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大学副校长张晓红:新文科发展的“道”与“路”
作者:    浏览:11663
“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新文科理念的提出,是对我国改革开放40多年社会“世情”的及时诊脉与现实回应,也是对未来中国教育“时序”之路的筹谋布局。

以时代发展为指引 新文科建设之“道” 

讨论新文科建设,首先需要明确一个认识论层面的核心问题:新文科“新”在哪里?以此为拓展,进一步思考新文科之“新”与“旧”的关系是什么。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强调,“在新文科建设方面,要适应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新要求,推进哲学社会科学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交叉融合;培养具有新时代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先进文化;培养优秀的社会科学家;通过推动新文科的建设,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学派”。可以看出,新文科建设之“新”是要立足当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国情,面向新的社会需求、新的研究对象、新的研究范式,统之以新时代的中国理论,培养具有时代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具备实际能力、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国际复合型人才。新文科之“新”是扬弃之新,是对传统文科发展经验的继承与创新。它根植于中国自“五四”以来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历史脉络中,是中国教育发展的自我调适与创新,也体现了改革开放后中国融入世界洪流中的自省与变动,是教育的全球视野与本地经验的碰撞与对话。在此背景下,新文科之“新”应以时代发展为指引,以下述四“道”为纲领,以新时代人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做到对“现代社会科学之现代性的克服与超越”。

文以明道——新文科之本。文者以明道,应时代发展之所需。新文科建设的提出与落实,是对21世纪数字化语境下当前国际局势以及我国战略需求认知基础上的精准判断。首先,数字化革命为新文科建设提供技术依托。近年来,互联网、区块链、AI智能等数字技术在社会系统的整体建构与运行中呈现滚动式发酵效应,由此开启了数字教育时代的大门。新兴产业生态产生了对复合型知识体系、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强烈需求,新文科建设应运而生。其次,如果说数字化语境形成了新文科教育的意义之网,那么当前动荡复杂的国际局势则使新文科建设成为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现实之法,构筑起从理念到结果的外在动力。以我国外语专业人才培养为例,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外语学科教育主要以培养技能型语言人才为主。然而,随着我国国际交往的日益密切,对外语人才的需要也不再局限于“语言”这一关,能够精通外国语言文化,掌握相关国际政治、经济、法律等知识的高端国际化复合型人才,成为我国及时应对全球复杂局势、加强民族国家相互交往的基本要素。外语学科要积极求变,以应对当前国际教育发展形势,服务于国家“双一流”建设。最后,我国战略发展需求是新文科建设的内生动力。当前,我们正处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历史方位,新文科建设承担着传播中华文化、提升全民素养、树立民族文化自信的历史使命。

文以载道——新文科之象。新文科之“新”还体现在研究对象的丰富程度。抛开时代进步所产生的新气象,造成这种研究对象繁复的因素还与新文科建设中“大”文科观、“融”文科尺度与“精”文科规划息息相关。

新文科发展是在“大文科观”的指导下,通过“融文科”尺度的多级多类划分,进而实现“精文科”的全面规划。所谓“大文科观”是指打破学科壁垒,以研究对象为主线,整合多学科资源优势,形成学科互补、知识融通的问题导向教育体系。大文科观从思维、知识、文化、能力和技术等维度进行综合考量,力图实现复合型人才的全面培养。

在大文科观的指引下,通过“融文科”尺度的多级划分,使得新文科研究对象在不同学科中得以充分展示。如PPE(Philosophy, Politics and Economics)项目的中国化探索,PPE专业最早由英国牛津大学贝利奥尔学院于20世纪20年代设立,被誉为人文社会科学中最为顶尖的专业之一,在国际上享有广泛的声誉。PPE涵盖哲学、政治学和经济学三个学术领域,历经百年,培养出诸多政商界精英、杰出学者。中国人民大学2015年首创PPE本科实验班,旨在打破学科分割,融会贯通哲学、政治学与经济学三个学科的理论与方法,集古典与创新于一体,培养德才兼备、具有全球视野、充满中国自信的领导型人才和跨学科人才。

基于“融文科”的精细化尺度划分,是为了对新文科专业进行精准化建设。对于“精文科”全面规划的把控,国内高校各有千秋。以深圳大学外国语学院本科教育为例,一直以来贯行的是“5+4+3”精准化培养模式和“一体两翼三类”的课程体系。具体而言,它包括5个基本方向,即英、日、法、德、西语;4个微专业方向,即国际新闻与外事英语、英汉高级口译、国际组织人才培养(法英双语)、英语戏剧;3个特色班,即国际经贸—英语双学位实验班、英西双语、英德双语。所谓“一体”,就是打通院际、系部和专业之间的壁垒,为全校及全院师生提供跨学科修读的一体化课程平台,主要包括一体化跨学院通识课、一体化跨系部平台课、一体化专业复语课程。所谓“两翼”,指的是智慧教学课程模块和特色培养课程模块。所谓“三类”,涵盖创新创业课程、产教融合课程、个性化课程。多年教学实践证明,深圳大学这种融通式、交叉性、复合型的外语人才培养模式,正是大文科观所激发的一种新文科建设小样本。

文技显道——新文科之器。技术革命催生新的社会生长环境,也重建了人类赖以生活的物理空间、虚拟空间、人文空间和生态空间,而空间的碰撞与融合自然也带来了新文科研究范式的转变。随着大数据等网络处理技术进步和移动技术全面覆盖,“技术赋能教育”成为新文科发展之“器”。Python编程技术、大数据采集、复杂网络分析被越来越多的人文社会科学学科所采纳,成为解决社会发展问题的一把利器。以语言文字规范化为例,语言文字规范化普及对现代社会经济发展、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提高现代汉语的国际影响力具有重要作用。以往受到物理空间的限制,纸上书写是保证汉字规范的唯一方式,数字技术发展为语言文字普及打开了“绿色通道”。但人们也应时刻警醒,工具理性在给现代教育带来范式转变的同时,也会引发人的主体性迷思和人类社会的技术化、功利化倾斜,“技术阉割”成为绕不开的悖论话题。新文科建设区别于其他学科的价值还在于解决人类与技术之间的主体性哲学问题以及技术伦理所引起的公众恐慌感,为人类发展寻找一条可持续之路。

