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数字学习资源共建共享,促进高等继续教育发展—专访北京交通大学陈庚教授
作者:    浏览:12358

陈庚,北京交通大学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教授。曾任原教育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专家组专家;教育部第二届全国高校网络教育考试委员会委员、网络教育考试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原全国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协作委员会副秘书长。近年来,参与教育部现代远程教育的资源建设、网络教育年报年检、网络教育教学评估、网络教育部分基础课程统一考试等多项工作,具备多年远程教育及教育技术的实践和研究经验,承担国家级、教育部级课题多项,发表相关学术论文多篇。

时下,资源共建共享、促进教育公平是国家教育战略的一个发展重点。现代远程教育的资源建设领域专家陈庚教授百忙之中接受了我们新媒记者的专访,分享了自己在资源共建共享领域的研究和感受。

尽管公务繁忙,陈教授还是对专访进行了充分的准备。采访之初,陈教授对采访主题给出了自己的界定:“什么是学习资源?一般我们认为,学习资源包括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利用的一切显现的或潜隐的条件。包括教师、教材、图书资料、实验设备、学习场地等。从教育信息化的角度看,数字学习资源:经过数字化处理,在数字终端上运行的多媒体学习材料,包括视频、音频、文本、动画、模拟仿真等。数字学习资源是数字化学习的关键。我们讨论的资源共建共享这个话题是指数字学习资源的共建共享,特别是高等继续教育数字学习资源的共建共享。”

以优秀教学资源共享,促进高等教育发展

记者: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是在什么时期开始提出的,目的是什么?

陈庚:对数字学习资源共享的关注由来已久。国际上最开始在网上出现大规模的数字化的资源共享,就是2001年开始的麻省理工学院网上公开课程项目(MIT Open Course Ware,MIT OCW),是一个学习资源共享的创举。时至今日,MIT已经把其所开设的2150门课程的教学材料和课件公布于网上,供全世界的求知者和教育者们免费无偿地享用。2002年底,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举办的开放课件对发展中国家高等教育影响的论坛上,开放教育资源(OER)成为这一发展过程中的通用术语。MIT的OCW可以算一个通过互联网大范围共享优质教育资源的起点。之后,国外先后又有视频公开课、可汗学院(Khan Academy,)等等。到2012年迅速发展的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MOOCs),可以说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这些教育资源都是通过互联网共享的,对学习者来说是免费的。

我国政府一直在大力倡导数字资源的共享。早在1999年发布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便提出,“要依托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开设高质量的网络课程,组织全国一流水平的师资进行讲授,实现跨越时空的教育资源共享”。之后,2000年教育部启动“新世纪网络课程建设工程”,旨在建设一批优质网络课程,推动优秀教学资源的全国共享,促进我国高等教育整体质量和效益的提高。2003年,教育部启动精品课程建设工作。教育部要求,要“注重使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等手段”,“精品课程要使用网络进行教学与管理,相关的教学大纲、教案、习题、实验指导、参考文献目录等要上网并免费开放,鼓励将网络课件、授课录像等上网开放,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2011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包括精品视频公开课与精品资源共享课,是以普及共享优质课程资源为目的、体现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教学规律、展示教师先进教学理念和方法、服务学习者自主学习、通过网络传播的开放课程。

我国的优质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发展非常不均衡。随着信息化的快速普及,通过教育信息化的手段开展教育教学工作,不失为对目前优秀教育资源匮乏的有力补充。优质数字学习资源的共享首先可以促进教育公平,其次可以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节约教育成本,最后,还可以推进教育改革,使我们的教育更加符合国家经济建设和全民素质提高的需要,符合学习型社会建设和终身学习的需要。

陈庚教授接受记者专访
记者:从提出以来,通过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我们取得了哪些成效?

陈庚:继续教育领域的数字学习资源共建共享有不少成功的案例,介绍其中的两个。

第一个是国家级网络教育精品资源共享课。自2012年开始,教育部启动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在2012、2013年国家级网络教育精品资源共享课立项项目的遴选中,共有59所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高校申报了244门课程,其中50所高校的160门课程通过评审,被评为国家级网络教育精品资源共享课立项项目。

通过几年来各学校和课程团队的努力,这批国家级网络教育精品资源共享课立项项目的建设和应用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1)国家级网络教育精品资源共享课在网络教育自身的应用成绩斐然。从2012年至2015年,160门课程在本校共有1,594,815人次使用,课均9,968人次。

