,人工智能是包含神经科学、脑科学、信息科学、认知科学等多学科的交叉融合的专业,人工智能技术人才必须参与人工智能产品的服务。姜沛林还分享了人工智能实践培养举措:设置专业综合实验课程,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联合一流人工智能企业、研究院,对标国际一流课程,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走进制造业,找准行业源头,锻炼学生分析实际需求,解决行业痛点的能力。

西安交通大学副教授、中国人工智能协会自然语言理解专委会委员、中国图形图像协会视觉传感专委会委员姜沛林

上海师范大学人工智能教育研究院副院长、博士邱峰作了“思维可视化与AI智能未来课堂”的主题分享。她介绍,上海师范大学人工智能教育研究院树立“人工智能+教育的”上海模式,进行了先进教育理念与前沿载体技术的融合、教育全过程可解释化、人机接口和协同等三方面的共性关键基础技术研究。邱峰还介绍了智能未来课堂的学校管理是从经验管理到数据管理;教师因材施教是从“教学”到“导学”;学生学取所需是从“接受”到“自主”;以及教学设计流程的再造与重构,互动为特征的具体学科教学模式等方面内容。邱峰在演讲中认为人工智能教育时代的智能未来课堂具有全流程、多层次、伴随性的特征。

上海师范大学人工智能教育研究院副院长、博士邱峰

西安索尔软件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守强以“人工智能专业实践教学一体化解决方案”为题围绕需求分析、目标定位、解决方案以及特色优势四个方面展开阐述。他认为,人工智能技术已深入社会各行各业,但我国人工智能人才缺口巨大,供需比例严重失衡,高校面临着大学生有知识、没经验、缺能力的痛点。面对这种痛点,索尔科技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构建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人工智能专业应用型人才,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他介绍,索尔科技分别从平台层、资源层以及服务层三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并具有定位清晰、务实高效、体系完善、工学结合等方面特色优势。在实施效果上,实现了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共赢、共同发展。

西安索尔软件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守强

清华大学副研究员、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教育技术分技术委员会(SAC/TC28/SC36)专家委员李超以“泛在、融合、协同:在守正中创新教与学”为题作了演讲。李超在演讲中提出,“泛在”主要是对资源配置、设施、环境而言,在校内充分的进行资源重组和优化配置。“融合”主要是对教学内容创新、与时俱进而言。“协同”主要是对所有相关者如何参与、配合而言。她以清华大学“云+端“的智能硬件实践教学平台、人工智能创新创业辅修专业构建模式、大数据技术的商业应用与实践、智慧小屋—教你玩转物联网、分布式数据系统基础与应用、MOOC、联合体、区域间深度合作等为案例阐述了泛在、融合、协同的内容和做法。她表示,要有专业自信、有教学自信,同时谦虚、敬畏、拥抱变化,在守正中创新。

清华大学副研究员、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教育技术分技术委员会(SAC/TC28/SC36)专家委员李超

上海殷泊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CEO鲁为民以“MoPaaS智能云平台赋能人工智能教学和科研”为题作了演讲。他介绍,MoPaaS智能云平台的应用提高了计算资源/算力利用率,缩短了应用交付周期,提升了运维自动化度。鲁为民介绍,MoPaaS提供AI平台以满足市场的需求。AI 云平台核心功能为灵活分布式并行训练算力优化 及高效开发训练运维管理。鲁为民还分享了MoPaaS AI 平台数据管理、分布式并行训练、模型管理、多数据中心资源管理以及MoPaaS产品服务模式的内容。他表示,MoPaaS AI云平台具有开放中立、弹性灵活、成本优化以及安全服务等特点。他分享了清华大学-iCenter AI 平台、AI 教学管理平台以及中央音乐学院智能音乐实验室等部分MoPaaS AI平台成功案例。

上海殷泊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CEO鲁为民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人工智能系系主任李亚峰在会上作了“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人工智能专业建设”的分享。他介绍,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人工智能专业2019年获教育部审批,2020年开始招生,采用“勤信实验班”的招生方式,人工智能勤信实验班目标为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研究素养、系统的专业基础知识和熟练的技术应用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创新型人才。随后,他介绍了国际化、场景化、导师制的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李亚峰分享了人工智能专业今后工作包括:强化师资队伍,常态化国际化培养和国际化实践交流,完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导师制培养制度化、职责明确化、考评健全化。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人工智能系系主任李亚峰

会议期间,阿里云、慧科集团、达内科技、普开数据、MindSpore、中国高科、津发科技、杭州睿数、西安索尔、上海殷泊、百度飞桨、知途教育、电子工业出版社等在现场展览展示了人工智能教育的解决方案、产品和服务。

展示现场

本届会议既有专家带来的人工智能教育前沿趋势和政策解读,也有高校分享的当前高校人工智能专业建设、人工智能创新人才培养及交叉学科人才培养的探索和实践,还有来自企业的嘉宾带来人工智能技术前沿以及人工智能专业教育的产品和服务,丰富多样的会议内容为我国人工智能的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提供了多样的思路和方法。会议代表普遍反映大会内容高端、新颖、丰富、实用,参会收获满满,且对自身工作带来极大的启发。中教全媒体主办的中国人工智能教育大会,面向人工智能教育领域的搭建思想对话平台,正在为我国人工智能教育的发展提供澎湃动力。

 

会议现场

本文作者:

1、本文是中教全媒体原创文章,转载此文章请注明出处(中教全媒体)及本文链接。
2、本文链接:http://www.cedumedia.com/i/31337.html
3、如果你希望被中教全媒体报道,请发邮件到 new@cedumedia.com告诉我们。

来源:中教全媒体

参与讨论 0

评论前必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