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教务处处长专访 |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教务处处长米洁:发挥信息特色办学优势,着力培养新时代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
作者:    浏览:12939

​全媒体视角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始建于1937年,在长达84年的办学历程中,学校始终扎根中国大地,融入国家机械工业、计算机事业的起步发展,为国防科技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同时也形成了鲜明的信息特色、行业特色、军工特色。“勤以为学 信以立身”的校训精神在这里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教务处处长 米洁

采访报道 / 中教全媒体 张晓攀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信息特色鲜明,学校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装备、人工智能、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等首都高精尖产业需求,以信息特色引领带动专业结构调整优化和内涵提升,致力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创新意识与国际化意识的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

依托信息特色办学优势 提升一流专业建设水平

中教全媒体: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创办于1937年,请简单介绍一下学校发展变革情况?

米洁: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源起于1937年的北平市立高级商业职业学校和1946年的国立北平高级工业职业学校,后几经分合,多源汇流,由原机械部所属北京机械工业学院和原电子部所属北京信息工程学院合并组建,是一所以工为主,工、管、理、经、文、法多学科协调发展、北京市重点支持建设的高校。学校现有5个校区,另有占地1200余亩的新校区正全面加速推进建设。

学校历经抗日战争、新中国成立、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等时期,迄今已有84年的办学历史。我们曾经坚守“实业救国”理念,率先发展工业教育,努力为民族工商业的振兴服务。我们始终秉承“工业报国”情怀,致力于服务国家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见证了国家机械工业、计算机事业的起步发展,为国防科技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我们坚定“信息强国”信念,努力建设信息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支撑。

中教全媒体: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在长达84年的办学历史中,形成了鲜明的信息特色、行业特色、军工特色,请做具体介绍?

米洁:学校共有本科招生专业40个,与信息技术相关的专业占比60%。目前有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4个;北京市级一流专业建设点7个、北京市特色专业建设点9个,北京高校“重点建设一流专业”3个。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装备、人工智能、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等首都高精尖产业需求,以信息特色引领带动专业结构调整优化和内涵提升,做强主干专业,打造特色优势专业,信息特色做强传统专业,提升专业核心竞争力。以学科为引领,优化人才培养体系,优先布局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机器人工程、人工智能、智能感知工程、物联网工程、智能制造工程等信息类学科专业,培养出大批创新意识较强、实践能力突出的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2020届毕业生中,近一半就职于信息类设计、开发、服务行业,深受用人单位欢迎。

学校聚焦国防领域、国家战略及北京市高精尖产业战略需求,构建了辐射全部一级学科的信息特色学科群,仪器科学与技术、机械工程2个学科入选北京高校高精尖学科,控制科学与工程参与人工智能高精尖学科建设。形成了光电检测与智能感知、高动态导航与智能控制、机电测控与智能装备、知识管理与智能决策、信息安全与智能计算五大优势科研领域。一批成果应用于国防军工和武器装备并参加国庆阅兵。面向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研发的创新性成果广泛应用于政府部门和军工企事业单位,有效保障国家数据安全。孵化培育的拓尔思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领域处于领先水平,是市属高校唯一一家、国内第一家在A股上市搜索引擎公司。

创新大思政教育课程体系 实现立德树人

中教全媒体: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党建和思政工作成效显著。学校是如何实施课程思政,达到“立德树人”的?

米洁:学校坚持强化思想政治课程建设。以政治认同、道德修养等为重点,系统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法治、劳动、心理健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通过调整创新思政课课程体系,统筹推进思政课课程内容、平台和在线课程建设,强化和创新实践教学环节,注重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实施“数字马院”建设工程,持续提高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

学校着力推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在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三全育人”大格局过程中,以信息化和智能化助力课程思政建设,做好整体设计。

(1)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升思政建设的质量与水平

学校已将思政课和课程思政建设纳入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的重点支持内容,要求申报项目应主动聚焦各级教育大会精神,结合新时期、新形势下高等教育面临的新要求进行研究。在选题范围中将思政课、课程思政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与实践作为重点支持的研究方向,鼓励广大教师积极投身思政教育教学工作。

(2)将思政元素融入课程内容,实现立德与树人、育人与育才的有机结合

思政教育通过课程形式实现思想和价值的引领。在学校新版培养方案指导意见中明确强调坚持立德树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要求各专业根据课程特点,深入挖掘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政教育功能,将科学精神、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等有机融入课程大纲和教学内容,推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有机统一。

(3)创新教学形式,确保学生在思政课和课程思政改革中真正受益

学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课堂是主渠道。学校也逐步形成了一核心三层次的思政教育课程体系。即实现以思政课建设为核心,联动专业课、创新实践课、社会实践课三个层次课程思政建设,从而形成课堂、校园、社会的无缝对接,提高育人成效。

