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教务处处长专访 | 福建工程学院教务处处长张积林:发挥工科办学特色 建设一流应用型大学
作者:    浏览:14183

全媒体视角

福建工程学院教务处处长张积林表示,学校在一百多年的办学历史当中,始终非常注重对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因为要培养应用型人才到基层去,所以实践动手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学校口碑在业界非常好,我们的毕业生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用人单位对我校的毕业生满意度都非常高。

福建工程学院教务处处长 张积林

采访报道 / 中教全媒体 张晓攀

福建工程学院坐落于素有“海上丝绸之路”门户之称的历史文化名城福州。学校创办于1896年,首开福州近代新式教育之风。办学120余年来,学校秉承“真、诚、勤、勇”的校训精神,弘扬“大机电、大土木”传统优势,现已发展成为一所以工为主,工、管、文、理、经、法、艺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应用型本科高校。近日,中教全媒体采访了福建工程学院教务处处长张积林,围绕学校办学特色、创新教育、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科技发展新机遇等方面进行了对话。

依托传统学科优势 打造一流本科教育

中教全媒体:福建工程学院创办于1896年,至今已有120多年办学历史。请简单介绍一下学校发展变革情况?

张积林:福建工程学院发端于1896年清末著名乡贤名士陈璧、孙葆瑨、力钧和著名闽绅林纾、末代帝师陈宝琛创办的“苍霞精舍”,首开福州近代新式教育之风,至今已有120多年的办学历史。建校以来,学校不断适应时代需要,开拓新式教育,在1908年,我们为了适应国家事业发展需要,转为工业教育,是我国最早举办工业教育的学校之一。在上世纪30年代,“福建高工”在国内享有盛誉,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为福建省培养了建筑业、机电行业的技术和管理骨干,所以我们学校曾经也被称为“建筑业的黄埔军校”“机电工程师的摇篮”。进入2002年,福建工程学院由福建建筑高等专科学校与福建职业技术学院合并。

2002年专升本以来,学校取得长足的发展。2010年,学校获评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2013年获批硕士学位授权单位、增列为福建省重点建设高校,2016年获批国家“十三五”应用本科产教融合发展工程规划项目,2018年入选福建省示范性应用型本科院校、福建省博士学位授予培育单位、福建省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中教全媒体:学校建设了怎样的大学文化?在文化理念的影响下,我校毕业的学生和其他高校相比有哪些特点?毕业生有哪些就业优势?

张积林:办学120余年来,学校秉承“真、诚、勤、勇”的校训精神,坚守“以工为主、区域性、应用型”办学定位,打造“地方牌”“工程牌”“基层牌”。“地方牌”指的是我们要牢牢扎根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人才。“工程牌”指的是我们是以工为主的示范性应用型高校,工科专业比例大概占60%,工科学生的在校生比例大概占70%,福建工程学院工科的专业比例和工科的在校生比例是福建省所有高校比例最高的。“基层牌”指的是我们是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重点培养应用型的人才。我们培养的是面向基层的一线的工程师、现场工程师,商务服务师等面向基层的人才。

因此我们在一百多年的办学历史当中,我们始终非常注重对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因为要培养应用型人才到基层去,所以实践动手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学校口碑在业界非常好,我们的毕业生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用人单位对我校的毕业生满意度都非常高。

我校毕业生就业优势明显。一是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输送急需人才。学校目前共69个专业,在专业结构设置的时候,学校的专业结构布局就比较符合福建省以及地方的经济产业产业发展以及产业转型升级。而且学校与时俱进,和地方产业需求同向同行。学校根据新的产业、新的业态、新的模式,及时进行专业调整和布局。比如说我们近年来随着地方经济产业发展,及时开设了大数据、网络空间安全、智慧建造、互联网金融、工程审计、知识产权、微电子等专业,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输送急需人才。

二是对传统专业更新迭代。如何让传统专业适应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新模式的变化?我们会对传统专业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及时的更新迭代,用最新的教学内容、最新的行业标准、最新的教学方法来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对教材内容进行更新迭代,用行业最新的技术标准来倒推、更新迭代我们的教学体系、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材内容,我们把行业的标准跟我们的人才培养内容要对接。

中教全媒体:请介绍一下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办学优势?学校现有哪些特色专业?

