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校长专访 | 河西学院党委常委、副校长张勇:服务国家战略,人才援疆援藏,助力西北民族地区发展
作者:    浏览:14455
全媒体视角河西走廊是多民族长期交融共生的民族文化汇聚和民族交通枢纽通道,与宁夏、青海、内蒙、新疆毗邻,是甘肃省倾力打造的民族团结进步示范走廊。河西学院地处走廊中部张掖市,地理位置独特而重要。学校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夯实民族团结进步基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持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服务西北民族地区理论研究和人才培养,助力西北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主动服务国家战略,不断创新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取得显著成绩。

河西学院党委常委、副校长张勇

采访报道 / 中教全媒体 张晓蒙

河西学院作为西部院校一直以来积极服务国家战略、服务地方经济、服务地方发展。从2009年开始,支教援疆已有12载,在新疆就业的学生已达万人,为新疆基础教育的发展做出积极地贡献。2018年学校积极实施“人才援疆2.0”计划,在原有支教的基础上,扩展服务空间,积极开展全方位援疆行动,助力新疆经济社会发展。

立足河西走廊 援助西部发展

中教全媒体:
河西学院坐落在河西走廊中部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张掖市,依托重要的地理位置以及悠久的历史文化,河西学院形成了哪些办学特色?张勇:河西学院位于丝绸之路黄金段、河西走廊中部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张掖市,是兰州至乌鲁木齐近2000公里区域内唯一一所综合性普通本科院校。学校办学历经80年,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形成了以下四个特色:一是办学定位明晰,地方性、应用型特色鲜明。学校坚持“立足河西、面向甘肃、辐射周边”的办学定位,践行“以人为本、知行合一、止于至善”的治校理念,以“做河西文章,出特色成果,建丝路名校”为发展目标,坚持走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创新发展、开放发展之路,致力于把学校建成河西走廊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基地、文化传承创新基地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中心。

二是学科专业门类齐全。14个学科门类中,河西学院有除哲学、军事学以外的12个学科门类。学校坚持地方性、应用型办学定位,专业以师、农、医为主,多学科专业协调发展。设有20个二级学院,66个本科专业,11个医学专科专业,覆盖12个学科门类,形成了“教师教育、生态农业、医疗卫生、应用文理、工程技术”符合办学定位的5大学科专业群。

三是坚持立德树人,坚持教学中心,培养优秀人才。河西学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教学型办学定位,建成西北地区一流教师发展中心,持续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推进信息化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形成了在全国有一定影响的“河西模式”。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高,毕业生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赞誉。

四是借东之势,向西发展。河西学院是复旦大学对口支援高校。两校真诚合作,不断丰富支援内容,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大密度、高水平”的工作格局和“对口支援+”新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果。河西学院是内地距离新疆最近的高校,学校从2009年开始支教援疆,为新疆基础教育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2018年学校积极实施“人才援疆2.0”计划,在原有支教的基础上,扩展服务空间,积极开展全方位援疆行动,助力新疆经济社会发展。

中教全媒体:
在服务新疆建设中,学院一直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多年助力地方的经历,您认为服务地方最重要的是什么?河西学院有哪些收获?

张勇:在长期助力地方发展的过程中,学校深刻体会到服务地方最重要的是“用真心去了解地方需求,用真情去构建发展纽带,用人才培养质量去赢得未来”。以支教援疆为例,多年来,学校已派出23批11000多名师范生到新疆进行顶岗实习,有力地支援了新疆基础教育,学校支教工作两次被新疆自治区教育厅表彰。学校大力支持和积极鼓励毕业生到新疆就业,实施“实习带就业工程”“千人进疆计划”,在全疆14个地州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建立就业创业基地,每年超过1000人到新疆各级各类企事业单位就业。我校师范生勤奋、朴实、吃苦、耐劳的援疆支教精神和服务情怀,在新疆树立了“河西学院人”良好的社会形象。2012、2013连续两年河西学院被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厅评为“自治区大学生实习支教管理工作先进单位”;2010年与新疆塔城地区结盟为“大学生实习支教工作友好合作单位”;一大批援疆实习支教师生获得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厅“管理工作先进个人、自治区优秀指导教师、自治区优秀实习生”等荣誉称号。2021年,河西学院被授予第八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

中教全媒体:
从2009年开始,河西学院坚持援疆支教工作,这一举措对于学生的发展有着怎样的影响?

