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观察 | 多方合力培养人工智能人才 实现强国兴邦之大计
作者:    浏览:13034

中教全媒体作为大会的策划者、发起者、主办方,一直以来以国家政策为指引,将触角延伸至行业、高校,通过多方沟通,充分发挥媒体力量,深入了解各方所具备的优势以及迫切的需求,为其搭建合作桥梁,构建交流展示平台,集聚高校智慧思想,汇聚产业企业力量,凝聚发展共识,开拓合作空间,推动高校人工智能专业办学水平的整体提升。

中教全媒体 张晓蒙 /文

近日,2023(第四届)中国人工智能教育大会在京顺利召开。大会以“产学研深度融合 创新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新模式”为主题作了深入探讨。会议上,有来自高校、企业、行业三方代表围绕着人工智能教育的行业的发展、育人的现状以及面对的挑战进行交流分享,深度讨论,为强国发展贡献力量。

   

论坛现场

高校多层次多维度构建人工智能人才培养体系

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的崛起,越来越多的高校开设人工智能专业,培养从事智能科学研究人才。人工智能涉及多个学科交叉领域,除带动本专业的发展外,还影响相关专业的快速发展,如大数据技术、物联网、虚拟现实技术应用等。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势必会为社会带来前所未有的转变。因此,学校教育必须紧跟时代发展步伐,不断调整学科专业方向与人才培养目标,才能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创新型人才,以此实现强国兴邦的国之大计。

正如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智能教育技术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张际平在会议中指出的,随着大语言模型的推出,尤其是ChatGPT的出现,世界人工智能正全面爆发。人工智能技术在我国各领域的应用不断深化,中国不仅成为世界上人工智能领域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还在全面进入应用层的探索与实践,让AI在千行百业中逐步落地生根。新技术革命正在推动人类社会建立新发展形态。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第四次新技术革命蕴含新的机遇和挑战。面临新领域、新赛道的战略机遇,在此时此刻要强化人工智能产学研协同创新,深度赋能我国人工智能教育高质量发展。

事实上,高校作为人工智能人才培养的摇篮,一直以来也在思考人工智能专业的建设,也在探索人工智能的产学研协同创新路径,但由于学校不同,定位不同,因此对于人才培养的路径也不尽相同。

对于全国重点高校而言,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人工智能学院执行院长侯彪则介绍了西电的人工智能学院是以人工智能时代国家战略人才需求为指导,以发达国家人才培养模式为参考,在教学和科研实践中创新地确立“国际化+西电特色”的本硕博一体化培养体系。通过产学合作、产教融合、科教协同、本硕博衔接与协同的新工科方式,呈阶梯式、有针对性地完成学生“会做、敢想、能创新”的培养。学院构建了“行业领先企业+高校+专业服务机构+中小企业群”的产教融合发展平台,学院不断深化产教融合,着力构建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为我国国民经济建设和国防事业,特别是类脑智能、遥感、无人系统、脑机接口行业培养了大批领军人才。

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书记陆建峰介绍了南理工的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则是以能力培养为中心,以“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为标准,围绕课程目标,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手段、编写优质教材、制定考核方式、搭建实验平台。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注重的是基础夯实和学科交叉,设置了专业核心课程和实践课程。课程体系分成两个层面协同递进,从知识层面,实现软件基础的递进,从能力层面,强调软件设计能力的递进,通过课程设计、竞赛、毕业设计等实现学科拓展,提升创新和工程能力。为学生设计以科研、工程、竞赛、创新创业的拓展平台,以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对于普通本科高校而言,金陵科技学院副校长张燕提到,金陵科技学院的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自2019年开始正式招生,今年也迎来了第一批毕业生。在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学院主要面向江苏省及南京市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对人才的迫切需求,培养适应地方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所需的高素质应用型专业人才。由于该专业面临的就业对口率较低,产教融合深度不够,师资对于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实践项目支撑不足等问题,要持续优化改进育人路径,在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基础上,要将标准、体系、模式、机制、系统融为一体,构建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

而淮阴工学院副校长高尚兵也提到,淮阴工学院的人工智能应用型人才培养是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为导向,以人工智能技术层、应用层产业链为重点,培养具备人工智能数据分析、问题建模、系统设计和开发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学院针对人工智能学科专业产教融合协同建设了人工智能开源技术公共服务平台、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校企联合实验室群、系统可信性自动验证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逻辑与智能计算研究中心以及淮阴工学院&百度Apollo智能网联汽车产教融合创新实践基地等。