文以贯道——新文科之方向。鲁迅先生曾言,教育是为了“避免中国人从世界人中被挤出”。如何不被挤出而立于世界之林?这道出了新文科的发展方向,即创造具有中国特色、阐释中国问题、促进中国社会发展的新理论。

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建设时间久、难度大,需要中国学者长期积累、悉心耕耘,方有创新之可能。目前,国内已有部分新文科在理论建设方面取得成绩。在国际政治理论研究中,关系性(relationality)研究至关重要。中国国际关系学者秦亚青、苏长河等人,将中国式“关系”纳入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的分析范畴,倡导开创与西方主流理论对话的理论体系。另外,北京大学教授林毅夫多年致力于中国特色的发展经济学研究,创立“新结构经济学”,提出了要素禀赋结构决定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进而决定生产力水平和生产关系的观点。这是对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在分析现代经济问题上的一个拓展和创新。可以说,这是一次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再出发,更是以创新理论解决中国经济发展实践问题的成功实验。

新文科建设应尽快构建中国理论发展的四梁八柱,以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搭建中国理论发展的基本脉络,以此应对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乡村振兴、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现实问题。

从创新到转型 新文科建设之“路” 

以时代发展为指引是新文科建设之“道”、发展之准则。从创新到转型,则是新文科建设之“路”、落实之措施。这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学科体制创新之路、学校管理转型之路、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培养之路。

学科体制创新之路。打造系统完善、层级明确、多相融合的人文社会科学教育体系,是新文科体制创新的重点。深圳大学外国语学院学科体制创新依托国家赋予深圳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历史使命以及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的地缘优势,主要从两个方面推进工作。一方面,做强存量,固优势发展之根基。以外国语学院现有资源为基础,做强重点学科的突出优势。发挥语言专业作为深圳地区重要的高级英语人才培养基地的重要效能,持续为国家输送大量高水平外语专才,为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提供强劲动力。另一方面,创新增量,拓外语赋能之潜力,培育外语发展新动能。以外国语学院课程体系为主体,与传播学院、中国海外利益研究院、港澳中心、经济学院、政府管理学院、法学院等共享师资,突出外语赋能发展理念,以“外国语+国际传播”“外国语+区域国别”“外国语+国际关系”“外国语+国际组织”“外国语+国际经贸”“外国语+国际法”为主要探索目标。课程开发和人才培养突出全球治理与中国发展主题,涵盖涉及人类发展的重要议题、国家发展的重大战略,如全球可持续发展、区域国别研究等多领域内容。

学校管理转型之路。具体到高校新文科建设管理层面,确定新文科教育的运行模式、新文科教研评价标准以及构建一支新文科师资队伍等是其中的重点和难点。以深圳大学外国语学院为例,该学院以国际复合型人才培养基地建设为中心,做强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存量资源优势,创新新兴交叉学科区域国别学增量资源,牵头联合校内院系成立深圳大学区域国别与国际传播研究院,逐步探索将外国语学院更名为深圳大学外国语与国际关系学院,最终实现学科发展的创新转型。该学院在整合外国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日语语言文学、西班牙语语言文学4个二级学科方向和荷兰研究中心、中国海外利益研究中心、语言测试与评估中心、拉美研究中心、东亚研究中心、诗歌与戏剧研究中心等各层级研究机构的相关资源基础上,大力培育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和区域国别学一级交叉学科两个博士点,同时还推出特色化学科课程、特色化学术产品等。

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培养之路。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培养是国家战略需要。2021年9月,中央人才工作会议强调,要坚持长远眼光,有意识地发现和培养更多具有战略科学家潜质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在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开展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综合改革试点。深圳要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勇立潮头、奋楫扬帆,就要花大力气培养国际化复合型人才,以前瞻性布局来开拓深圳的未来发展空间,承担起新时代赋予深圳的责任担当和历史使命。

古今贯通、中西联通、学科融通,是新文科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应该是既具有国际视野又洞悉中国国情,既通晓国际规则又擅长跨文化交流,既精通外语又掌握交叉学科知识的综合型人才。深圳大学紧紧围绕国际化复合型人才的内涵特征,在国际化顶层设计、跨学科专业建设、国际化师资平台、国际化课程开发、“后疫情时代”国际化机制创新、国际组织和竞赛型学生群体培养六方面积极创新实践,在深圳率先探索出与国际教育接轨、日渐成熟的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与路径,初步形成了一整套融合世界先进高等教育理念并日渐具有本土化教育优势的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未来,中国新文科建设必然以时代发展为指引,逐渐探索出一条“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的可持续教育路径。我们要紧跟国家对社会产业发展的精准布局,带动高等院校相关学科设置和能力培养,在打牢“先学”基础上,巩固复合型人才的基本学科素质,不断推出有战略性、前瞻性、综合性和可操作性的学科建设体系,奋力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目标。

本文作者:

1、本文是中教全媒体原创文章,转载此文章请注明出处(中教全媒体)及本文链接。
2、本文链接:http://www.cedumedia.com/i/35798.html
3、如果你希望被中教全媒体报道,请发邮件到 new@cedumedia.com告诉我们。

来源:中教全媒体

参与讨论 0

评论前必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