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视角
采访进行时,从李祺的讲述中给我最大的感触就是慧科集团对于教育发展的前瞻性和引领性。从成立之初的探索与实践,到如今成为高教与新职教领域的领军企业,这一路走来所收获的种种都离不开积极探索与踏实耕耘。如今,慧科紧跟国家的教育政策持续在产教融合的实践道路上发光发热,为人才培养助力,为行业发展赋能。
如你所见,今天的慧科在自己的轨道上运行得有条不紊,用自己的力量为“新工科”“新文科”添活力。事实上,慧科并非在2014年“新四科”出现时才开展相关专业的推进,而是在集团成立之初所做的事就与“新四科”中的“新工科”不谋而合。
李祺介绍到,慧科成立之初所做的事情就是现在的“新工科”,之所以选择做“新工科”是因为看到了国外在前沿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上遥遥领先中国,因此萌生出在传统计算机以及软件专业上探索新的方向和发展。基于这一想法,2010年成立之初,慧科集团携手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软件学院,共建全国首个移动云计算专业方向,培养软件工程硕士。
慧科基于学院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在现有的软件工程硕士专业基础上,培养了一批工程硕士,慧科当时的做法与现在的产教融合的模式几乎一样,由于当时的移动云计算还只是一个前沿的概念,即使是国外,相关的技术也还在研发阶段,并没有技术参考,就引入了微软和亚马逊两家全球最顶尖的云计算厂商。之所以建立这样的模式,是出于两点考虑:一是企业需要建立人才生态,硕士层次的人才也是企业所需。二是对于人才而言,直接对口技术企业不论是对于自身当前的学习还是个人未来的发展都是一个更好的选择。慧科以这样的模式在硕士层次上进行了4年的人才培养,并且一直在不同的专业方向上进行尝试,当时开设了7个专业方向,并且对于“985”高校的硕士覆盖率达到56%。
正是这段时期的积淀让慧科在“新四科”政策来临之际乘风而起。李祺说,相对于硕士层次而言本科层次的培养更具普适性。事实上,产业的发展除了金字塔尖的人才之外,金字塔的基础人才更为重要。从2014年开始慧科跟随着政策导向从硕士领域向本科领域进行调整,李祺表示,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服务更多的学生,把积累的资源辐射更广的范围。他介绍,开始与本科院校进行深入合作,是从帮助院校进行专业申报开始的,与高校共同申报新兴的国家主推的专业,如大数据、人工智能、金融科技等,并与高校共同建设。从专业申报到整个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甚至是制定专业标准,整个过程都由高校和慧科共同完成,并且像这样深度合作的高校目前已经超过200所。
对于慧科为高校提供的服务,李祺做了三点总结:
一是与高校共建人才培养体系,主要集中在“新工科”和“新文科”。为高校提供专业体系设计以及师资进驻学校等服务,与高校共同完成人才培养以及师资赋能,并且有专门的运营团队驻扎高校,为学生进行职业素质培养。李祺说道,像新生入学可将新员工培训与新生的入学教育结合在一起,让学生们在大一开始就有入职体验,并在四年中设定不同的职业素质培养,通过这样潜移默化的影响,会让学生们有相对完整的职场人的行为和人格,让学生毕业应聘时除了拥有硬性技能以外,职场的软性技能也能得到相应提升。
二是通过短期实训提升大学生的数据思维和数字化应用能力。他举例说道,慧科与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共同合作的数据思维训练营,其目的是培养商学院学生们的数据思维能力,因为现实工作场景中,很多决策是需要数据支撑的,对于商学院的学生而言数据分析的技能难以在短时间内掌握,但能做到的是去了解数据分析是如何做的。因此通过实训的方式,将技术专业学生和非技术专业学生组成一个团队,由非技术专业的人提供思路和方向,由技术专业的学生进行落地,通过这样的方式既有两者之间的配合,又能在实战压力下让技术专业学生快速成长,也能够帮助非技术专业学生快速地了解到技术团队能做什么以及能做到什么程度。
三是可以帮助高校老师打造精品课程,让更多学生享受到优质资源。李祺介绍说,目前的“双一流”评价体系和工程教育认证体系的评定最终都落在课程上,要通过课程判断体系是否合格。由于线上讲课模式刚刚出现,有很多老师做在线课和在线资源的时候并不了解,因此很难把握如何才能让课变得更好、更精彩,慧科携手高校老师打造“金课”并结合虚拟仿真实验等落地,能够辐射到更多的高校和学生。
