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科技大学智能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工业设计系主任覃京燕:设想未来 计谋天下 在交叉融合智能中推动设计创新发展
作者:    浏览:14511

北京科技大学智能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工业设计系主任 覃京燕

设计同教育共融共生。北京科技大学智能科学与技术学院、人工智能研究院和智能机器人创新研究院副院长、工业设计系主任覃京燕教授表示,设计,即设想美好健康永续未来,计谋可期可爱可信天下。教育,即唤醒真善美德自然初心,探索允执厥中永续未来。以有限之生命探索无限之领域,是教育对人类的价值。设计也同样需要勇气去探索未知领域,一个优秀的设计师,是一个解决问题的破局者,同时也是一个平衡大师,因为只有很好的掌握平衡之道才能够做到可持续发展。

栏目:院长专访
作者:张晓攀

加强设计学科交叉融合发展 培养学生探索未知领域和前沿创新

中教全媒体:从工业设计到信息艺术设计,您持续深耕设计学领域的交叉学科研究,您对当下设计学领域的交叉学科发展现状有哪些看法?

覃京燕:学科交叉融合是设计学科的本质基因与重要特征。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印发的《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从2023年起正式实施。新版目录新增了第14个学科门类——交叉学科,其中就包括设计学。设计学的交叉融合特征不仅体现在学科层面,而且从自然科学文化、社会科学文化和人文艺术文化等三种文化层面来说,同样体现着跨全领域的交叉科学和交叉学科的特征。设计既包含从0到1的人文艺术创想与科学猜想,也包含从1到N的工程管理科学规模效应实践,更体现在超越0、1、N三种文化的“设想未来计谋天下”的顶天立地的元设计原创新之中。另外,从设计的过程和目标来看,要达成从0到1,再从1到N的为大众福祉而服务的目标,也需要跨越“政产学研金用”全领域、全流程。最后,从设计的产品对象看,涵盖产品功能规格、服务内容需求、系统媒介平台、生态关系语言体系等,呈现出产品服务系统的全面交叉特性,以及生态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的生态特征。

从抽象层面看,设计学交叉跨越了信息的11个基础维度,即从信息一维的文字、声音,到信息二维的平面,再到信息三维的实体,再到信息四维的交互,然后再到更高的信息的维度。同时也跨越了人类的六种感知和认知,包括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嗅觉和意识。更加与众不同的是,设计还跨越了至少三个空间,在思维空间、信息空间和赛博网络空间呈现交叉属性。更重要的是,设计不仅包含有自然生态文明,更包含了数字生态文明。

从形象层面看,应对不同文明的生态系统,设计也要有不同的交叉方法和类型与其相匹配。即包含有产品功能型的五大器设计,一是体现产品功能的武器型设计,二是承载内容的容器型设计,三是具有元宇宙技术的元器型设计,四是体现生命力的灵器型设计,五是关于删除消解循环之道的冥器型设计。五大器设计充分体现出来了当前我们所面临的整个世界发展的样态,非常具有交叉属性。

当代知识生产和学科发展已经步入多学科多领域多媒介多语言多思维交叉融合的时代,具有明显的量子思维和全息交感的特质,单一学科的研究范式与思维模式难以实现科技创新和解决复杂的重大系统问题和关系平衡问题。尤其是在万物互联时代,迫切需要跨学科、跨领域、跨“政产学研金用”、跨文明形态的交叉融合发展。打破传统学科之间的壁垒和隔阂,形成学科交叉融合发展共识。相反,如果我们的思维还停留在旧有的学科领域里面,用旧有的思维方式去处理面向未来的问题,为了交叉而交叉,那么这种刻舟求剑的做法必然会导致不尽如人意的结果。

中教全媒体:您对设计学领域的交叉学科未来发展有哪些建议?

