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招收进来以后,第一学期要修一门必修课——设计思维,改变他们的思维方式。传统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在解决问题方面很厉害,但是缺乏探索新问题的能力。”5月21日,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校长倪明选教授在大湾区科学论坛现场接受媒体专访时说。
倪明选认为,科学家要扎实做科研,更要有好奇心。大湾区科学论坛的举办,有助于跨学科的交流,共同推动科研和创新人才的培养。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是香港科技大学(以下简称“港科大”)深度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一项重要成果。作为一所年轻的世界一流大学,港科大的“科创”特点十分突出,近年来,孵化了一批高科技公司,比如大疆创新、云洲智能。
倪明选长期从事高性能体系结构、并行计算、分布式计算技术、高速网络、智能计算研究,曾先后在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香港科技大学任教。2015年1月,倪明选出任澳门大学学术副校长;2019年1月,获任港科大首席副校长。2021年4月,倪明选被委任为港科大(广州)创校校长。
作为粤港澳全面合作的代表性项目,港科大(广州)从筹建期起即备受关注,其打破传统高校院系之分,首设“枢纽”和“学域”的融合学科学术架构。此次访谈中,倪明选向记者阐述了“港科大2.0”培育创新型人才的理念,以及探索全球高等教育范式改革的一些新尝试。
以标准答案为准,就会妨碍创新的想法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有一个创新项目叫红鸟硕士班,设立这个硕士班的初衷是什么?
倪明选:据我了解,内地的学生高一高二上课,高三刷题刷一年。刷题的意义是什么?教育的目的是获取知识。以前知识来源比较单一,由老师来讲。现在知识来源多元化了,上课考试刷题会养成一种习惯——标准答案为主。但如果只追求标准答案,就会妨碍创新的想法。
不可否认,在小学、初中的阶段,确实要写很多基础的作业,但学生也需要有更大的创意想象空间,这正是目前我们的教育缺乏的。我们的学生确实聪明,但旧有的教育模式让学生的思维固化了。
第二个问题是,很多本科生读的专业并不是他未来就业真正想做的。也许是高考分数决定的,或是父母的决定。而且,学生在成长期间也不清楚自己真正的兴趣在哪里,最后读完大学,发现这不是自己想做的,却没其他选择了。
进港科大(广州)首门必修课:改变思维方式
所以硕士生改革最希望改变的是什么?
倪明选:改变他们的思维方式。学生读完大学四年,有潜力去做一些与本科不同的事情,硕士只是个中间点,他们将来还要读博士或创业、就业,所以,我希望改变他们思维方式,去发现自己。
我们招收硕士生,一开始并不指定专业或指导教授,而是安排一个委员会,与学生面谈,主要考察他们的思维能力和交流能力。学生招进来后,第一学期要修一门必修课——设计思维,就是改变他们的思维方式。现在的学生在解决问题方面很厉害,但是缺乏探索新问题的能力。
第二是培养团队合作能力。我们将不同学习方向的学生,按五人一组分组,让他们思考有什么问题需要去解决,请老师或业界专家来讲大方向。最重要的是,要让学生自己来提出问题。能不能把问题讲清楚,也是一种能力,很多人很欠缺这方面的能力。
第三步才是解决问题。应该修什么课?修多少课才够?我们最大的改革是必修课学分酌情减少,让学生有需求再去学,根据他的发展规划去学。
人生永远在学习,大学是不可能学完的,所以我们红鸟硕士班首先要打破学生固有的思维方式,培养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能力以及表达能力。
具体而言,港科大(广州)是如何培养这些方面的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
倪明选:每个人个性不一样,有的人适合当领导,有的人就适合在房间里做一个科学家,他的能力和天赋决定了他走哪条路。怎样培养创新?第一是看有没有好奇心。在做项目时,要让学生有机会去思考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什么这样做最好。所以,老师的角色也要转换,不是简单把知识告诉学生,而是激发学生在学习知识中培养不同的能力与素养。
希望学生能发现自己有更多的选择
你如何看待两地教育体制差异?如何才能更好培养高端人才?
