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完善教学模式,提升远程教育质量—专访全国高校现代远程教育协作组常务副秘书长侯建军
作者:    浏览:12335

2016年3月5日,一个晴朗的周末,我们中教全媒体记者专访了全国高校远程教育协作组常务副秘书长侯建军教授。

侯建军教授是资深的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专家。1998年起参加北京大学现代远程教育的筹建工作,17年来,一直从事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管理工作,先后担任北京大学网络教育学院院长、继续教育部部长,具有丰富的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办学和管理经验,主持、承担了多项北京市、教育部、科技部、人社部等继续教育和远程教育教学改革、教学研究和政策建议研究等项目,在继续教育和远程教育制度建设、人才培养、质量保证、校外学习中心建设、教学资源建设、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和创新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成果。

“学生要学,老师要教,中间服务环节要跟上”,访谈中对于现今远程教育要如何更好实现质量保证,侯教授很精炼地点出了其中三个最重要的条件,并指出要不断完善教学模式,寻求教学规模与质量间的平衡,才能从根本上保证远程教育质量。

质量为核心,学科完整性与实用性并重

记者:您作为远程教育方面的专家,有着丰富的研究和实践经验,那么在您看来对远程教育尤其是远程高等教育质量主要在哪些方面评价?

侯建军:远程教育也好,开放教育也好,本质还是教育,教育的核心是质量,所以没有质量的教育注定是行不通的。

从我们国家的教育体制来看,高等教育分为普通高等教育和成人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方面的远程教育主要是面向在职从业人员的应用型、实用型人才的培养,也就是说在远程教育质量上首先应该从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实用性两个方面综合考虑,偏向哪一个方面都应该是不完善的。

我觉得关于成人高等教育方面远程教育质量的观点主要有两个:一个是普通高校远程教育的质量应该是和校内普通高等教育质量是一致的,这就是“同校同质”的一个观念。具体两类教育质量的比较,教育形式的差别不是主要的,关键在于培养目标、入学标准、师资、学业考核标准等制度条件方面的因素;第二个观点,应该是根据需求,根据行业的、岗位的需要来培养,毕业生达到要求达到需要了的,就是满足了质量。

如果完全从学科体系的角度来考虑,以“同校同质”的观点来评价,对远程教育的发展以及培养对象对工作岗位的适应方面可能会存在偏差。而如果完全从需求的角度来评价这个质量,又偏离了学科本身的要求,所以要把学科本身的要求和社会需求这两个方面结合起来综合来评价我们远程教育质量。

记者:和传统教育相比,远程教育在质量把控上的不同点主要来自哪些方面?

侯建军:我想远程高等学历教育与传统普通高等教育在质量管理方面的差异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因为传统教育,也就是普通高等教育,是从学科体系的角度,按照学科的要求来考虑;而远程教育可能既要考虑学科的要求,又要考虑它与实用性、应用性两个方面的综合。再一个,远程教育和传统教育最大的不同,是师生处于分离状态,而且时间上和空间上都处于分离状态,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可以是同一时间也可以是不同时间,可以使同一地点也可以不是同一地点。这样就要求学生要自主学习。这样对于学生来说就必须要有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学习动力来自哪呢?一个是学生自身对于这个学科的兴趣,第二就是老师在教学当中能够关注学生,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侯建军教授接受专访

大规模小班制,以有效师生互动保证教学质量

记者:那么要应对远程教育下教与学不同步的课堂教学模式,要怎样更大限度的保证学生的学习质量?

侯建军:课堂教学方面,对传统的教学模式来说,老师提问,看看学生的表情,就可大致判断学生的理解程度,若走神了,可以随时提醒学生,保证学生学习质量。但是我们远程教育没有这方面的师生直接的交流,质量把控主要依靠学生在线对一些问题的反馈,以及老师对学生的关注。就是说,不是把课程放在网上就是远程教育了,仍然需要师生之间的交流,要让学生感到老师就在身边,学生的任何问题都能得到老师的解答和指导。学生的作业也要有批改,学生的问题要有及时的答复,学生所获得的进步要有鼓励,学生如果停步不学了,老师要有发动,要激起他学习的动力。这样其实就对老师提出了一个很大的挑战,要比传统的教学付出更多的劳动。

因为传统教学都是小班制的上课,老师知道学生的进步在什么地方,差距在什么地方,需要在哪个方面努力,需要发挥哪个方面的优势。但是对网络教育的老师的要求就更高了,因为老师跟学生不见面,又不在同一时间,这样老师怎么样来判别学生的学习状态?我认为在这样的环境下就要求师生比不能太大。对几十个学生,可能老师还能照顾得过来,如果说老师对几百个学生,上千个学生,或者几千学生,这个老师肯定是照顾不过来。所以说对远程教育学生的规模,要有一定的要求。如果无限制的扩大规模,老师的数量跟不上,就没有办法达到师生的交流和互动,没有办法对学生的学习加以关注,不可能做到作业都有批改,问题都能够反馈。学生的学习质量也就没有办法达到很好的保证。所以说没有这个适合的师生比例,谈质量肯定是说不通的。

记者:现在有没有这样一个师生比的标准?在远程教育与网络结合日益密切今天,对于一些相对开放的在线教育模式,要如何保证学生的学习质量?