(4)凝练课程特色,打造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特色品牌

学校建设50门示范课,在此基础上,对学校名师、优秀主讲教师进一步提出要求,凝练特色,丰富成果形式,将继续打造思政教育特色课程,以点带面,起到引领示范作用。学校组织有外校专家参与的教学方法改革、教学内容、课程思政建设有关的研讨会,做到互通有无,博采众长。

(5)用制度设计服务课程改进,增强育人效果

在优秀主讲教师评选中,单列了思政教育系列,鼓励教师进一步推进创新改革实践。在本科优质课程评选中,将思政建设内容作为关健指标之一,凸显建设成果。另外在教材建设、课堂管理等文件中也做出相关规定。学校通过文件制度,将评价机制与激励机制相统一,强化育人效果。

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培养一流应用型创新人才

中教全媒体:学校在教育教学信息化建设方面做了哪些工作?面向新形势,学校教学信息化建设又有哪些新机遇和新挑战?

米洁:面向新一代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适应新时代对教育教学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学校充分发挥信息特色优势,主动应对围绕课堂革命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大力推动“金课”资源建设、创新教学组织形式、加强学习过程管理信息化、推进智慧教学环境建设、优化教学管理信息化服务。

(1)大力推动“金课”资源建设

建立课程资源建设管理制度,持续推进校级优质课程和在线课程资源建设,合理引进优质网络课程,并积极建设自有平台,学校2017年开始建设“勤信学堂”线上教学平台,依托网络教学平台,构建教、学、管、控为一体的在线课程管理模式。学校着力建设信息特色优质课程,加快线下、线上、线上线下混合、社会实践、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等5类“双万计划”一流本科课程建设,以“金课”示范带动课程建设水平的整体提升。

(2)创新教学组织形式

突破传统教学组织形式和时空限制,推进“线上+线下”教育教学模式常态化,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对现有培养体系、资源要素、管理模式进行大胆革新,创新教学方式方法。以教育教学新理念创新促进学习革命,积极推广“大班授课、小班讨论”互动教学、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等教学模式。

(3)加强学习过程管理信息化

建立课程过程考核制度,科学设计课程考核内容和方式,充分利用各类信息化手段,加强课堂授课中的过程考核设计,着力增强课堂学生参与度,激励学生主动学习。优化过程考核成绩在课程总成绩中的比重,加强对毕业设计(论文)全过程信息化管理,以信息化管理健全能力与知识考核并重的多元化学业考核评价体系,完善学生学习过程监测、评估与反馈机制。

(4)推进智慧教学环境建设

新校区建设中打造适应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管理、自主服务需求的智慧教学环境,建设适合于团队式学习、研讨式学习的小班化教室、走廊学习空间,实现室内、室外空间交汇、景观共融,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舒适、共享的交流空间。

整合线上线下资源,为广大教师开展各类教学新模式改革提供软硬件环境支撑。建立适应大类培养和个性化发展的教学管理信息化系统、在线教学平台,打通信息化教学全过程,着力提升教学信息化水平。推动形成“人工智能+教育教学”新形态,以信息特色推动我校教育质量和教学管理“双提升的变轨超车”。

(5)优化教学管理信息化服务

从保障教学业务的高效管理与服务、实施教学质量的有效评价与评估、进行学生成长的全面监测与指导等多个维度,制订了教学信息化的总体框架和规划。以教学数据中心为核心,建立和完善教学运行体系、实践教学服务体系、教学质量保障服务体系、教学资源服务体系、教学大数据服务体系、学习过程服务体系、移动终端服务体系等。通过信息化技术,优化教学资源与保障体系,提高服务水平;运用智能教学设施及方法,形成学生的综合画像、成长导学规划、学业监测等系列内容,构建教学管理生态系统。

中教全媒体:新时代下,学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做出了哪些重要改革、采取了哪些关键措施?

米洁:学校准确把握教育事业发展新形势新任务,主动适应和支撑新发展格局,发布《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关于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提升本科人才培养能力的指导意见((2020—2025年)》,不断加强顶层设计,推动新一轮教育教学综合改革从理念更新到顶层设计并走向落地实施和质量提升,标志着我校教育教学综合改革进入了新阶段。学校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应用型创新人才的迫切需求,把服务国家、首都、行业需求及学生全面成长需要作为办学根本出发点,坚持“1236”总体思路,即一条主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提升学生“创新能力”;激活两个主体:提高教师的积极性和学生的主动性;用好三个抓手:制度建设、评价激励、质量文化;以六个“一流”全面出击:建设一流本科、做强一流专业、推出一流课程、打造一流师资、实施一流质保、培养一流人才。

