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院长专访 | 湖北文理学院计算机工程学院院长杭波:坚持内涵建设与创新发展,培养高质量工程应用型人才
作者:    浏览:13006

​湖北文理学院计算机工程学院院长 杭波

湖北文理学院位于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湖北省襄阳市,地处诸葛亮的故居—古隆中。湖北文理学院计算机工程学院多年来坚持应用型办学定位,坚持内涵建设、创新发展,以一流专业建设为基,不断培养高素质工程应用型人才。近日,中教全媒体采访了湖北文理学院计算机工程学院院长杭波教授,就学院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校企合作等话题展开对话。

走内涵式发展道路 提升一流专业建设水平

中教全媒体:计算机工程学院有哪些办学特色,形成了怎样的办学格局?

杭波:近年来,计算机工程学院不断培育“开放、和谐、创新、严谨”的学院文化,坚持应用型办学定位,坚持内涵建设、创新发展,以做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为主攻方向,坚持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与行业应用需求,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和应用创新,实现学院事业高质量发展。

学院专业建设水平不断提高。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获批省级一流专业、省级优秀教学基层组织,开设有“卓越工程师实验班”。软件工程专业获批“湖北文理学院荆楚卓越人才协同育人计划”、校级一流专业,物联网工程专业获批校级一流专业。

在产教融合方面,学院与省内外十多家行业企业长期开展校企深度合作,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其中襄阳软件园为省级协同培养单位。学院是教育部计算机教学指导委员会系统能力培养试点单位,省级服务外包人才培养(训)基地。

在课程建设方面,近年来学院课程建设水平、教学质量不断提高,计算机工程学院教学工作遵循“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原则,在全院教师的努力下,目前我院有离散数学、计算机组成与体系结构、计算机系统工程实践3门课程被评为省级一流课程。单片机原理与应用、数字逻辑、数据结构、程序设计基础、软件需求分析、操作系统、嵌入式系统原理与应用、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网络安全基础、Java EE框架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基础11门课程被评为校级一流课程。

在学科科研平台与团队方面,学院拥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获批湖北省优势特色学科群(支撑学科),拥有“高可靠、可信服务组合的研究与应用”湖北省高等学校优秀中青年科技创新团队,建有湖北省农业大数据处理技术研发与应用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湖北省生产力促进中心和湖北省农村信息化中心襄阳分中心、云计算协同创新中心、湖北省引智创新示范基地、湖北省系统节能与智慧能源企校联合创新中心、异构大数据襄阳市重点实验室等省市级科研平台,襄阳市计算机学会挂靠学院。

师资队伍方面,学院坚持引进与培育相结合,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现有教师53人,其中有教授8人,副教授23人;有博士27人,硕士21人;现有国务院津贴专家1人,省级人才高层次人才3人,产业教授1人,外聘湖北省“百人计划”学者1人。拥有硕导33人,外聘硕导12人。专任教师大多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日本早稻田大学、美国克莱姆森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高校,拥有多媒体信息处理、多源异构大数据处理、智慧农业、智能制造、智能交通、人工智能、网络舆情、网络数据挖掘、大数据处理图像处理和计算机视觉等多学科背景。

中教全媒体:学院在一流专业建设方面做出了哪些努力?

杭波:学院以一流专业建设为导向,提升内涵建设水平。学院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紧扣国家发展需求,主动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面向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探索专业改造升级的新方向,逐步形成了新的课程体系;以一流专业建设和专业认证为抓手,按照OBE理念进行专业综合改革,完善课程达成度评价机制、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机制及持续改进机制,以优质在线开放课程资源应用和建设为切入点,培养高素质的工程应用型人才。学院不断深化信息技术与教学的融合,深挖课程思政元素,紧紧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按照“两性一度”的要求,加强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材等方面的改革与建设,教师已普遍能够采用MOOC、PTA等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教学,程序设计基础、数据结构、数据库等课程开始利用PTA等线上平台开展期末考试。

十多年来,计算机类在校学生人数由十年前的不足700人,到现在突破1400人。2013年开设物联网工程专业;2014年开展大类招生、大类培养工作。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先后获批“湖北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湖北省高等学校战略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湖北省普通本科高校“荆楚卓越人才”协同育人计划项目”、省级一流专业、省级优秀教学基层组织、校级特色专业,开设有“卓越工程师实验班”。软件工程专业获批“湖北文理学院荆楚卓越人才协同育人计划”、校级一流专业,物联网工程专业获批校级一流专业。近年来获得湖北省第七届优秀教学成果奖三等奖1项,湖北文理学院第八届优秀教学成果奖2等奖1项,3等奖2项,湖北文理学院第九届优秀教学成果1等奖1项,2等奖1项,3等奖2项,获批省级一流课程3门,校级一流课程11门,出版教材4部。

