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观察 | 筑牢产学合作基底 培养产业急需人才
作者:    浏览:13819

近日,“2021年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对接会”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在京召开。对接会由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指导,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专家组主办,中教全媒体、慧科集团承办。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推进八年,已然换了新面貌。

如今的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校企申报难度增加,这是因为项目数量增长的情况下,项目质量要求被提高,项目组专家们更注重项目的结果导向,把立项问题的本质回归到了解决产业急需人才上。通览2021年的优秀项目案例,获奖校企实至名归,而在他们的高建设标准下,能够引导其他校企提升项目申报水准。

线上线下新模式吸引140万人次线上参与

三十七年演进 八年提质 产教融合升级

2014年,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启动,到2021年,已经过去了整整八年。经过八年发展,累计支持1100多所本科院校与1100多家企业合作立项7.6万项,企业提供直接经费支持超过27亿元,实现了由“量的增加”到“质的飞跃”,为推动中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若要溯源产学合作,便是在1985年中央文件首次提出产学协作与联合,随后校企应声而动,于1991年成立中国产学合作教育协会等,教育界颁布产学合作的相关政策,但至2000年,双方合作仅是为了完成各自的教学任务或生产效能目标等,这个阶段的合作可视为教师个人与企业的协作,具有合作面窄的特点;1997年,教育部印发通知,号召全国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因而校企产学研合作进行了多元化探索,双方统一了培养产业所需人才的目标,但也存在合作不深入的情况;2017年,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提高了企业参与办学的程度,2021年,国务院印发《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如今校企间的合作主张企业将工厂办到学校,学校将课堂开在工厂,在共融互促间实现“育人+产业”的升级。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副司长范海林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副司长范海林总结产学合作育人经历了校企相互借力的“协作”阶段、具有清晰人才培养目标的“合作”阶段和育人全流程的深度“融合”阶段。

目前,产教深度融合正在开启,意味着企业在深度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50年代初,美国斯坦福大学副校长特曼教授在校园内创建了斯坦福工业园,开创了产学合作共建科学工业园的先河。在该工业园辐射与带动下,硅谷迅速发展为世界上最大、最成功的高科技开发基地。硅谷被看作是大学与工业界成功合作的象征,成为世界各国发展高科技产业学习的样板。

而我国开展的现代产业学院建设,以区域发展急需人才为牵引,突出区域与产业特色,由若干高校、地方政府与企业多主体共建共管共享,培养适应与引领现代产业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与创新型人才,这是我国产教融合阶段的探索案例。不过,在企业介入办学的过程中,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重担还需由学校主导。

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是深化产教融合的重要抓手,而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 “四新”学科交叉融合是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的重要内容。范海林副司长指出,为此,要推进教育教学内容与生产实际相融合,增加学生产业类课程比例,解决行业紧缺人才问题;推进校内校外教学资源相融合,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活用企业实践基地等校外资源,搭建更便捷、更高效的资源共享平台。从而使“四新”学科建设交相辉映,形成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创新范式,推进产学合作与产教融合。

项目经过八年的发展,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专家组组长、哈尔滨工业大学副校长兼威海校区校长徐晓飞教授对产学合作协同育人在会议上提出今后要做到质量先行。2021年,组建新一届专家组、制定出2021—2024年项目实施计划、推出优秀项目案例评选、创办《产学合作教育研究》内刊、建设项目线上对接平台等工作等,不断通过创新发展奋力开创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新局面。

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专家组组长、哈尔滨工业大学副校长兼威海校区校长徐晓飞

实施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是深化产教融合、增强人才自主培养能力的重要载体。随着项目由量变到质变的跃升,其正在成为产学合作的“闪亮名片”!