倪明选:希望给高校更大的空间,探索创新的培养人才的方法。培养人才方法很多种,我们只是其中的一种。改革开放这么多年,从海外回来的学者很多,应该给他们更大的空间,去尝试不同的知识传授方法,不同的能力培养方法,有竞争才有进步。
我从来不支持把学校大门关起来,我永远鼓励老师与其他高校的老师交流,别人来看我们怎么做,我们也去看人家怎么做,看的过程会启发你,自己哪里没做好,别人有什么优点,这样才会一直进步。
大湾区正全力打造科创高地,高端人才是突破点,港科大(广州)的人才培养理念是什么?
倪明选:创新。港科大从建校开始,创新就是我们的DNA。港科大的人才标准定得很高,在港科大晋升很艰辛,达不到标准的老师留不下来。
标准之一是发论文,港科大写文章还不错,所以排名靠前。港科大10多年前就知道什么叫科研影响力,发表学术论文是其中之一。我记得有一位院长去以色列访问,说我们港科大全世界多牛,排名第几,以色列老师说,不要跟我讲这东西,只要跟我讲出港科大三件世界有名的科研成果,院长一下子愣住了。所以港科大很重视怎么把影响力讲得更清楚,好文章当然需要,科研突破性的东西,对整个国家经济发展,对人类未来发展贡献更大,也很重要。
港科大很早就注意到要重视创新和创业。汪滔成立大疆科技的影响非常大,他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他毕业时,无人机还没飞起来,毕业后他继续做毕业设计,同期的其他几个学生都到美国读书。汪滔的成功影响很深远,启发很多年轻人,毕业以后不一定要出国,有创业的机会也很好。过去十年,港科大培养了很多独角兽企业,除了无人机,还有无人船、无人车公司。这些学生想法打通后,创业创新变成他自身DNA的一部分。
所以,我们在广州办学也是坚持创新的传统,有的学生适合读博,有的学生适合创业,有的学生适合到企业界做事,我们希望他发现自己有更多的选择。
科学不是闭门造车,是谈天谈出来的
你在计算机科学、无线传感网络等多个研究领域都有突出贡献,这些都是机器人、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基础。你认为未来机器人技术会在哪些应用领域产生比较大的影响?怎么看待生成式人工智能发展?
倪明选:我以前没进入过人工智能这个领域,但无线传感网络做了很多,这个领域变化太快了。十年前,杰弗里·辛顿就推动机器学习,人工智能爆发式兴起,它的基础是大数据、算法、算力,一下子突破很多东西,“逼”得我也去学人工智能。
机器人是其中应用之一,机器人对自动化影响非常深远,现在汽车组装都是机器人在做,实现了工业的自动化。先进制造业是国家战略发展的产业,所以机器人是必备的,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工具。
现在生成式人工智能把我“吓到”了。我做科研这么久,每天都在学新东西。ChatGPT是科技新革命的开始,我以前还认为人工智能不会取代人,现在它的发展我都很担心。
大湾区科学论坛的举行,可以为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提供哪些新思路?
倪明选:大湾区需要一个科学平台,把国内、国外的专家引过来,讲述他们最新的科研成果。我们的老师也需要这样的交流平台,港科大(广州)有很多年轻老师来参加,通过这个平台,他们能认识不同领域的学者,讨论一些新的科研方向。
科学不是闭门造车,科学是谈天谈出来的。不同领域学者汇聚,需要有一个世界级的平台。创新的思维是怎么来的,这不是无中生有。所以我很鼓励老师多听人家的演讲,在听的过程中可以发现,原来这个东西可以这样做,听到一些过去没有注意到的东西。听不同领域的演讲很重要,我听一些生命科学的东西,也对我有启发。
这次大湾区科学论坛你个人最关心哪些议题?
倪明选:好奇心永远是有的。我也想听听有没有AI方面的内容,到底进展到什么程度,我也非常关心。在材料科学方面,想知道最多的就是碳中和、可持续发展的世界性问题,我也想知道别人在做些什么东西。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评论前必须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