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观察 | 深化信息技术新工科发展 培养行业领军人才
作者:    浏览:12219
信息技术新工科产学研联盟第四届年会暨信息技术领域产学合作论坛10月份在京成功召开。据悉,论坛当天线下代表500余名参会,线上有58万人次进行观看。
论坛虽然已落下帷幕,但论坛带给行业的思想激荡却久久回响,并成为驱动校企践行信息技术新工科专业建设的思想力量。

论坛上,教育部、工信部等领导莅临指导讲话,面对信息技术行业人才紧缺的形势,我国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已为行业新业态发展培养了大量人才,成绩亮眼。高校、企业代表分别就新工科专业建设情况展开交流,汇报了他们在新工科专业建设方面的新模式、新做法。

论坛的召开贯彻了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也为培养卓越工程师人才集智集策。论坛已连续成功举办四届,见证了信息技术新工科产学研联盟的发展壮大和取得的累累硕果,而联盟将矢志不渝地践行新工科人才的创新培养,助力企业跨越式发展。

我国高质量科技人才缺口亟待填补

新工科诞生在我国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背景之下,改革成果将关联我国科研人才后备军培养情况与我国先进技术的国际水平、我国产业的行业竞争力,乃至我国创新驱动发展、人才强国、科技强国等战略实施效果等。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理工处高东锋处长

产教融合助力新工科专业建设,新工科建设助益行业领军人才培养,行业领军人才反哺产业发展,为行业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与发展新动能,如此形成了良性循环。但目前,我国工程人才紧缺,特别是随着信息产业的加速发展,增加了对高质量人才的需求。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理工处高东锋处长称,我国作为全球最全的工业体系国家,拥有525类工业类别,而我国一年培养的本、硕、博工业人才总计超160万,通过粗略计算得出,每类每年人才供应仅近3000人,但很多行业报告显示,人才缺口达几十万。也就是说,我国现阶段的工业人才供应情况,仅处于仅平衡状态,我国仍肩负大量高质量人才的培养重任。

论坛以信息技术新工科产学研联盟为轴心,向外辐射汇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政府机构、领军企业、行业协会、研究院所、高校代表等,大家围绕各自专研的新工科门类进行热烈发言,其中,我国新工科专业人才缺乏成为突出的痛点问题。

工信部信息技术发展司软件产业处王威伟处长

在诸多新工科门类中,就软件行业来看,工信部信息技术发展司软件产业处王威伟处长称,该行业是我国为数不多的累计五年保持两位数高增长的行业,反映出国民经济中软件行业的强劲发展前景。根据工信部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软件从业人员达704万,同比增长3.1%,今年1-8月从业人员人数达到777万人,同比增长6.3%。即使软件行业有这么庞大的从业人数,但企业在招聘时仍面临困难:一是难招到高端软件人才,二是难补上基本技能人才。

就数字化人才产业来看,慧科集团产品副总裁、新工科学院院长李祺先生称,该司与脉脉联合发布的《2020中国数字化人才现状与展望》数据报告显示,与2015年相比,2019年行业对人工智能人才的需求量有大幅度跃升。目前,大数据专业、云计算专业和人工智能专业在未来五年的人才缺口将达百万量级。李祺继续说,截至去年年底,国内网民规模近10亿,完全碾压没有连网的少数人。而网民基数的扩大,企业纷纷线上销售产品,万物互联时代将悄然而至,届时行业对数字化人才需求相对较大。

在场的嘉宾均对新工科人才的缺乏深有感触,而投身于新工科建设的事业让他们在解决该困境中集智集策、协作共赢。

校企联动给出新工科人才培养解法

校方与企业深谙人才培养的必要性与重要性,结成了产学协作育人的命运共同体,他们在统一方向的前提下,加速产教融合,培养产业急需的新工科人才。新工科建设四年来,无论是校方,还是企业,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建设深化,摸熟了新工科人才培养的路子,以更创新的视野、更大胆的做派、更全面的体系从事该项工作。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教授 郑纬民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教授郑纬民底气十足的讲,培养计算系统高级人才,要从头研发先进的系统软件。这话放五年前,没人敢讲,而五年后的今天,面临技术条件的成熟,给了我们从0到1做系统的资本。郑纬民连举图数据与大数据处理、MadFS(高性能分布式文件系统)、zCore(用Rust语言操作系统内核)、NVM存储系统、基于NVM的数据库系统、量子模拟器、智能感存算融合系统七个例子,历数清华大学取得的成果。其中,该校原创的图数据系统远远领先于业界通用产品水准,已经在工商银行、民生银行、国家电网等单位获得产业化应用。该校还获得了两届世界IO性能排行榜冠军,而参加测试的都是国际著名的机构,如英特尔、剑桥大学代表等。