聚焦“四新”学科建设与紧缺人才培养

在高等教育改革之产学合作背景下,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将深入推进“四新”建设,加强紧缺专业人才培养等作为今年工作的重点。时值岁末年关,围绕这些工作的开展情况,嘉宾们通过大会进行了分享。

现场

在深入推进“四新”建设方面,以新工科建设为例,重庆大学副校长廖瑞金称,把握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改革大势,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有助于企业提升竞争力,而这一切离不开科创,因为科创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科创与技术创新息息相关,为此,该校新工科以产品创新为重点,搭建了新工科教育科创平台,依托于重庆明月湖国际智能孵化基地,与广东深圳松山湖科创基地开展东西部合作,形成智能C端产品创新生态体系。基于此,其明月科创实验班针对机器人、人工智能等新工科专业展开,具有交叉学科特色,使学生做项目与学理论结合,如果实验班毕业生项目遴选两江产业基地孵化,则学生可优先进入创业研究生班,在研究生阶段进行创业。天津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白海力称该市的天津大学形成了新工科建设的天大方案,先行先试地打造了院、校、专业三级新工科人才培养平台,如未来智能机器与系统平台、化工新工科领军班、数字海洋等。该校新工科立项项目在全国名列前茅,在各市属高校发挥了优势特色学科的带动作用。此外,近期,天津市印发《产业链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提出制造业立市概念,重点建设12条重点产业链学科专业,对接该市重点产业链,加强校企协同,回应产业急需。

以新医科建设为例,山东大学副校长、齐鲁医学院院长、晶体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易凡称高校围绕ONE HEALTH概念,充分利用综合性院校多学科融合的模式,加强MED-X研究与实践,促进医学教育范式创新,推动高质量医学教育发展。该校创新性成立山东大学医学发展委员会,通过组织机构的调整形成全校办医的合力。

以新农科建设为例,华中农业大学副校长、教育部高等学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湖北省社科联副主席青平称,该校拥有百年的耕读教育史,走向新时代,该校创立了一核引领多元融合的教育,推动农工、农理、农文交叉融合,成立智慧农业人才培养创新联盟。将共享校本优质课程与共建校外优质课程相结合。与大北农集团、正大集团、扬翔集团等共建现代产业学院,还建设劳动教育基地,增加学生的科技成果转化率。

以新文科建设为例,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教育部新闻传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胡百精称,该校新文科建设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传承人大红色基因。近年来人大已搭建了39个校企、院级学科交叉平台,并构建生态型新文科教研互构平台,全面铺展文科实验室建设,加强实习实训、创新创业、学科竞赛、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一体化实践育人平台建设等,发挥学院与书院作用,对内重构、向外拓展,培养创新人才,响应产业急需。

在加强紧缺专业人才培养方面,企业为学生的实践演练提供资源,与大学共建基地,培养对口人才,是人才培养战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对行业紧缺人才的感知,企业已化作行动来攻坚此项困难。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小企业局二级巡视员廉莉分析其开展的针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产学合作问卷调查后,得出所调查企业的88.3%对产学合作项目有迫切需求,这些需求分别集中在对技术、研发等高层次专业对口人才的培养上。大部分“专精特新”企业可为学生提供实践教学资源与实习岗位,他们希望与高校在产学合作上碰撞出火花。调查显示,企业所在地对应届毕业生采取优惠的就业政策,则有助于企业招收所需的行业高层次人才。

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专家组副组长、华为公司企业BG人才发展部部长孙刚称,华为拥有遍布全球的1800多所ICT学院,传递领先的ICT技术,提升高等院校的教学质量,培养创新型ICT人才,而华为面向全球高校举办的ICT大赛也成为含金量高、参赛影响大的竞赛项目之一。

慧科集团共同创始人、董事长兼CEO岳喜伟称,慧科的灵鹿实验平台在今年上线了真实项目模块,让学生组成团队进行项目竞标,通过工学结合的方式提升学生实战能力,而学生团队的项目被企业入选,则成为该企业的付费项目,进而为学生和学校创收。同时,灵鹿实验平台还上线VR虚拟仿真场景,丰富了线上实训场景,拓展了实验教学内容。此外,慧科公益基金会支持学生通过大数据完成职业测评,更好地规划职业方向。

阿里巴巴集团阿里云智能高校合作总监周恩昌称,阿里云将PolarDB-X等数据库开源,方便老师们进行相关教改和课改,共享阿里二十年来的深厚技术积淀。

中软国际产学合作部总经理兼教育集团副总裁成焕称,中软在国内建设了18个包含学生教学与生活的企业级大型实践基地,帮助学生了解软件开发的全过程,更快地进入行业。中软也从学院设计、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实践教学等方面与高校共建学院,并帮助高校进行传统专业的升级与复合型专业的建设探索。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麒麟软件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张娜称,他们开展“百城百万”操作系统专项培训,打造麒麟特软基地的样板间,与高校规划教学体系,以项目为契机锻炼学生的各项能力,并通过举办大赛等措施发现与培养人才。

