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未来在内容——专访世界银行高级教育及技术政策专家Michael Trucano
作者:    浏览:12662

世界银行高级教育及技术政策专家、全球教育创新领头人Michael Trucano

在瞬息万变的当今世界,关于技术促进变革的畅想如同高速路上川流的汽车从未有尽。教育领域,各式各样的技术解决方案不断在全球涌现。它们是否能真正解决现实问题,成功应对最严峻的挑战?我们该做什么,何时去做,为什么要这样或那样,又该怎样进行?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的教育信息化进程中,我们是否找到了关键所在,问对了问题?正如资深学习技术编辑Wadi Haddad曾经所问,“如果技术是答案,问题是什么?”

近日,中教全媒体采访了世界银行集团高级教育及技术政策专家、全球教育创新领头人Michael Trucano,就教育信息化相关问题进行了咨询。

过去20年间,Trucano亲自指导、参与、评估了50多个中低收入国家的教育技术项目,同时服务于全球多家非营利性组织、政府及奖项委员会,协助各方从“失败”的项目中汲取经验。

教育信息化浪潮中,中国身处何地?

15年前,Trucano首次来到中国,了解我国的教育技术运用情况。此后,他去过北京、上海、杭州等城市,还曾到四川和北方的农村调研。

无论是具备发达国家计算机水平的东部沿海学校,还是十分落后的乡村学校,总结在中国的所见所闻,他认为,中国在教育技术应用领域具备优势。“人们普遍对教育高度重视,另外,中国企业在众多技术产品创新和服务提供方面越来越处于领先位置。这就具备了成功的两大前提。”

虽认为自己关于中国的直接经验十分有限,Trucano在采访中却表示“当前在教育技术领域,没有比中国更令人振奋的地方了”。充沛的活力,飞速的变迁,出色的竞争力,巨大的市场规模,大量信息技术产品在这里生产……所有这一切都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他特别提到了位于北京市海淀区的中关村互联网教育创新中心,对那里为数众多的新兴企业和创新进取的员工表示钦佩。“我跟人家说,如果想看教育技术未来的方方面面,那就去中国。”在博客中他也曾写道:“如果不密切关注今天中国在线教育的发展,你将错过明天有关其他地方发展的重要线索。”

当然,这并不是说中国无需对外学习,只不过它的实践经验确实有很多值得别国借鉴的地方,他补充道。

教育技术应用——共同的问题和挑战

教育技术能从多大程度上解决各类教育存在的问题?学校、师生、家长是否接受并适应相关技术设备?使用成效如何?一直以来,中国各界对于教育信息化保留着诸多疑问。

对此,Trucano表示,教育技术运用其实是全球性的挑战。“在很多地方,技术被看作各类教育问题的‘答案’,实际上却并不确定根本问题是什么。”以至于出现了不少“不好的做法”,比如购买大量硬件设施,然后坐等“奇迹”发生;配备信息化设施之后才开始思考内容问题;未考虑对弱势学生可能造成的影响,等等。他坦言,这些都是在世界各地一犯再犯的错误,只要能避免就已经是“中等偏上”的水平。

那么,如何绕开这重重“陷阱”?Trucano认为成功的关键在于尽量贴近“用户”,包括学生、教师、学校管理人员、家长等。但取得成功的项目往往不是从一开始就计划得天衣无缝,相反,要进行全程的紧密监测,找出哪些起作用、哪些有问题,并及时做出调整改进。他笑称,“如果方向错了,技术也会让你走得更快更远”。这种“摸着石头过河”的方式,才能够更好满足师生的需求。

另外,对于中国教育信息化进程中通常采用的“校企合作”模式,Trucano表示赞同,但同时提醒要注意企业的“市场动机”。“虽然有些公司是出于利他主义和社会责任感参与进来,还是需要有检查和制衡机制,以确保学习者的需求始终被放在首位。”不过,不可否认的是当今技术创新大多源自企业,如果学校和学生不能好好把握利用,的确很遗憾,他补充道。

当政府、学校、企业纷纷呼吁并积极参与到教育信息化进程中来,作为活动紧密相关者的教师却也成了最大的忧心群体。曾经有一位负责教育信息化事务的领导在采访中表示:“四五十岁的教师还用不着担心(被信息化取代),年轻的教师就真的要担心了。”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很多教师的心声——学生的计算机水平比我还高,我会不会出洋相?学生可以利用大量线上资源和先进学习工具进行自主学习,我会不会失业?