学院以应用实践能力提升为导向,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学院深化校企产学合作体制机制建设,与省内外十多家行业企业长期开展校企深度合作,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其中襄阳软件园为省级协同培养单位。获批教育部校企业协同育人计划项目31项。2016年获批教育部计算机教学指导委员会系统能力培养试点单位,省级服务外包人才培养(训)基地。三年来依托省级外包人才培训基地,积极申报省级外经贸发展专项建设项目,批获批建设经费近百万元,用于支持实践教学,获批校级示范性实践教学基地2个。

学院高度重视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近五年来获高校移动互联网应用开发创新大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物联网设计竞赛二等奖、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二等奖等国家级奖59项,省级奖项285项,省级优秀学士学位论文37篇,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3项,省级大学生优秀科研成果2项,大学生论文、公开发表作品成果15项,大学生专利、软著类知识产权类成果11项;学生参加CCF CSP、PAT认证、软考报考和通过人数逐年上升。计算机公共课教学质量不断提高,2022年上半年计算机等级考试通过率高出全省平均通过率8个百分点。每年都有多名学生考取双一流等高校的研究生,毕业生就业率、平均薪资水平和就业整体质量位居全校前列。

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培养高质量工程应用型人才

中教全媒体:学院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杭波:(1) 构建基于卓越目标的多维度多层次化的计算机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平台

多维度多层次化的计算机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平台由保障机制、实践创新活动和能力评估三层结构组成。在学院的相关政策的保障下,依托大学生创新基地、教师团队和企业实践基地进行总体规划。大一分流后为了突出个性化培养,调动学生对专业的兴趣和热情,我院选取35人左右实践操作能力强且综合素质高的学生组建卓越班,卓越班的每一位学生都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和技术优势选择不同的 活动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比如参加各种学科竞赛、科技创新团队、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校企联合研发等实践活动,这些活动之间相互促进,并从中孵化挑战杯、软件杯、蓝桥杯、大数据等竞赛项目,同时再把基于学科竞赛、科研项目的内容有选择地融入到计算机相关课程的实践教学中,这种相互促进、相互循环的机制全面推动并加强了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2) 形成创新能力为导向的层次型卓越工程师的实践教学体系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项目为主线,工程型项目为载体, 形成“ 以创新能力培养为导向” 的层次型卓越工程师实践教学体系。该体系包含四个层次的能力培养,分别是基础实践能力、工程实践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专业实践综合能力训练,构建了由理论到实践、由基础到专业、由应用到创新的一整套循序渐进的实践教学体系,全面加强学生的工程实践训练,提升学生的学科竞赛能力。卓越班学生自第二学期开始,即进入全覆盖式、层次型、基于竞赛驱动的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大一阶段以计算机基础教育为主,重点强化学生的基本编程技能,可引导学生参与院级、校级程序设计竞赛及其他课外科技立项活动;大二、大三阶段通过计算机核心课程、专题训练及专业实训的系统学习,学生不断强化综合应用开发能力和实践能力,可选拔参加挑战杯竞赛、 ACM 程序设计竞赛、 中国软件杯、 互联网+创新创业项目等高级别的核心竞赛; 大四阶段则在校外实践基地进行专业实习和实训。

(3)校企合作深度融合,推动产、学、研、竞四位一体的创新教育改革

为推进校企之间的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通过深化校企合作,实现产、学、研、竞相结合的创新改革,长期与北京学佳澳教育科技有限公司、达内时代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北京普开数据技术有限公司、广州粤嵌通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建立战略教育合作关系,与达内集团共建软件外包服务与人才培养基地,与甲骨文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合作共建实习实训基地。通过校企合作拓宽实践内容,使得实践教学内容与科研、工程和社会应用实践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良性互动的实践教 学方法。在产、学、研、竞四位一体的培养模式下,围绕科技创新实践活动,重点训练学生“动脑”(项目立项) 、“动手”(项目实施) 和“动口”(项目答辩) 的“三动能力”,实现实践教学与创新教育相结合、人才培养与竞赛实践相结合、科技竞赛与工程训练相结合的“ 三结合”协作共赢局面。

中教全媒体:学院是如何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在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方面如何重点发力?