英特尔中国研究院首席科学家张益民称,他们在产学育人方面涉及教材、奖学金、实训基地、企业导师等方面工作,同时支持全球顶级赛事,让学生一展所长。

科大讯飞高教人才培养副总裁胡江院称,科大讯飞将脱敏后的项目交给学校,为学生实践演练创造机会。科大讯飞与高校合作形成了项目+协同云的新范式。

校企将产学协作视为国家培养栋梁之才、为行业培养领军人才的举措,大家因同一个目标汇聚一堂,展示了学校自上而下的改革举措,企业依托资源对人才培养的鼎力支持,相互形成以推动教育教学变革为机遇,以项目合作为抓手,以培养创新、实践、复合型人才为目标的关系链、共振链、双赢链。

为不断取得产学合作协同育人硕果奋斗

历时八年,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发展经历了从粗放式到精细化的转变。

回顾2021年,从通过遴选的项目比重看,以行业项目分,前三名分别是信息技术业、制造业与教育业。以项目类型分,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项目、实践条件和实践基地建设项目占比近1/3,反映出课程改革这类教育改革热点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条件下,企业对学生实践基地建设的渴求,这将助力解决企业人才困境。

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专家组办公室主任、高等教育出版社工科事业部首席编辑时阳称2021年全年企业已经发布了30159个项目,其中完成协议签署的项目有21592项,最终公布的立项数量是17437项。从中可以感知到,参与立项的企业数量攀升,而项目通过率难度加深。这反映出企业越发重视与高校共同培养行业人才的实践,也更加注重项目的质量。启发校企申报项目应再三斟酌,确保各自项目的真实性、科学性、可行性、有效性,挖掘特色项目,找准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重点支持的领域与方向,结合高校办校背景与教学资源,结合企业业务领域和技术特长,贯彻协同育人宗旨,培养领军人才,振兴产业、区域经济。

去年经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专家组评选,在校企共诞生了124项优秀项目案例,占了已申报488项项目的近1/3,涉及94所高校和72家企业。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专家组组长、哈尔滨工业大学副校长兼威海校区校长徐晓飞教授在本届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对接会上公布了获得大于3项优秀案例的高校:天津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和中南民族大学等,获得大于3项优秀案例的企业:华为(13项)、百度(9项)、北京世纪超星信息技术发展有限公司、光辉城市科技有限公司、阿里云、超星尔雅等,对获得优秀项目案例的校企表示祝贺。

为了推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合作教育的研究,专家组创立了《产学合作教育研究》内刊,聚焦校企合作,关注产业的需求,服务产教融合,推动协同育人,进行项目经验的总结、规律的研究。目前该刊物第一期已刊印。同时专家组专门建设线上项目对接展示平台,拓展校企合作的交流途径,方便高校师生更好地了解企业项目指南。

专家组下一步将出台“2022年项目指南导引”。该导引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实施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推进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建设,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培养新工科、新农科、新医科、新文科等理工农医类专业紧缺人才,服务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为培养产业急需的高素质创新人才提供有力支撑。

聚势谋远,校企合作再深化;融合创新,书写高教新篇章。相信在教育部、高校、企业三方的携手并进下,高校教育改革将接连迎来硕果。

2021年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对接会,超140万人次在线下线上参与,热情如潮,产教正在加速融合。中教全媒体从2017年到2021年连续协办承办六届对接会,历年规模盛大,成效显著,以组织对接会方式连接起各大院校和企业,推进产教对接,并通过专业深度的现场实时直播、报道,以媒体平台支持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开展。

大会现场

 

本文作者:

1、本文是中教全媒体原创文章,转载此文章请注明出处(中教全媒体)及本文链接。
2、本文链接:http://www.cedumedia.com/i/34242.html
3、如果你希望被中教全媒体报道,请发邮件到 new@cedumedia.com告诉我们。

来源:中教全媒体

参与讨论 0

评论前必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