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纺织大学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创建于2021年,是随着时代和国家战略需求发展起来的学院。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成立以来,充分发挥武汉纺织大学纺织、服装等优势学科特色,以地方产业规划布局为导向,以新工科建设为引领,以产教融合为抓手,坚持“以生为本,注重应用,服务社会,突出特色”的办院理念,致力建成“学生得到成长、教师得到发展、学科深度融合、社会高度认可”的地方特色学院。近日,中教全媒体采访了武汉纺织大学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院长胡新荣,围绕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的创新发展之路展开对话。
应时势:成立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 顺应国家科技发展战略
中教全媒体:武汉纺织大学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创建于2021年,请介绍下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的成立背景?学院是基于怎样的办学基础成立的?
胡新荣:面对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和需求,为了更好地促进计算机学科的发展和人才培养的优势,形成高端人才的集聚效应,积极探索“产学研教”融合的新模式,2021年武汉纺织大学成立了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的成立是武汉纺织大学顺应国家科技发展战略,契合产业发展需要,打造学科发展生态体系,更好服务国家和地方建设的又一重大举措。
武汉纺织大学是湖北省长期重点建设的综合性大学,长期以来坚持特色发展,实行开放办学,推动交叉创新,已逐步建成了一所多学科协调发展、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普通高等院校。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办学基础雄厚,学院拥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湖北省战略新兴支柱产业人才计划和湖北省重点学科,2006年学院获批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2012年获批软件工程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
学院拥有省级名师工作室、省级教学团队、省高校优秀中青年创新团队、省协同创新团队等一批省级教科研团队,建设了湖北省服装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纺织服装智能化湖北省工程研究中心等省级科研平台。学院一直坚持“校企合作,产学协同”,与国内外知名IT类企业共建了信息安全实验室、人工智能研究中心、大数据科学工程中心及云计算和大数据处理实验室等多个科研平台。通过实施OBE教育理念,培养了一批具有学科前沿视野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的行业骨干人才,在人工智能与计算机核心科学和关键技术方面贡献我们纺大人的智慧和力量。
中教全媒体:学院目前形成了哪些办学特色和专业布局?
胡新荣: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根据IT技术的发展趋势以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以地方产业规划布局为导向,以新工科建设为引领,以产教融合为抓手,坚持“以生为本,注重应用,服务社会,突出特色”的办院理念。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积极探索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模式,逐步形成了“厚基础、宽口径、重品格、强能力”的办学特色,得到了兄弟院校和社会的充分肯定。
学院致力于建设一流的计算机类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基地,打造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科的高峰。根据当前的社会需求和学院的发展现状,设置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物联网工程、软件工程、人工智能、数据科学和大数据技术五个本科专业,其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是国家一流本科专业,软件工程是湖北省一流本科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软件工程为湖北省战略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专业。各专业之间互相支撑,共同服务于社会各行业和产业链的各个环节。
中教全媒体:人工智能在传统行业转型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我校在纺织、服装等领域具有鲜明特色和优势。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将如何助力这些传统行业技术的突破与创新?
胡新荣:武汉纺织大学是全国唯一一所以纺织命名的大学,在纺织、印染、服装等领域具有鲜明的特色和优势,相继承担了国家级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省部级课题等项目两百余项,产生了一批科研成果,并都达到了国际国内的先进水平。很多科技成果在航空航天、军事等领域进行了转化,产生了一些重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近年来学校也荣获包括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在内的奖项共六项。
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是湖北省比较早开设人工智能专业的院系。学院围绕纺织服装等特色学科,在纺织服装信息化、智能可穿戴设备、服装推荐和检索等交叉学科领域取得了一些显著成果。目前学院建设的湖北省服装信息化工程研究中心、纺织服装智能化湖北省工程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都围绕着纺织服装产业的数字化转型开展了智能可穿戴、织物瑕疵智能检测系统、织物纤维智能识别系统、时尚大数据服装推荐系统、基于工艺参数的动态控制模型和工艺仿真模型、CAD系统和智能打版系统等技术研发,取得了比较多的科研成果,服务地方和国家纺织服装产业经济发展。
谋新局:深耕一流专业建设 培养高素质创新型应用人才
中教全媒体:您认为人工智能发展新趋势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哪些新需求?
胡新荣:经过多年的持续积累,我们国家在人工智能领域取得了一些重要进展。但是与国际先进水平还有一定的差距,主要体现在人工智能芯片、人工智能工具和平台等方面。芯片、工具和平台的背后需要新的模型、新的算法的支撑,这就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一些新的挑战和需求。
第一,我们要在2017年我国发布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的引领下,根据学院的优势和特点建立人工智能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并通过国内人工智能领域学者和企业的通力合作来形成更大的科研和人才培养平台。
第二,人工智能时代的高等教育急需树立一种更积极的人才培养观。要更加重视学生的独立思考和主动学习能力,加强学生计算思维和批判思维的培养。在强化通识教育的基础上,夯实专业技能,拓展学生成长空间。
第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建设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生产力。人工智能在许多场景下要用到新模型、新算法来发挥智能效果,这就要求人工智能领域的教育者要克服一些职业危机、知识危机和情感危机,他们自身要成长为成熟型的技术使用者、研究型的知识共享者和有温度的情感互动者。
第四,要积极拓展办学资源,加强与人工智能相关企业的合作,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要通过组织一些高水平的国际会议、国际合作办学,资助学生外出交流学习,建立立体化的合作培养体系,形成良好的培养氛围,从而培养具有学术视野和竞争力的创新型应用人才。
中教全媒体: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做出了哪些努力?取得了哪些成果?
