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2022 年《“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所述,国家打造繁荣发展的数字经济,关键之一即有序推进基础设施智能升级,高效布局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到 2025 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将达10%。
国家对人工智能产业的重视,指引与激励校企加速人工智能人才培养,弥合行业所需的人工智能领域人才缺口,增强我国经济整体实力,实现民族伟大复兴。
最近两年,教育部公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中,新增备案专业数量最多的学科依然是人工智能。人工智能热势从高校竞相建学科、建学院、建联盟等的行动中传递出来,也从中教全媒体连年举办人工智能类论坛、研讨会,现场全国嘉宾云集的场面中反映出来。
著名的美国斯坦福大学人工智能研究中心尼尔逊教授称:“人工智能是关于知识的学科――怎样表示知识以及怎样获得知识并使用知识的科学。”人工智能是研究人类智能活动规律,代替人类实现工作流程的自动化操作。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构建新型的人工智能+社会,其与教育的结合,也让教育教学活动增效提质。
从0到1新建人工智能专业,再到新建人工智能院系,高校需要相关教育基础。2005年北京邮电大学开始筹建人工智能专业,2018年,该校成立人工智能研究院与人工智能系。该校人工智能专业按照毕业生就业方向制定教学计划,从人工智能共性基础知识、学科基础知识、应用与伦理类知识三大方面构建学生的专业知识体系。在生源量与教学资源达到一定程度后,该校人工智能专业升级为系。如今,北京邮电大学已经成立人工智能学院,该校人工智能专业建设素质不断提高、能力不断增强,对外大力践行校企合作,持续为社会培养优秀毕业生。
近年来,建设人工智能学院的高校如雨后春笋,批量涌现出来。如今,全国众多高校成立人工智能学院、研究院或交叉研究中心,培育人工智能创新研究团队和专门高级人才。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等等成立人工智能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深圳大学、西南大学、北京工商大学、武汉纺织大学、重庆文理学院、河南科技学院等等各地高校纷纷成立人工智能学院。
值得一提的是,部分高校建设人工智能“全国首个”案例。“双一流”高校华中师范大学启动全国首个人工智能教育学部,为该校人工智能专业建设整合资源、统筹方向,打造该校人工智能教育创新示范区,致力于建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人工智能学科。2021年,由山东省教科院和山东师范大学联合科研院所与山东院校等成立全国首个“师范院校人工智能教育联盟”,联盟发挥各方在科研、技术、教学等领域的优势,推进人工智能教学场景的研究与实践,为未来智慧型社会发展提供教育人才储备。
人工智能在各大高校发生着各种化学反应,产学研人工智能协作体这种人工智能教育新形态的出现,为高校深化人工智能教育改革提供了诸多可能。
切实推进人工智能教育,培养卓越的人工智能人才,助力我国取得与世界经济竞争的主动权。国家印发《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关于“双一流”建设高校促进学科融合 加快人工智能领域研究生培养的若干意见》,开展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试点地区和高校,召开国际人工智能与教育大会等,支持高校加强人工智能建设,打通校企人工智能建设国际视野,推动我国人工智能建设迈上新台阶。筑牢人工智能人才之基,运用人才研发创新成果,为企业发展注入强劲动能,成为一条激活我国科创引擎的链路。
曾几何时,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提出了著名的李约瑟难题:“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钱学森发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徐匡迪提问“中国有多少数学家投入到人工智能的基础算法研究中?”
这些问题放在当下仍具有思考意义。教育从业者们对我国教育的认真思考,乃至痛陈利害,鞭策进步,都以人才强国、科技强国为出发点,督促高校完成人工智能与高校教研的深度结合,让莘莘学子享受人工智能发展红利。透过现象看本质,如果高校采用先进的模式培养一批批主动创新的人才,我国产业引领世界水平的想象力将更广远。
面对国际经济形势变化,抓住第四次工业革命发展机遇,全力建设教育+互联网新基建,是当前我国教育界的重要抉择。可喜的是,重塑行业业态的事业并非高校一方在努力,来自企业的支持也让国家培养人工智能人才充满信心。
戴尔科技与知名高校通过中教全媒体直播平台联合开展“人工智能教育线上公开课”,双方强强联合为人工智能教育赋能。其中,戴尔科技与大家分享戴尔科技内部在产品与运营层面广泛应用人工智能的案例,及为全球各行业众多用户提供AI基础设施解决方案及服务的业务,提升了大家的认知水平。
“飞天云”系列师资线上培训班背靠阿里云天池平台,为培训人工智能师资提供了强大支持。该平台的竞赛课题主要解决实际场景中的业务痛点,已成功运作跨全球98个国家和地区、覆盖50万数据开发者、总计达200余场的高规格数据类竞赛,涉及不同行业,拥有丰富的数据资源,具有深厚的实战积累。
华为任正非曾签发一份8名顶尖学生的年薪方案,该事件一时间热度高涨。虽然他们是应届毕业生,但华为为他们开出的年薪十分优渥,最低年薪为89.6万元,最高为201万元。有人称,这与他们所学专业多与人工智能等领域有关,偏实战型,华为重视科技创新,更愿意花重金留住拔尖人才,促成其研究成果的产业化转化,打赢未来的技术与商业战争。
加快人工智能建设是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一部分,它的成功建设将强化我国的大国地位,为我国赢得更加多元化的发展机遇。
如今,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已经推广至我国部分中小学,但其中存在教育隐忧。以大数据在学生评价中的使用为例,部分学校通过在教室、食堂、校门等多个场景安装人脸识别与打卡系统,监控学生全周期的活动轨迹与信息,对学生进行评价。这种做法涉嫌侵犯学生隐私,并不是人工智能在学生评价中的最佳应用场景。
而部分学校通过老师对学生学习生活的写实、评价,学生自发上传学习记录采集相关信息,进而利用机器展开大数据分析,这种做法坚持了教育伦理,没有把所有工作全盘交给机器,发挥了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评价中的主动性。熊丙奇认为,这就是“人工智能+教育”的正确打开方式,既充分发挥了人工智能在推动教育变革中的潜能,又最大程度考虑了学生们的感受,维护了他们的合法权益,这种理念和做法理应在更多学校进行推广和普及。
人工智能在大学中的应用,除了引发人们对教育伦理的思考,还有对人才创造力的反思。1921年,爱因斯坦在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后首次到美国访问,留下一句特别有名的话:“大学教育的价值不在于记住很多事实,而是训练大脑会思考。”
对于这句话,清华教授钱颖一记忆深刻。大学为培养学生设置了很多知识框架,出于短期功利主义的心态,学生并不会在持续的挫败感中继续挑战这些知识框架,而是发论文、申请专利、公司上市,造成了对他们好奇心与想象力的遏制。
如果学生只知道背诵知识框架,而没有训练大脑会思考,那么他们的思维不开放,缺乏创新理念,甚至从事的工作会被人工智能取代。人工智能通过深度学习,也能掌握大量知识,但它们没有创新能力。这要求大学推进教育教学体系变革,变死记硬背式学习为探究式学习,激发学生创新意识,让学生在不断突破与反思中取得学习成果,成为国家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探索人工智能未来,掌控人工智能先机,政府、校企、行业组织等主体均有不同的职责,大家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对人工智能的认知,也获得了推动人工智能发展的最新经验,或者遇到了阻碍人工智能发展的问题等。2022年8月1-3日,中教全媒体将在厦门举办2022(第三届)中国人工智能教育大会,届时欢迎来自全国各地的嘉宾共商人工智能教育发展大计,为行业培养领先的人工智能领域人才,让人工智能更好的改变教育、改变社会。
评论前必须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