相比高校造系统,企业造系统也是敢作敢为之举。阿里云智能高校合作总监周恩昌阐述了阿里云的来历。当时公司面临改革,两支技术团队在生死存亡之际,其中一支攻克巨大困难,完成了阿里云的研发,存活了下来。而写下阿里云第一行代码的,就是中国大学培养出来的学生。作为阿里云第一位客户——全球最大的电商交易平台阿里巴巴,本身系统繁杂,通过阿里巴巴平台的考验,即可说明阿里云业务逻辑的精准性、可靠性。云原生是阿里云的核心,在行业对云原生趋之若鹜的时候,阿里云已是行业翘楚,其对云原生场景有深刻的理解,能为学生提供产业级的云上实验环境。此外,阿里云通过云端训练营、飞天加速计划、天池大赛等与高校合力培养人才。周恩昌称阿里云致力于为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全栈式指导。

在新工科建设越发讲究创新的当下,校企在原有的如共建学院、共建基地、出版课本、师资培训、开放资源、举办大赛、互促共评等学科建设思路上,创造性地从不同角度提出对产教融合的看法和开展的产教融合工作,为国家培养复合型、创新型、应用型行业急需人才。

中软国际教育科技集团为培养出适配IT行业岗位要求的人才,联合上下游企业构建产业联盟,从中筛选优秀企业的数字化平台转化成实验室平台,不断补充学生可实操项目数量。中软国际教育还推进学科交叉,持续更新信息技术类课程,让学生掌握最新的产业发展趋向。

上海大学根据上海市政策指向,谋划专业布局,创新组织形式,培养人才高地。建设拥有相对独立办学机制的翔英学院,并下设书院,优化该学院结构。建设上海市重点产业学院微电子学院,投资建成了国内高校里唯一的8英寸高分辨显示中试线,让学生完成一次芯片设计、一次产业项目、一次集成分析、一次实践流片的“四个一”操作,培养精准对接企业的专业人才。将建成拥有国内最大教务部的大工程训练中心,锻炼学生创新本领等。

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大连理工大学教务处处长刘志军称,该校将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毕业要求和课程体系、课程产出和课程体系两两挂钩起来,结合国际工程专业认证标准,优化该校新工科工程认证模式,提升新工科人才的培养质量,以结果导向为准培养产业人才。

中国科学院大学建设的人工智能学院,从建设课程体系到教学设计等精细专研,教务处进行多元化考核,加强对老师的督导,把控可制约因素,培养优质产业人才。中国科学院大学岗位教授、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宗成庆称,该校本科生参加新工科类比赛,可秒杀全世界超70%高校。

慧科集团作为高教独角兽企业,具有领先的数字人才培养方案,广泛的数字人才培养案例,其携手院校培养掌握行业专业技能的数字化专业人才与具备交叉学科知识的数字化应用人才,体系化培养产业端急需的数字化人才。其打造云边端一体的实验实践平台,覆盖了超300个行业不同方向的案例,该平台全程自动化记录学生实操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驱动学生主动学习。并帮助高校建设在线课程等,提升高校数字化教与学水平。

中国科学院院士、软件开发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 郑志明

中国科学院院士、软件开发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郑志明院士称可通过大量简单的非线性函数线性叠加刻划复杂数据特征,以多层次线性偶合而形成动态线性系统,解决人工智能遇到的复杂系统问题,实现精准智能。依据此方法,郑志明指导该学生取得了相关实验成果,该生还被40多所高校邀请前去讲学。而这种探索内嵌物理数学先验知识的研究,是支撑第三代人工智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此,美国相关基金会已成立中心开展工作,希望我国也慢慢地着力研发起来。

联盟常务副理事长、北京理工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类专业教指委副主任黄河燕称作为融合了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先进制造业技术的工业互联网,是涵盖CPS、边缘计算、工业大数据、工业机理模型等工业领域仿真环节,支持线下实践、线上分享交流的平台。通过与行业高校、企业的深度链接,为人才培养赋能。该校与福建省创立的新工科产业学院,为学生开设了校内校外双导师制,帮助学生完成毕业设计与实习实践。该校还与福建省创立东南信息技术研究院,设置了包含工业互联网在内的四个研究中心。以上不同学院的师资实现互通补充,他们与多个企业对接,拟定课程解决方案,方便学生从中选择。该校也开展与福建当地产业的融合创新工作,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高端科技智库支持。

