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副校长曾嵘:直面国家重大需求 坚持“有组织科研”导向
作者:    浏览:14410

2021年4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到清华大学考察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我国高等教育要“心怀‘国之大者’,把握大势,敢于担当,善于作为”。清华大学始终把服务国家作为最高追求,把攻克国家亟需的重大科技难题作为光荣使命,以“四个面向”为根本遵循,努力做到“科研创新成果与国家发展需要丝丝相扣”。2012年以来,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总数和一等奖数量位居全国高校首位,高水平论文质量大幅提升,38项创新成果入选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在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的实验发现、揭示RNA剪接的关键分子机制、空间网络通信、固有安全的先进核能技术等方面取得一批重大原创性成果,形成了一些有效做法和经验。

一、坚持把服务国家作为最高追求

主动请缨、为国担当,2018年12月成立航空发动机研究院,聚焦“基础理论、人才培养、关键技术、前沿探索”,矢志围绕航空发动机关键技术开展基础性、前瞻性研究。2020年4月成立万科公共卫生与健康学院,快速响应、积极作为,布局公共健康政策与管理、大健康、健康大数据、预防医学等学科方向。2021年4月成立集成电路学院,自主创新、攻坚克难,聚焦7nm及以下工艺节点“大尺寸高性能计算芯片”“先进工艺技术”“EUV光刻以及下一代光刻技术”三个“硬骨头”领域,统筹协调校内外资源部署攻关,打造自强之“芯”。2021年9月成立碳中和研究院,凝心聚力、乘势而上,围绕低碳发电与动力、新型电力系统、零碳交通、零碳建筑、工业深度减排技术、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封存与碳汇、气候变化与碳中和战略等方向进行重点攻关,围绕“双碳”目标践行清华使命。

二、坚持“有组织科研”鲜明导向

服务国家重大需求,必须深入推进有组织科研,克服单打独斗、资源分散的弊端。清华大学核研院始终坚持“大团队攻关,多学科交叉”的科研组织模式,三代人、数百位科学家,历经30多年艰苦努力,在世界范围内率先实现了第四代核电技术落地,示范工程于2021年12月20日首次并网发电,实现了我国以固有安全为主要特征的先进核能技术从“跟跑”“并跑”到“领跑”的飞跃。张林琦教授多年来深耕HIV、SARS等传染病病毒研究,新冠疫情爆发后,学校基于其长期的科研工作积累,迅速组织其与结构生物学、人工智能等领域教师组成跨院系、跨学科的联合攻关团队,领衔研发成功了抗新冠病毒抗体组合药物,于2021年12月获得国家药监局应急批准上市,本月7号首批抗体药物实现商业放行。

这两项成果都是长期的科研积累、有力的团队建设和稳定的资源支持共同促进的结果,初步验证了通过集中目标、集中力量、集中资源,开展新型举国体制下的“有组织科研”,对于解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有效性和必要性。2021年2月,学校党委研究制定了《关于完善和发展大学创新体系的若干意见》,明确要强化面向重大问题的“有组织科研”,推动学科“大交叉”、组建“大团队”开展科技攻关。

三、坚持“面向长远、点面结合”谋篇布局

通过广泛调研、系统论证,学校党委于2021年底制定实施了《清华大学2030创新行动计划》,围绕打造基础研究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加强顶层设计,构建“点面结合”的工作格局。在“点”上,面向前沿科学方向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布局。包括:在基础研究方面,强化对数学、天文、量子信息、分子科学、生命医学等方向重大科学问题进行前瞻部署;在关键核心技术方面,围绕空间网络通信、脑科学、人工智能、新材料等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进行重点部署,力争抢占事关长远和全局的科技战略制高点。在“面”上,加强各类平台基地建设,为开展科研攻关提供长期稳定有力的支撑和保障。包括:统筹推进重点科研机构改革,大力推动全国重点实验室重组,积极推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创新科研平台优化整合;持续建设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制定《清华大学关于支持国家实验室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建立起教师双聘、研究生培养、知识产权归属和权益分配等机制;探索交叉融合、虚实结合的科研组织模式,围绕脑科学、人工智能、大数据、医工结合等陆续布局10个校级跨学科交叉研究机构。

清华大学的发展离不开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离不开教育部等上级部委的正确指导与大力支持。我们将持续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和对清华大学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保持定力,形成合力,久久为功,不惧困难,切实成为服务国家发展的战略科技力量,为加快实现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出清华人应有的贡献。

来源:高校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推进联盟

本文作者:

1、本文是中教全媒体原创文章,转载此文章请注明出处(中教全媒体)及本文链接。
2、本文链接:http://www.cedumedia.com/i/36884.html
3、如果你希望被中教全媒体报道,请发邮件到 new@cedumedia.com告诉我们。

来源:中教全媒体

参与讨论 0

评论前必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