侯建军:师生比,在英国开放大学的标准是1:25-30,但是也不是绝对的。

对于远程教育模式,我们现在讲的比较盛行的是MOOC,它实际上是把课程资源放在网上,然后通过学习者之间的交流解决一部分问题,学生和老师之间也会有一部分的交流,但是确实不够充分。所以MOOC作为大规模的在线教育开放课程,主要是课程的资源开放,教学并没有完全的开放,也就是说它的教学是跟不上的。后来就发展成一种形式叫SPOC,SPOC实际上是一个小班制、小规模的一种在线教育模式。这种小规模的教育模式一个老师对应少量学生是可以达到的,但是又不能满足我们的大规模的开放,使得更多的人参加学习的这种需求,所以说我们在做网络教育就是要在MOOC和SPOC两种模式之间找一个平衡点,比如我们的一个课程以MOOC方式做出来,然后对于社会上凡是有意愿参加学习的都可以注册学习,学习者要拿学分参加考试或者需要辅导的时候就要缴费。我们在做中小学师资网络培训的时候,实际上就有课程按这样一种MOOC的方式来做的,但是又有聘请了许多在线的辅导教师,让辅导教师达到一个教师对几十个学生,学生的问题不一定要与主讲教师进行联系和沟通。这些辅导教师可以是本校的老师,也可以是校外的老师,甚至是以前学习过的学生,这样既是大规模的教学,又是小班制的交流互动,既是MOOC又是SPOC,两者优势都发挥出来了,我认为这样一种模式是可以提倡的。但是如果说网上的辅导教师不够,那么肯定还是要缩减学生的规模,才能更好地保证质量。

记者:要同时满足大规模和小班制的需求,中间的服务辅导环节就显得很重要。怎样的服务模式才能更好地保证远程教育的质量?

侯建军:服务的模式同时涵盖了师生两个方面,教师要通过中间的技术服务、管理服务、助学服务等的中间环节,才能够与学生互动交流。这涉及到我们的管理模式、网络技术、校外学习中心或公共服务体系等等。其实中间这一块很大,老师和学生之间必须通过中间地带,才能够完成这个过程。如果说远程学习平台连个统计功能也没有,学生在线情况老师也不了解,老师在施教的时候可能就有一定的盲目性,不能够根据学生的特点完善教学的方案,这个时候就可能出现误差。所以说这个中间的服务环节是非常重要的,包括我们校外聘请的辅导教师,还有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都在中间这个大的服务区的范围。远程教育的关键是老师的选择,如何让面对特定的学习群体进行施教,是要通过中间的服务环节才能完成教与学。例如我们面向新生代产业工人的网络高等学历教育的教学模式,是按照“两导师一助理”的模式实施的。学业导师是聘请北大的校友来进行的,对企业的学生进行辅导;人生导师是学习中心的老师,跟学生之间的交流;还有一些学生的助理,对学生的一些教务、学务的一些事务进行管理。这种模式使得我们尽管老师和学生离得比较远,但是学生学习的兴趣、质量都可以得到保障。但是如果这方面做的不好,学习中心把学生招来,老师把课程一放,教学就结束了,那这种情况一定是对质量的保证是不能满足的。

各个学校都有一套自己的服务模式,有的直接依托与公共服务体系的合作,这种模式对学校老师的配合以及与学生的联系方面就是重点。否则的话,如果公共服务体系只蜕变为招生的一个机构,那就失去公共服务体系的意义了,现在校外学习中心也一样,关键要真正落实“学习中心”的内涵。当然,有了学生才能进行这方面的教学工作,但是有了学生以后,你这方面的工作不做好,那肯定质量也不行。质量不好的话,声誉很快就搞砸了。学生在毕业之后,他就会认为是学校的教学不行。他可能在学的这几年当中是舒舒服服轻轻松松,毕业之后他会骂你一辈子的。相反如果学校有很完备的服务模式,严格管理,即使这几年他学的很艰苦,会有许多报怨或不满,但当他学完之后,真正学到了知识,达到了学科的毕业要求和从业的岗位需求,他会感激学校一辈子。换句通俗的话说,宁愿让他“骂”你几年,不能让他“骂”你一辈子。

以学习成果为检验质量的标准

记者:对于网络教育的质量要如何进行判定?