杭波:学院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一流专业建设为主线,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抓手,以优质在线开放课程资源应用和一流课程建设为切入点,以荆楚卓越人才协同育人计划项目为平台,培养高质量的工程应用型人才。主要举措有:

(1)以“一流专业”建设为导向,持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全面落实“以本为本、四个回归”。坚持立德树人,把课程思政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以工程教育认证工作为抓手,按照OBE理念进行专业综合改革,进一步完善课程达成度评价机制、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机制及持续改进机制,按照认证标准组织教学活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获批 “湖北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湖北省高等学校战略新(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湖北省普通本科高校“荆楚卓越人才”协同育人计划项目”、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

(2)对标一流课程建设标准,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

深化信息技术与教学的融合,深挖课程思政元素,紧紧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按照“两性一度”的要求,加强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材等方面的改革与建设。以《计算机组成与体系结构》课程教学改革为试点,获批教育部计算机教学指导委员会系统能力培养试点单位,已有三门课程被评为省级一流课程。

(3)互惠共赢,深化校企产学研合作体制机制建设

完善企业驻校工程师管理办法和教学质量奖惩办法,与企业建立长期的共建课程、师资共享、技术研发等制度,指导、协调、支持产学研深度合作。获批省级服务外包人才培养(训)基地和一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

(4)多措并举,积极推进创新创业工作

学院出台了一系列制度文件,鼓励和资助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职业资格认证考试,学生参加学科竞赛、考级考证的积极性大幅提升。学科竞赛中,加强了院内选拔、赛前集中辅导,获奖数持续增长。学生参加学科竞赛获得国家级奖励54项,其中一等奖4项,二等奖17项、三等奖34项;省级奖励286项,省级一等奖51项、二等奖86项、三等奖149项。申请实用新型专利或软件著作权登记共计33项,发表论文35篇,荣获2项湖北省大学生优秀科研成果奖。获批7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15项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

在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方面:

(1)加强领导,高度重视创新创业工作

学院高度重视学生创新创业工作,成立院长担任组长的创新创业工作领导小组,实施创新创业工作“一把手”工程。定期召开创新创业工作会议,组织动员、研究部署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结合学院专业特色,制订、完善《计算机工程学院资助学生参加职业资格考试工作方案》、《计算机工程学院学生课外实践与创新活动实施细则(修订)》、等规章制度。

(2)构建专创融合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新生态

学院认真修订2019教学大纲,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渗透到教育教学各环节,构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新生态,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为帮助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在新生入学教育中,及时融入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进行专业课程、专业发展相关讲座,开展职业生涯发展教育。结合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创新创业大赛等,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

(3)建设“双师型”的教师队伍

教师是教学活动中的核心部分,人才的培养质量与教师队伍的质量成正比。创建“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创新创业教育成功的保证。为适应学校转型发展,加快“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切实提高教师的社会实践能力和教学水平,提高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培养能力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学院鼓励专职教师到企业锻炼是开拓视野,提高教师能力。

(4)构建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

学院积极引导学生创新创业团队入驻学校大学生创新科技园,给予创新创业学生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支持,为学生开展创新实践和创业孵化活动提供平台和服务。学院利用学生创新工作室、校企合作共建众创空间等平台,让学生参与到实践项目中。学院通过课外创新训练班等形式,积极开展行业资格认证、职业资格认证等培训,学生参加软考、CCF CSP认证、PAT认证的积极不断提升,累计已有300余人次通过各类认证考试,以此可获得相应的课外创新实践学分。

(5)以赛事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

学院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让竞赛成为专业教学改革与学生技能培养的有效载体和实践平台,来促进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能力的提升。近年来,计算机工程学院学生累计国家级奖励54项,其中一等奖4项,二等奖17项、三等奖34项;省级奖励286项,省级一等奖51项、二等奖86项、三等奖149项。申请实用新型专利或软件著作权登记共计33项,表论文35篇,荣获2项湖北省大学生优秀科研成果奖。获批7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15项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

中教全媒体:近年来,学院毕业生就业情况如何?请介绍下毕业生的就业去向?

杭波:计算机工程学院近年来就业率基本在90%以上,学院近年来每年都有多名学生考取985、211等高校的研究生,毕业生就业率、平均薪资水平和就业整体质量位居全校前列。

学院毕业生从具体去向来看,绝大多数为直接就业(如协议就业、灵活就业、自主创业等),这与学校积极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是一致的。与此同时,2021届毕业生升学出国的比例(7.5%)较2020届(4.1%有所上升),毕业生的深造意愿有所增强。同时学院在了解学生的毕业后意向,针对有深造意愿的学生,给予更多的学业指导与支持,做好相应辅助工作,如及时提供考研和留学信息、建立相关学习资料共享平台等。

从就业领域来看,学院毕业生在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教育行业都有所发展。从工作地点看,主要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等一线城市和沿海城市。总体来说,毕业生就业领域较为多样化,体现出了本校综合性、应用型的办学定位,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应用型专门人才。

学院毕业生的对口就业比例基本呈上升趋势,2019届、2020届、2021届毕业生从事专业相关工作的比例(分别为86%、75%、81%)基本呈上升趋势;部分毕业生选择专业无关工作主要是出于专业工作不符合自己的职业期待和先就业再择业的考虑。

学院毕业生的就业感受整体呈上升趋势,2021届毕业生的就业现状满意度(81%)比2020届(76%)高5个百分点。

学院毕业生的就业稳定性基本稳定,2021届毕业生的离职率(23%)比2020届(24%)低1个百分点。

推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 构建协同育人新机制

中教全媒体:学院在校企合作方面做了哪些工作?取得哪些成效?