论坛现场

企业赋能高校育人 共迎AI未来

事实上,对于人工智能的人才培养从高校的介绍中也不难看出如今的育人早已不再单一依托于高校的知识产出,企业在其中发挥的作用也同样不容小觑,他们也在寻找出口,发挥一线前沿优势。如趋动科技资深架构师,云计算、虚拟化、GPU池化研究领域专家李凯所说,高校的人工智能专业建设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AI算力需求也正在高速增长,而GPU使用效率低成为各行业普遍现象。趋动科技作为软件定义AI算力技术领导者,为客户提供GPU资源池化解决方案,可为教育行业提供“一站式” 解决方案。包括公有云(趋动云)服务,OrionX AI算力资源池化软件和Gemini“一体化”AI平台在内的一整套软件服务,以此满足高校教学和科研需求。

除此之外,杭州睿数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CEO吴仲毓就介绍了他们通过“平台+内容+服务”,与高校开展校企合作,共建培养方案、共建课程体系、执行教学任务,打造360度全链接的数智化人才培养和实践平台,培养AI全产业各层次人才。

人工智能时代已如浪潮般奔腾而至,人才作为第一资源,其重要地位不言而喻。通过各方协作,共同育人引领人工智能朝着造福人类方向发展,构建安全、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人工智能环境,让人工智能落地生根,辐射四方将是各方各界共同努力的方向。同时,中教全媒体主办的中国人工智能教育大会,也将持续发挥优势,为我国人工智能教育的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论坛现场

面临诸多挑战 待各方持续发力

人工智能的进程持续向前迈进着,尽管当前已达到一定的水平和高度,但在育人、应用等方面仍面临着诸多挑战,待各方探讨解决。

如武汉纺织大学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院长胡新荣提到的应用型人才培养面临的挑战有四个方面:一是信息发展与技术迭代催生的新需求:以数字经济为主体的新发展格局,人工智能新应用要求学科交叉人才不断会出现的新模式与新业态。二是实践教育教学资源建设和使用受限:实践教学资源建设投入不足,产业及科研资源严重匮乏,缺乏有效的共建共享机制。三是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影响人才分类培养:教育普及化导致大学生生源质量降低,高校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日趋差异化,缺乏与培养目标一致的课程体系,工程教育认证的人才培养目标。四是师资队伍和教育教学模式相对传统:应用型人才培养对教师提出新要求,教师工程化背景不足影响应用型人才培养,传统教学模式无法满足现代产业对人才的需求。

另外,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人工智能学院执行院长侯彪也表示目前人工智能技术在高校中的发展仍具挑战。如人工智能技术人才严重缺乏;人工智能相关学科建设滞后;海外顶尖人才引进力度不够;来源广泛,培养目标多样;人才制度及政策创新不足等问题。

人才培养、行业发展所面临的挑战都亟待解决。这不仅需要高校自身发力,同时更需要政府引导,行业引领,企业入驻,同高校一同寻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

连接资源 凝聚共识 为人工智能发展贡献不竭力量

正如上述所讲,我们的人工智能领域还在发展之中,所面临的诸多问题仍然需要深入探讨解决方案。而将各方凝聚,就需要像人工智能教育大会的主办方中教全媒体这样具备资源优势、媒体优势、平台优势的中间力量,为各方搭建沟通交流碰撞的平台。

中国人工智能教育大会是伴随着我国人工智能的应用发展所应运而生的产物。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以及在教育行业中的应用,大会内容也在不断地向更加深入的方向拓展、延伸。

中教全媒体作为大会的策划者、发起者、主办方,一直以来以国家政策为指引,将触角延伸至行业、高校,通过多方沟通,充分发挥媒体力量,深入了解各方所具备的优势以及迫切的需求,为其搭建合作桥梁,构建交流展示平台,集聚高校智慧思想,汇聚产业企业力量,凝聚发展共识,开拓合作空间,推动高校人工智能专业办学水平的整体提升。各方以中教全媒体搭建的平台为载体,深入探讨,展现优势,取长补短,各自发挥优势力量,共同推动我国人工智能教育向更高层次迈进。

论坛现场

相关链接:现场 | 2023(第四届)中国人工智能教育大会在京盛大召开

本文作者:

1、本文是中教全媒体原创文章,转载此文章请注明出处(中教全媒体)及本文链接。
2、本文链接:http://www.cedumedia.com/i/40095.html
3、如果你希望被中教全媒体报道,请发邮件到 new@cedumedia.com告诉我们。

来源:中教全媒体

参与讨论 0

评论前必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