学校面向成果导向和社会需求建立高质量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着力打造教学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和学生素质能力提升工程。

学校坚持立德树人开展思政教育改革:强化思想政治课程建设,实施“数字马院”建设,深化课程思政改革创新,构建“大思政”育人体系。

学校坚持面向需求开展专业建设改革:学校面向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首都战略需求,服务行业与京津冀协同发展,合理布局,动态调整,不断优化专业结构。面向产业需求开展一流专业建设,推进教育部“双万计划”一流专业和北京市重点一流专业建设,促进各专业领域创新发展,实现专业学院一流专业全覆盖。

学校坚持信息特色开展培养模式创新:以内涵建设促进信息特色与专业建设深度融合,推进“信息引领+优化通识+学科交叉”的大类培养模式改革。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新途径,各学院结合学科专业优势和信息特色,设立“本科创新人才培养勤信实验班”,进一步深化学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学校坚持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扎实推行人才培养质量革命,以智能信息技术推动课堂教学改革,以现代信息技术和教学创新推进一流课程建设,搭建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环境。践行线上线下相融合教育形态的转变,强化优质在线课程资源建设,着力打造一流课程。

学校坚持开放共享办大学协同合作育人才:深化协同育人构建一流平台和全方位全过程深融合的协同育人新机制,形成以需求和成果为导向的产教融合人才培养长效机制,以打造创新创业升级版助力高水平应用型教育深入推进,构建多层次立体化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通过科教融合、校企协同、校际协同、校地协同、国际合作等5种途径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创新实践个性化发展空间。

中教全媒体:和其他院校毕业生相比,我校毕业生有哪些突出的就业优势?

米洁:我们的学生工程实践和社会竞争力获得社会一致认可。据第三方麦可思调查,用人单位反映我校学生在工作中实践能力强、快速适应工作。2020届毕业生中,近一半就职于信息类设计、开发、服务行业。据中国薪酬网发布了《2021中国高校毕业生薪酬指数排名》数据,学生薪酬居北京市属高校前列,在全国高校排名第33位。与我们的信息特色人才培养和注重学生学以致用和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是密不可分的,我们的人才培养特色与国家战略和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是相契合的,学生就业前景非常好。秉承“勤以为学,信以立身”的校训,学生工作踏实务实,守正创新,深受社会欢迎。

我们注重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在信息类行业领域业绩突出。学生创业项目“全自动智能扫描艾思机器人”获得了2000万的天使轮投资;被誉为“北斗女神”的毕业生担任北斗系统试验系统的分系统主任设计师,完成中国国内首个低轨卫星的北斗信号增强技术试验;毕业生创办Keep,提供健身教学、跑步、交友、装备购买等一站式运动解决方案。这是众多就业创业成功毕业生中的典型代表,体现了学校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特色。

构建“五位一体”协同育人新机制 开启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

中教全媒体:学校是如何加强对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

米洁:持续创新体制机制改革:为适应新时代协同育人新要求,学校2019年出台《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协同育人工作的指导意见》,全面推进创新实践协同育人综合改革,构建了“五位一体”全方位全过程深融合的协同育人新机制。广泛开展科教融合、校企合作、校地合作、校际合作、国际交流,以创新创业课程、训练营、实践项目、学科竞赛、知名专家进实践课堂为手段,依托国家级、省部级科研和创新实践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创新创业个性化发展空间,形成了多层次全方位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持续优化实践育人资源,形成合作共享育人机制,坚持以需求为导向,构建多元化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大力实施创新创业类项目:学校着力强化学生创新实践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用真实工程环境锻炼和提升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极大地开阔了学生的专业视野。依托教育部“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北京市高水平人才交叉培养“实培计划”以及学校实物毕设、开放实验项目等,年均设置创新创业项目近800项,参与学生实现全覆盖。我校连续7年成功承办华北五省(市、自治区)机器人大赛,90余所高校共襄盛举。学生年均获得省部级以上学科竞赛奖励1300余人次。

以机器人产业推进双创特色发展:依托机械类、自动化类、电子信息类、仪器类、计算机类等跨学科专业资源开展机器人工程创新人才培养,融入智能管理、决策、新媒体技术等,构建了以推动创新与产业发展为导向的多方协同、交叉融合的创新创业工程教育新模式。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工程教育专业委员会联合浙江大学机器人研究院发布“全国高校机器人竞赛指数2021版(本科)”中,我校在参加机器人竞赛并获奖的776所本科高校中排名第一,这是自2019年指数设立以来,我校连续三年排名第一。

中教全媒体:您认为创新型人才培养内涵是什么?