胡新荣:人才培养是高校的中心任务。从人才培养的角度,学院一直在思考如何在技术快速发展的驱动下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因为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是人才培养体系改革的核心环节。学院一直坚持“学至于行,笃行于新”的学术精神为引领,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与时俱进,探索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具体是从三个方面来做的:
第一,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才培养理念,注重知行合一。学院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教学方法,加强教学的开放性和实践性,强化社会实践、科研实践等人才培养环节,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坚毅品格的锤炼,提升学生解决复杂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二,实施“专创融合、赛练结合”的培养模式,注重因材施教。以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为抓手,我们提供了多维度、多层次的实践创新内容,为学生构建实践能力培养体系。针对学生不同的专业特长和个性差异,开展课程学习俱乐部,构建了若干个学业方向,多方协同共建实习实践实训创新平台,通过这些学业方向或者社团夯实专业基础能力,通过线上线下、生产实习等培养环节增强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通过学科竞赛等方式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第三,坚持贯彻“两线培养、三链融合”的培养机制,注重学思结合。依托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坚持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理念,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多方协同共建产学研实践育人平台。通过校企联动,协同创新,总结提炼出将专业素质培养和岗位能力培养相结合的“两线培养”育人模式,融合了“产业链、创新链和人才培养链”于一体的“三链融合”实践创新培养机制。
通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培养质量和工程能力水平,毕业生的社会认可度不断提高。近三年来,学院参加学科竞赛的学生人数达到了总在校生人数的50%以上,申报并获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百余项,其中国家级八项,省级十余项。在各类学科竞赛中学生获奖总计三百余项,其中国家级三十余项。学生发表学术论文16篇,其中发表SCI论文一篇,学生申请获批专利二十余项。学生的就业率和考研升学率逐年稳步提升,就业质量显著提高,科教相长的成效也比较显著,培养了一支实践经验丰富的双师型师资队伍,为教师提供了将理论应用到实践的一些平台,提高了教师的科研能力。
中教全媒体: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在一流专业建设以及本科教学方面做出了哪些努力?取得了哪些成果?
胡新荣:学院在专业建设和本科教学方面一直紧贴国家战略目标。立足湖北,坚持立德树人,围绕人才培养这一中心工作,以培养高素质创新型应用人才为根本目标。通过整合资源、优化配置、分类推进的方式,不断深化专业综合改革。
第一,加强基层教学组织建设。以专业为基础、教学为引领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各个专业实行导师制,专业教师深入到学生的社团,全面贯彻三全育人的理念。近年来,基层建设方面成效显著,获批了省级教科研团队两个,省级样板支部一个,省级名师工作室一个,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一人,以及湖北名师、百人计划、楚天学者、阳光学者、省师德先进个人、“纺织之光”教师等荣誉和人才项目十余人次。
第二,加强一流课程建设。专业建设的核心是课程建设,所以学院将各个专业的课程分为院管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学院统筹建设课程团队,各团队根据课程性质分类建设课程,并根据人才培养的需要编写相应的教材。近年来,建设了20余门一流课程,多人参加课程思政优秀教学案例和教学创新大赛,编写教材12部,获批课程类教改类教研项目有二十余项。
第三,创建实践创新平台,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学院构建了“1+3+N”的实践创新平台,以计算思维能力培养为一个载体,培养学生专业基础能力、综合实践能力、创新创业三种能力,提供了N个多维度、多层次实践创新的内容。通过“1+3+N”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强耦合平台,再结合我们的“专创融合、赛练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共同促进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近年来,我们获得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的教学成果奖十余项,教育教改类项目三十余项,各级各类人才培养基地十余个。
第四,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抓手。依托产业学院的建设,对标企业的需求和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标准,改造和升级现有专业的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逐步形成了具有纺大特色的计算机和人工智能类的专业。目前学院获批了国家一流专业一个,省级一流专业两个,湖北省战略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试点专业两个。
中教全媒体: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是如何打造高质量师资队伍的?