浪潮集团服务器全国占有率第一,出货量全球第二。其形成了以科技前沿技术为驱动,面向未来技术人才培养新模式,依托自身科技资源,探索了新工具、新技术、新标准在教学中深度的融合应用。浪潮与深圳市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院共建国内第一个高校5G项目,与很多高校建立了超算中心、虚拟仿真实验室,共同担起育人之责等。浪潮最新的碳中和项目,已与山东某高校签订了协议,推动该校建设零碳校园的目标。

信息技术新工科产学研联盟工程专业认知与创新素质培养工作委员会主任、北京邮电大学教授纪阳称该校发动更多学生参与开源数据的研发,让学生通晓前沿科技的概念与应用,并在未来推行雏雁计划,从大一开始培养学生的学习实践创新本领。

杭州睿数科技(海豚实验室)CEO吴仲毓称该司开创了海豚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实验整体解决方案,通过高强度、高密度各种应用场景的实验案例教学,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方法,数据驱动思维,数据工程能力。

校企为学生搭建强化实践的平台,融合了企业实战积累的数据,让学生尽快习得专业知识,理解行业应用,甚至未出校门,即或研发、或参与研发出惊艳行业的产品,而来自校企等多方的努力,让人们看到了产学协同培养新工科人才的付出与希望。

论坛现场

紧跟联盟步伐 为新工科建设提质增效

信息技术新工科产学研联盟于2017年底在工信部和教育部的共同指导下成立,下设38个工作委员会,联合了700多所高校与150多个头部企业。联盟致力于培育产学深度融合的育人环境,创建具有大工程观的卓越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信息产业创新人才的评价体系,助力我国信息产业跨越式发展。

回顾2021年,哈尔滨工业大学的新工科8Π模型是众多新工科专业建设模式中的典型案例,该校形成了围绕培养目标、培养方案、教学模式、师资队伍、校企合作、国际合作、通专结合和学院书院八个方面开展的8Π新工科培养方案。同时在联盟专委会的牵头下,创新了新生工程教育模式,联盟还建立了名为“鹏友时刻”的在线新工科专业建设交流。此外,建设智能基座人才培养产教融合基地,开展工业互联网、可编程网络教学改革试点项目,皆也是联盟在过去一年的成果。

通过校企嘉宾的交流,反映出新工科建设在高校的开展情况:高校工科专业结构得到了优化,组织模式加快推进,课程质量不断提升,产教融合深入发展。值得一提的是,自新工科改革以来,我国为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高素质人才,助推新形态、新技术迅猛发展。

黄河燕称在联盟未来的工作中,第一,进一步推动新工科专业建设参考方案的研制工作,尤其以工业互联网为代表,具有多学科交叉特征的新兴领域人才培养方案,联盟会侧重于研究对其师资队伍的要求和实现途径;

第二,进行新工科专业核心课程知识体系的梳理总结,为新工科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培训和能力评测等建立参考标准;

第三,建立师资培训的指导标准和质量评价体系,推动师资培训质量不断提升和规范化发展;

第四,提升联盟服务能力,大力推进联盟专家进高校,指导高校新工科专业建设;

第五,加强新工科实践平台和教学资源的建设,推动高校在线课程资源快速更新,提高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的精准对接;

第六,加强联盟内部组织结构建设,提升新工科建设质量。

联盟打通了产学研各界,形成了推动新工科发展、高校教育改革的大生态。联盟在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指导下,其开展的工作不仅卓有成效,还日趋规范,期待其持续赋能产业的作为。

信息技术新工科产学研联盟年会暨信息技术领域产学合作论坛是由信息技术新工科产学研联盟、中国软件行业协会主办,中教全媒体承办,已连续成功举办四届,为高校、企业搭建了沟通、交流和协作的平台。

论坛现场

本文作者:

1、本文是中教全媒体原创文章,转载此文章请注明出处(中教全媒体)及本文链接。
2、本文链接:http://www.cedumedia.com/i/34441.html
3、如果你希望被中教全媒体报道,请发邮件到 new@cedumedia.com告诉我们。

来源:中教全媒体

参与讨论 0

评论前必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