张勇:河西学院支教援疆已经历12载。截止目前,在新疆就业的学生已达万人,他们主要服务于新疆的基础教育,为新疆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支教援疆,顶岗实习,不仅仅是简单的教育教育教学活动,更是对学生国家情怀、教育使命的培养。对每一位在新疆有过实习经历的学生而言,是人生中不可忘怀的经历。通过实习,学生们了解了新疆、爱上了新疆,为学生们到新疆就业、服务新疆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这里,我举一个例子。我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董宏亮,曾参加在新疆的实习支教,毕业后留在新疆建设兵团14师224团学校任教。2019年董宏亮被国家人社部、教育部授予全国“最美基层高校毕业生”候选人。河西学院作为离新疆最近的内地高校,充分发挥自身区位优势,通过实施实习支教、实习支医、实习支农等人才智力援疆项目和“千人进疆就业创业”计划,已有近万名毕业生扎根新疆,为边疆稳定、民族团结、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中教全媒体:
援疆支教对于学校的发展有着哪些影响?

张勇:援疆支教是河西学院服务地方的使命使然,是学校服务“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举措,在河西学院的发展历程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援疆支教,凸显了河西学院作为一所地方本科院校的国家情怀和使命担当。如前所述,河西学院作为内地距离新疆最近的一所高校,与新疆有着天然的、密不可分的联系。新疆就业市场广阔,人才需求量大,学校经过多年,多次的人才需求调研,与广大用人单位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学校毕业生服务于新疆各个行业,为新疆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援疆支教,提升了学校学科专业建设水平。河西学院坚持师、农、医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构建起“教师教育、生态农业、医疗卫生、应用文理、工程技术”5大学科专业群。

援疆支教有力的提升了学校师范类专业建设水平。2019年至今,学校已有十六个专业获批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援疆支教,赢得了用人单位的广泛赞誉。河西学子赴疆实习支教,以政治可靠、为人朴实、专业扎实、工作踏实而受到用人单位的广泛赞誉,每年近千人在新疆就业,为新疆的建设与发展增添着活力。

地处河西走廊 承载民族团结之重任

中教全媒体:
地处走廊,不仅承载着促进地区发展的责任,同时也有着传承文化、促进民族团结的责任,那在促进民族团结方面又有哪些举措?

张勇:河西走廊是多民族长期交融共生的民族文化汇聚和民族交通枢纽通道,与宁夏、青海、内蒙、新疆毗邻,是甘肃省倾力打造的民族团结进步示范走廊。河西学院地处走廊中部张掖市,地理位置独特而重要。学校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夯实民族团结进步基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持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服务西北民族地区理论研究和人才培养,助力西北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主动服务国家战略,不断创新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取得显著成绩。

(一)加强组织领导,扎实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

学校党委高度重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把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创建作为学校重大工程抓紧抓实,成立了由校党委书记、校长任组长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配备专职工作人员,安排专项经费,制定《河西学院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规划》和《河西学院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施方案》,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2019年,学校创建为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2021年,学校被国家民委命名为第八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

(二)健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常态化机制,加强民族理论、民族政策和民族知识的宣传教育。

学校高度重视党的民族理论政策法规和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将民族团结教育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教育工作的各个环节。

创新工作思路与工作方式,将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党和国家民族理论政策法规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人才培养方案。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开设民族理论政策通识课。

学校党委把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纳入党委中心组学习和干部培训计划。举办全省民族宗教理论政策“百场万人”下基层宣讲会和知名学者学术报告会,使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常态化。

(三)深化民族理论研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河西学院充分发挥地处河西走廊的民族区位优势和自身人才优势,把民族理论研究作为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的重要抓手和特色。

学校与《中国民族报》联合主办《从走廊发现中国·河西走廊篇》专题研讨会。《中国民族报·理论周刊》刊发“从走廊发现中国”系列稿件14篇,引发了积极的社会反响。2019年,学校与陕西师范大学共同举办河西走廊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研究学界学习贯彻习近平视察甘肃重要讲话精神学术研讨会。承办第八届中国人类学民族学中青年学者高级研修班,结合“从走廊看中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开展知名专家系列报告,对本领域研究的重大问题和话语体系建构做了系统阐述。

学校民族理论研究工作得到国家民委和甘肃省委统战部、甘肃省民委的充分肯定。2021年5月,学校获批甘肃省首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

(四)创新民族团结教育载体,营造和谐育人氛围。

学校坚持以经典文化打“底气”,以精品活动养“文气”,以核心价值立“正气”的校园文化建设理念,将民族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建成民族文化长廊、民族文化大道、主题壁画、雕塑、河西历史文化馆、敦煌艺术创意中心等一批宣传阵地,形成了民族团结教育的良好氛围。学校不断创新民族团结的活动载体,成立了大学生民族文化交流协会、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队等学生社团,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民族文体活动;学校精心打造首部原创教学歌舞剧《裕固风华》,赴省内各高校巡演20多场次;学校坚持举办精品艺术进校园系列活动,大型原创回族舞剧《月上贺兰》、经典舞剧《大梦敦煌》《丝路花雨》、大型秦腔现代剧《西京故事》来校演出,让广大师生欣赏了不同民族文化的魅力,增进了民族之间的了解和沟通,深化了中华民族共同文化价值理念,谱写了民族团结进步的美好篇章。