张积林:学校在一百二十多年的办学历史过程当中,为社会培养了二十多万应用型人才。我们始终坚守和弘扬“大机电、大土木”传统优势。在“大机电、大土木”传统学科优势的基础上,我们近几年根据福建省的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我们主要打造装备制造类、现代建筑类、生产性服务类、交通运输类、互联网经贸类、生态环保类、现代信息技术类等八大专业集群。目前我们比较有优势的专业集群包括土建类、装备制造类、现代信息技术类、生态环保类、互联网经贸类等,具体到专业来说,优势专业有土木工程、建筑学、工程造价、工程管理、机械设计制造,车辆工程,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等,以上专业都是国家一流专业。

我们在教育部推出的一流课程和一流专业的双万计划当中,获评国家级一流专业十个,包括土木工程、工程管理、工程造价、建筑学、机械设计及制造、车辆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等专业。省级一流专业19个,包括城市地下空间、工程造价、工商管理、电子科学技术、计算机科学技术、软件工程、材料成型及工程、车辆工程、知识产权法学等专业。学校将近45%以上的专业已经达到国家一流专业的标准,目前还在继续申报当中。在全国申报的1280所高校当中,有600所左右学校是新建本科院校,福建工程学院目前在这六百多所院校当中,国家级一流专业和东莞理工学院并列排名全国第一。

中教全媒体:福建工程学院现已发展成为一所以工为主,工、管、文、理、经、法、艺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应用型本科高校。您认为,应该如何处理好学校的综合发展和特色建设之间的关系?

张积林:首先要积极保护好、巩固好学校“大土木、大机电”的传统特色,以及现代信息技术的学科优势,其他工、管、文、理、经、法、艺等相关专业都要打造工程特色。例如,法学专业增设工程法方向,审计学专业开设工程审计方向,会计学专业增设工程会计方向,知识产权专业开展机械工程第二学士学位的学习,国际商务增设国际工程项目管理方向等,围绕传统学科优势引领辐射其他管理、文科、设计等专业类的发展。

综合发展和特色建设之间相辅相成。特色建设是学校的拳头产品,我们要再巩固、再发展,做优、做大、做强,同时,要以优势专业辐射文、管、经、法、艺等其他专业的发展,其他专业的发展也会对传统学科优势起到支撑的作用,所以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

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具有工科特色的应用型人才

中教全媒体: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我校主张培养创新型人才,学校是如何加强对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取得了哪些成绩?

张积林:学校一直以来非常重视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我们培养具有工科特色的实践动手人才,创新创业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学校目前把创新创业教育主要分为三个层面。

一是普及化。我们主要是通过开设全校性的创新创业创造公共基础课的形式,对全校的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创造意识和基本素养的培养,让学生形成创新创业教育的共同认识。

二是学科竞赛。通过学科竞赛来锻炼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我们学校目前大概有三百多种学科竞赛,涵盖各个专业类别。包括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美国大学数学建模竞赛、电子设计竞赛,英语竞赛等,学生在各类竞赛当中均取得了优异成绩。近年来,学校先后获得福建省创新创业示范校和全国创新创业示范校。

三是创新创业平台孵化。学校在学科竞赛基础上,对少数有创新、创业、创造能力比较突出的学生,通过互联网+的方式进行科创园孵化化,努力发挥平台作用,加强对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

中教全媒体:您认为创新型人才培养内涵是什么?