杭波: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近年来,计算机工程学院瞄准企业人才需求,紧跟技术发展前沿,校企合作融入人才培养体系,构建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机制。

(1)打通学校-企业人才培养新通道

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紧密对接湖北省、襄阳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深入调研企事业单位人才需求,构建政府行业企业深度参与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协同育人机制。通过邀请行业协会机构参与专业设置与调整,确保专业布局与行业产业发展需求的契合度,实现计算机学科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对接;通过聘请IT行业和领域专家参与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制定课程标准、共同设置课程体系、共同开发课程资源和实验实训项目,改革教育教学内容,确保人才培养目标与从业能力要求的符合度,实现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相对接;通过聘请业界专家审定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把行业的新标准、新技术、新案例有机融进课程教学,确保课程教学与计算机行业产业发展的吻合度,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相对接。

(2)加强制度建设,互利共赢,共建实习实训基地

学院通过制定和完善校企合作制度,包括企业驻校工程师管理办法和教学质量奖惩办法等,建立校企在人才培养、技术研发等方面的合作机制,深度发展产学研合作。学校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共同介入人才培养过程,通过高校教师担任企业兼职培训师或挂职,大学生在“企业课堂”的学习和实习,企业人员在高校兼职或接受培训,共建长期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以促进双方知识共享、交流与创新。积极与地方信息技术企业建立联系,建设了襄阳市创业服务中心(襄阳软件园)省级实习实训基地,获批省级服务外包人才培养(训)基地。

(3)扎实开展“三进”活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组建学院博士团队开展“进企业”、“进社区”、“进乡村”的“三进”活动,寻找课题、发现问题、解决难题,服务企业、服务基层、服务群众。通过“三进”活动,和地方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建立了互信,也为学生实习、就业扩展了空间,实现了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人才培养的良性循环。

中教全媒体:您对计算机工程学院的未来发展有什么期望?

杭波:(1)引领促进,凝心聚力,争当学校发展的排头兵和先锋队。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二十大会议精神,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和战斗力,提升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的融合度,提升办学实力和办学水平,结合计算机学院班子任期工作目标、年度考核工作目标、高质量发展对标工作,围绕学院中心工作,服务大局,强基固本,为学院事业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2)明确学科建设目标,加强团队和平台建设,提升支撑能力。围绕硕士点建设与申报核心工作,制定切实可行的学科发展规划和工作计划;进一步凝练学科方向,加强学科团队建设,建设学科梯队,加强交流与协作。继续高层次专家引进和培育高水平人才。发挥现有学科平台作用,积极建设省级工程技术中心/工程实验室/实验室。

(3)提高科学研究水平,培育高水平科研成果,提升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努力提高计算机工程学院教师科学研究水平,积极培育高水平项目和成果,在科技奖项上积极布局,有所作为。提升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大力引进学术骨干,重点培育青年骨干教师。充分发挥现有高层次人才作用,特别是聘请的海外学者,发挥其学术资源的作用,为我院项目申报与ESI论文方面取得质与量的突破做出贡献。柔性引进国内外有一定影响力的高水平人才,更加注重人才引进的质量,想方设法引进与本学科方向契合的学术骨干,在高水平科研项目申报、职称评审等方面对本院青年骨干教师重点培育,促进青年博士的快速成长。大力推动教师交流访学。鼓励青年教师攻读博士学位。

(5)深化教学改革,加强专业与课程建设,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以工程教育认证工作为抓手,继续深化教学改革,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加大实践教学环节力度。按照预定任务高质量完成卓越工程师项目建设。探索各专业特色的培养路径与方法,在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实践基地建设、学科竞赛、考研考证方面取得新的突破。积极培育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和高水平教材;提升实践教学环节质量,积极开展计算机公共课教研教改;积极培育高水平学科竞赛成果;大力提升计算机基础公共课程教学质量和效果。

本文作者:

1、本文是中教全媒体原创文章,转载此文章请注明出处(中教全媒体)及本文链接。
2、本文链接:http://www.cedumedia.com/i/38278.html
3、如果你希望被中教全媒体报道,请发邮件到 new@cedumedia.com告诉我们。

来源:中教全媒体

参与讨论 0

评论前必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