在与高校建立人才培养体系方面慧科有一套独特且规范的做法。李祺介绍到,最初的人才培养是根据企业的需求建立培养体系,但随着行业的发展,市场的需求量也开始变大。作为企业要知道整个产业所需的人才,因此摸索出一套做法。首先要深入了解国际的流程趋势,基于整体趋势再去了解整个互联网招聘岗位所要具备的技能,慧科的要求是每半年将现有的数据做一次分析,分析出每一个热门的专业哪些技能是主要的缺口,并且了解到哪些是专业的核心技能点。但只有大数据很难支撑所得结论,因此要到相关企业进行论证。基于此再去对应需求进行课程的组合配置,这也是慧科一直秉承的“以人才出口设计入口”的理念,所谓的反向设计正向实施也是如此。
11年来,慧科在践行产教融合的道路上一直保持着一颗初心——将教育公平做到最大化。李祺说到,2012年MOOC的出现给了慧科一个很好的思路,慧科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更好地将教育资源传递给更多的学生。因此集团在成立开课吧的时候,特邀一众顶尖师资,将其授课内容沉淀为线上课程,并通过MOOC的形式传播出去。
慧科在当时算是国内最早做在线课程的公司,并且请了国外的海归博士设计课程的拍摄方式和组织形式,从在线课程的内容到配套资源受到了诸多院校的好评,因此慧科也沉淀出了很多国家级精品课程。但在做在线教育平台的过程中,慧科发现平台与当时的定位有些偏差。李祺解释道,我们开发在线平台的初衷是希望这个平台可以服务于高校,让一些资源没有那么丰富的学校的学生也能享受到更多的优质的课程资源,但当时的在线平台有点偏向于C端,因此我们将开课吧在线平台拆分成了两部分:一是在职培训课程,二是面向高校的精品课程。面向高校的课程是将公司已有的线上+线下资源以及“新工科”“新文科”的内容融合在一起制作而成的。并且包括课程内容、脚本设计、拍摄、制作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到目前为止已经累计制作了近3000门课并且有几十门的国家级精品课程也在其中。对于这些课程,李祺也提到它拥有一个很大的特色——课程内容是高校与企业一起完成的。他说,课程是由高校和企业的老师共同去讲的,其中里面包含很多企业的真实案例,将真实案例融进课程中,将产业内容和高校内容融合在一起去制作课程。
李祺表示,慧科作为产业端其产业资源更为丰富,但如何将产业资源转化成教育资源是产业所缺乏的能力。参与“产学合作 协同育人”项目让慧科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通过与老师相互协作将产业端的案例转化为教材、报告或是专利,让高校学生通过教师的授课可以更加深入了解产业。
灵鹿实验平台是慧科基于10年践行产教融合的深厚经验和技术基础,把沉淀下来的数据、案例和资源凝炼成慧科的数字化人才培养平台,是面向高校提供的一体化实训实践解决方案。作为数字科技与教学运营的结晶,慧科灵鹿实验平台以数字技术赋能产教融合,深耕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智能物联、集成电路、金融科技、新设计、新媒体营销等十大方向,积淀产业实践精华,助力区域数字产业人才供给。与专业方向相对应的,是丰富的实验资源,包括500+配套课程、10000+实验个数、覆盖20+行业领域、6000+企业级行业真实案例等。灵鹿实验平台可在各类型环境上实现灵活部署,便于院校低成本投入,方便学生与行业同频学习。
在采访中李祺表示,在“产学合作 协同育人”项目中,灵鹿实验平台是为教师和学生们开放的,通过一线教师以及学生们的实践操作我们了解到一线教师的使用痛点,同时让高校教师们提出针对这些痛点他们有哪些解决方案,进行交流之后,我们可以更好地迭代灵鹿实验平台,从而更好的为产业、为高校、为教师、为学生服务。
对于慧科的未来工作重点,李祺介绍到,未来慧科将继续为“新工科”专业发力,除了今年所做的工业互联网以及信创专业之外,未来慧科将保持每年1-2新的专业方向进行发展,并服务于国家整体“十四五规划”以及发展战略,配以相应的专业技术发展。在建设专业平台方面也希望将平台打造成更具普适性的应用平台,让每一个专业的学生都能更舒适的去使用。对于线上教育,希望能有更多的资源融入进去,能够更好地为高校提供支持与服务。
慧科作为国内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先行者,产学融合2.0模式的缔造者之一,贯彻工程教育认证理念,以学生为中心和成果导向(OBE)为基本指导思想,采用项目驱动式(PBL)教学模式,培养具有实战能力的人才。在产教融合方面,积极响应教育部新工科等“四新”建设计划,帮助学校在专业转型升级建设上加速进程,将丰富的课程体系、运营、课程、案例等资源和实践经验带给高校,让学校在专业建设上少走弯路,培养无缝对接产业的人才。
文 / 中教全媒体 张晓蒙
评论前必须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