张积林: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知识、素质、能力三大方面。首先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我们要传授给学生与时俱进的最新知识,帮助学生系统性、适应性、开放性地掌握知识。

其次是我们要传授给学生一种学习的能力。一方面,将来学生在步入社会之后,不同岗位、不同阶段都需要时时刻刻学习,所以我们在大学期间一定要传授给学生学习能力。另一方面,我们要传授给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我们要告诉学生怎么样去分析一个问题,如何通过抽象、建模等方式全方位的解决复杂工程问题。

第三,通过课程思政加强对学生的素质教育。我们要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使每一门专业的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每一门课程、每一个专业都要种好责任田,守好一段渠。

加强产学研协同 助力区域发展

中教全媒体:学校地处福州,是如何服务区域发展的?

张积林:福建工程学院每年的毕业生大概五千多人,有60%的毕业生都是在福州工作,89%以上的毕业生都是在福建省工作。福建工程学院为福州的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量的应用型人才。

其次,福建工程学院和福州的企业开展了大量的产学合作,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为企业解决了在生产实际过程中的一些重大的技术攻关问题。近年来,学校获得39项福建省科学进步奖,其中获得6项科技一等奖。同时,我们鼓励所有学院的专业要跟当地的政府、企业、特别是行业的龙头企业进行合作。目前在福州有三百多个实习实践基地。学校成立了五个产业学院,包括智能制造产业学院、福耀产业学院、建筑现代化产业学院、京东智联云产业学院、智慧水务产业学院,每一个产业学院都有一家或者N家企业来参与我们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另外,为助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福建工程学院还成立了五个行业工程实验班。包括微电子工程实验班、建筑现代化行业工程实验班、智能制造行业工程实验班、智慧建造行业工程实验班、京东智联云行业工程实验班,重点是打造综合型、复合型、学科交叉融合的应用型人才。

中教全媒体:学校在校企合作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张积林:校企合作是福建工程学院作为地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一个非常主要的抓手。首先学校层面上我们有机制体制的设计,学校专门成立产学研办公室来推进学校的校企合作,从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人才培养等方面全面推进校企合作。全校三百多个实习实践基地、产业学院以及行业工程实验班都是和企业合作的,我们重点寻求龙头企业进行合作。例如我们合作的福耀玻璃、东南汽车、龙净环保、福建建工集团、中建海峡集团,中国土木建筑工程公司等都是行业龙头企业。福建工程学院和地方政府,如福建省住建厅、福建省建工集团等单位也进行了合作。另外,学校现代信息技术类专业特别注重和华为、京东、今日头条等全国知名企业合作,共同助力人才培养。

中教全媒体:结合福州区域发展特点,请谈谈学校在产学研协同发展方面都做出了哪些努力?

张积林:福建工程学院地处福州高新区,具备地理优势,学校成立了新技术研究院,吸引新兴企业入驻到新技术研究院中来,从而引企入教,同时学校为企业进行技术、科研服务,能够引教入企。我们学校在第三次党代会当中提出要追求高质量,深化优服务、增强新动能,鼓励老师为企业和社会发展做出更高质量、更高水平的优服务。
学校建立了双导师机制,每一个专业都成立了产学研合作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会中行业导师占比三分之一。专业培养方案等都要经过产学研合作指导委员会的审议才能通过。学校在专业教学、专业设计实践环节要求有双导师制。双导师制最直接体现在毕业设计,学校鼓励企业行业的工程师作为本科学生毕业设计的导师,和本校老师共同指导学生毕业设计。

提升开放办学水平 服务“一带一路”建设

中教全媒体:福建工程学院坐落于素有“海上丝绸之路”门户之称的历史文化名城福州,是如何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

张积林:福建省是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核心区,学校及时抓住这一战略性历史性的机遇。面向一带一路建设,学校打造互联网经贸集群,培养面向一带一路的电子商务的人才。同时,我们也注重从巴基斯坦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引进师资,培养面向一带一路电子商务的学生。另外,学校从2016年开始就承担了面向一带一路的建筑业、水电工程等优势学科,并通过福建省商务厅承担了600多人的一带一路工程师培训。而且每年招收100多名一带一路沿线的留学生,为一带一路建设做好人才培养工作。学校也通过鼓励老师开展一带一路方面的课题研究,推动整个学校对一带一路机制、理念、路径等方面的认识。

中教全媒体:学校坚持开放办学,不断开创国际化办学新格局,学校在本科生国际教育方面都做了哪些工作,取得哪些成效?