米洁:创新型人才培养首先是创新意识的培养,这种创新意识应该是以服务国家、服务社会为宗旨,培养的人才服务创新型国家发展;创新型人才培养不仅仅是与时俱进的知识传授和更新,更是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要更加注重探索未知、动手实践、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具备较强的解决复杂工程和社会问题的能力。

中教全媒体:学校在校企合作和产学研协同发展方面都做出了哪些努力?

米洁:针对“新工科、新文科”的新要求,围绕“人工智能+”、“互联网+”,学校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研华、华为、中兴、科大讯飞等开展校企合作育人和资源共建共享,为学生创新实践提供了非常充裕的场所。学校现有校外实习实训基地100余个,获批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创新实践基地等4个,北京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创新实践基地等12个,入选北京市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和北京高校大学生创业园高校分园。学校的实践开放课程面向学院路共同体21所成员校、卓越联盟16所成员校、沙河大学城联盟7所成员校开课,提升联盟高校优质资源共享水平。

打造高素质师资队伍 拥抱人工智能时代到来

中教全媒体:教师的发展是学校发展的基础。学校是如何打造高素质师资队伍的?

米洁:(1)坚持人才强校战略,构建合理的师资队伍梯队结构。注重改善师资队伍的职级结构、年龄结构,在专业技术职务晋升聘任中开设“绿色通道”,加大对中青年教师支持力度,为中青年教师提供创造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形成了由学科领军人才、骨干人才、青年拔尖人才相结合的层次分明、结构合理、老中青衔接紧密的人才体系。

(2)全面开展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培训,建立“三阶段递进式”教师教学培养制度:强化新聘用教师导师制,所有教师须经严格培训和教师资格认定后方可上台讲课;实施青年教师能力提升培训计划,着力提升青年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完善名师培育与评审办法,开展教学名师培育体系建设。围绕教师职业生涯发展需求,借鉴引进先进教育理念和教育教学管理经验,加强教学能力培训,鼓励参加各类教学竞赛,持续提升教师教学科研能力、工程实践能力。

(3)积极搭建项目科研平台,发挥团队引领作用,提升教学、学术创新能力。重点打造若干具有竞争能力的科研学术团队和高水平教学创新团队,为教师成长拓展更加广阔的空间,激发人才队伍活力,为学校建设信息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提供坚实的人才保证。

中教全媒体:科技发展为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请问AI时代会给中国教育带来哪些变革?

米洁:学习理念更新:人工智能打破了传统教育教学的知识学习、信息获取的平衡,进一步强化了“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落实。依托AI技术建立的虚拟教研室、虚拟实验室、虚拟团队等,是对实体教学和人脑智能的拓展、深化和有益补充,拓展了以往学习者之间、学习者与教师、学习者与学习资源之间的交互作用。
学习方式更新:人工智能技术促进教育和学习模式的变革,知识的获取和学习不再局限于学校教育阶段,人工智能使得学习者可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通过多种途径开展学习,形成全新的学习文化。
学习目标更新:AI促进教育更注重学生的审辩思维、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以及解决复杂工程和社会问题的能力培养。教师的角色和作用必须转变,从知识传播者、学习管理者变为学习引导者、促进者,教师的知识体系和能力结构也必须适应时代变化。人工智能让教育发展的趋势是让学生从学会知识、提升能力到学会学习、学会创新。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提升开放办学水平

中教全媒体:学校坚持开放办学,不断开创国际化办学新格局,学校在本科生国际教育方面都做了哪些工作,取得哪些成效?

米洁:近年来,学校将服务国家总体外交、“一带一路”倡议以及北京“四个中心”建设等与学校的国际化发展相融合,国际化整体水平不断提升。学校已与国外104所大学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覆盖了全校十一个专业学院的全部本科专业。

目前面向本科生的国际交流项目主要有双学士学位项目,如北京市教委的外培项目、“2+2”双学士学位项目以及“3+1+1(2)”本硕连读项目、一学期/学年交流的长期交流项目;同时还与众多世界名校合作根据专业特色定制了各类短期交流项目。如与英国剑桥大学合作举办的大数据3周项目、与德国亚琛工大合作的针对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德国工业4.0”暑期项目、与日本早稻田大学合作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实践项目”等等。这些长短期交流项目让同学们了解了世界、开拓了视野,也让他们有机会向世界宣传我们的国家,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

当前,学校顺应信息时代发展趋势,坚持以政治建设为统领,以“双一流”建设为导向,科学把握新发展阶段,认真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持续推进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差异化发展,朝着建设信息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大步迈进。

本文作者:

1、本文是中教全媒体原创文章,转载此文章请注明出处(中教全媒体)及本文链接。
2、本文链接:http://www.cedumedia.com/i/32957.html
3、如果你希望被中教全媒体报道,请发邮件到 new@cedumedia.com告诉我们。

来源:中教全媒体

参与讨论 0

评论前必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