对此,Trucano给出了一颗“定心丸”。他表示,新技术的运用会让教师占据越来越核心的位置,而不是被边缘化。不过,技术会改变教师的很多工作,比如,取代一部分传统职能。他指出,目前教师的很多日常工作实际上都和教学无直接相关,比如点名、改卷、准备课件等,技术会帮助他们强化处理这些事务的能力。同时,当学生可以通过计算机获得大量信息,如何帮助他们理解、分析、综合思考所获内容,并指导他们规范使用相关技术手段,这将日渐成为老师们的重要工作。

总的来说,机器能完成的事情最终都将由机器来完成,这是数字化时代无法逆转的现实。但归根结底,Trucano认为教育是“人的事情”,相比开发先进的技术设备,绝大多数时候更大的挑战还在“人”,不少失败也都要归于“人”。

所以,当源源不断的新兴技术在欢呼声和质疑声中进进出出教育领域,是否需要在阵阵喧闹之中保持清醒,不忘初心?目标是什么?如何最好最快实现它?是否时时牢记这些才能突破教育中的种种困惑和困境?

教育信息化,让强者更强、弱者更弱?

在中国这样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度,教育资源分配问题长期备受关注。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推进,关于技术提高教学效率、带来教育变革的赞美不断,但夹杂其中类似“贫困地区学校和师生该怎么办”的呼声也越来越响。

Trucano坦言,生长于知识分子家庭、繁荣地区的孩子因具备信息技术方面的优势条件,从中获益最多。很多时候,新技术投资最先在最可能成功的地方进行,也就是那些具备相关设备、内容、培训、网络连接与技术支持的学校。

此外,正如Trucaco所言,“有时虽说是为了造福贫困人群才进行的教育技术投资,结果却常常不尽人意,甚至是事与愿违。”通常,贫困地区会引进来自经济环境较好地区的教育信息化模式,再加以调整以适应当地情况。一旦不成功,就会成为信息技术与某地“不相干”的把柄而遭人诟病。Trucano指出,许多大规模教育信息化项目好高骛远,却往往忽略了相对实际的目标。最终,弱势群体难以从中有较大获益。

除了硬件设施及技术获取途径的落后,OECD研究人员认为计算机应用技能的差距也让不同群体拉开距离。这个“第二道数字鸿沟”无疑又给偏远贫困地区的师生设置了另一个障碍。

这些是否意味着贫困地区真的不适宜进行教育信息化投资?抑或说,教育信息化真的会让强者更强、弱者更弱?马太效应会在教育领域上演?

Trucano认为不尽然,表示有一些“亲贫方法”可供学校进行教育技术运用。比如,肯尼亚首都内罗毕的人们发明了BRCK连接设备,成功应对了当地的电力和网络难题;UNICEF在乌干达的工作人员发明了MobiStation太阳能“行李箱课堂”,利用投影仪和大量离线资源就可进行教学。此外,他还倡导“老技术新应用”,即创新使用收音机、电视机等已经具备的工具设备,再由老师指导进行相关教学活动。亚马逊的交互式教学电视机已为没有老师地区的孩子送去了知识,而宝莱坞的“同语字幕”项目也帮助众多“低文化水平”的印度民众提高了阅读能力。目前在教育领域运用日渐广泛的是手机,用户普及率高且操作方便。

不过,Trucano断言,教育的未来在内容而非承载内容的“容器”,建议按照本地实际开发适用的课程和工具。另外,他建议在进行教育技术项目规划时要考虑马太效应并制定相关应对措施。在此基础上,他强调,贫困脆弱地区更应做好“可持续”发展的准备,以应对随时可能出现的设备故障、外部支援退出等情况。

如同教育领域存在的其它诸多问题,如何科学、有效地实现教育技术的公平、可持续运用将是未来很长时间的一个讨论焦点。“显然我们还不具备完备的解决方案。但至少希望我们能越来越善于问对的问题,”Trucano表示。

本文作者:

1、本文是中教全媒体原创文章,转载此文章请注明出处(中教全媒体)及本文链接。
2、本文链接:http://www.cedumedia.com/i/3661.html
3、如果你希望被中教全媒体报道,请发邮件到 new@cedumedia.com告诉我们。

来源:中教全媒体

参与讨论 0

评论前必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