张积林:在本科学生国际教育方面,首先,我们鼓励学生外出交流。每一年我们通过中美的1+2+1项目,让学生到美国交换学习。另外,我们还输送学生到波兰、捷克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交流学习,增加学生国际学习的经历。

其次,我们鼓励老师开设双语教学课程,提高学生适应社会,适应国际社会的能力。并通过寒暑假夏令营等方式来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增强学生适应国际社会发展的能力。

中教全媒体:教师的发展是学校发展的基础。学校是如何打造高素质师资队伍的?

张积林:我们通过“内引外培”打造高素质师资队伍。通过设立闽江学者、苍霞青年学者,引进高水平的学术带头人和高水平的博士,充实我们的力量。另外,我们把老师送到国内外知名大学进行六个月到一年时间的访学、留学,以此来提升老师的科研水平,教师能力、国际视野。第三,我们对老师进行专项能力提升。例如针对老师的教法能力、课程思政能力、现代性技术利用能力等,每一年都开展不间断专题式的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专项计划,通过系列的培训来提升老师的专项能力。

全面推进新工科建设 积极求变再迎历史发展新机遇

中教全媒体:学校作为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是如何推进新工科建设的?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您对新工科建设还有哪些思考,这对我校人才培养提出了哪些新要求?

张积林:自2002年新建本科院校以来,学校始终站在工科教育改革的前沿。2007年,福建工程学院有六个专业用CDIO工程教育模式进行试点,2010年,教育部正式推出卓越工程师计划,我们首批就有六个专业进入国家级卓越工程师计划,成为国家级卓越工程师计划试点高校,2011年我们又有十几个专业进入福建省卓越工程师计划。从2012年开始,我们就有专业来参加住建部的专业评估,我们第一个通过的是我们的城乡规划专业,到现在为止,我们一共有13个专业通过住建部或者教育部的中国工程教育认证。中国工程教育认证是以学生中心成果导向持续改进为理念对我们的专业进行标准化、规范化的建设。至今为止我们一直都在以专业认证标准来推动我们的专业建设。

在新工科教育方面,我们学校获批首批教育部新工科的研究与实践项目,以此项目为依托,学校从顶层设计到二级学院再到专业建设,从教学资源到教学条件再到教学保障的方方面面都开始全面按照新工科的理念来推进专业层面、课程层面、管理层面进行改革。2018年,教育部再推出第二批新工科研究实验项目,我们学校又获了两个国家级、五项省级的新工科研究实验项目。

我们以项目带动新工科的改革。一是工科专业的改革与创新。一方面我们将工管、工文、工理相结合,根据现在新业态、新技术、新模式以及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来申报一些新兴的专业。近三年来,我们申请了十个左右新工科专业,包括智能制造工程,大数据科学技术等新工科专业。

二是对我们传统的一些工科专业进行改造升级。根据行业产业最新发展技术以及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变革,以及对人才需求的综合型、复合型,通过反向设计,正向实施,对我们的课程体系进行改造。例如在土木工程专业,我们设计智慧建造方向,在建筑学专业,我们增设绿色建筑方向,在市场营销专业,我们设计数字营销方向等。随之而来的是课程体系的改变,包括课程内容、教材内容等方面都要改变,以此来推进我们学校的新工科教育改革。

我认为,面向未来的新工科建设,应聚焦以下几方面。一是我们的师资水平要提高,师资的素质能力要提高。没有好的老师,教不出好的学生,所以我们首先要在师资的素质能力、教学方法、教学理念等方面要进行改革,他们要最先掌握新工科的理念,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变革的理念,所以首先我们对师资要进行全方位的培训和提升。