侯建军:网络教育的质量,不单单是提供者的教学质量。教的质量非常重要,但关键是学生的学习质量,最后的质量检验是要检验学生的学习。学生究竟学没学到知识,学到了哪些知识,他所学到的知识是不是符合这个专业、这个学科的要求,教育实际上是要达到这个目标。

但是我们现在ISO9000等更多强调的是管理,是课程怎么制作、怎么样符合学生的学习习惯、怎么样对学生进行辅导、怎么样对学生进行服务,然后学生的满意度是多少等。我认为学生满意度高的,并不代表学生真正学到了知识。当然学生满意度高的,学到知识一般来说是可以对应的。学生的满意度代表一部分质量,更主要还要通过我们的测试和平常的学习的这些成绩的积累。这个过程要保证的就是成绩的真实性,这一定要达到,要求学生取得的进步。并且对于网络教育的学生来说,他听课是要有毅力的,没有毅力、没有兴趣会很难,因为一个人对着电脑听几分钟,要是听故事片还听得进去,听别的听不进去了。所以对老师的要求、对学生的要求,都远远比传统的教学模式要复杂,对学生的要求也是更高了。

线上线下结合,倡导混合学习模式

记者:远程教育开始涉及到很多职业性的,带有实践性的课程,这个方面的教学质量要如何进行管理?

侯建军:远程教育首先来说,它不是万能的,凡是涉及到实践、实验性比较强的,有一些通过网络的方式可以解决一部分问题的,比如说远程医疗、诊断,远程的网上的模拟实验、虚拟实验,这是可以解决的,但不是所有问题都可以解决,有些还是要经过实际的操作。所以现在提倡混合学习模式。混合学习模式也就是在线学习与面对面的教学的一个搭配,凡是涉及到实验实训类的,只有虚拟的,没有现实的,那肯定是不行的。就像我们说高铁,你要真正的操纵这个火车,它有模拟实训台,什么样的路面情况你都可以通过模拟,进入它的驾驶舱,你就可以操作了,飞机也是一样。但是你要是想当一个驾驶员,想当一个飞行员,你不操作实际的,是不可能的。所以要有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的学习。将来可能是通过网络学习解决一部分问题,但不能解决全部问题。特别是我们要培养应用型、实用型人才的时候,那么这种实验的条件,实践性的培训,有物理实体的培训还是需要的,不能够完全用网络来代替。“网络教育是万能”的这句话是肯定是不对的,但是没有网络是不行的。很多学习还是要经过实践。

发挥提供者自身优势,共同保证教学质量

记者: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以及终身教育理念的提出,远程教育的受训者年龄分布越来越广泛。尤其是出现了大量热情较高但接受能力相对不足的中小学生和退休群体,远程教育在质量保证上应该如何应对?

侯建军:这个问题主要要从教育的提供者方面解决,明确教育提供者的特长是什么。普通高校的职责就是对劳动者的素质、能力的提高,侧重知识水平的培养;职业院校可能就对职前的技能类的培养更多一些。对一些老年教育、社区教育等这些内容,普通高校也可以做,但不能作为重点,应该是我们一些社区的大学应该对这方面关注更多一些。一所学校要把所有的年龄段学习者都涵盖在内,这是不可能的。普通高校就在于它的专业学科的优势,是用来促进社会发展和进步、帮助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不同类别的学校各有分工,各自在自己的优势上、特色上发挥自己的特长,这是最主要的。从一个人的出生到死亡,继续教育是一段,终身教育贯穿整个生命线。但是终身教育还有其他各段,基础教育,就是中小学,还有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的重点,是关注人们作为劳动者这一人生阶段时的教育和培训,也就是在职从业人员的教育和培训。高等教育满足了人们从业之前的这一段的教育,是培养将来的人才;职业教育也主要是这一段的教育,培养实用性人才。当然,继续教育再延伸,就延伸到老年教育。但是在老年教育时候,社区的大学对社区教育这个方面应该承担的更多一些。普通高校应该承担在职人员的继续教育更多一些。因此,各类学校要根据自身的优势和学科特长,找准定位,面向不同的群体实施教育教学。对学历继续教育,一定要有明确的培养目标、质量标准和检验方法。

本文来自投稿,作者:
本文作者:

1、本文是中教全媒体原创文章,转载此文章请注明出处(中教全媒体)及本文链接。
2、本文链接:http://www.cedumedia.com/i/353.html
3、如果你希望被中教全媒体报道,请发邮件到 new@cedumedia.com告诉我们。

来源:中教全媒体

参与讨论 0

评论前必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