覃京燕:设计学交叉学科发展要在规则中进行。任何事情的发展深受第一性原理游戏机制和游戏规则评价体系所左右。一个好的游戏机制,可以保障无论其话语权占比多少,在整个生态系统中都能有一个很好的发展空间。进而保护学科的多样性和思维的多样性,最终让人类的学习能力在“学政、学风、学习、学生、学者、学校、学社”即“7S”教育体系之下获得可持续发展。

在“7S”教育体系之下,设计学领域的交叉学科未来要获得更好的发展,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进行:

第一,调整考核体系,更多的培养学生探索未知领域和前沿创新。实际上,学生其实没有充足的时间去同时完成陈述性知识记忆和对未知领域的探索。如何引导学生更好地探索未知领域,我认为这和学生的三观培养以及随之而来的考核体系紧密相关(老三观:世界观、价值审美观、人生观,新三观:未来观、全局观、大局观)。考核体系应做出深刻的调整,大大降低知识图谱这一类的需要记忆、背诵和关联的陈述性知识的考核比重,加大对学生在设计学交叉思维、探索未来的创新思维、以及运用现有技术条件达成从1到N的偏规模层面能力的培养。同时也要加强学生在开拓思维、设计哲学、设计思维、审美意识等多方面能力的培养。

第二,打通K12和本硕博的人才培养格局,支持学生深入探索未知领域。从K12到高等教育,以知识图谱匹配学生认知图谱、情感图谱、关系图谱的方式,以学生兴趣点为认知奇点,以完整解决问题为项目驱动,以学生的元胜任力为培养基准,要为每个学生定制不同的教育内容和规划,并对其进行养成型、培育性、沉浸式、体验化的教育培养方式。除了对必修课程内容的学习,更多的为学生提供充足教育资源,鼓励学生探索未知领域。教育在这方面可以大有作为。

第三,各个学科领域要在国家的智慧教育体系下有组织的建构起本学科领域的知识图谱和学科纵深领域的大模型,从诺贝尔奖获得者到院士等高峰人才的高屋建瓴,传承给学生的应该是本领域最前沿性、高阶性、有挑战度的经典知识,启发学生们与学者们共同解决普适性的学枢问题,如数学领域的经典的20个问题,设计领域的根本的10个问题等,同时还需要建构来自于为人民服务的人类群体智慧领域的学域需求问题,围绕学枢学域的真问题,真正地谦逊踏实地为真实的人类解决真实的有意义有价值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还需要在生态层面的持续耕耘,而不要重复建设和分而治之,更不是频繁反复更换名目反复考察评比评测,注重教育的“育”,注重学习的“习”,减少对“教”的知识的评测,减少对“学”的过程的评测干扰,注重教育资源的联盟普惠应用,注重培育习得过程的教育服务与探索养成,开拓对未知领域的试错探索和人类群体智慧发展的高维度层面的发展空间,如此才能够使得我们有大量的精力去解决学科的核心问题、基础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最终使得每个学生、每个学校、每个学科、每个专业都各具特色,真正构建起更具活力的教育教学体制机制和教育生态系统。

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守正创新 设计要为大众福祉而服务

中教全媒体:您如何看待设计和科技之间的关系?

覃京燕:设计和科技之间是相辅相成的。设计可以诠释为:设想未来,计谋天下。即设计不能仅仅停留在对未来的设想层面,更重要的是和科技进行密切结合,用科技的力量将其设想实现出来,并且要不断地对设计成果进行检验,在这一过程中,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守正创新”,最终达到为大众福祉而服务的目的。

当前,国内设计与科技之间“两张皮”的现象依然突出。很多非常好的设计想法无法有效转化为商业模式上的规模生产,产学研之间尚不能有效构建起多赢机制。如何破解设计与科技之间“两张皮”问题,需要业内外人士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政、产、学、研、金、用的各领域需要制定宽松的培育式试错型包容性评测机制,提供充裕的学科知识图谱和科学研究大模型教育资源。

中教全媒体:您在人工智能与创新设计领域深有研究,并在全球首开《人工智能与创新设计》本科生课程及慕课,您认为人工智能对创新设计有哪些助力?