(五)搭建社会实践平台,助力民族地区共同繁荣发展。

学校不断拓展服务社会功能,主动服务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通过搭建社会实践平台,以实际行动践行“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助力民族地区共同繁荣、共同发展。

学校先后与天祝藏族自治县、肃南裕固族自治县、肃北蒙古族自治县、青海门源回族自治县等民族县政府签订帮扶合作协议,长期致力于民族地区经济、文化、教育和社会事业的发展,为民族地区打赢脱贫攻坚战,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六)实施人才援疆援藏,服务国家战略

学校树立大民族工作理念,主动服务国家战略,从国家战略的高度认识和思考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以更高的政治站位和更广阔的视野来认识和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把学校打造成为持续向周边民族地区培养输送民族干部和人才的基地,为边疆建设提供人力支持,为边疆的安全稳定做出应有的贡献。

自2009年以来,学校充分发挥内地距离新疆最近高校的区位优势,确定“向西发展”战略,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发挥内地高校人才援疆的基地作用,通过“实习带就业”“西部志愿计划”“援疆顶岗实习支教”“千人进疆就业计划”等方式鼓励毕业生赴新疆就业。12年来,学校选派24批,17个师范类专业的11000余名师范生,赴新疆的塔城等8个地州16个县的450多所各类学校开展实习支教工作,援疆实习支教区域已覆盖新疆的北疆、东疆和南疆。2018年以来,积极引导鼓励医疗卫生、农业水利、能源化工、文化旅游等专业毕业生赴疆就业创业,全方位、全领域推进人才智力援疆工作,先后有12000多名各专业的毕业生在新疆就业,辐射新疆14个地区(市)及建设兵团,成为援疆支教支医和就业批次人数最多、地域分布最广、涉及课程专业最多、坚持时间最长的内地高校之一。自2002年起,学校先后实施少数民族预科班招生、少数民族贫困地区专项招生、“西藏班”招生计划,为民族地区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能发展”的优秀民族教师和干部。

主动求变 积极推进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

中教全媒体:
基于目前的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学校在教学上进行了哪些改变?目前的成效如何?

张勇:面对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河西学院超前识变,积极应变,主动求变。河西学院按照《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甘肃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等文件精神,持续推进信息化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通过积极引进优质在线开放课程、自主建设线上课程,鼓励教师开展混合式教学等方式,充分利用好互联网资源。同时,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形成了“强化两个保障,建设三个机制,实现两个目标”的“二三二河西模式”,并在甘肃省双一流建设中取得了较好成绩。

中教全媒体:
学校在产教融合方面有哪些举措?对于产业的人才输出方面有哪些成果?

张勇:产教融合是高校服务产业发展,培养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必由之路。河西学院一直以来高度重视产教融合,通过“规范实习基地、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完善课程体系、强化实践环节”等环节,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持续推进产教融合。

坚实的培养基础,为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优秀的毕业生。2020年,在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组织开展的第三届“闪亮的日子——青春该有的模样”大学生就业创业人物事迹宣传报道活动中,我校有15名优秀毕业生入选,其中2018届优秀校友齐殿天同学成功入选全国就业创业典型人物事迹,并荣获纪念证书。

中教全媒体:
河西学院今后的发展重点有哪些?

张勇:
(一)人才培养

质量为中心的内涵发展。全日制学生总体规模保持在2万人左右,其中硕士研究生500人左右。生源质量明显改善,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富有成效,人才培养质量更加提高,人才培养模式更加完善,本科教育教学优势得到巩固和提升。

(二)学科建设

紧紧围绕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坚持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思路,优化学科专业结构,聚焦“农、师、医、应用理工、应用文史”五大学科群,凝练学科专业特色。巩固加强基础学科,大力发展应用学科,强化优势特色学科,扶持培育新兴交叉学科,推动医学学科和新工科快速发展,切实提升学科的整体水平和竞争力。

(三)人才队伍建设

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保持队伍规模基本稳定,队伍结构更加合理,整体素质持续提升,人才引进和培育取得重大进展。

(四)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

科研服务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十四五”期间,全面提升科研成果质量,积极承担重大项目,加快人文社会科学基地建设。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明显提升,产学研协同创新体制机制逐步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率大幅提高,打造若干高端智库,服务决策咨询能力全面增强。为办好研究生教育、建成河西大学和“丝路名校”奠定良好的科学研究基础。

河西一带又逢春,老树繁花满目新。河西学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坚定不移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能力,加快建设一流本科教育,不断推进“转型、提升、发展”战略,全力打造河西学院升级版,力争早日建成河西大学。

本文作者:

1、本文是中教全媒体原创文章,转载此文章请注明出处(中教全媒体)及本文链接。
2、本文链接:http://www.cedumedia.com/i/32736.html
3、如果你希望被中教全媒体报道,请发邮件到 new@cedumedia.com告诉我们。

来源:中教全媒体

参与讨论 0

评论前必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