(2)国家级网络教育精品资源共享课在校内外共享取得显著效果。从2012年至2015年,160门课程在本校全日制共有268,294人次使用;在本校成人类学历教育共有177,130人次使用;在本校非学历继续教育共有166,866人次使用。在校外全日制共有113,614人次使用;在校外成人类学历教育共有182,873人次使用;在校外非学历继续教育共有6,377人次使用。

(3)随着课程建设的逐步深入,课程整体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网络教学对象的定位明确,教学设计水平有了显著提升,教育内容的适用性不断增强,资源日渐丰富,学习支持服务受到广泛重视。

(4)新技术应用、新的教学模式探索不断推进。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大面积普及,大数据开始在教育领域应用,MOOC的快速崛起,很多课程已经在后期的建设中引入了这些理念和方法,争取能够使课程的建设进入一个新的、更符合在线学习规律的阶段。

(5)课程的跨校共享促进共建共享机制的建立。课程的共享不仅使得优质资源得以广泛使用,也使校际间共建共享的机制建立提上日程。部分学校已经开始了共用学习平台,实现跨校的选课和学分的互认,对教学管理的改革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第二个是“网络教育教学资源研发中心”。2007年5月,网络教育教学资源研发中心在北京成立。研发中心由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北京交通大学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福建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西南科技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北京网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联合发起。时至今日,研发中心的建设获得长足发展,共建共享取得了丰硕成果。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华南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华中科技大学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和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继续教育学院陆续加盟研发中心。

网络教育教学资源研发中心突破了各自为战、一村一户的开发模式,联合起来走共建共享之路,使资源开发提升到新的水平。研发中心开展了网络教育资源开发特点、规律、技术手段和建设标准等问题的深层次研究,组织制作了优质的网络课程、文字教材等一体化的教学资源,促进了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研发中心所属各高校共计获得了25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和29门国家级网络教育精品资源共享课。这些优质课程还在部分普通高校、成人高校推广共享。截止到2014年9月,由研发中心组织编写的“现代远程教育系列教材及网络课程”教材发行量总计超过75万册,获得了众多高校的肯定和好评。从2011年开始,研发中心在中心内部开始“学分互认——小学分共享课程”项目,目前已有40门课程上线运行,各高校已选课达到186,180人次,课程互选、学分互认顺利开展,有力地推进了优质学习资源的共享。

全国高校现代远程教育协作组秘书长严继昌教授对研发中心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研发中心的成功运作使资源建设的质量大大提高,并推动了一定范围内的资源共享,这对其他网络教育学院是一个启示,其经验有一定的示范和借鉴作用,值得宣传和推广。”

记者:您刚刚提到了网络教育教学资源研发中心的建立和发展对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做了有效的推进,那么研发中心的建立过程是怎样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陈庚:1999年开始的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首次在大范围探索了信息化环境下远程教育的教学和管理,到2007年已经在网络教育的教学模式和管理模式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但是从优质资源建设和共享角度看,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主要有:对网络教育教学自有规律的研究仍然不够深入,教学模式照搬面授教育;没有形成符合在线学习的教学标准;资源建设投入少,低水平重复屡见不鲜;没有建立起有效的共享机制,共享水平低下等。发起单位清醒地看到这些问题,研发中心应运而生。

研发中心的主要任务就是组织编写若干专业的教学计划和课程大纲,共同开发网络教学数字资源和文字资源,在参加单位之间资源共享;适应信息技术的发展,共同研究和开发网络教育教学和管理平台、课程开发软件以及与网络教育有关的各类管理、交互、教学、工具软件,提高教学和管理水平;制定中心合作单位之间的资源建设标准;承接各兄弟院校或教育机构的资源建设、软件开发以及管理咨询等方面的项目,开展技术服务;推广研发中心的研究成果和资源建设成果,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为网络教育的发展以及学习型社会的建设贡献力量。

从本质出发,实现优质资源共享

记者: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要如何应对现在的教育环境,更好地促进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

陈庚:我们在以往实践的基础上,对国内外资源共享的情况进行了研究。研究的目标是探究数字教育资源共享的要素,以期更好的认识资源共享的规律。研究对象选取了我国高校的精品课程、网易公开课、网络教育试点学校的网络课程和国外的MOOC。研究的方法采用德尔菲法,对熟悉以上几种课程的学者进行访谈。经过深入研究,提炼出实现优质资源共享的八个要素:

1、共享动因:学习者本身的诉求和能动性。

2、技术条件:开发和使用的便捷性。

3、用户体验:资源本身良好的制作水平。

4、质量保证:品牌,资源内容的适用性、实用性、科学性。

5、成果效能:学习成果对学习者效能的呈现程度。

6、利益机制:资源提供者的利益保障。

7、经费支持:制作、传输和维护等必要的经济支持。

8、生态环境:共享的氛围和生态。

记者:其中更为重要的,您觉得是哪些?能详细解读一下么?