覃京燕:恰如百年前的工业化推动了人类社会发展质的飞跃,为社会生产带来规模效应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改变,毫无疑问,人工智能必将对创新设计产生更加巨大的推动作用。因为人工智能对信息、材料、能源等与创新设计紧密相关的要素,甚至包括我们的语言体系都产生了颠覆式的改变,而且是生产力和生产工具的规模层面的革新。生产工具的改变必然会影响规模的生产力,而生产力的改变会影响最终的生产关系,最终会落脚在人工智能和人类智能如何形成新的关系,数字生态文明和自然生态文明如何形成新的关系。

相较于工业时代大规模实体的批量生产,人工智能时代不仅有实体的改变,还有非实体的改变。人工智能可以和各个领域进行结合,带来组织方式、思维方式、创新设计方式、材料加工方式、能源聚合和分配方式、知识传承和传播方式等各方面的改变。更重要的是,人工智能还带来了辞变象占的元设计,元语言的辞的元设计,大交互的变的元设计,身心意的象的元设计,好未来的占的元设计。人工智能与人类智能的融合智能,带来了人类赖以生存的意义价值和语言交流方式的创新,包括元语言设计的创新、信息交换价值的创新、联动机制功能交互手段的设计创新、万物互联界面交流媒介的创新以及语用语义心流体验的内容交通评测的创新。

进一步延伸,人工智能在生态层面、生物层面、生命层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可总结为“七大创新使命”,包括生命形态的创新、生产方式的创新,生活方式的创新、城市更新和乡村振兴的创新、大健康和大安全的创新、人类文明智慧的创新、居住空间精神空间赛博网络空间的创新。可以看到,人工智能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中教全媒体:在“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背景下,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创新设计思维?

覃京燕:培养学生创新设计思维,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守正创新。

第一,从学生层面考虑,解放思想很重要。受教育背景、成长背景、信息茧房等影响,现在很多学生个体视角很执守,不愿跳出舒适区,很难接受其他视角和观点。所以引导学生树立开放平等的包容心态就变得及其重要。另外,在“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背景下,使得数字化、智能化内容和媒介强势介入,进而产生了一个巨大危机,即我们的身体被忽略了,失去了来自于具身和离身的平衡,这些平衡包含虚拟和现实的具身认知和离身认知的平衡,信息网络思维空间上的平衡均衡制衡协衡,三体元宇宙之下的时间全息体验感质和生态循环上的永恒,这些时空衡恒问题最终导致各个领域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数字化内容充斥着我们的感官和意识,长期沉迷在数字化世界的学生设计的想法和所设计出来的产品无法在现实世界中做到可持续发展。所以同样需要解放思想,正确解决具身和离身的矛盾。

第二,从产业角度出发,要加强产教融合。当前,设计领域教育界和产业界严重脱钩脱节。教育者对设计的产业规模层面是缺乏了解的,很少有人到行业企业一线,在工程层面去解决真实场景中的问题。很多学生也是闭门造车地做设计写论文,只是考虑自己的想法,离真实的用户,和真正的产业都距离非常遥远,脱节得很厉害。

第三,从学科发展来讲,要打破学科壁垒,促进设计学科交叉融合发展。学科交叉是设计的灵魂和基础,需要向设计学科内部和外部整个教育学科进行艺术与科学的大交叉。学科壁垒会使得学生的知识结构非常的单一,不利于设计学科交叉发展特性。设计要实现第一性原理所彰显的用户逻辑、技术逻辑、商业逻辑,其终极目标要达到情感上的真善美德。这需要学科间的交叉融合发展助力设计目标的实现。

设计同教育共融共生。设计,即设想美好健康永续未来,计谋可期可爱可信天下。教育,即唤醒真善美德自然初心,探索允执厥中永续未来。以有限之生命探索无限之领域,是教育对人类的价值。设计也同样需要勇气去探索未知领域,一个优秀的设计师,同时也是一个平衡大师,因为只有很好地掌握平衡之道才能够做到可持续发展。

本文作者:

1、本文是中教全媒体原创文章,转载此文章请注明出处(中教全媒体)及本文链接。
2、本文链接:http://www.cedumedia.com/i/40935.html
3、如果你希望被中教全媒体报道,请发邮件到 new@cedumedia.com告诉我们。

来源:中教全媒体

参与讨论 0

评论前必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