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科技大学党委书记李凤亮:以新文科建设大力推进创新人才培养
作者:    浏览:12889

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强调,要用好学科交叉融合的“催化剂”,加强基础学科培养能力,打破学科专业壁垒,对现有学科专业体系进行调整升级,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加快培养紧缺人才。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围绕“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等方面又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心怀“国之大者”,积极推进新文科建设,着力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时代创新人才。

创新人才培养是一流大学建设的首要任务

一流大学是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地,必须强化使命担当,产出一流学术成果,培养一流创新人才,支撑创新型国家和科技强国建设。

创新人才培养是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必然要求。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科技创新是其中一个关键变量。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呼唤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一流大学更是责无旁贷。在“两个大局”背景下,一流大学要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应国家之所需,坚持“四个面向”,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创新团队。

创新人才培养是知识生产模式变革的必然要求。新型知识生产模式强调知识生产主体的多元性、网络性与耦合性,知识创造发生在多元创新主体的互动与耦合之中,并在此过程中形成创新生态系统。当前,学科发展呈现高度分化基础上的高度综合趋势,“交叉学科”越来越受到关注,已成为我国第14个学科门类。一流大学要打破传统学科组织界限,探索构建有利于学科交叉合作、有利于解决复杂问题的新型组织结构及其制度体系,培养适应新型知识生产模式的创新型人才。

创新人才培养是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必然要求。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对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更多新要求。大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自主获取知识和融汇跨学科知识的能力,对于未来高水平、可持续发展愈加重要。同时,我国经济社会进入新发展阶段,厚基础、宽口径、专业化、创新型的复合型人才成为新的时代需求,“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正是在这一新的历史语境中提出的人才和学科发展新方略。

今年2月,南方科技大学、上海科技大学正式进入“双一流”建设高校行列,这既是国家对新型研究型大学的肯定和信任,也赋予了我们更大的使命和责任。新型研究型大学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变量和增量,要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持续探索,用实践回答好“钱学森之问”。

新文科建设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路径

2019年,教育部、科技部等13个部门联合启动“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要求全面推进新文科建设。之后,教育部新文科建设工作组发布《新文科建设宣言》,对新文科建设作出全面部署。新文科作为新形势下对传统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反思,对培养创新人才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以人格教育提升人才的文明素养。立德树人是一个整体。创新人才不仅专业上要拔尖,更要思想进步、品德高尚、人格健全。新文科建设的首要指向就是以人为本,汲取中外优秀文化,夯实学生的人文之基。要牢牢把握哲学社会科学的价值导向,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提升学生的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结合专业教育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打造“现代科技与家国情怀”“改革创新与先行示范”“红色基因与时代使命”特色思政课程体系,努力把学生培养成“大写的人”。

以跨界融合提升人才的知识结构。人类知识与技术的产出进入了新时代,交叉融合、渗透创新成为新的方式与特征。顶尖科学家往往具有丰富的人文知识,今天的高等教育亦更加强调知识的跨界性和人才知识结构的完整性。近年来,新型研究型大学在人才培养的改革上,已经陆续开展了“完全学分制”及打破专业边界的“创新班”“试验班”等诸多模式。此外,南方科技大学还正在“科技人文与城市文明”跨界融合的方向上,在科技哲学与科学伦理、科技考古与文化遗产、科学教育与艺术科技等领域积极探索,以期为科技插上文化的翅膀。

以全人教育提升人才的创新思维能力。无论是古代的君子“六艺”,还是今天强调的“德智体美劳”,追求的都是全人教育。全人教育的核心是尊重人的发展潜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新文科建设不仅重视知识传授,更要成为思想创生的主要平台,借助通识教育这一重要抓手,不断提升学生的归纳推理、独立思考、价值判断、语言与沟通等能力。要坚持以问题为导向,注重问题从发现到解决的全过程思维培训,引导学生成为具备思辨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的人。

不断完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用好学科交叉融合的“催化剂”,逐步形成“通识教育+专业教育”的育人特色,培根铸魂、启智润心,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富有责任感的公民和全面发展的人。

持续优化培养创新人才的体制机制

新文科之新在于创新。建设一流大学,关键是要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一流理工大学应基于人才培养的内生性需求,不断完善新文科创新人才培养的体制机制。

调整优化学科专业设置。学科专业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和载体。教育部在6月14日的新闻发布会上透露,我国组织开展了新一轮学科专业目录修订工作,新版目录即将印发实施。事实上,学科专业目录既有它的规定性,也有一定的滞后性。优化学科专业目录的关键,在于一定程度上是否允许高校自主设置一级、二级学科。现阶段,理工类高校的新文科,基本都是文理工医交叉特色的新文科。要赋予其更大的学科专业设置的自主权,支持文科和理工医科交叉的多学科融合研究,以高质量的新文科研究成果回报社会。

加强通识课程系统规划。课程建设是一流大学创新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在今年5月举办的特色文科通识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学术研讨会上,有学者对比了中外12所高水平大学的通识教育课程设置,境内大学文科通识课程所占的总学分比重仅为7%~ 8%,而境外大学则基本维持在25%。我们要进一步增强跨界融合意识,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设计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新文科课程体系、教学大纲和相关课程,做好文科通识课程的整体规划。同时,要强化课程的实践导向,开设文科实验室、教师指导课等,健全科研实践和创新实践体系,从根本上增强大学生跨领域知识融通能力、人文素养与创新创业实践能力。

改革人才培养评价导向。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人才培养的评价是一个系统工程,应按照《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要求,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完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新文科有其差异性和复杂性,以及科学与价值的双重性,更要建立常态化长周期的评价制度,注重定量分析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加强人才培养过程质量评价,健全在学质量与毕业质量相结合的学生质量评价体系。

一流理工大学必须有一流的新文科教育,在理、工、医的基础上,成立人文社科、创新创业、创新创意设计等学院,持续推进“人才培养卓越计划”,推动基础理论、应用技术和人文学科交叉融通,才能培养出具有“家国情怀、全球视野、综合素养、创新能力”的一流创新人才。

来源:《学习时报》

本文作者:

1、本文是中教全媒体原创文章,转载此文章请注明出处(中教全媒体)及本文链接。
2、本文链接:http://www.cedumedia.com/i/36719.html
3、如果你希望被中教全媒体报道,请发邮件到 new@cedumedia.com告诉我们。

来源:中教全媒体

参与讨论 0

评论前必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