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 | 高校第三批国家级一流课程申报&课程思政创新设计研修班12月23-24日在线上成功举办
作者:    浏览:12089

为树立课程建设新理念,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全面推动一流课程建设与应用;帮助教师深刻理解五类一流课程申报政策及建设标准、熟悉申报流程细节与申报书填写关键要素等全过程;推动教师积极参与教学创新,提升本科课程的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有效融入课程思政,为国家级第三批一流课程申报及一流专业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中教全媒体于12月23-24日在线上举办“高校第三批国家级一流课程申报&课程思政创新设计”研修班。研修班由中教全媒体主办。


中教全媒体 12月23-24日 张晓蒙 北京报道

为树立课程建设新理念,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全面推动一流课程建设与应用;帮助教师深刻理解五类一流课程申报政策及建设标准、熟悉申报流程细节与申报书填写关键要素等全过程;推动教师积极参与教学创新,提升本科课程的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有效融入课程思政,为国家级第三批一流课程申报及一流专业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中教全媒体于12月23-24日在线上举办“高校第三批国家级一流课程申报&课程思政创新设计”研修班。

此次研修班的主题为“一流课程申报&教学创新设计”,并邀请了国家级一流课程负责人、一流课程评审专家、一流课程指导培育专家,通过分享、交流、互动以及工作坊的形式开展。来自高校分管副校长、教务处、教师发展中心、教学管理负责人、教学团队负责人、骨干教师、主讲教师等参会代表共计100余人参与了本次研修班。研修班由中教全媒体主办。

主题报告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教授、首批国家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负责人谢晖围绕“第三批一流课程申报要点深度解析及常见误区规避”的主题作了报告。结合经验,在一流课程申报中出现的常见误区,他提到了五个方面:一是课程重点解决问题格局过大,过于笼统,不聚焦学校背景、学生特点及课程内容本身;二是课程目标按部就班,特色欠缺,没印象,记不住;三是资源建设千篇一律,套用严重,效果存疑;四是成绩忽略科学性,不可操作,脱离课程实际,真实合理性存疑;五是同质化明显,缺乏依据,脱离学校专业人才培养实际。总结中他认为,讲授内容要由同质向特色转型;资源建设要由传统向个性转型;教学方式要由单一向多元转型;课程育人要由元素向体系转型;学习评价要由经验向数据转型。

上海交通大学教育技术中心“好大学在线”工作室副主任、一流课程及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评审专家&培育专家苏永康围绕“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的一流课程申报解读及准备”的主题作了报告。他对线下一流课程、社会实践一流课程以及混合式一流课程三类课程作了深度解析。他提到,今年的申报政策的新变化包括课程目标共同商定、结果导向聚焦高阶、高校导师企业导师、科研行业生活社会、真实需求真实项目、真实评价形成评价、课程适用企业培训以及建立产教合作平台,其中最突出的变化就是产教融合新赛道。总结而言,对于一流课程申报主要聚焦于九个关键问题,其中包括理念、问题、目标、内容、过程、融合、评价、特色以及优化。

大连理工大学教授、教育部一流课程评审专家赖晓晨围绕“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申报设计及案例分析”的主题作了报告。他主要对混合式一流课程申报书作了相关讲解。他从基本教学情况、课程目标、课程建设及应用情况、课程特色与创新、课程建设计划五部分申报内容作了分析,并根据五部分申报内容的撰写要求、撰写原则、撰写误区、范例等方面进行了细致说明。从评委视角出发,他提到,对于申报书的评审第一印象较为重要,第一印象包括限定字数、文本格式、惯常写法以及关键点。对于常见误区方面,他提到申报书不符合否决性条件、未按照提纲撰写、未一致对准、证据链不合理、字数不够超字数、内容未突出特色、无证据支持、课程思政“两张皮”、写作随意、申报书中插图片等方面。

每位嘉宾讲解结束后,教师们通过中教全媒体搭建的会议平台围绕着自身申报的相关问题与嘉宾作了一对一线上交流,并得到了详尽解答。除以上专家讲解外,研修班还为有申报需求的教师们开设了申报书撰写全流程工作坊,有相关评审专家为大家进行一一指导、解答。

为期两天的研修班聚焦一流课程建设申报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分享了一流课程申报的要点和注意事项,受到老师们的广泛好评。专家评委将先进的教育理念、优质的教学资源以及创新性教学方式方法应用于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助力高校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本文作者:

1、本文是中教全媒体原创文章,转载此文章请注明出处(中教全媒体)及本文链接。
2、本文链接:http://www.cedumedia.com/i/42395.html
3、如果你希望被中教全媒体报道,请发邮件到 new@cedumedia.com告诉我们。

来源:中教全媒体

参与讨论 0

评论前必须登录!