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玉波:构建以质量贡献为导向的高等教育评价体系
作者:    浏览:13997

教育评价改革是一项世界性、历史性、实践性的难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论文、唯文凭、唯帽子”,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标准,努力构建以质量贡献为导向的高等教育评价体系。

确立一流标准

要构建这一评价体系,首先要确立一流标准。对此,要着眼世界一流,学习借鉴世界各个大学的成熟经验,在全球范围内寻找坐标系,同台竞技,不自说自话,不做井底之蛙。要坚持中国特色,探索高等教育评价的中国道路和中国模式。高等学校应该为社会解决诸多实际需求,为国家培养大批栋梁之材,为世界的进步做出巨大贡献。构建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世界水平的高等教育评价体系,要坚持四个标准。

一是培养一流人才,把人才培养质量作为首要标准。一所大学办得好不好,主要是看培养的学生优秀不优秀。一流大学应该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从中涌现出一流的符合社会发展的能工巧匠、学术大师、治国良材,只有培养出这样的人才,才是世界公认的一流大学。

二是产出一流成果,把对国家对社会的贡献度和国内外的公认度作为重要考量。一流大学的成果应该表现在破解世界科技难题、满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现实问题等多个方面,特别是要攻克关键核心技术,搞出独门绝技,只有产出这样的结果,才能够回应国家和社会的重大关切。

三是发挥一流影响,把形成的重大影响力作为最高评价。一流大学的影响源自于大学文化的沉淀和积累,表现为对高等教育现代化趋势的引领。要以长远的眼光、历史的视野审慎一所大学对国家、民族所做的贡献以及对推动人类文明进步所产生的影响。只有带来这种影响,才能够引领和改变世界。

四是办好一流本科,把一流本科教育作为立校之基。大学教育的质量很大程度上体现为本科教育的质量。世界一流大学无不是以高水平的本科教育为主要标志,没有高质量的本科,建设一流大学就缺乏根基。一流大学的本科教育应该在领导精力、师资力量等方面具有充足的保障,使本科教育和人才培养真正成为大学的底色和第一使命。只有办好这样的本科教育,才能让学生和家长对学校充满向往,提升教育吸引力。

坚持瞄准世界一流标准

与适应本国实践特色相统一

构建这一评价体系既要瞄准世界一流标准,又要适应本国实践特色。2020年10月,党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个关于教育评价体系改革的文件,是着力解决我国教育评价问题的一次重大制度突破和体制创新。

构建新的教育评价机制,要树立重师德师风、重真才实学、重质量贡献的价值导向,不能仅仅围绕一些大学排行榜和指标体系转,更不能只在这里面找兴奋点,而看不到发力点。要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根本标准,把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作为核心内容。对学校,不再简单以升学率来评价;对教师,不再简单以项目内容来评价;对学生,不再简单以考试成绩来评价;对用人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不再简单唯名校、唯学历是举。

破“唯”,破的是唯一,但不是不要。要特别注重破立结合,以立促破。比如,在破除唯分数方面,破的是将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立的是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重点考察其综合素质,回归育人的本质。在破除唯论文方面,破的是把论文作为教师评定职称、发展晋升的核心指标,立的是引导教师潜心教书育人,把论文写在中国教育实践的大地上,彰显对国家和社会的价值追求。

坚持教育自信

构建这一评价体系,要坚持教育自信,绝不能被国外的排名指标牵着鼻子走,更不能对其简单套用甚至完全依赖。我国的大学,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和特色,从其自身的评价体系,能够看到培养一代又一代为国解难、为国分忧、为国尽责、国之大者的卓越贡献;能够看到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解决关键核心技术的重大突破;能够看到适应新发展格局需要,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责任担当;能够看到坚持胸怀天下,始终关注人类前途命运的大国情怀。因此,学校过于追求排名,过度看重规模数量,是一种短视的功利行为,且不符合教育和人才培养的普遍规律。

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构建以质量贡献为导向的高等教育评价体系,需要我们脚踏实地,持续探索。唯有如此,我们才能提升教育治理能力和水平,朝着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宏伟目标迈进!

来源:《基础教育参考》

本文作者:

1、本文是中教全媒体原创文章,转载此文章请注明出处(中教全媒体)及本文链接。
2、本文链接:http://www.cedumedia.com/i/37463.html
3、如果你希望被中教全媒体报道,请发邮件到 new@cedumedia.com告诉我们。

来源:中教全媒体

参与讨论 0

评论前必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