二是在专业结构布局方面持续优化调整。使得专业结构布局对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契合度进一步提高。有一些传统的专业该停要停,该转要转,该并要并。同时,我们要根据现在的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新模式进行改造和新设一些新的专业,比如说今年我们就申报了智慧交通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技术专业。其实更重要的是对我们已有的这些专业的内涵的改变,我们要从课程体系到教材、到课程内容、再到我们的教学方法全方位的改造专业,以适应现在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新模式以及新工科的教育需求。

三是提升三全育人能力水平。学校的管理水平,对学生的服务水平要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我们要用数字化、信息化的手段,以学生为中心打造学生的学习效果,全面提升我们的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我们要以工程认证——学生中心成果导向持续改进的理念为主要抓手来推动全校所有的专业进行标准化、规范化的建设。

中教全媒体:科技发展为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请问AI时代会给中国教育带来哪些变革?

张积林:AI(人工智能)时代为我们的教育带来了很深刻的变革。数字化是当前一个非常显著的特征,所以我

们学校从2016年开始就非常注重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学校党委提出四个一工程建设:一栋信息大楼、一所云中大学、一所智慧校园、一套数字治理技术,助力推动学校信息化建设。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和变化,我们重点培养学生的素质素养和数字化能力,同时引导学生适应数字化时代数字治理的伦理意识。我相信在不远的将来,我们培养的学生人人都会具有初步的数字化能力和数字化素养。

人工智能时代带来的最大变革是传统的教学方法的改革。一方面,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空间都可以学习。学生学习的长度跟厚度也会相应变长。我们要打造数字化的学习空间跟平台,让学生线上线下、课内课外都可以随时随地学习。另一方面,传统的老师讲、学生讲教学方法会向沉浸式、探究式、讨论式的混合教学方式迈进。教师要提升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水平,推进课堂革命。使得课堂真真正正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学习效果的好坏作为课程评价的标准。

其次,人工智能时代倒逼我们对传统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教材内容以及教学内容进行更新迭代,促使传统专业和数字化时代相结合。例如,市场营销专业增设数字营销,法学专业增加数字化的内容教学,会计专业增设智慧会计、智能会计等等。总之,要面向数字化、智能化对传统的课程体系、课程内容进行改革。

第三,在人工智能时代,传统课堂要向智慧课堂迈进。老师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上要适应数字化人工智能时代的变革,可能将来我们也会出现机器人助教,传统课堂在向智慧课堂不断迈进。老师要使用最新的人工智能技术、数字化技术来改变我们的考核方式、课堂的教学方法等。

中教全媒体:学校在“十四五”期间有哪些发展规划?

张积林:学校在“十四五”期间的发展规划可以概括为“三三三五”。

追求三大目标。一是建设国内一流的应用型大学,二是更名为福建理工大学,三是获得博士授予单位。

坚持三大战略。我们要追求高质量,深化优服务,增强新动能,这是我们的三大战略。

完成三项改革。一是教师教育的评价制度、绩效奖励制度要改革,对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科研水平能力的评价制度要改革。二是对校内的资源使用要进行改革。三是对资源环境、教师的职称评聘制度进行改革。

夯实五大基础。包括思想基础、素质基础、治理基础、教学基础以及服务基础。

深厚的文化底蕴,悠久的办学历史,不懈的创新追求是福建工程学院开拓进取、砥砺前行的不竭动力。学校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攻坚“三大目标”,实施追求高质量、深化优服务、增强新动能“三大方略”,为早日建设成为一流应用型大学、助力福建省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超越努力奋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不懈奋斗。

本文作者:

1、本文是中教全媒体原创文章,转载此文章请注明出处(中教全媒体)及本文链接。
2、本文链接:http://www.cedumedia.com/i/32406.html
3、如果你希望被中教全媒体报道,请发邮件到 new@cedumedia.com告诉我们。

来源:中教全媒体

参与讨论 0

评论前必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