陈庚:首先是共享动因。

研究资源共享,共享的原动力是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换句话说,资源共享首要的条件是要有需求。从目前共享的情况看,共享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个是学习者,还有一个是机构。学习者的动因来自学习者个人的需求,如学习者提升个人学历、给自己充电以提高工作水平、工作变换需要学习新的知识、个人兴趣使然等等。机构的动因来自机构所开展的业务需要,如机构需要提升本单位职工的业务水平,需要开拓新的业务领域。有些教育机构本身就开展学历教育或非学历教育,共享资源可以解决自身师资不足或水平不高等问题。但说到底,机构的动因本质上仍然是学习者的动因。

以往的资源共享,管理者出于良好的意愿,把资源推送给学习者和机构。但是,如果学习者或机构本身并没有这种需求,共享是难以实现的。教育资源的共享有这样一个特点,即:教育资源不是一个“物品”,不能够简单地通过共享拥有这些资源,而是要通过学习者的努力学习,才能够获取资源所承载的知识,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水平。所以,学习动因是使资源得以共享的最核心因素。

从另外一个角度说,若要更好地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对需求的把握极为重要。如果你所提供的资源根本不是学习者所需要的,同样不能实现共享。就如同一个商家开发和销售一个产品,要摸清它的市场在哪里。《教育信息化十年规划》提出“推进教育信息化应该坚持应用驱动,共建共享”的工作方针,有很强的针对性。有“势差”才会有动力,水往低处流,教育资源的共享也是如此。继续教育资源共享的群体巨大,有在校的学生,有已经就业的职工,有退休的人员,他们有着不同的需求。同一类知识,有的只是作为了解,有的需要深入钻研。学习者的学习偏好也不相同,有的喜欢看视频,有的喜欢读文字,有的喜欢和别人交流。目前的共享资源很多是由高等学校提供,往往不注意学习对象的特点,把本校传统学校教育类型的资源一股脑的拿出来共享,效果自然不好。要根据学习者的需求,多个维度进行设计:不同时间长短,不同内容或内容含量,不同媒体形式,不同层次,不同教学模式的组合。但同时,学校也不可能把共享资源制作的包罗万象,因此学习者要学会选择,挑选适合自己的学习资源学习。所以资源的开发者和学习者的需求对接是共享的一个重要元素。

然后关于质量保证。

优质的资源才可能实现持续的共享。现在网上共享的学习资源鱼龙混杂,有些质量非常低劣。只有共享的资源是优质的,对学习者是适用的,学习者可以从中受益,才能激发学习者继续使用这一类资源的积极性,也才能使共享持续下去。

为使共享资源的基本质量得到保障,政府应该有所作为,我们认为政府的职责应该主要放在两个方面:

第一,扶持品牌。品牌本身就是质量的化身,政府出资,建设一部分优质资源并使其公益化共享。

第二,建立质量保障系统。建立数字教育资源评价与审查制度,确保优质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需要注意的是,政府的监管不能走单纯的由政府组织评估的老路,应该发挥社会参与作用,委托社会组织开展教育评估监测,组织第三方机构开展教育现代化监测和教育满意度测评。

另外,质量认证也是保证远程教育质量的一种有效方式,得到了国际上的广泛认可。质量认证有以下特点:是合格评价,可以全面地评价数字资源或服务,避免木桶效应;是第三方的社会评价;与政府组织的评估不同,质量认证是可持续的,可以不断完善和积累;质量认证既关注结果,也关注过程,可以帮助企业或教育机构健全有效的质量保证体系,改进完善机制;有利于提升数字化资源和学习服务的总体水平;质量认证更便于与国际接轨;有利于今后开展课程认证和学分积累的工作。通过质量认证的共享资源犹如贴上了一个合格标签,使学习者的选择变得容易。

还有就是关于利益机制。

“共享即分享,将一件物品或者信息的使用权或知情权与其他人共同拥有,有时也包括产权”(百度百科)。自从有了知识产权这个概念,包括教育资源在内的知识产权应该就受到了保护。只有当产权的拥有者愿意与别人共同拥有,才可以实现共享。远古时期由于传播技术不发达,共享的问题不突出。只是到了近代,有了录音、电影、录像,特别是有了计算机和互联网,信息资源的复制和传递变得如此便捷,大规模的共享才真正成为可能。由于教育资源的保有不均衡,受教育的机会不均等,教育资源共享其实是一种对教育公平的回应。社会上呼吁优质教育资源要共享,还有期盼对教育进行改革的成分。