胡新荣: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一直是学院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保证。近年来,学院坚持不懈的面向海内外招聘高层次学科带头人和优秀博士,采取一系列的举措打造高质量师资队伍。主要有六大方面:
第一,制定学科发展规划,实施筑巢引凤工程。根据学科发展规划,明确学科发展方向,制定学科师资队伍梯队表。根据学科发展和学科结构的要求,加强人才引进力度,积极引进国内外重点高校的优秀博士和高层次人才。学校提供了很多人才引进政策,包括福利房、安家费、科研启动金等福利待遇,加强学科平台建设和产学研合作,扩大为研究生的招生规模,提升学科排名,为引进人才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生活条件、人文氛围和可预期的发展空间。
第二,建立有效激励机制,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我们分类设置教师岗位,学院引导教师根据自身能力特点定好自己的岗位类别,为教师提供不同的职业发展平台和通道。实行不同的考核评价方式,积极引导和激励教师发挥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学院相继制定了年终绩效分配办法、教职工年终考核办法和聘期考核办法,评选教学质量优秀奖等一系列的激励政策。在年终绩效分配和评优评先中体现岗位导向、绩效优先的原则,充分调动教师参与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的积极性,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提升教师的工作能力。
第三,加强教师的继续教育,挖掘教师的发展潜力。近年来,随着学院发展规模的扩大和高等教育形式的变化,根据学院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的需要,结合老师的学科属性和个人特点引导教师加强学习,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和学术水平。一方面,对有发展潜力的青年教师加强引导和培养,鼓励他们在职攻读博士学位,同时也鼓励优秀教师积极争取各级政府和学校的资助,到国内外的重点高校进行访问。根据学科发展和产教融合的育人需要,每年有计划的安排2—3名年轻教师到企业实践,培养双师型的教师队伍。通过不定期举办或资助教师参加高水平的学术会议或者学术讲座,加强学术交流,拓展教师的学术视野,提高教师学术水平,挖掘教师学术潜力。
第四,加强骨干教师培养,创造教师成长的条件,为骨干教师搭建展示自我的平台。积极鼓励教师申报各级各层次的人才计划和教科研项目,激发他们强烈的进取心,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作用,不定期的安排骨干教师开展示范教学,与全体教师分享他们先进的教学理念和经验。按照“人人进团队,人人有方向”的原则,鼓励骨干教师参加学院的各个教学团队或者科研团队。通过团队的教科研活动,教师教科研水平得到提高,教学能力得到肯定,团队凝聚力也得到了增强。
第五,加强新进教师的培训培养,帮助年轻教师健康成长。除了学校教师发展中心等职能部门加强对新进教师的教学能力、师德师风和教学管理规范培训之外,学院还定期开展观摩教学和教学练兵活动,培养年轻教师良好的职业道德精神和教学能力。学院为每一位新进教师配备了一名导师,指导老师对年轻教师进行全方位的指导,导师的以身示范有利于新进教师快速熟悉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促进他们快速健康的发展。
第六,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师资队伍质量。用制度规范教师的师德,对教师的师德师风行为进行监督,鼓励教师主动参与学院的全员育人过程中。实施评优评先评职称师德师风一票否决制,即如果师德师风有问题,就不得参与评优评先和评职称。坚持每周四的支部政治学习和系部教科研研究相结合的学习制度,学习形式采取集中学习和自学相结合,讲座交流和集中备课相结合,并对每周四的集中学习实行考勤制度,在学习中提高,用制度保障师资队伍质量的提高。
促发展:深入推进“产学研用”融合发展 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贡献纺大力量
中教全媒体:结合武汉区域发展特点,请谈谈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是如何深入推进“产学研用”融合发展,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
胡新荣:武汉有很多区域发展优势:
第一,武汉是中国的经济地理中心。四个小时的高铁圈基本上可以达到全国主要的城市,覆盖了中国的10亿人口。
第二,武汉的制造业是非常雄厚的,新兴产业的势头也很强劲。光、芯、屏、端、网的产业集群加速向万亿级的规模迈进,产业链、供应链不断的在补全拉长。
第三,在信息数据成为生产力的同时,武汉正在突破性的发展数字经济,力争在新经济、新领域里面开风气之先。
第四,武汉具有丰富的高等教育资源和人才优势。拥有全球最多的在校大学生的武汉,科教优势一直名列前茅,一直拥有创新之城的美誉。
目前武汉有六大新兴产业发展的空间,包括芯片、卫星、网络安全、新能源、大健康、顺丰机场。这些产业都与人工智能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一致或者是关联的,因此,针对这些新兴产业发展领域,在大健康、网络安全、数字孪生、智能检测等方面都针对性的建设了学科团队。立足湖北,面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以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契机,与省内外多家企业合作,大力开展科技创新、技术服务、人才培养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等工作。为更好地发挥高校的社会服务职能,推动武汉乃至湖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做出我们纺大积极的贡献。
中教全媒体:您对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的未来发展有什么期望?
胡新荣: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将继续依托学校的优势特色学科,以培养创新型应用人才为目标,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抓手,推进专业内涵建设,以标志性成果引领学科发展。深入实施产教融合与科教融合,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形成科学研究、人才培养、产业创新协同发展的态势。培育和引进高层次人才,努力形成高端人才集聚效应,力争建设成“学生得到成长、教师得到发展、学科深度融合、社会高度认可”的地方特色学院。
文 / 中教全媒体 张晓攀
评论前必须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