但资源共享不是义务,版权要切实受到保护,才能保证各方的合法权益。例如,MOOC中的版权问题是其发展中的一个瓶颈,如何平衡版权利益关系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MOOC中的版权问题和目前数字资源中的共享的版权问题有很多共同之处。版权法对教育资源持“有限共享”,而非MOOC倡导的广义共享的态度。 MOOC的共享性、开放性与版权的私属性和排他性是有矛盾的。MOOC以及其他远程教育课程的版权归属始终是一个各方争论的焦点,焦点主要集中在课程授课教师和高校身上。

因此,在对数字教育资源进行共享时,要对其版权的归属有清晰的认识,以规避版权纠纷,保护教师的创作热情和权益,以及大学或其他资源开发机构对优质数字资源建设的积极性。

记者:现在的资源共建共享还存在哪些不足?

陈庚:的确,数字资源共享发展仍然不平衡,共享仍然有很多困难和问题。国家、地方和学校在推动数字化资源共享方面做出了许多积极的尝试和探索,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共享有一定的效果,但从整体看,共享规模和共享的实际效果却一直不甚理想,尚未取得突破。

应该看到,优质数字资源和课程的共享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学习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设计、媒体应用等教学层面,也涉及到共享渠道建立、学习者对成果的诉求、版权管理等管理层面。应该看到,目前共享的长效机制仍在探索之中。

积极应对变化,优化开放共享

记者:应对未来的教育改革,像我们研发中心这样的资源共享平台要如何继续发展?

陈庚:近年来,在线教育的形式变化很快。新的技术层出不穷,新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如同雨后春笋,慕课、翻转课堂、O2O、大数据等方面的应用快速发展。面对这些变化,研发中心各单位都在考虑如何在已有成绩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把研发中心办得更好。

首先要把公用平台办好。现在小学分平台的注册人数仍然不够多,课程更新缓慢,课程类型主要是小学分通识类课程。为此,要上线一些基础类课程和技术基础类课程,各学校互认的学分要有较大的增长,争取在十三五期间互认学分比例达到10%左右,使课程互选、学分互认的效果更为明显。

其次,要对研发中心外的单位开展广泛合作,拓展影响。现在研发中心主要为合作单位服务,对外的影响力也不够。随着教育信息化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高校和企事业单位都有应用信息化手段开展继续教育的愿望,其中以成人函授教育和国有大企业培训为代表。研发中心要以此为契机,宣传开展信息化教育和培训的优势,切实帮助需求单位因地制宜地解决信息化教育的问题,采取灵活多样的合作方式为这些需求方提供服务。

第三,研发中心计划将小学分课程共享平台改版为MOOC,除了拓展服务外,还向社会免费提供课程,为全民学习做贡献。同时,研发中心还要进一步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学习成果积累与转移的规则和办法,为学习者提供增值服务,也为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搭建立交桥。

第四,不断地进行新技术服务教育的研究与探索。新的技术平台要把大数据应用作为重点之一,通过大数据,为学习者提供个性化的服务,也为管理者提供改进管理、提高服务质量的依据。随着在线学习的普及和深化,对新的在线学习模式的研究也是探索的重点。大规模的网络教育在我国已有17年实践的历程,学习模式也在实践中不断地变化。研发中心有能力也有信心继续引领这一发展,力争能够不断取得突破。随着公用信息系统的日渐完善,一家一户小作坊式的技术体系迟早会被取代,采用云服务模式的公用技术体系为在线教育服务势在必行。作为多个单位的合作体,研发中心最有条件开展这方面的尝试。

最后,在线学习资源和课程学习仍然是最根本的东西。教育部在2015年4月“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中提出,要按照“立足自主建设、注重应用共享、加强规范管理”的原则“建设一批以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为代表、课程应用与教学服务相融通的优质在线开放课程”,“认定一批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在线开放课程公共服务平台”,促进在线开放课程广泛应用。研发中心以此为奋斗目标,努力开发优质的教学资源,推进开放共享,力争使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达到一个新的水平。

本文来自投稿,作者:
本文作者:

1、本文是中教全媒体原创文章,转载此文章请注明出处(中教全媒体)及本文链接。
2、本文链接:http://www.cedumedia.com/i/357.html
3、如果你希望被中教全媒体报道,请发邮件到 new@cedumedia.com告诉我们。

来源:中教全媒体

参与讨论 0

评论前必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